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2-06-21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弦、揿”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6个字,会写“关节、拇指”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五根手指特点及作用的语句,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不错!我们今天便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又是如何认为的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己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把字音读准。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出“搔”“庸”“憎”3个难写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既然这些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浏览课文,重点阅读描写五根手指特点的相关段落,想想作者各写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优点

  缺点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起团结,你们能想到哪些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不相同),然后分别描述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提问: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二、检查上节课自学情况,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上节课表格的理解。

  2、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观察表格,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例如,学习描写大拇指的第2自然段,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使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读书、进门时的大拇指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表现大拇指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4、读第1、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即团结就是力量。)

  5、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特点。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其勤奋、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中,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突出了无名指和小指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三、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1、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根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3、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四、拓展延伸。

  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手指

  姿态不同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握成强有力的拳

  (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反思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语言幽默风趣。可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读出作者的幽默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得启示的习惯。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王老师是一位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意思,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懂得人与人文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知道王老师是个体贴关心学生,工作耐心细致,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脚上的鞋,如果你一只脚有6个脚趾,你最怕什么?(被别人看到)可是这位老师却穿上了露脚趾的蓝凉鞋,作者认为这是美丽的蓝凉鞋。为什么认为是美丽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板书课题:7、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二、检查预习

  1、指生读词语 尴尬 时髦 左撇子 嘟囔 难堪 战战兢兢 哄堂大笑 不知所措 趾头 独一无二 似懂非懂 愚蠢

  2、指生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一)出示自学提示

  1、事情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2、通过这件事,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默读边抓住人物特点在书上进行简单的批注。

  (二)学生自学

  (三)集体交流

  1、起因:我特殊的打扮让自己感到尴尬。同学陶子不愿意和我同桌,说的话极大的伤害了我的自尊心。由于我英语发音带着带着浓重的四川腔调,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2、现实意义: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等原因,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非城市居民来到了城市生活、工作、,他们的子女也随着他们来到了城市读书。如何使城市子女和莱城务工人员子女和谐相处,是一些班级遇到的实际问题。文中写的就是一个在乡村生活多年的小女孩来城里读书时候的遭遇。

  3、王老师是一位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指生读读自己批注的句子如:王老师看了看我们,平静地说------ 王老师很快让大家安静下来------ 王老师递给我------王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我给你看一样东西------微笑着说-----独特不是可耻的事------追问: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一心为学生着想 工作耐心细心幻灯出示“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自豪。” 谈谈自己的理解那是我们与别人不同的一面,也是我们的特点,应该自豪。那怎么读呢? 指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师:对于自己独特的一面,我们应该怎样看?(我们也要看一看这独特的一面是优点还是缺点??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 那么对于别人独特的地方呢?(我们应该给予尊重。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和借鉴。对于别人独特不好的地方,要勇于指正,引导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用欣赏的眼光来读读,来对待别人的独特之处。

  4、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自豪。”

  这是王老师说的话,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王老师)

  (四)总结课文

  1、根据课文意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一)、《一双美丽的蓝凉鞋》一文中的王老师是个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老师。

  (二)、读了《一双美丽的蓝凉鞋》这篇课文,我懂得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说说为什么说这是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四、作业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想想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自己以前是怎么看待的,现在又是怎样看待的。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拣 闹嚷嚷

  (2)读准下列的字。

  魔术匣子 闹嚷嚷 忸怩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成千盈百(盈):

  座无隙地(隙):

  4、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帖。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术(匣)子(xiá jiǎ jiá )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习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 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B、 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望月》一课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静谧的月色,颇有几分童话的色彩。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能达到会识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如“剪影”、“瞳仁”、“不假思索”,会用“不假思索”造句。

  3.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诗句,了解其出处。

  4.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5.通过朗读,激发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世界。

  学习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3.感受望月的乐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2.感受望月的乐趣。

  学习过程: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会是哪个小组呢?(生会争先恐后说是自己组)首先回顾一下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导入课题。

  三、预习展示。

  1、抽查几个组的6号同学读学案中的词语,对子做好帮扶准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遇到共性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强化记忆。

  2、剩余组的6号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子做好帮扶准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是及时评价学生读书的情况(从态度习惯各方面,评价要有针对性)

  3、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特别是搜集到的古诗句。

  四、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以下问题:

  1、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1分钟后展示。

  2、思考分段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分钟后展示。

  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合作情况。

  五、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及生活体验来谈感受。

  1、学习第一段

  (1)重点感受“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

  (2)感情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带来的美,体会月夜的清幽。

  (3)完成以下题目后交流感受。

  读了第2自然段,我 了,用心体会后,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3)展示读、评价读、比读。

  (4)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加深印象。

  2、学习第二段:

  本段可以按照写作顺序分为两层。

  (1)学生试着分层,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把它们找出来,用心读一读,并结合学案,大概了解它们的意思。(自己体会后,可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班内交流)

  (3)我知道省略号省略了 ,我还能接着往下背,谁想跟我比试比试!(在小组内接背)

  (4)小外甥真是个 的孩子!

  (5)根据上面问题的答案,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根据各小组的答案,应该能全面找出有关语句)

  如:“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出小外甥的勇敢;

  “多如繁星”、“一眨眼就是一句”、“……”看出了他的聪明好学;

  “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小外甥的可爱之处;

  会提出月亮像什么的问题,并能把月亮说成天的眼睛,而且绘声绘色的讲出“现成“的故事,则能看出他的爱幻想,想象力丰富;

  …… ……

  (6)“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先小组内对子讨论,然后共同交流。

  (7)我想发挥想象:(组内各成员都能发言)

  我觉得月亮还像

  因为

  (8)感情朗读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本段,你感觉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升华全文)

  (2)再次读文,思考: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小组内对子之间先交流,再集体交流。几分钟后展示。

  (3)感情朗读。

  六、回顾全文 升华情感。

  小外甥的比喻令作者惊讶,那么,你认为月亮像什么?为什么?

  先小组内对子之间交流,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七、拓展延伸。

  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了你,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幻想中的东西)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初夏时节,风儿轻轻吹过山坡,一朵朵长着圆圆脑袋,白白茸毛的花,便随风轻盈地飞了起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蒲公英)这正是我们山里人最常见的一种的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会飞的蒲公英。

  2、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泛读课文。

  要求:用心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思考: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汇报。学习1~3自然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蒲公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3)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色的牵牛……有何用意呢?(衬托)

  (4)从妈妈对蒲公英的描述中,你能看出什么?

  板书:妈妈的希望

  (5)过渡:蒲公英给我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很深,甚至在梦中都希望自己成为一朵会飞的蒲公英。(板书:我的梦想)这个梦想实现了吗?

  (6)师:这一蜕变的过程在作者的笔下,横穿成线、竖串成串,纵横交错成了一张知识的网,这网就在你语文书69页上,打开书看一下。请同学们结合知识网的思路提示,快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重要或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句子等。

  (7)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三、阅读感悟

  师:就让我们沿着作者记忆的路线边走边看。

  1、汇报填表。哪几段是写小学期间的事?这部分中你是结合哪些词句理解的?

  (1)上学了,理所当然应该有书包,妈妈送我书包和一般的书包有什么区别,妈妈又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

  (2)看到我从学校里有所收获,妈妈又什么样的表现呢?

  课件出示:妈妈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那目光追随着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妈妈看到我开始起飞,很高兴。)

  从妈妈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件件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看出妈妈对我的成长感到很满意。)

  2、汇报填表。哪些段落是写中学期间的事?把你对这部分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

  (1)课件: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

  (2)找出这段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你能看出什么?

  (3)昏黄的油灯下,妈妈熬红了眼,扎破了手,却还在一针一线地绣着那多白白的蒲公英,妈妈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3、汇报填表。

  (1)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梦想实现,最难忘是临别前的一个黄昏。

  (2)重点指导朗读第8段。

  (3)妈妈的水彩画是怎样一副画面?妈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4)从妈妈的画里,我读出了什么?

  4、大学毕业后。汇报填表。

  (1)大学毕业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妈妈又会送来什么礼物,他又将在怎么样的路上飞来飞去呢?

  (2)纵观全文,蒲公英飞向广阔天空的过程,恰恰是我从山里走出去,闯荡世界的过程,实际上作者是借物喻人。这种表达的手法叫象征。同学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

  蒲公英象征着山里的孩子,那么只是象征作者自己吗?从哪里看出来?

  (3)读最后一段,弄清:象征千千万万的.山里孩子。

  反问句结尾,增强表达效果,引人深思。

  四、感悟提升。

  (1)师:我们也都是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妈妈又何尝不是满怀期待呢?虽然没有绣在你的书包上,但在她们的眼里,希望你是会飞的鸟,飞到山外,飞向蓝天;希望你是远行的船,环游世界,登上理想的彼岸。那你有拿什么来回应这份期盼呢?

  (2)说一说。(不懈的努力,人生的追求)

  (3)师:你们是山里的孩子,而我是山里的老师,最为一名大山里的老师,我也有一份静静的期待,期待着你们呢每个人都如雄鹰般振翅飞翔,搏击长空,去追寻理想的那片天。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我的房间》一课主要描写了“我”想象自己的房间变成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艘潜水艇、一间魔术屋和一所学校。这些想象很有趣,也很奇特,虽然不切实际,但是充满了童趣,特别能吸引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读课文,展开想像”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学生的回答基本差不多,都说了几样自己房间里的物品,如床、书桌、玩具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之后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课文,了解“我”希望的房间与现在的房间的不同之处,并通过说话训练“我幻想自己的房间变成(),这样就可以()”,理解“我”希望房间变成汽车、飞机、潜水艇、魔术屋和学校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通过语言表达出了自己奇特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房间变成宇宙飞船、水族馆、游乐场、飞碟……这与刚开始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教学中,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既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又能使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促进语文素质的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创新的基础。课堂上,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在感悟朗读中想象,在情境对话中想象,在写作表达中想象,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不再枯燥乏味,反而会变得新奇有趣。学生享受到了语文课的快乐,就会深深地爱上我们的母语。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天堂》。

  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让学生尽情描述。

  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作者来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将在作者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引入课题《草原即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释题。

  3.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

  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访问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se)欲流。大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1)学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汇报交流对比喻句的体会。 ①指名读比喻句。 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它多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课件演示)“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相机板书:草原——广袤)

  2.学习第2段。

  (1)默读,并勾画出比喻句,想一想。 (2)小组汇报学习所获。 (3)全班交流,读中评议。

  说说你跟随作者看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谈感受,谈比喻句的作用。

  (4)教师指导批写: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呀!

  (5)齐读第2段。引导学生想象广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板书:牧民——雄姿)

  3.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

  (2)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并做好旁批。 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巨石,从中让人体会到塔木钦草原之大。

  4.读中体会,学习4~7段。

  (1)分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4~7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断进行理解体会,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听。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得。

  (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

  (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演示):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地方。

  ①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可见云彩的变幻无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引导学生及时写好旁批。(板书:云彩——变幻无穷)

  ②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写好旁批。

  ③从“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板书:彩虹——绮丽)

  ④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旁批。

  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提示学生做好旁批。

  ⑥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板书:美丽辽阔)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

  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出发》《老师》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毕业班的学生了,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呢?(生交流)

  2、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你们真的长大了,少了些童年的挚嫩,多了分少年的沉稳!少了些童年的任性,多了分少年的责任!还记得咱们五年级学习的那首题为《少年》的诗歌吗?(师生齐诵诗歌《少年》)3、过渡:少年,一个意气风发的美好年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柯蓝先生笔下的少年旅行队,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课吧!

  3、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并观察思考,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分人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重点关注“簿”字(出示形近字比较:“薄”和“簿”),反馈:这篇课文里面含有一些小标题。(生述有哪些小标题,师相机板书)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小标题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并与开头构成了总分关系)4、师小结: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一会就发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小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少年旅行队去了不少地方,不管去哪儿,他们旅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在生活中学习)

  5: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书上有作明确的解释吗?

  师相机板书:

  “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里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

  “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三、品读诗歌:

  1、生齐读句子,师述:这两句话似乎写得很空洞,不易捉摸,但只要你静下心来品读课文,你定会对这两句话有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认识。默读全文,把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

  2、反馈交流《出发》部分:

  师生交流(预设阅读点):

  (1)、“明亮的阳光在喊他们……到生活里去”

  生读句子,谈体会;

  师:短短的一句话里竟然用到了三个“喊”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队员们出发前急切的心情)

  指导朗读。

  (2)、“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忘记带昆虫网吗?没有忘记带标本箱吗?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

  生读句子,谈体会;

  师:总觉得这句话有些罗嗦?既然问“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要问后面那一连串问题呢?(引导学生发现:前一句与后面三个问句构成了总分关系,这样些更能体现出少年旅行队的兴奋与急切的心情)

  能试着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谁能试着说一组总分关系的问句(指导句子练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知道王老师是一个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道理。

  教学重点:

  知道王老师是一个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你们认为那些字词需要我们注意,认识了解。

  尴尬时髦左撇子嘟囔难堪战战兢兢哄堂大笑不知所措趾头

  独一无二似懂非懂愚蠢

  2、速读课文,注意刚才我们提点的字词。

  3、理解课文

  4、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她一件什么事?

  5、通过这件事,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默读边抓住人物特点在书上进行简单的批注。

  二、重点指导

  ◆王老师让我看她左脚上的6个脚趾头。

  ◆王老师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骄傲。

  ◆王老师告诉我,不要因为自己来自农村而感到惭愧,不要因为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二羞愧,不要为别人的愚蠢二羞愧。

  ◆第二天,王老师穿上露脚趾的蓝凉鞋。

  1、朗读课文,通过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2、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独特而自豪。想想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自己以前是怎么看待的,现在又是怎么看的?

  3、文章为什么用一双美丽的蓝凉鞋为题目?

  小结: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要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好或有缺陷而自卑,要勇敢的面对它。也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缺点,有不足而失落羞愧,要鼓足勇气去改正它,争取在这方面超越其他人。这不仅是王老师想告诉媚娘的,也是杨老师想告诉大家的。

  三、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一双美丽的蓝凉鞋

  王老师:关心体贴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

  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 )

  2、词语积累

  ① 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

  ② 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

  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

  ① 大门, 石砌的甬道, 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 宽宽的石阶, 了宽阔的操场。

  ②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4、熟读全文,写出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进行描写的不同地点是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升入中学,用几句话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理感受。

  2、是呀,母校是你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迈进校门时,你还是个充满稚气的顽童,当你迈出校门时,你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母校》,看看作者阔别母校十年后,再次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3、出示课题, 母校 一齐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学习正是学生面临小学毕业的时刻,内心有一定真切的感想:怕与好朋友从此分别,与熟悉的母校说再见;高兴自己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之前寥寥数语激发内心情感,有利学生较快投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初步填空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

  到操场

  出校门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主要讲清课文的顺序,其余的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我看到翠绿色的拱门。我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到操场

  1、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2、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一篇沸腾。

  3、我看到操场中间举行长绳比赛。我想到了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出校门我看着迤俪的阳光拖成的身影。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根据上述表格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小结,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操场上看到、听到、想到的2——8节)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出示:地点的转换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我慢慢来到拱形校门下……”

  找到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读一读,体会几个动词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阅读、交流、填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8节

  默读课文2—8节,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由所看所见而产生的联想。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填上合适的动词。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扶摸着幼苗,倾听着琅琅读书声。”句中将“欣赏”与“扶摸”调换,可不可以?为什么?

  3.读读句子。

  4.想象: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除了像“天鹅”还可以像什么?(像夏天阵阵的风 ;像百花的清香 ;像南归的大雁,排着长队 。)

  5.把句子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重点部分按“触景”与“生情”两部分写的,比喻句把所见所闻与联想到自然地连接。阅读、体悟、想象说话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入透彻,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写作技能。

  四、初步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容和学生,按照地点的转换勾起了学生对对童年生活的一连串回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引入

  1.课文是按哪两部分进行描述的?(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2——8节

  过渡: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那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准备呢,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开始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想象填空

  1.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心想: ,于是又重新跳起来。

  2.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那是因为 。

  3.小组学习,大组交流。

  4.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

  5.从小男孩与我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什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6节,感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7.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大家的表现如何?(同样积极努力地为班级争光)

  找到有关的句子与词,交流读。

  自己自由读,将大伙的表现传达出来。

  指名读,学生点评。

  8.全班齐读2——8节。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下面两句比喻句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文中用第一句?

  ①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②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

  10.小结:作者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随后写下了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沸腾的长绳比赛情景,由此联想到四年级时的拔河比赛。这些描写特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触景生情)

  设计意图:比喻修辞手法在单元中多次出现,但在表达时句式和以前学习的有所不同,学习过程中要弄懂比喻句为了表达的需要,本体和喻体的顺序可以有变化。

  三、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者除了写操场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情景外还写了什么?

  1.轻声读课文的开头,。

  2.交流:看到“翠绿色的拱门”

  联想到“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3.教师引读,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兴奋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再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

  望着 ,我似乎 ,似乎 ,似乎 。

  再读9——11节。

  教师学生交流,朗读,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

  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结构特点是什么?(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提示概括:我回到母校触景生情。进校门,看到 ,想到 在操场,看到 ,想到 ;出校门,看到 ,想到 。

  3、自由说说,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熟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进行概括,循序渐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的内容为选题作文。教材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段说明了本次习作的主题范围。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本次习作的两方面选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方面,展开来写。第四段讲明了要联系实际生活,写清楚,并有真情实感。第五段是对题目的要求,学生可以自拟题目,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自己的实际具体事例,写出真实的心理感受。

  2.初步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要点、联系实际具体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习作教材,准备要写的内容。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指导。

  ⑴理解题意,明确习作主旨,弄清写什么。

  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认真思考:

  ①什么是选题作文?

  ②这次作文写什么?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之后会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和体会。在明确写作目标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这次作文是以写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和感受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要把真实的事例具体地写出来,然后分析这个事例,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⑵指导写作。

  学生在理解习作要求后,组织学生选择话题,并在小组内讨论。以某个学生的具体事例为讨论内容,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个人的心得体会。这些个人感受可以不同,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欲望、开扩写作思路,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习作。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在认识上有偏激的学生加以正面的指导,使学生都能对本次的习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写法上注意在记事的同时写出各阶段的心理想法。

  2.学生动笔打草稿。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遇到不会的字要及时查字典。在学生写作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进行解答。

  3.讲评。

  首先要综合评述本次习作情况,着重评述两点:⑴是否按照习作训练要求去写。⑵重点部分是否写详细了。

  具体讲评可采用“对比式讲评”或“开放式讲评”。“对比式讲评”即选择一至两篇优秀的文章在班级朗读、让学生评价,说出它们的主要优点及不足之处,再出示个别较差的片段,师生共同进行评改。然后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找出问题,认真修改。“开放式讲评”即引导学生相互品评,自由交流,让学生在自我修改中进一步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⑴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⑵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⑶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2、学生活动设计

  ⑴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⑶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生字读音。渭(wèi)浥(yì)

  4.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5.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全诗大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饮一杯酒吧;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三、诵读悟情。

  1.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

  (1)在王维和元二将要离别的时刻,王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出示朝雨视频),请看屏幕。同学们想想看,此时此刻,这从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这还是雨吗?

  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

  (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3)这仅仅是在写景吗?不,这是诗人在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感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我就是诗人,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好朋友元二说:劝君——(生接读)

  2.从两地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体味离别之情。

  (1)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安西在现在的新疆,元二此去要走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

  春雨绵绵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满目荒凉

  亲朋好友遍地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3)老师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激情背诵。

  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因为每次传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

  1.欣赏二胡曲《阳关三叠》。

  2.学生和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也有所不同。

  多媒体出示送别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齐读并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

  2.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3.预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07-30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8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16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3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20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