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

2021-03-18 科普知识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收取超过因献血发生必要的交通、误工等成本额度及报酬的行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关于献血这些事儿

  献血,显然是一种利人利己的高尚行为。利人,即可挽救他人的生命,保障别人的身体健康。利己,更是举不胜举。

  二、献血有益身体健康

  献血可预防心脑血管病我们知道,如今人们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内积存了越来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俗称“血稠”。“血稠”的结果就是脂肪一层层地附着在血管壁上,最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形成心脑血管病。通过体检可以看出,很多人年轻时就得了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而献血可以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因为献血后通过正常饮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自己的血液稀释,使血脂降低,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间接造福于社会。

  献血可提高造血功能自胎儿出生后,骨髓就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反馈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使血细胞生成。经常按规定期限献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献血可有效预防癌症发生据有关研究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10%,患癌症的几率就会提高,而献血能排除体内过量的铁元素,因而可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三、控制好每次献血量

  血液是一种红色不透明液体,其中液态的血浆占55%~60%,血细胞占40%~45%,血浆中水分约占90%~92%,蛋白质等有机物及无机物约8%~10%。至于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才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会恢复到原来水平。人体的血液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献血后,由于造血功能加强,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

  一个献血者采集的血量与他的血容量有关。科学分析表明:人体血液占人体体重的8%,采血的安全指数是不能超出全身血量的12%。可见,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出仅占全身血量5%~10%,即抽取人体的200毫升~400毫升血液,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而且,中老年人经常献献血,还有助于血液“吐故纳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

  至于采集血浆的最大量,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采集血浆的最大量每次不超过600毫升,每年最多不超过15升。我国定的标准是:年龄18~55周岁献血量分为200毫升、300毫升、400毫升三种规格。

  四、献血注意事项

  从安全、合理、健康的角度来说,献血者有不少讲究或注意事项。

  1、献血前要做好充足准备:

  (1)了解献血常识,消除紧张心理。

  (2)献血时不要服药,否则有可能影响血液质量,如服用阿司匹林在3天内会降低血小板的某些功能。

  (3)少食含脂肪的食物,在献血前一天和当天可按往常习惯进餐,但应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4)不饮酒,尤其是不能饮烈性酒。

  (5)睡眠要充足,不宜做剧烈运动。如此,不盲目献血,一旦献血,要让自己的“爱心血液”确实做到“有价值”,以免“爱心血液”白白浪费。

  2、献血后宜注意:

  (1)要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止血后不等于完全愈合,至少要在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也不要被不洁物品污染,更不要在此部位搓揉。

  (2)个人活动要适度。献血后的几天不要从事高空、高温作业及驾驶车辆、体育比赛、通宵娱乐活动。

  (3)补充营养不要过量,尤其反对乱补和滥补。可以进食一些蔬菜、瓜果及豆制品、奶制品,新鲜的鱼、虾、肉、蛋等,但不要进食过量或大吃大喝。

  3、不宜献血人群有:

  (1)接种疫苗未达到规定期限者,如麻疹、腮腺炎、黄热病、脊髓灰质炎活疫苗者最后一次免疫后2周内不宜献血;风疹活疫苗、狂犬病疫苗最后一次免疫的一周内不能献血;被疯狗咬伤后最后一次免疫后1年内不能献血;接受动物血清注射,最后一次注射后4周内不能献血。

  (2)妇女某些生理期内,如月经期前后3天,月经失调、妊娠期、流产后未满6个月,分娩及哺乳期末满1年不能献血。

  (3)拔牙或其他小手术半个月内。

  (4)阑尾切除、疝修补术、扁桃体手术不满3个月的,较大手术后不满6个月的不能献血。

  (5)感冒、急性肠炎;局部皮炎病愈不满1周的不能献血,广泛性皮炎愈合不满2周的不能献血。

  (6)急性泌尿道感染愈后不满1个月的不能献血。

  (7)肺炎病愈后不满3个月的不能献血。

  (8)献血前血液筛查有异常者如属于艾滋、乙肝、梅毒等病毒携带者不能献血。

【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相关文章:

1.月球的科普知识

2.菠菜的科普知识

3.守株待兔的科普知识

4.大雾的科普知识

5.食盐的科普知识

6.足球的科普知识

7.血液的科普知识

8.眼睛的科普知识

上一篇:雾霾天气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 下一篇:为什么雾霾总在秋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