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
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纠纷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彬彬有礼
安慰师傅减少矛盾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
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
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
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
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一)精读感悟故事一。
1、整体读。
(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读读《说岳全传》中的一个故事。)
2、知故事:指导对话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1)抓“吼”指导朗读牛皋的话。
(2)评价: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牛皋?这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3)引读:所以老人—
(4)同法读评岳飞的言行。
3、明道理。
(1)通过岳飞和牛皋的不同表现,联系我校校本课程《弟子规》进
行诵读。(这正如《弟子规》所说的:)
(2)古人有训,大家也感受到了。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相机理解“俗语”)
4、小结课文用事例来说理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二)举一反三,读悟故事二、故事三。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下面的两个故事讲了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1、精读感悟故事二。
(1)整体读。
(2)知故事:
重点指导朗读、评价小朋友道歉的话“对不起,把您的裙子弄脏了。”(象不象小朋友的道歉?)
(3)明道理:
小朋友用他的行动和语言取得了女青年的原谅,这是因为小朋
友做到了—(礼貌待人)。引读:因为礼貌待人所以、、、、、、;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
2、精读感悟故事三。
(1)整体读。
(2)知故事:重点指导朗读、评价总理安慰朱师傅的话。感受总理
语言的文雅、和气、宽容。
(3)明道理。
(4)质疑解疑。结合生活例子理解“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3、总结感受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四、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我们都学完了。它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三个小故事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五自然段。
2、交流中心句: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礼貌待人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齐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的意思。
4、理解礼貌待人的作用。(板书:和谐美好)
5、依据板书,背诵第一、五自然段,把道理记在脑子里。
五、师生互动,交流“礼貌”。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收集到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还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礼貌的感受。)
1、学生生交流古今中外关于礼貌的古训、名言、俗语、格言或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古训、名言等。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作者:松苏内吉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作者: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作者:孟德斯鸠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作者:冈察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六、读写结合,活学活用。
写一个与课文礼貌故事结构相似,关于礼貌待人一个礼貌小故事,一个礼貌小道理的小练笔。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
出示:(无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
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思,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二)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活动要求:
1、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质疑——解疑。
4、图文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质疑题目,引出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加题目。
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学朱熹的《春日》。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实物展示 谈话引入
1. 师展示实物—一个香气诱人的苹果。看到这个苹果你想到些什么?
2.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上什么,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是多么的珍贵。那战士们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个苹果》。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生字,自主学习生字。
2. 教师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
3.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 一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递了几次,却还剩大半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们来细读课文。
2. 齐读1~3段,思考:这个苹果是在什么环境下得来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苹果来之不易?
3. 读4~11段。
(1)思考:每个人都处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需要什么?可又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演一演当时让苹果的情景,体会战友间的情感和战士们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边感悟。
4. 读12~13段。
(1)体会吃苹果的情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扮演战士,表演吃苹果的.情景,谈谈自己这时想到的是什么。
(3)说说:为什么这么多战士还吃不完一个苹果?
5.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个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对“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的体会。
四、总结全文 深化感情
1.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 找出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作业练习
1. 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2. 结合自己,谈谈生活中互助互爱的事情。
3.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乌鸦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桥之美》教案设计。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教案设计》。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第二课时(课外进行)
学生课外自读全文,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把难懂的句子找出来,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课外辅导。
把生字词注音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
《桥之美》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识记9个生字;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导课
板书课题:激光
谈话:你对激光都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儿有一组激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激光图片)
相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交流。
欣赏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过渡: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过渡: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多音字)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把你对最喜欢的那部分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
“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目眩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
(1)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当你用眼睛看太阳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
结语: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
过渡:激光不仅是“最亮的光”,它还是“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有喜欢这两部分内容的同学吗?谁想来谈一谈你的体会?
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地读相关的句子来充分体会激光是“最快的刀”是“最准的尺”以及利用激光这两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在医学和测量等方面。(板书:医学、测量)
通过刚才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了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在军事、医学和测量等许多方面,所以“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
学生自学,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集体汇报交流:指名让学生交流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划出的相关语句,并谈一谈对这写语句的理解。
学生抓住“目眩”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
全班读。
学生交流、补充,揭示利用激光的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军事上,做激光枪和激光炮等。
学生任选其一,交流体会。
指名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充实文本内涵
过渡:激光的用途远不止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激光的身影,你们想一想,都可以在哪些地方见到它呢?
关于激光,课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部分关于激光的资料。
教师结语,激发学生情感:其实,激光的用途还有更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在咱们班中有同学在研究激光这一科学领域中传出佳音。
学生自由发言。
全班学生阅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对晴朗的夜空进行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会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经过写清楚,并能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激活自我储备,引发奇特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
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
2、是啊,在静静的月夜里,月亮真的美丽而神秘。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遐思与幻想的源泉。
3、板书课题。
二、说故事,激发学生想象。
1、在晴朗的夜空,你会发现哪些美丽、有趣的现象呢?
2、月缺月圆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读书中第二小节,回答。
3、读书中的.想象文章,让学生谈。
三、学生进行想象、创造。
1、描述:美好的情景总能激起人的无限的遐思,面对这迷人的月夜,我们会不禁沉醉其中,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吧!……看月夜星空图,让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
2、你肯定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进行想象,编故事。
四、学生激情练说、交流。
1、小组内说。
2、指生说想象的内容。
五、指导学生写作。
1、讲解本次写作的要求。
2、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写作的题目。
3、学生构思写作文,自己修改作文。
六、誊写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选取爱德华·葛利格的几段音乐作品。
生:搜集有关乌斯托夫斯基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6、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2.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3.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四、布置作业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美好心灵
美妙旋律
爱
美好祝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1 《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二、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三、精读“草原景色”,品味“动情”
第二课时
一、“草原人民的热情”,再品味“动情”
(一)学习“远迎”一节
(二)学习“热情款待”一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二、总结感悟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
作业设计:
1.跟家长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
2.搜集草原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景色——风光美——动情(写景抒情)
草原{ 人民——人情美——更动情 (写事抒情) } “我”
蒙————情深————汉
2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巨大作用,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
四、再读感悟
(一)重点研读
(二)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展示资料,交流感悟
五、总结回顾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张骞是什么时间出使西域?分别是什么目的?
3.中国有哪些商品及技术传入欧洲?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
3.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展示并齐读阅读要求
四、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接龙读(各读一段)以检查朗读情况。
3.自读思考: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文中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五、再读感悟,小组探究
六、总结回顾
在这样让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体现了什么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的内容为选题作文。教材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段说明了本次习作的主题范围。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本次习作的两方面选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方面,展开来写。第四段讲明了要联系实际生活,写清楚,并有真情实感。第五段是对题目的要求,学生可以自拟题目,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自己的实际具体事例,写出真实的心理感受。
2.初步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要点、联系实际具体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习作教材,准备要写的内容。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指导。
⑴理解题意,明确习作主旨,弄清写什么。
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认真思考:
①什么是选题作文?
②这次作文写什么?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之后会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和体会。在明确写作目标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这次作文是以写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和感受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要把真实的事例具体地写出来,然后分析这个事例,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⑵指导写作。
学生在理解习作要求后,组织学生选择话题,并在小组内讨论。以某个学生的具体事例为讨论内容,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个人的心得体会。这些个人感受可以不同,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欲望、开扩写作思路,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习作。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在认识上有偏激的学生加以正面的指导,使学生都能对本次的'习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写法上注意在记事的同时写出各阶段的心理想法。
2.学生动笔打草稿。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遇到不会的字要及时查字典。在学生写作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进行解答。
3.讲评。
首先要综合评述本次习作情况,着重评述两点:⑴是否按照习作训练要求去写。⑵重点部分是否写详细了。
具体讲评可采用“对比式讲评”或“开放式讲评”。“对比式讲评”即选择一至两篇优秀的文章在班级朗读、让学生评价,说出它们的主要优点及不足之处,再出示个别较差的片段,师生共同进行评改。然后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找出问题,认真修改。“开放式讲评”即引导学生相互品评,自由交流,让学生在自我修改中进一步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生字读音。渭(wèi)浥(yì)
4.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5.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全诗大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饮一杯酒吧;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三、诵读悟情。
1.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
(1)在王维和元二将要离别的时刻,王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出示朝雨视频),请看屏幕。同学们想想看,此时此刻,这从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这还是雨吗?
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
(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3)这仅仅是在写景吗?不,这是诗人在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感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我就是诗人,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好朋友元二说:劝君——(生接读)
2.从两地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体味离别之情。
(1)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安西在现在的新疆,元二此去要走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
春雨绵绵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满目荒凉
亲朋好友遍地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3)老师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激情背诵。
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因为每次传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
1.欣赏二胡曲《阳关三叠》。
2.学生和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也有所不同。
多媒体出示送别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齐读并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
2.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3.预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对于《西游记》的故事,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学生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的相关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本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字典及有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
2、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可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读中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3、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4、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3)、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大家学习“石猴”勇敢顽强、敢作敢为的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学生:
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词句,标出不理解的地方,课上交流。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看过《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老师也喜欢《西游记》,我最喜欢其中的角色是孙悟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了一只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我们来看看,最初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说一说本课的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三、指导阅读,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感悟石猴的形象
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板书:花果山石猴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第1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赏析句子(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友善、可爱。
5、小结过渡:这只快乐、自在、可爱的石猴是怎么当上猴王的呢?
四、自主品读感悟,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感悟猴王的形象
1、思考: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板书:水帘洞)
2、品读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1)石猴成王这一经过写得非常精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写下批注。
(2)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文章三次写石猴跳入水帘洞,反复写石猴“瞑目蹲身”“跳”。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准确性及语言的个性化。可加上动作来读。
(4)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是前后呼应的写法。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的神态、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5)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的`意思。齐读,体会石猴登上王位时的荣耀。(板书:“石猴”更改为“美猴王”)
3、我们了解了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对石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个性使他当上猴王的?(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机智、身手不凡……)
五、回顾拓展,激发课外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1、整体回顾:全文用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两个内容联系起来了,是哪一副对联,你发现了吗?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2、体会“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妙处。石猴出世在花果山,因“芝兰相衬”“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成为“福地”;石猴成王在水帘洞,洞内有“天造地设的家当”,真是“别有洞天”!(补充板书:福地洞天)
3、拓展:在《西游记》中,一只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石猴当上了美猴王,后来又成了唐僧最得力的徒弟孙悟空。孙悟空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4、总结:《西游记》是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名著。在经典名著中,我们总能读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总能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总能让我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共喜,总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愿同学们一生与名著相伴!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对于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石猴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
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
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读书——展示
3、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生字学习,并汇报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1、(1——9)调查情况了解原因
2、(10——13)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3、(14)开渠引水兴修水利
四、重点词语朗读并讲解
荒芜——田地因无人看管而长满野草。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形容很害怕。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五、探究学习
分段学习1—9自然段。
出示: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哪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了哪几个问题呢?
1、学生读懂题意
2、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一画,小组讨论
3、汇报
了解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与真相。
⑴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⑵首恶分子是巫婆和地方官绅
⑶给河伯送的媳妇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⑷漳河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4、指名读1—9段,记住内容的先后顺序。
5、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学习10——13自然段
1、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呢?
请你们读10——1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2、默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汇报
①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去说一声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②又以巫婆怎么不回来,让官绅去催一催为由,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③当西门豹又要让其他官绅们去催时,那些官绅们知道根本没有河伯,把他们投进漳河是死路一条,跪下来求饶。周围的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载体河伯娶媳妇,这一大害就铲除了。
3、朗读10——13自然段
4、练习复述这部分内容
组内练习、评议
指名复述、评议
小结:这部分记叙了西门豹在给河伯娶媳妇那天,将计就计,巧妙的揭露了巫婆官绅的鬼把戏,惩治了首恶分子,教育了百姓。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浇田地,邺这个地方变得怎么样呢?
学习第14自然段
默读思考——讨论——汇报
由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这个地方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学生朗读——练习复述
七、朗读全文,练习看板书复述。
八、板书设计
西门豹
巫婆官绅为民除害严惩首恶
给河伯娶媳妇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为民造福兴修水利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4、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麻雀飞行时的不知疲倦和样子的可爱,感受它生活的平凡、忙碌与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品质以及麻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教时:
一课时。
教程:
一、破题导入:
1、解释题意。
2、质疑:看到了什么?为什么隔窗看?有什么感受?……
二、自学感知:
1、自渎课文思考:文章围绕“隔窗看雀”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指名回答。
三、点拨交流:
学习“行动、样子”部分。(默读勾画)
1、我看到了什么?(谈完就让学生读)
⑴腿跳:抓“不停、好象”指导
⑵尾翘:
⑶身体飞:抓“常常、一模一样、非常可爱”指导
2、麻雀这样的行为举止给我留下了怎样的.感觉?(不知疲倦、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等)
师:仅仅给我这样的感觉吗?
学习“思索”部分(默读勾画)
1、品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⑴解读表层意思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忙碌:不停地飞来跳去、“低飞、跳跃……活着”(省略了什么)
②平庸:“不会,也不会,不能,从…到、从…到,市井、那么、连”
2、师:在作者心里,麻雀是生活的强者,是人类生活的活标点。
3、读读第九段,想象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喜欢麻雀)
为何这样喜欢?(喜欢它的样子,它对生活的态度)
它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忙碌中快乐地生活”)
现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全文和实际谈)
四、总结提升
1、师:现在,你们认为我搁窗看的究竟是什么?(对生活的态度,再次朗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着,在忙碌中快乐地生活”)
2、此刻,你们对麻雀有了什么新看法?
板书:17隔窗看雀
腿跳尾翘身体飞(所看)
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所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知道王老师是一个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
教学重点:
知道王老师是一个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你们认为那些字词需要我们注意,认识了解。
尴尬 时髦 左撇子 嘟囔 难堪 战战兢兢 哄堂大笑 不知所措 趾头
独一无二 似懂非懂 愚蠢
2、速读课文,注意刚才我们提点的字词。
3、理解课文
4、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她一件什么事?
5、通过这件事,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默读边抓住人物特点在书上进行简单的批注。
二、重点指导
◆ 王老师让我看她左脚上的6个脚趾头。
◆ 王老师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骄傲。
◆ 王老师告诉我,不要因为自己来自农村而感到惭愧,不要因为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二羞愧,不要为别人的愚蠢二羞愧。
◆ 第二天,王老师穿上露脚趾的蓝凉鞋。
1、朗读课文,通过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2、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想想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自己以前是怎么看待的',现在又是怎么看的?
3、文章为什么用一双美丽的蓝凉鞋为题目?
小结: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要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好或有缺陷而自卑,要勇敢的面对它。也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缺点,有不足而失落羞愧,要鼓足勇气去改正它,争取在这方面超越其他人。这不仅是王老师想告诉媚娘的,也是杨老师想告诉大家的。
三、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王老师: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07-30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21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4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2-30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8
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01-15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