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24-12-05 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核参考者的知识才能。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落 价

  冰 心

  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上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可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小方真地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们家的老阿姨”出场时,人物语言特点是句式短,语言逻辑带着鲜明的口头表述方式;于是,一个形象生动、语言准确的农妇角色跃然纸上。

  B.小方出场时,只见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这一句话,就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和动作准确地描写出来了。

  C.小真是中学教师,她把自己的农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还教“小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这只是为给“小方”之后的拜金做铺垫。

  D.两年后,“小方”去了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我”和小真表示“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这里可以看出,“常来走走”的表示则是为引出下文。

  E.小说对“我”的描写一般都是点到即止,轻描淡写,而到了文章最后一段,“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丰满和独特起米,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6分)

  (3)根据小说内容,你认为小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4)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1.(1) 选A项3分,E项2分,D项1分,B、C不给分。解析:B项,这一句话不能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等描写出来了;C项“这只是”表意绝对。D项“常来走走”还有对小方关怀之意。

  (2)答案:小说是以“我”为线索展开情节的。(2分)先是“我”接待小方来我家,接着在“我”家生活两年;(2分)然后“我”见证小方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和描写了“我”和小方的对话;最后以“我”的感慨结束全文。(2分)(可以说小方的变化为线索,言之成理也行)

  (3)答案:农村小姑娘的形象(2分),渴求知识的青年形象(2分),重视金钱轻视知识的青年形象(2分)。

  (4)观点一:这样安排非常合理。(2分)从情节上看,小方先想学习知识、再到给我们买东西、最后说知识不值钱,体现了知识“落价”了;(2分)从主旨上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小方的言谈举止的变化体现了对轻视知识重视金钱的思想,突出知识“落价”了;(2分)从人物形象上看,小方重视金钱轻视知识的青年形象恰好阐释了题目“落价”的现实问题。(每条2分,答其他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

  张曼娟(台湾)

  (1)要不要叫醒她?

  (2)她睡得好熟呢。

  (3)还是叫起来吧,免得下车吹了风会着凉。

  (4)于是,我等待着,等候父亲或者母亲坚持的,又不想惊吓了孩子的,叫我醒过来。

  (5)那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常在假期出游,为了贪看晚霞的光彩,为了多辨认几颗星星,回家总得天黑以后,我和弟弟差不多一上车就睡了。那时路上多是农田,并没有可看的街景,四周一片静寂的黑,偶尔有住家的灯光闪过,稀稀疏疏的,原本就很像一场梦了,更加催人入梦。因为车上的人多,很多时候就睡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道路并不平坦,颠簸,是梦里始终不变的节奏。

  (6)每一次快到家我自然就会醒来,却著不睁眼,仍流连在睡的边缘,全身的知觉在等待。可以听见父母商量着,要把我们叫醒,恐怕忽然醒来吹了风会生病,母亲叫了我的小名,我揉揉眼睛醒过未,是被母亲叫醒的哦,像是一种撒娇,还要皱皱眉头,好不甘愿的样子。父母叫唤弟弟不醒,决定将弟弟裹在父亲的大衣里,抱回家去,我们一起下车,走进寒冷的冬夜。

  (7)看着走在前面的父亲抱着幼小的弟弟,我有些嫉妒,如果我再小一些,再轻一些,父亲就会抱着我回家了。

  (8)开始准备联考以后,觉得睡眠永远不够,星期日不用上课的早晨,多希望时钟坏了,或者父母亲忽然忘了家里还有一个我的存在。可是,我总听见门外的交谈:

  (9)“要不要叫醒她?…她好像很晚才睡啊。…是呀,最近都是这样,可是,就快考试了,不拼一下不行的。…要不然,过十分钟再叫醒她吧。”

  (10)安静下来的空气中,我已完全清醒,闭着眼睛等那得之不易的十分钟过去。那是父母的挣扎与不忍,我等着他们来叫醒,精神饱满地醒来,让父母以为这十分钟的功效显著。

  (11)一个人到香港教书,初抵达时,住在大学宾馆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生活,我陷在难以言yu的焦虑里,并没有什么不如意,我只是无法入睡。连续好儿夜,我完全没有睡意,天亮以后,却又精力充沛,在焦阳炙日下,奔波寻找一个适合的居所,安顿下来。

  (12)日找到房子那夜,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天亮以后,我仿佛听见父母的声音:要不要叫她起来……在等待中,感觉到太阳光从百叶窗缝进地板,缓缓爬上枕被;听见鸟雀此起彼落的呜唱。我只是等不到父亲或母亲,走进房里,叫我醒来。那天早上,我一直没有等到,于是自己睁开眼睛来,在床上默默坐了许久,觉得非常孤单。

  (13)1997年的香港,秋日刚来,天就凉了,不时下着雨。我在购物中心潦草解决了晚餐,提着大包小包上了社区小巴士,往回家的路上驶去。快要抵达时,我听见后座一对父母亲,用广东话低声商量着,我正好听懂了他们的话:

  (14)要不要叫醒她?

  (15)年轻的父母决定抱着小女儿下车,我走在他们身后,看着那父亲将女儿用外套裹在怀里,那母亲在一旁撑着伞,踩过积水的马路,回家。我忽然明白了,很多年以前,当我还很幼小的时候,也曾这样被抱在怀中,温暖地护持着小小的梦。

  (16)我只是忘记了,并不是不曾拥有。

  (17)因为两只手拿了太多东西,我无法撑伞,雨水淋湿了我的头发和衣裳,但是不再有凄清孤独的感伤,很快地,我会把新家打理好,接来父母亲一起佳。然后,在醒和睡的边缘,等待那一声:要不要叫醒她?

  (18)安心地睡去,愉悦地醒来,真是一种幸福。

  (选自《张曼娟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我陷在难以言yù 的焦虑里。

  22.第12段划曲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形象地写出了 ,又暗示了我此刻 的心情。(4分)

  23、文章13-15段描绘了一幅别人父母商量要不要叫醒孩子的`画面,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①

  ②

  24、下列选项中,对题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4分)

  A、这声叫唤的背后,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

  B、用设问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这声叫唤是全文的线索,包含着父母与子女间浓浓的亲情。

  D、语调轻松,却隐含了父母的不忍与挣扎。

  25、读了本文,你一定很有感触,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下你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21.喻(2分)

  22.拟人(2分)我期待父母叫醒的时间之长(1分)孤独、凄清(1分)

  23.①理解了父母的爱,也明白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相同的

  ②唤起了儿时的记忆,照应了上文抱弟弟回家的情节;也为下文接父母来住埋下伏笔。

  24.C(4丹)A(2分)

  25.观点2分 依据4分 语言2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3

  秋天

  李广田

  ①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也曾经有过所谓“狂飙突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甚至那红得像再嫁娘的嘴唇似的花朵,不是就要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这样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那好像要烤焦了的大地的日光,是比冬天还更使人讨厌。

  ②而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那个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因为我自己是太弱了,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我自恨不能和它鱼水和谐,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爱它,然而我也恨它,即至到夏天成熟了,这才又对它思念起来,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些什么情场了。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请恕我这样糊涂安排——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呢。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③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又偏爱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吧。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过去,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无用的事物都一幕幕地掣了过去,我们要向着人生静默,祈祷,来打算一些真实的事物了。

  ④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的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深切地感到了这样苦难与快乐者,是真的意味到了“实在的生存”者。

  ⑤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

  ⑥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已照一照镜子了。

  ⑦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写于一九三零年,有删改)

  15.解释“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中“散文似地”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15.(1)形容生活状态随意、闲散。(2)形容思想情感平静、少波澜。(4分)

  16.简析第二自然段思想情感表达的特点。(6分)

  答:

  16. ①层层比较。第二段先写作者对春的感情变化,再将作者对四季的感悟与人们惯常的认识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规律的思考,突出了对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直抒胸臆。“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等句子,直接抒发作者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6分)

  17. 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4分)

  答:

  17.作者认为幸与不幸都是相对的,两者相互交织,不能绝对分开。“希望小”的人是“幸”的,他们可以早点休息,但也是不幸的,他们品尝不到人生的快乐滋味。“希望大”的人是“不幸的”,他们在前行的途中必定要经历人生的苦难,但也是幸运的,他们能真正知道人生的快乐,意味到“实在的生存”。(4分)

  18.秋天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概括。并联系实际,任选一点谈谈你的认识。(7分)

  答:

  18.感悟:(1)衰败是为了繁荣,衰亡孕育新生。(2)生命的可贵在于奋斗,人应该“走在道上”。(3)真正尝味过苦难的人才能真正的知道人生的快乐。(4)“希望是道上的灯塔”,我们应该对人生满怀希望。(5)危机常给人以鞭策。(6)人生应该懂得珍惜。(其他表述符合文意亦可)(5分)

  认识:(略)(2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

  《孔乙己》片段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小题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4分)

  小题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4分)

  小题3:下面的句子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文,分析它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分)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参考答案:

  小题1:孔乙己到店后,酒店的掌柜、酒客们一起拿他取笑,小伙计也跟着笑,孩子们也来赶热闹。(明确哪几类人在笑)然而这些笑多是对孔乙己的嘲弄和侮辱,是从空虚、冷酷、麻木的灵魂里发出的。相对来说,孩子们的笑自然一些,从中也让孔乙己得到些许柔情和慰安。(感受)揭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更被人当作笑料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分析人物命运、社会状况) “笑”字贯穿孔乙己出场过程的.始终,增加了悲剧色彩。(分析“笑”的表达作用)

  小题2:孔乙己性格复杂,一方面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同时他又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表现出热情、善良的另一面。他的品行也很复杂,在酒店不拖欠酒钱的良好信誉有时是靠偷窃来维持的。所以他的为人既是可笑的,而同时,他的命运也是可悲的。

  小题3: “总是”说一些让人半懂不懂的话,表现了孔乙己因深受科举毒害而无法与人正常对话的迂腐可悲的状况。

  小题1:试题分析:结合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笑”的内涵即可。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字贯穿孔乙己出场过程的始终,增加了悲剧色彩。

  小题2:试题分析:选文通过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懒惰、遭遇悲惨;语言描写:“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自欺欺人;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善良。总之孔乙己是一个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小题3:试题分析:孔乙己是一个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总是”的本义是“永远地;无例外地”的意思,句中的“总是”说明孔乙己经常说一些“难懂的话”,这是孔乙己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同时也为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作者通过这个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性格特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5

  狭路相逢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黑暗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子说了些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了紧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飘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露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炸药炮弹,炸毁了我们的军舰。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取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了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腿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

  两个人一个字也没有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1、“我眼角”为什么能够“突然瞥见”日本游客?“刻意而整齐”的打扮从心理方面怎样理解?

  2、怎样解释“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作者为什么要说明这个花环“很精美”且“价格不菲”?

  3、文中哪处表现了日本人“几乎有些庄严”?他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4、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后强调地注释出——“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

  5、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6、一个侵略者,一个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被侵略者,他们怎么会有“共同的痛苦、荣耀和记忆”?

  7、你怎样理解文题“狭路相逢”和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1.他的打扮与众不同。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

  2.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3.整理领带和衣皱及深呼吸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的,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

  4.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5.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6.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的战争,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失去战友的痛苦,作为军人为国家打仗的荣耀,记忆永远定格在60年前的这场战争。

  7.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本文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悔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战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之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狭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6

  秋韵 宗璞

  ①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②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的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又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我说,那就待来生罢。大家一笑。

  ③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的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④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⑤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⑥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⑦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7.作者说“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她要寻找的“韵致”到底是什么?(2分)

  8.作者说“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别的蕴藏”指的是什么?(2分)

  9.指出加粗的两个“似乎”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①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②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10.文本是写秋的文章,可为什么要写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时讣告上的遗诗?(4分)

  11.请简要赏析文章第四段的表达技巧。(6分)

  参考答案:

  7.由自然引发的对人生的大彻大悟。(2分)

  8.眼前的秋景是美丽的,这美丽的秋景还蕴藏着美丽的人生,我们要珍惜这份美丽。(2分)

  9.第一个“似乎”表达对这里奇妙景色的赞美。(4分)

  第二个“似乎”引起读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10.①总结全文,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上文提出的“我”要寻找的“秋韵”是什么(揭示出“秋韵”的深刻含义)。②升华主题,表明自己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11.可以从比喻、比较、色彩明艳、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等等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7

  ①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②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③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于,做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④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憨蛋。

  ⑤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经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⑥老板因此很欣赏他,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⑦强就当了经理。

  ⑧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儿干好才算有良心。

  ⑨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情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子上

  ⑩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很有特色。最后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个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席间,外商轻轻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

  在一旁的外商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

  (选自《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 作者:司玉笙个别字句有改动)

  现代文《高等教育》阅读问题设计一:

  1、选文第②和第⑧段中的人物对话分别表现了强____、____ 的.性格特点?(2分)

  2、让外商作出了与强签定合同决定的原因是 ____ 、 ____ (2分)

  3、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补写倒数第2 段省略号里面所包含的内容。(2分) (15字以内)

  4、小说在本家哥身上着墨不多,因此有人认为他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人物必不可少。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3分)

  5、谈谈强的经历带给你的有益启示。请从各个角度写出两点不同的启示(4分)

  (1)

  (2)

  参考答案:

  1、自信、不徇私情(坚持原则或不讲情面也可)

  2、强爱国和节俭的品格让外商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3、围绕做好自己的事儿或好好做人回答均可。

  4、(1)赞同本家哥在小说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不得分(因为本家哥在小说中是起烘托作用)(2)赞同本家哥必不可少1分,用本家哥烘托(反衬或衬托)强的形象2分。(只答烘托或反衬或衬托扣1分)

  5、比如:(1)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2)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要充满自信。(3)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4)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抚 摸 乡 村

  韩卫贤

  沿着一片南瓜或牵牛花的走向,很容易触痛乡村浅显的心事。一页柴扉,一段炊烟,一记清秀的鸟鸣,一波暗绿的凉意……抚摸乡村我时常滑落于时光的臂膀,被童谣的唢呐和游戏簇拥着,缠绵着。记忆是一个繁体的汉字,抹掉一层斑驳的灰尘,闪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光芒,盘根错节,却淋漓尽致。童年的乡村是抒情的,大段大段的情节被我们剪裁成梦的衣裳。在我奔忙的思绪里,古远的乡村更接近于乡村的本意,更具有纯粹的具象。她是那样的透明,像一支夏天的冰棒,一点点热情就能将她溶化;她又是那样的清纯,像处子柔嫩的肌肤,哪怕是轻巧地碰她,都会叫人过而不忘。

  抚摸乡村就是抚摸一段迷人的童话,纷飞的蜻蜓是它无序的线索。这些精致的生灵,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乡村这本硕大的书页中穿梭,透出和平、悠然的气息。一根竹片和蜘蛛丝构成的网被我们高高地举在手里,欢快地奔跑;一只蜻蜓失落于网上,停止了飞翔的迹象;另一只又失落于网上,它们挣扎着向往自由的样子,颇似我们被束缚在教室、黑板和老师目光下的无奈。于是,我们将它们放飞,再跟着奔跑。整整一个季节,我们的游戏就是奔跑,乡村的概念就是奔跑,仿佛天空中大团大团的云,被自由的风牵引着,广阔地奔跑。最惊险的是遇见蛇,各种各样的蛇。其实它们的神态是友好的,但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用树枝和石块把它们打死,再悬起来挂在树枝上,企图恐吓那些胆小的同伴。以至来到城里见到人们惊奇而小心地围着卖蛇人指手画脚一脸迷惑的样子,我总会露出不屑的神情。当然,我们还具有在凸凹不平的大地上把陀螺打得飞转把铁环滚得狂奔以及在清澈而深奥的河里像鱼一样穿梭的本领。尽管童年的乡村贫瘠得让我们腹中时常空虚和饥饿,我们还是被玩性硬撑看玩“奏奏什么羊,老倌老奶烤太阳”那种一上一下的跨越式跳跃,把奶奶的炊烟震得猛烈地咳嗽。我们还会用老牛踩出的窑泥,做一个小小的砂锅,嘴里喊着“砂锅砂锅格通洞”,再把手中之物猛烈地摔在地上,听那种清脆的响声。每每抚摸乡村这些童话都会震颤我的指端,童年的乡村是那样的宽容和放纵,任我们把滚烫的火盆在空中舞成一个个红色的圆圈,烧红乡村冬日的凛冽。

  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乡村清朗的额头,浮躁的蛙鸣变得深沉起来,唯有秋虫一望无际地开始了狂欢。乡村如一位待嫁的闺女,成熟了,却不透彻;萌动着,却不直白。一些爱情的故事在清凉的夜色里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又被谁家的犬吠泄露了天机,古板的乡村常因此而发脾气,把年关的唢呐声吹得一波三折,哀哀怨怨,犹如月宫里嫦娥的无端诉说。乡村的夜晚,月色和着来自土地深处的虫鸣,缓缓地爬上草垛和房顶,挂满童话的'房檐。我们偎着苍老的奶奶,坐在菜园里,看月亮披着云彩的轻纱,匆匆地赶路,看深沉的山默默地缓延着,看笼着村庄的土地止不住地成熟,把清冷的月光映出暖暖的色调。四处是大自然的乐音,那么和谐,那么动听,还有我们嘴里吟出的“月亮月亮光光,骑马烧香”之类无序的歌谣,还有我们偶尔玩起的“做大媒,过家家”,与月色中真实的爱情共同构成乡村动人的细节。夜晚的乡村是一幅潮湿的画,轻轻地抚摸,都会惊扰色彩里的人物和事物;夜晚的乡村是一根布满音符的弦,谁的手,谁的手拨动了琴端又悄然垂下。

  抚摸乡村,那无尽的劳动是乡村无尽的血脉。春风被老牛散漫的印迹染得碧绿,清明的雨水临空而降,像叙说不完的豆豆,布谷鸟最后一次梳理柔顺的羽毛,劳动就爬满每一条栅栏,“春天耕地,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积肥”。我们躲在语文课本最抒情的页码下看荷锄的乡村将太阳托起来又放下去,看大滴大滴饱满的汗水把土地浸透又凉干,看老米勒画笔下《播种者》《扶锄者》明快的色彩把世界的乡村照亮,把泥土上的英雄照亮。

  抚摸乡村我不敢挪动轻薄的手臂,每一个简洁的形象都像一个粗糙的老茧,使人疼痛。我无法把单纯而又厚重的乡村轻轻地描述穷尽,就像时光这把挂在土墙上的筛子,总是把乡间最精细的情节漏掉,让我们每次都小心翼翼,每次都激动不已。抚摸乡村,我总是捡拾一片一片飘落的树叶,然后把它们一簇簇地收藏在乡村这条盘杂的宿根下,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苦苦守望着记忆中的新绿。

  19.文章写了乡村的哪几个方面?突出了乡村怎样的特点?(4分)

  20.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以“抚摸乡村”为题的好处。(4分)

  21.文中说,作者“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种“诗意”的理解。(6分)

  答案:19.三方面:乡村童年趣事,乡村的夜晚,乡村的劳作。特点:透明清纯,宽容放纵,宁静和谐,单纯厚重。(2分)

  20.题目统领并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2分)“抚摸”一词使得乡村的形象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的眷恋。(2分)

  21.文中“诗意”是指乡村宁谧和谐而又充满生机,自由自在而又充满童趣,劳作充实而又有序,是物质利益充斥每个角落的现代社会的缺失,是作者品味中充满希望的期待。(结合文本3分,联系现实3分,言之成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9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共16分)

  父爱的速度

  风之语

  ①那年我读高二,正是需要加速的时候,却因为成绩的飞快下滑和老师的忽视而自暴自弃。

  ②我无意中参与了一场群架,并不知道打架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发泄似的冲上去乱打。打到别人都逃走了,我站在一个被打昏过去的男生面前竟挪不动腿,被路过的一位老师当场捉住,扭送到校长室去。而校长,只瞥了一眼我劣迹斑斑的违纪记录,便摆摆手说:“你回家去吧,以后不必再来了。”

  ③我就这样神思恍惚地收拾了书包,被老师遣送回家。走到门口的时候,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满头大汗地劈柴,一股内疚猛然窜出,我突然想要逃掉,却被父亲抬头叫住了。我木然地将一张勒令退学的通知递给他,他看了许久,才叹口气,说:“你先在家学习,晚上跟我去校长家坐一坐。”

  ④平生从来没有求过人的父亲,将给我攒好的下学期的所有费用,都提前支出来换成酒和茶叶,然后趁着夜色,带我去校长家。

  ⑤这是父亲第一次给人送礼,他明显有些紧张。在一次车祸中被撞瘸的右腿,使父亲走起路来愈加艰难。

  ⑥在昏暗的楼道里往上爬的时候,我跟在父亲身后,看他虚胖的背影在栏杆上一一划过。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他才继续溜着墙根前行。

  ⑦终于敲开校长家门的时候,父亲已是一头大汗。校长开门看到神情谦卑的父亲,先是一愣,随即瞥见低头缩在后面的我,这才明白过来。勉强让我们进去后,校长并没有因为父亲在就多么客气,他只是几句话,便将我重新回校的希望灭绝了。但父亲却是一直微笑着,点头附和校长的每一句话,又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你宽容一下,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一旁的我,在缭绕的烟雾里听着,突然很想冲出去,再不回头。

  ⑧但我还是跟父亲挨到了最后一分钟。起身要走的时候,校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拿回去。父亲却在他转身去提东西的那一瞬间,拉起我冲出门去,校长也动作迅速地紧跟出来。

  ⑨黑漆漆的楼道里,父亲箭一般地将那些阻挡他的“荆棘”统统地撞了开去。他那条微瘸的右腿,那一刻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非凡的力量,突然间无可匹敌。

  ⑩将校长甩得无影无踪的时候,父亲终于停住了脚,扶着我的胳膊,弯腰大口大口地喘气。片刻后,他抬起头来,无比自信又无比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回校读书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而我,却在他的这句话后,转过身去无声地哭了。 果真像父亲说的,几天后,我便接到了回校读书的通知。 父亲送我回校的时候,并没有像母亲一样喋喋不休地一路唠叨,而我也没有向父亲保证什么。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晩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了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

  我的录取通知书,是校长帮我取的`,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一年前父亲送给他的酒和茶叶。校长捶我一拳,说:“你小子记住了,你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给了你机会,而是你父亲拖着残疾的右腿,拼命跑出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父亲,有那样让人叹服的速度……”

  原来父爱的速度,刻骨铭心记住了的,不只是我一个人。

  1.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文章情节。(每空8个字)(2分) ①无故打架,被迫退学→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再回校园,冲刺高考→⑤领取通知,铭记真情

  2.说说下面句子是怎样描写父亲的?有什么作用?(4分)

  A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他才继续溜看墙根前行。

  B校长捶我一拳,说:“你小子记住了、你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给了你机会,而是你父亲拖着残疾的右腿,拼命跑出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父亲,有那样让人叹服的速度……”

  3.请写出文章第⑩段中“我”“无声地哭了”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4分)

  4.校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5.如何理解“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晚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着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

  1.②渐生悔意,陪父送礼;③反复哀求,陪父奔跑。

  【解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注意人物的活动和要求(8个字)。结合“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满头大汗地劈柴,一股内疚猛然窜出,我突然想要逃掉,却被父亲抬头叫住了。我木然地将一张勒令退学的通知递给他,他看了许久,才叹口气,说:‘你先在家学习,晚上跟我去校长家坐一坐。’平生从来没有求过人的父亲,将给我攒好的下学期的所有费用,都提前支出来换成酒和茶叶,然后趁着夜色,带我去校长家。”概括得出:渐生悔意,陪父送礼;结合“但父亲却是一直微笑着,点头附和校长的每一句话,又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你宽容一下,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一旁的我,在缭绕的烟雾里听着,突然很想冲出去,再不回头。但我还是跟父亲挨到了最后一分钟。起身要走的时候,校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拿回去。父亲却在他转身去提东西的那一瞬间,拉起我冲出门去,校长也动作迅速地紧跟出来。黑漆漆的楼道里,父亲箭一般地将那些阻挡他的‘荆棘’统统地撞了开去。他那条微瘸的右腿,那一刻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非凡的力量,突然间无可匹敌。”概括得出:反复哀求,陪父奔跑。

  2.示例:这两句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父亲。A句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从正面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带“我”去送礼、说情时战战兢兢、做贼一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崇高的父爱,描写细腻传神,极具感染力。B句引用校长的话,再现了父亲带“我”“逃离”校长家时的情景,侧面表现了父亲奔跑速度之快,给人印象深刻。

  【解析】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然后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即可。A句“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他才继续溜着墙根前行。”分析,“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是细节描写,同时也属于细节描写。这是对父亲的正面描写。结合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和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及情感即可。围绕父亲“做贼一般的心理”和“我对父爱的理解”阐述即可。B句是校长的语言描写。结合其内容分析,属于对父亲的侧面描写通过校长的叙述,表现了父亲奔跑速度之快,给人印象深刻。从而烘托出父亲的伟大形象,照应题目。

  3.示例:爸爸,我对不起您,是我不懂事,让您在校长面前丢人了,您刚才逃离时的神态、动作,让我豁然长大了,如果我能再次走进校园,我一定努力学习,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解析】分析人物心理,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上文“片刻后,他抬起头来,无比自信又无比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回校读书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和下文“父亲送我回校的时候,并没有像母亲一样喋喋不休地一路唠叨,而我也没有向父亲保证什么。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晩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了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围绕我的“悔改”和“下定决心,不辜负父亲”阐述心理活动即可。

  4.示例:①“我”因打架被校长勒令退学,父亲百般求情无效,说明校长是一个纪律严明的人;②适时退还礼物,退还时还不忘激励学生,说明校长是一个工作有原则、有方法的人;③从退还礼品情节可以看出校长是一个清正廉洁之人。

  【解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结合“‘我’因打架被校长勒令退学,父亲百般求情无效”,得出:纪律严明;结合“我的录取通知书,是校长帮我取的,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一年前父亲送给他的酒和茶叶。”得出:工作有原则、有方法、清正廉洁。

  5.父亲快速奔跑的姿势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我”刻苦上进,顺利地通过高考。

  【解析】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结合“这是父亲第一次给人送礼,他明显有些紧张。在一次车祸中被撞瘸的右腿,使父亲走起路来愈加艰难。”和“晚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分析,是父亲拖着残疾的腿,却以惊人的速度离开而校长家,这种速度是“父爱”的速度,是这种父爱激励了“我”。注意父亲的“速度”是奔跑的速度,“我”的“速度”,是指学习中努力拼搏,成绩上升的速度。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C项“谢希德对烹饪可能也感兴趣,只不过他不希望别人过于宣传她精于此道”,备选项说得过于绝对。D项备选项与原文“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显然出入过大。

  【答案】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谢希德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找原因,要立足第二段,从一些关键句中去概括原因即可。

  【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传主的性格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而本题限制为“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概括时也不会遗漏,我们不妨先找出区域(如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寻找关键句,然后从中归纳。

  【答案示例】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性格特点中“诚”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方法点拨】只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谢希德的“诚”,你对他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一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1

  一条腿的冲刺

  9岁时,我的梦想是踢足球,但突发的磨难粉碎了我的梦想。一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左腿隐隐作痛。就在前一天,母亲已经同意我加入学校的足球队,我不想让任何事中断我的梦想。但我的腿越来越痛。

  父母带我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在我的左腿里发现了癌症。虽然我只有9岁,但我知道癌症。得了癌症的人会掉头发,在不久后的某个时候就会死去。我的泪水涌了出来。妈妈和爸爸几乎昏厥。

  “我会死吗?”我问医生。

  医生坦率告诉我答案:“你有50%活下来的机会。”50%,这好比抛硬币打赌。

  我决定在化疗前剪掉我的头发。为了不让我觉得孤独,弟弟马修剃了光头,我在学校的所有朋友也都剃了光头。我下决心要好转起来,再做一个正常的孩子。

  但三个月的化疗结束后,医生宣告了一个更可怕的消息:必须截去我的左腿。听到这个消息,我彻底崩溃。“不!我不想锯掉我的腿!”我尖叫道,“我不想做废人!不,不!我只是一个孩子。”

  父母抱着我,泪流满面。爸爸呜咽道,“对不起,约书亚。我希望医生锯的是我的腿。”

  截肢前一个晚上,父母邀请了一个叫拉利的人到我们家。拉利也失去了他的左腿,但他告诉我,他可以借助拐杖参加田径比赛。然后他拄着拐杖走给我看。他走得的确很快。我知道父母是想通过拉利来鼓励我,但是我想他无法理解一个9岁的孩子将永远不能加入足球队的心情。

  截肢的那个上午,在医院的'等候室里,我坐在地板上,双手抱着我的左腿,跟它说再见。一个护士推着一部空轮椅进来。“约书亚,”护士问道,“现在我可以带你到手术室了吗?”

  “我喜欢走着去。”我说。

  跟着护士进到手术室,我感到脚下的地板如冰块一般。我知道这将是我最后一次用双脚走路,我想记住关于它的一切。我扭动脚趾,想起了那个单腿跑的步运动员拉利。也许有些事情是我无法预料的,也许上帝会给我一个新的人生,就像穿着一双高过膝盖的袜子和绿色的足球短裤在足球场上奔跑一样精彩。

  手术后的一天,我在医院的电梯里看到了一张滑雪诊所的海报,这是医院里为我这样的病人提供的物理治疗的一部分内容。我低头看着我的腿。我能滑雪吗?用一条腿?

  “我能吗?”我问妈妈。

  “当然!”她说。我看见她的眼睛溢满了泪水。

  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始向我打开。滑雪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我喜欢关于它的一切,特别是踩着单一滑雪板从两条腿的滑雪者身边急驰而过的那种感觉。而我最喜爱它的原因是它使我至少接受了在9岁时就失去了左腿的事实。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我让教练带我到最陡峭的滑雪道进行训练。一天,和其他残疾人比赛结束后,一个陌生人来到我身边,对我说:“我曾执教美国残奥会滑雪队,我认为你有很大的潜力。”从此我的人生改变了。

  我腿内的癌细胞得到了抑制。之后,我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但跌倒的次数比我自己以及别人预料的要多。我想我的屁股接触雪地的次数都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最终,在22岁时,我成为了美国残奥会滑雪队的队员。在多灵奥林匹克障碍滑雪赛上,我像火箭般向山下急冲。这是我生命中一次最伟大的冲刺,比我曾经拥有两条腿时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有意义。虽然最终我没有赢得奖牌,但是我的父母给了我一个久久的拥抱和深深的祝福。这同样是一种奖赏。上帝给了我一个大考验,但通过这么多年的抗争,我发现了一条同样充满光明的道路。 ——首发于《青年博览》20xx年8月下。

  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9、 在我走向滑雪的道路上,哪两件事对我的影响最大?(2分)

  10、 文中的“我”之所以会成功,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文章回答。(3分)

  11、 生活中,不少青少年上、苦恼没有成才的机会,请结合文中的“我”的成才经历谈谈对“机会”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8、“我”靠着家人的帮助和自己的毅力,在左腿截肢后,成为了优秀的美国残奥会滑雪队队员。

  9、(1)拉利也只剩单腿,但成了跑步的运动员。(2)一个陌生人的鼓励。

  10、(1)自身的原因:坚强、乐观、执着。(2)父母的关心,鼓励。(3)成功者的激励。

  11、机会往往留给努力的人。文中“我”被锯掉左腿,但“我”没有放弃追求,用坚强和毅力又为自己赢得了一次成才的机会。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2

  1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2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3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4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5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6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7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8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9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0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龙应台《目送》阅读答案解析13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4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1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16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6分)

  3.《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答案:

  1.(4分)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 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 的痛楚。(一点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2.(6分)①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 面对的;③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④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 的每一份情缘。(一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给满分。语意相近即可)

  3.(3分)(任选一个角度谈均可。观点明确且源于文本计1分,阐释合理计2分)

  参考角度:(1)文章的选材;(2)文章的情感;(3)文章所蕴含的哲理;(4)文章的语言;(5)文章的表现手法。

  参考示例: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3

  ①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②即使再穷,也得有点志气。低三下四,即便讨得一点,也全受人轻慢。午餐幸运地吃到一点“嗟来之食”,晚餐再去乞求,可能就要吃“闭门羹”了。人们敬重的,永远是那些自强不息、知道别人的脸色和自己的血色,知道别人的语调和自己的格调的人。

  ③即使再难,也得有点骨气。否则,这一次被人抬起,下一次瘫倒之后,就可能连同情的目光也得不到。今天的呻吟哀号,得到别人的抚慰,明天再呻吟哀号,就可能让人鄙夷和厌烦了。能够感动人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抵抗挫折,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

  ④唉声叹气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乞求他人同情的可怜相,有时唤起的恰是一种冷漠:自己糟蹋自己,别人又怎么抬举你?

  ⑤如果你想依靠别人让你保持站姿,别人就只好拴个绳子把你吊起来,但要知道,那种方式与让你上绞刑架的方式最接近;如果你想依靠别人使你往前走,别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前面牵着或从后面推着,但要知道,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

  ⑥即使再累,也得有点毅力。把自己的耐力发挥到极限,咬住牙,沉住气,才能走过一段艰难的路。坚持,最能使生命美丽,最能使人感动。为了清闲而宁愿忍受屈辱的人,绝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清闲。

  ⑦人有精神,别人就不会以蔑视的目光注视你,就不会以一种飘忽的眼神对待你。即使你穿着一般,即使你干着粗重的体力活。即使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⑧小人物也需要一种浩然之气。“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自己放弃了自己,自己对自己失望了,任何外来的关心,任何外来的照顾,都只是别人的一种态度,一种姿势,对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形象都无济于事。

  ⑨别人可以给你一点钱,可以给你几句安慰的话,但没法给你一种力量,没法给你一种精神。缺乏脊梁骨的人。谁也没法让他抬起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多次提到“精神”,它包含有哪些内容?

  3.第⑤段中“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把人不当人的味道”中的“那”指代的是 。

  4.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1.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2.志气骨气毅力 浩然之气

  3.从前面牵着或从后推着

  4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创作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央视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个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沉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楼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B

  2.D

  3.(3分)

  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

  “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

  “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5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及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令人痛惜不已。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小题1:第⑩段中“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2分)

  小题2:第①、第⑦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崇敬和珍爱。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小题2:(4分)结构上葡萄叶生长旺盛与葡萄叶过早凋落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2分);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1分,答出反衬即可),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4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什么使命而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6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新学期传来消息: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删除鲁迅的《风筝》一文。“去鲁”虽是近年新编教材的旧话题,依然引人关注。综合各方“去鲁”的理由有两点:国内中学教材长期“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是阅读贫乏时代的选择,现压缩鲁迅篇目是为了及时追踪新人新作;鲁迅文章对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甚至过于沉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以更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时新文章替换,就是为更“接地气”,更“大众化”。

  为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为标榜求新而“以新去旧”,是语文教材“新编”的准则吗?语文教材范文要编选经典文学作品。编选的基本准则,用梁朝文学家萧统的话说,“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即入选文章思想性、文学性兼备:《风筝》用一个亲情的故事,揭示了深于亲情的人生哲理:关爱必须从理解开始,因为生命的历程不会在时间中重复:姑且不论文章的思想性,单就语言艺术而言,《风筝》文字自然贴切而道劲醇厚,并非艰涩到不可为初中生所接受,北大教授曹文轩说:“我们那个时候能读懂,现在的孩子就读不懂了?难道大家的阅读能力退化了?”质问值得思考。

  当下阅读调查显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当前阅读之倾向,从各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单即可看出。和“去鲁”一样,大家纷纷扛出了“大众化”的大旗,似乎大众化就是选择自由,大众化和读经典就“势不两立”了。这种大众化的误解一再发生,以致我们拱手让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提升的机会。大众化是多元文化的并存,娱乐和求知并重,文化产品追求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俯就和迁就,而是在形式上“明白晓畅”,在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满足大众的需要并能提升大众的'修养。文化市场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供贷方,更是精神修养的培育场,这两个功能不是对立的,是可以并且有必要和谐共存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们是大师之作,还因为它们作为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精神历史结晶,是经过历史淘漉的人类精神创造,具有深刻的文化建构力和深远的精神影响力。在当前阅读流行快餐阅读的风气之下,用流行时文代替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去经典”已经成为今天必须正视的文化现象。别的不说,经典阅读的缺失正导致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以老师难教、学生难懂为由,把鲁迅“请走”,正是当前社会过度娱乐化、当前阅读过度浅表化的反映。“去鲁”以“去经典”迎合学生“兴趣”和“接受力”,其实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动能。编教材要注重经典,如果教材的编选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而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既有知识为水准,那么何谈教育学生和提升学生?从小学升到中学,本是儿童步入少年、向社会开启心灵的时机。编选经典并指导学生阅读,才能引导、启示学生跨入心智新阶段。这个原则恐怕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弃。况且,“去经典”带来的阅读转变,丝毫不意味着创新或创造。

  小题1:下列对“去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当前用流行时文和快餐阅读代替经过专家检验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引人关注。

  B.它包括近年来新编教材“去鲁”等话题以及新编语文教材统一删除鲁迅的文章《风筝》的做法。

  C.它导致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决定教材的编选内容,教师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水准来选择教学教材。

  D.它为更“接地气”、更“大众化”而迎合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力”,实质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功能。

  小题2:关于当前阅读与经典阅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阅读倾向于阅读各类畅销书,很多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并不意味着当前阅读与经典阅读已对立。

  B.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导致了经典阅读的缺失,说明了大众阅读过度浅表化、社会过度娱乐化。

  C.《风筝》文字自然贴切,曹文轩认为,如果有人认为艰涩难懂,就意味着他的阅读能力已退化。

  D.经典阅读指导能引领学生跨人心智新阶段,经典能对学生乃至国民进行深刻的文化建构和深远的精神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风筝》一文,虽然思想性不值一论,但在语言艺术上却可称得上经典,教材不应当删除。

  B.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编选的基本准则应当是具备思想性或文学性,不应为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

  C.文化的大众化应满足大众的需要并提升大众的修养,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形式上“明白晓畅”。

  D.社会各方一致认为,国内中学教材中的鲁迅文章过于深刻、沉重,而新人新作更适合中学生阅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A“经过专家检验的经典作品”有误;B“新编语文教材统一删除”表述不准确;C“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决定教材的选编内容”有误。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项因果关系倒置。

  小题3:

  试题分析:A “虽然思想性不值一论”不合文意。B“思想性或文学性”之“或”有误,原文为“和”。D“社会各方一致认为”曲解文意。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7

  人说话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与他人沟通,说的话就要使人理解。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故意制造语言差异,为沟通造成新的屏障。除了要瞒过圈外人的黑话、行话之外,这些话大多是为了表明其身份地位的“酸话”。

  什么叫“酸话”呢?大体上说是指不自然的话。自然的话属于五味调和一类,不自然的话矫揉造作,令人倒胃。试想,一位东北歌星,台下她还用大大咧咧的东北话侃山,一到台上,马上换了一副娇滴滴的港台腔,装模作样地向观众致谢。您听了有什么感觉?非“酸”无以名之。歌星追逐港台腔是为了虚荣夸饰,标明其品位流行,流行则价格自高。读书人的身份标志就是“书”,在书生看来,“书”是“不可须臾离”的护身符。那些读书入魔者时时流露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派,令人望而皱眉。五代南唐有位叫彭利用的书生,即使与家人奴仆讲话也要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邻居失火,烈焰冲天,他还对仆人说:“煌煌然,赫赫然,不可向迩(不可逼近),自钻燧以降(燧人氏钻木取火以来),未有若斯(如此)之盛,其可扑灭乎?”像这样酷好“酸话”不考虑沟通的人,真是应该烧死了事。

  明朝赵南星撰的《笑赞》里有位秀才到市上买柴,叫道:“荷薪者过来!”卖柴人听不懂“荷薪”之类,但“过来”二字还是明白的,于是把柴禾挑到秀才面前。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的只听懂了“价”字,便说了价钱。秀才翻了翻柴禾,摇头晃脑地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的.只见他口中嘟囔,却一句也听不懂,便挑着柴走了。

  这位秀才是一个“酸话”爱好者,就是买柴这种普通小事,他也要通过“酸话”卖弄。未达到砍价的目的,反而把卖柴的气跑了。他竭力拉长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其语言不仅成不了沟通的工具,反而成了一种屏障。赵南星在评论《秀才买柴》时说,这位秀才喜欢“咬文嚼字”。其实不然,秀才之所以要把书面语言用在日常口语之中,就是为了摆读书人的架子,因为会说这些“酸话”是他们身份地位的标志。

  这等坚持说“酸话”的读书人,其经济与社会地位已接近或不如平头百姓了,但他们又要与平头百姓“划清界限”,在不具备“划清界限”的物质手段的情况下,只好借助于把书面语搬入现实生活的做法,自己觉得高于平民百姓,从而得到一些心理补偿,即使妨碍沟通也在所不计。老百姓看惯了这种现象,称这类人“穷酸”,把这类行为叫“酸文假醋”。

  (选自《中国人的幽默》,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像彭利用那样酷好“酸话”、不考虑沟通的人,应该立法烧死。

  B.作者通过举例论证,认为坚持说“酸话”的全都是读书入魔的古代书生。

  C.作者认为老百姓对那些妨碍沟通的“酸文假醋”的行为早已见惯不怪了。

  D.从全文可以推断:当今现实生活中,喜欢说“酸话”的现象早已绝迹了。

  16.从全文看,有些人热衷说“酸话”的目的主要有哪些?(3分)

  17.对“秀才卖柴”的分析,作者和赵南星的观点一致吗?写出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5.(3分)C

  16.(3分)歌星:虚荣夸饰,标明其品位流行,流行则价格自然高;(1分)读书人:表明其身份地位;(1分)表明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派(卖弄);摆读书人的架子,得到一些心理补偿。(答到一点,即得1分)

  17.(3分)不一致。(1分)作者认为:秀才书面语言用在日常口语之中,就是为了摆读书人的架子,表明他们的身份地位(或“秀才之所以要把书面语言用在日常口语之中,就是为了摆读书人的架子,因为会说这些“酸话”是他们身份地位的标志。”)。(1分)赵南星认为:秀才只是喜欢“咬文嚼字”。(1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8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3分)

  2.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3分)

  3.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

  4.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请列举二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5. 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2分)

  参考答案:

  1.茂密 潇洒倜傥 随意散逸 单纯清淡 无拘无束 蓬蓬勃勃

  2.是说芦苇苍苍的景色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们的美好联想,使之成为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芦苇出现的境界成了文学作品的美好意境,芦苇们引发的无穷想象被写进了文学作品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容。

  3.过渡作用

  4.戚继光——英勇抗倭;岳飞——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杨靖宇——为抗日英勇献身等等

  5.在作者笔下,芦苇成了人的象征。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9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是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是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望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3分)

  答:

  2、请你结合文章说说“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答:

  3、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3分)

  答:

  4、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4分)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答:

  答案:

  1、略。(需要答案的老师请参照教参,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意思对就可)

  2、开始时不理解甚至反感:“再三劝他不必去”,当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又“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后来看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终于为父爱所感动如“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请抓住加点的关键字进行评分,句子的分析说到一句就可)

  3、言之成理即可(例: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4、略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__。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甲:_______ 乙: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说谜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安详 乙:慈祥

  2.讲故事 唱童谣

  3.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4.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

  5.D

  6.语言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改句好的理由:(1)直接点明母爱主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2)呼应开头。

  (答案意思合理即可,只说观点不给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18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03-08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1-27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19

【优秀】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19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精华)10-19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03-29

宗璞秋韵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09-03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精选14篇)11-13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