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4.对文中加横线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5.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参考答案
4.B本题B项戊申就是至正十五年十月错误。原文是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根据上下文推断,这里的戊申应是用来纪日的。
5.C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句意为: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
6.C.C项官员们都让着他错误,原文无敢让之的意思是无人敢责备他。
7. (1)余阙说:右丞只管放心地出征,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
(2)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然后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第一句中固定人名保留阙, 第译为只管,致译为完成、达成,趣译为催促。第二句中相率译为相继,捐译为撤掉,死此译为死在这里。)
参考翻译
(余阙,字廷心,先世居河西武威。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都忌惮他。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因不阿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因为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又出京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适逢莫徭蛮造反,朝廷右丞沙班应当率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
余阙说:右丞应当前去,你受天子之命为重臣,不想着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出征,这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至正十二年,朝廷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余阙为副使、辅助签批都元帅府事宜,分兵驻守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兵力粮草都很缺乏,余阙到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攻,余阙领兵回击,敌人被击退。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定)环绕辖境周围修建堡寨,选精兵对外御敌,在堡寨之内耕种粮食。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第二年,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得以存活的灾民很多。有数万失业的百姓,都得到安置。十五年 夏天,天降大雨,江水上涨,屯田稻谷有一半被淹,城下江水涌入,有什么东西吼声像雷鸣一般,余阙用少牢祭祀,洪水就退去。秋粮(得以)丰收,得粮三万斛。不久,余阙升任都元帅,驻守安庆。十月,叛军逼至安庆城下。十一月八日,叛贼攻打安庆东西二门,西门形势尤其危急,阙迎敌而上,提戈抗敌,身先士卒。士卒们哭喊着想阻止他,但他更加用力地挥动长戈,斩首了无数敌人。但是余阙身受十几处创伤。
中午时分,城池被攻陷,城中着起了大火,余阙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引刀自杀,倒落在一处清水池塘之中。余阙的妻子耶卜氏、儿子德生、女儿福童皆投井而死。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烧死的人以千计。余阙治军号令严明,与下属同甘共苦,但军士稍有违反军令的,就会马上处斩示众。当他出战之时,箭矢垒石纷纷落下如同下雨一般,军士们用盾牌为他挡遮,余阙回绝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要挡遮保护我呢?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余阙死的时候五十六岁。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要”通“邀”,邀请;(3)于是、就(4)不久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捕鱼”古今意思相同。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B中应是桃源人“乃大惊”。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3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孔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殁吾亲,失之一也。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①也。被褐拥镰,哭于路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高尚②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③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皋鱼:春秋时期人。②高尚:清高。③年:岁月。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被褐拥镰( ) ②弟子识之( )
2.文后一句,孔子教导弟子:皋鱼之事“足以识矣”。在孔门师徒言论作品中有哪些言论是针对皋鱼的教训提出的,请你用学过的《论语》中的名句回答。(2分)
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②与友厚而中绝之——( )
3.从“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一句中,我们可以悟出怎样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①同“披”,穿 ②同“志”,记住
2.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逝去而不可追回的是岁月,去世后再也不可见面的是双亲。母亲发丝已经不再像儿时记忆中的那般轻柔,父亲的面庞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红润,我们更应该多去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及时、随时尽孝。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4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勇废,文帝切让 让,谦让 B.陛下功成,厚自伐 伐,夸耀
C.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幸,幸好 D .毅然不可夺 夺,夺取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
①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②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③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④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⑤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⑥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做官。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辅佐过多位太子。
B.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元吉没有听从宇文歆的建议,弃城逃回京师,致使太原沦陷。
C.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D.唐太宗非常器重李纲,每次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和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生病,皇帝还派房玄龄去慰问。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
(2)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
参考答案:
4.B 5.C 6.B
参考译文:
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甚微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5
①到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襄: ②虽: ③奔: ④湍: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小题3】.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用文中一个词作答)?(3分)
答:所写景物有: ;
其特点: 。
【小题4】、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
【小题1】①漫上②即使③快马④快⑤急流的水⑥确实
【小题1】夏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小题1】山、水、树、草 清荣峻茂
【小题1】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6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文中“子厚”与“韩子”,分别指 ▲ 、 ▲ (2分)
2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
19.(6分)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0.(2分)柳宗元(柳子厚)、韩愈(韩退之)
21.(2分)文章应服务于礼教治政。
参考译文:我曾认为,文章不过是表现礼教政治罢了。那写在书本上传之于人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些方面。所谓“言语若没有辞藻彩饰,流传就不会久远”的'说法,只是说文辞是不可以不讲的,但这不是孔子关于文章的根本意见。孔子死后,过了很久,出了韩愈,仰望圣人于千百年后,继承圣人的道统,很是超卓不凡。只有柳宗元和韩愈齐名,柳宗元并不足以和韩愈相比,但他的文章终于能配同韩愈并传,也是位值得敬畏的文豪。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7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3题。(11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为:筑 复:又 敛:征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齐之习辞者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君不胜欲 既筑台矣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小题3:甲文中晏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反击楚王,乙文则反映晏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2分)
小题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熟练、善于 只、仅仅 经得住 已经
小题2:课内略
做君主的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当做快乐的。
小题3:橘化为枳 关心民生或爱国忧民
小题4: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以国事为重,以民为本的人 意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课内重点字词的.解释要严格按照注释来答,而课外字词的解释一是要以课内相关词语为基础,二是要结合所在句子的整体意思来理解。做此类题,关键是平常的积累,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对重点常用字词的解释和用法要掌握牢固,并能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1时,要注意“非”不要漏译,以及“焉”的用法;翻译句子2时要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同时要注意“以……为……”这一句式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关注每一个词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细读甲文不难概括出故事内容,由文中人物表现也可以推断出人物的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人物的评价。两文均讲了晏子的故事,所以在评价人物时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分析出人物机智、善辩、以国事为重等特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8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旷日:荒废时日。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薄暮冥冥 薄:迫近
B.沙鸥翔集 集:集合
C.人不对对:回答
D.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2.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屋舍俨然
B.满目萧然
C.百事也尽然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参考答案:
1.B
2.C
3.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意对即可)
4.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5.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9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形貌昳丽( )
②窥镜而自视( )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这本书相传是西汉时期________整理而成的。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_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
(3)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
(4)时时而间进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从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引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课中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这句俗话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ìkuī
2.《战国策》(《战国策.齐策一》) 刘向
3.(1)土地方圆(2)没有谁(3)指责,讽刺(4)偶尔
4.(1)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
(2)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5.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进一步悟出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才能实现大治)
6.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
7.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0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三峡》的作者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其著作《 》是一部记录全国水道简要提纲的地理书。(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乘奔御风(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题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如何写得?(4分)
【小题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4分)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答案
【小题1】(2分) 郦道元 《水经注》
【小题1】(4分) ①丝毫 ②太阳 ③实在 ④奔驰的马
【小题1】(4分)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小题1】(4分)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小题1】(4分)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理由2: 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应注意积累、牢记,更应注意名篇、名家、名作的积累。不要把人名、作品名写成错别字。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文意,再按要求进行概括。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写水的语段来概括筛选。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1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甲
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老杜云: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①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乙
《漫斋语录》曰:诗用 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诗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清·袁枚《随园诗话》)[注] ① 组丽:华丽。
23.文中《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 创作的《离骚》。(1分)
24.在甲乙文中□□和□□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2分)
25.与乙文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通俗精妙 B.平易深涩 C.言简意赅 D.深入浅出
26.甲乙两文对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3分)
27.两文都写到了梅圣俞的诗,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4分)
甲文 。
乙文 。
参考答案:
23.(1分)屈原
24.(2分)拙易(1分) 枯槁(1分)
25.(2分)D
26.(3分)甲文认为平淡是脱尽绚烂华美之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无须雕琢的。乙文认为平淡是易于别人理解的.;是需要反复修改的。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陶潜、谢朓的诗平淡而富有意趣,不像后来的诗人那样进行了惊心刺目的雕琢,杜甫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想达到平淡的境界,就要去掉华丽的文采。华丽流芬的文采去掉了,便有可能达到平淡的境界,这样看来,陶、谢的境界不是后来那些雕琢的诗人可以达到的。现在的人作诗,把拙劣简易当成了平淡,读了这样的诗,有见识的人没有不讥笑的。梅尧臣在《和晏相》这首诗中说:我按我的性情作诗,力求平淡,但又苦于不够圆熟,像菱芡一样刺口、有涩味。可见诗写到平淡这一步是很难的。所以他在《赠杜挺之诗》中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李白也说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到了自然天成的程度,那就真是好诗了。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漫斋语录》说:诗歌的用意要精深,语言要平淡。我很欣赏这句话,每写一首诗,往往要改三五天,有时过一段时间又拿出来改。为什么呢?就因为追求用意精深要一半工夫,追求语言平淡又要一半工夫。用意欠精深不能超出别人而领先,语言欠平淡则不能让大家读懂。朱子说:梅尧臣(圣俞)的诗,不是平淡,而是枯槁。这是为什么?即因为用意欠精深之故。郭公甫说:黄庭坚(山谷)的诗,费了不少力气,也不知说的什么?这是为何?即因为语言欠平淡之故。有孝廉汪某投诗给我,我看不懂这诗好在什么地方。汪某说:我的诗要等五百年后,才有人知道其价值。我笑道:一般人读不懂,五天都难得传下去,哪里谈得上传到五百年呢? (清·袁枚《随园诗话》)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2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或异二者之为( )
(3)然则何时而乐耶( )
(4)进亦忧,退亦忧(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东晋陶渊明却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一幅与世隔绝,怡然自乐的净土。请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三篇文章的中心,限七个字)。
(1)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曾经
(2)行为,作为
(3)既然这样,那么
(4)提升
2、(1)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对即可)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
4、一是对朋友的勉励,二是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应当不要过分看重身外物,应有一个豁达开阔的心胸。(意对即可)
5、(1)先天下之忧而忧;
(2)与民同乐;
(3)怡然自乐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3
予初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ī):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 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县崖 县:同“悬”
C.悉以诗将其谀 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狱兴焉 狱:监狱
17.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不赂者以赂者丧
C.莫不有裨于世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入胜,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荦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19.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3分)
呜 呼 有 伯乐 而 后 识 马 有 匠 石 而 后 识 梧 槚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乐 几 人 匠 石 几 人耶 抱奇 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 少矣。
20.把文言文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3分)
⑵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4分)
答案:
16.D(案件、案子。C将:顺从。《史记·管晏列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此处引申为助长)
17.A(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上一句“以”介词,凭借;下一句介词,因为 C项上句“于”介词,对;下句介词,比 D项上一句“而”连词,表转折;下一句连词,表递进)
18.B(宋代之前诗歌就已经“溢美多,讽谏少”)
19.(3分)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20.⑴近代的凭借写诗歌闻名的人,没有超过他的。(3分)
(关键词:名,先。句式:莫之先,宾语前置。)
⑵这样那么照玄上人不能凭借诗歌在现在的人中著称,不也是应该的吗!(4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4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回头看
②打洞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5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②,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⑤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相梁:在梁国当宰相 ②鵷鵮:yuān chú 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③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④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⑤鸱chī:猫头鹰 ⑥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1.解释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4分)
① 或谓惠子曰( ) ② 非梧桐不止( )
12.对划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现今你想用你的'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唬我吗?
B.现今你想用你的梁国(宰相的权威)来赶走我吗?
C. 现今你因为是梁国的宰相就能够赶走我吗?
D. 现今你因为是梁国的宰相就能够吓唬我吗?
13.庄子是惠子的朋友。庄子来见,惠子不但不高兴,反而恐惧。惠子恐惧的原因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笔下的“鵷鵮”是高贵与圣洁的象征。
B.“鸱得腐鼠”是庄子对惠子及相位的嘲讽。
C. “不止”“不食”“不饮”,是庄子暗示要与惠子绝交。
D. 庄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答案
11.有人 栖息
12.B
13.担心庄子取代了他梁国宰相的职位
14.C
- 相关推荐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欧阳修阅读理解附答案04-26
雨阅读理解附答案04-24
海燕阅读理解附答案04-18
父亲阅读理解附答案01-02
子规阅读理解附答案01-03
《孔乙己》阅读理解附答案03-19
《落叶》阅读理解附答案11-29
校门阅读理解附答案05-07
医者的阅读理解附答案01-06
《背影》阅读理解附答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