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2022-05-10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草原的早晨》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读写“原”,认识部首“偏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

  四、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渗透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成功地创设了情境,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五、设计思路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在这节课中,我紧扣一个“情”字开展教学: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时——入情

  开课时,孩子们伴随着草原上优美的歌声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顺势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后,我又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这两次感知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自然进入学习情境。

  2.在朗读感悟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三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时我借助草原上热闹景象的课件演示,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帮学生理解

  “草原醒来了”的含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先看录像,再读句子,最后联想自己下课时的情景,化抽象为形象,这样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通过欣赏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通过读书、想象、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3.在感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抒情。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地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这些天,我们随着春姑娘走过了小池塘,翻过了梅花山,领略了小池塘的美丽,梅花山的热闹。今天春姑娘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听,那儿的歌声已经响起来了!(出示图片,放歌曲)

  2.师: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草原)学习“原”。你到过草原吗?看课件“草原风光”,你想说些什么?

  3.师:草原是美丽的,那草原的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原的早晨。(板书:草原的早晨)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听觉的效果,进一步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美丽草原的情景之中,便于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看看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子。

  2.说说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拉近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为下文打下一定的情感基础,便于学生很好的进入课文营造的情景。】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读了课文,你知道草原的早晨是怎么来到的吗?

  1.学习第一段。

  ①指名读。看图,闭上眼睛,小朋友想想:四周都是黑乎乎的,这时远处的天边泛起了一点点白,天慢慢亮起来了,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似乎连风儿都躲了起来。小朋友,你觉得此时此刻的草原气氛怎样?(安静、宁静)

  指导读词“黎明的宁静”

  ②黎明的草原一片宁静,是什么把草原从睡梦中叫醒的?你听过鞭子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读词“啪!啪!”)

  是谁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抽出了鞭声?(牧民)牧民们是多么勤劳啊!

  谁愿意当一回勤劳的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指名读)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现在我们都来当勤劳的牧民,把草原叫醒。

  ③(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小朋友你看了感觉如何?(像一块巨大的绿绒地毯。)指导读词“铺满新绿”

  ④铺满新绿的草原被牧羊人勤劳的鞭声叫醒,草原醒来了,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

  ⑤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学时,我利用闭眼想象、图文对照等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醒来了”等重点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黎明草原静态的美。】

  2.学习第二段。

  ①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草原上的羊儿多不多?自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羊儿的多?(一只只、涌出、羊群)出示图片体会词语,感情朗读。

  ②如果你是草原上的羊儿,被关了一夜,清晨,看到通向无边草原的圈门开了,你会怎么做?来到广阔的草原上以后呢?你想干什么?指导读词“涌出”“蹦跳”

  ③羊儿们此是多么高兴、欢乐?谁愿意读好这句话?

  ④看到自己的羊群奔向了远方,牧民们可着急了,于是他们——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出示图片)想学学牧羊人的样子吗?边做动作边读。

  ⑤草原的早晨充满这欢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小朋友没有见过成群的羊儿奔腾在草原上的欢快场面,没有体验过牧羊人跨上骏马驰骋草原的潇洒心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演一演羊儿,体验一下羊儿的心情,再结合图片的赏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主动的去说去体验,学生学得开心。】

  3.学习第三段。

  ①羊儿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追赶着羊群渐渐远去了,远处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图,说说为什么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③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牧羊人的歌声)听,牧羊人的歌声都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听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④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儿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在草原的上空来回飘荡,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书上用了一个词,叫什么?(回荡)

  ⑤草原的早晨真美,谁愿意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读读这一段,读出你的感受。

  4.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优美的歌声,美丽的画面总能打动一切,对于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关木村的歌曲,意在使学生的身心完全沉浸在美丽草原我的家的情景中,用优美的旋律来渲染气氛,打动孩子们的心灵。

  七、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你想说点什么?课外同学们可以读读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以及有关写春天的文章。

  板书设计:

  草原的早晨

  羊儿

  欢

  牧民

  乐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语境歌,表现的是一种语言现象———反义词,共提供了9对反义词。第2部分为本课要求认识的14个生字。第3部分为本课要求会写的10个生字。教材突出了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的理念,重视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通过对口令、开火车、插花等游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引导学生在生动的语境中识字,师生、生生互动,理解反义词之间的联系,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内涵美。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用多种方法识字的愿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语境歌,理解反义词之间的联系,并掌握本课的9对反义词。

  3.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认识并掌握“矢”“厂”“门”3个部首。

  教学重、难点

  1崩斫夥匆宕手间的联系。

  2被嵝幢究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反义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趣味观察,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台)大家从头上开始仔细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头发长,一个头发短;一个长得高,一个长得矮;一个穿白裙,一个穿黑衣。)板书:长—短高—矮黑—白

  2.看看这几组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啊,像这样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就是互为反义词。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反义词。(板书课题)

  二、读语境歌,对反义词

  1.我们的学习伙伴龙龙和文文也来到了。瞧,他们正在一棵大树下对口令呢。(课件出示龙龙和文文对口令的图面)

  2.他们说了些什么?请小朋友翻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反义词。

  3.指名读语境歌,说说本课有几组反义词,各是什么?(板书反义词)

  4.同桌对口令,读语境歌。

  5.师生、生生分别对口令,把语境歌读通顺、流利,并熟练对出反义词。

  6.这些反义词中,你有不懂的吗?(引导学生理解“闲”“闹”“虚心”“骄傲”,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三、自主识字,乐中识字

  1.圈出语境歌中的生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读音。

  3.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读音。

  4.小老师带读,男女赛读,齐读,并用生字组新词。

  5.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名汇报交流识记方法。

  6.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7.利用课件做插花游戏。(花朵上写着生字,花盆里写着拼音,让学生对照拼音插花。)

  四、再读儿歌,巩固字词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拓展积累

  1.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语境歌,认识了9对反义词,老师和大家一起对口令。(先按顺序对,再打乱对。)

  2.男女生对口令说反义词。

  3.拓展积累。

  (1)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小组内交流。

  (2)采用男女比赛、小组赛等形式进行反义词比赛,拓展积累反义词。<

  (3)写出带点字的反义词。

  生米煮()了才能吃。

  铅笔的芯儿细,杆儿()。

  兔子的耳朵长,尾巴()。

  (4)读句子,画出反义词。

  我和小莉去看电影,我坐单号,小莉坐双号。

  二、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结构特点和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写得端正、美观。

  2.自由汇报生字的结构特点和关键笔画。教师范写,学生练写。鼓励学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得多。

  3.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矢”“厂”“门”3个部首。

  4.重点指导“反”“矮”“厚”“闲”的写法。(指导时应注意:“反”的第1笔“撇”要写平些,第2笔是竖撇;“矮”的“矢”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厚”的厂字头的撇写长些,里面部分写扁些;“闲”的门字框居中,写大方些。)

  5.选出典型进行评议:选出作品在展台上展示,自主评议,对照修改自己写的字。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会认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感情,使学生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 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

  2.同伴互相读。

  3.指名读课文。

  4.出示生字卡片。

  三、 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想想每个对子的意思。

  2.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每一个对子的理解。

  3.边读边想:哪些行为和事物是美好的?哪些是丑恶的?哪些是真诚的?哪些是虚假的?

  4.教师范读

  5.师生、生生对读。

  6.全班齐读课文: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学生质疑,教师进行适当的解释。

  8.读诵积累。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识字写字

  1、生活引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在词中认字。

  3、形象意义识字

  4、写字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4、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

  二、识字写字。

  三、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井沿、无边无际、不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由读课文,画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读一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四、指名读一次对话并借助图片理解。

  五、感悟第三次对话: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用“因为……所以……”回答。

  六、感悟第三次对话。

  七、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青蛙:井底——天井口大

  小鸟:天上——天无边无际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是怎样介绍地球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出示多幅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谈话导题:同学们,这就是蕴育多彩生命的摇篮,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她是多么美丽啊!欣赏了照片,读了这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引导归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2、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进行整体感知。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作者怎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介绍?

  2、学生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汇报中,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宇宙中的太阳系,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地球的渺小。并适时让学生根据课前资料或生活经验,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加深体验,获取新知。同时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之处,从而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全文,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深入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2、学生读后,同桌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并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以体会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

  二、课件展示,畅谈感受

  1、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录像。

  2、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是否明白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三、再读全文,学后质疑

  四、拓展延伸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在宇宙中样子的图片,以及地球资源被随意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还可以收集有关地球知识的其它方面的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⑴动笔写一条环保宣传语或画一幅环保宣传画。

  ⑵写一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⑶围绕“保护地球”这一主题办手抄报。

  ⑷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可爱易碎

  人类的母亲

  美丽壮观生命的摇篮

  和蔼可亲裂遭受人类、自然的破坏

  热爱、保护

  教学反思

  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前两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第3项为情感目标,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应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从而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在讲地球的美和小时,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我选择“扁舟”一词作为训练点,我首先向学生发问:“把地球比作扁舟说明了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了地球的小!”这个比喻的作用真的仅此而已吗?此时,我让学生进一步想想这个比喻与先前接触过的比喻有何异同?我们在打比方时,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比喻得要贴切、恰当,而地球和扁舟除了有“小”这个共同点之外,似首再也找不出相似之处,这个比喻恰当吗?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不用米粒和皮球来比喻地球和茫茫宇宙,为什么此处比喻忽略了本体和喻体的形似?是作者的失误吗?这样,学生陷入沉思:“扁舟”更巧妙地寓意何在?通过及时的点拨,学生不难体会其巧妙的寓意:地球像一叶小舟行驶在茫茫宇宙中,如果人类在这“生命之舟”上任意破坏,后果则不堪设想。地球这个生命之舟将不复存在,而人类就更无处容身了。从“扁舟”这个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地球的“飘摇不定”,从中体会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因而人类更应保护地球,才是这个比喻地精妙之处。对这一词语的深刻领悟无疑为课文中心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随着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日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写信是比较传统、实用的方法。你给自己亲友写过信吗?

  (二)、学习乐乐给表哥的信:

  1、快速默读乐乐给表哥的信(屏幕出示)说说信的内容

  (信的内容:“我”和表哥国庆节曾见过面;元旦庆祝会上“我”被宣布为优秀少先队员,还表演了节目,希望表哥来信告诉我怎样过元旦的情况、盼望春节能再见面,告诉表哥他要的书已经买到,寒假带去。)

  2、结合信的内容,想想写信的用处。请同学说。

  3、与电话、传真相比,你认为写信有哪些优点?

  预设(二):由班级实际情况转学的同学或老师的来信,设置大环境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需求。

  (三)、学习书信的格式

  明确:给亲友写信首先要学会如何写

  速看屏幕,研究信的格式有什么特点?

  1、逐项讨论,汇报,师板书:

  称呼 第一行 顶格 冒号

  正文 另起一行 空两格 写完一件换一行,先写重要的事

  祝愿语: 接正文(祝你),换行顶格(快乐)

  或另起一行空两格 再另起一行顶格

  演示投影,以帮助理解

  姓名 祝愿语的右下方 (特别要注意代人写的信)

  日期 姓名的下面 (写信日)

  (顺口溜:第一行顶格称呼加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事情多要分段写,要紧事情写前面;祝愿语,可接正文写,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再另起顶格 祝愿词,最后写信人姓名和日期。)

  2、信与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一、格式不同:二、内容有所不同。文章一般要围绕一个中心写,而信的内容比较广,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

  (四)、学习信封的格式:

  1、(屏幕出示信封):研究信封的写法,学生回答;

  2、总结:信封上收信人的地址与写信人的地址不可写颠倒。收信人姓名后的称呼是给邮递员看的,不能用“父亲”等诸如此类的话。

  3、作业:

  在信封上按信封格式写一个信封、评议。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相关文章: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05-08

【推荐】小学美术教案范文集锦五篇04-29

【推荐】小学美术教案范文集锦八篇04-2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05-08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05-08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10篇05-07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05-07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05-07

【推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三篇05-06

【推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4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