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阅读答案

2023-09-11 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归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归阅读答案 篇1

  【原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翻译】: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赏析】:

  《清平乐·春归何处》,北宋词,作者黄庭坚。此词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上片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住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词人心头的忧伤之情愈发加重了。当看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时,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去夏来的现实。词中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了。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阅读训练】: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春归阅读答案 篇2

  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10.(7分)【(1)(3分)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惠城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本小题最多得3分)(2)(4分)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2分)前面写东风浩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本小题最多得4分)】

  春归阅读答案 篇3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①。

  注:①归:一说“栖”。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帷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D.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16.前人论此词,认为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将主人公踏青时的心情“略予点泄”,对此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15.C(“词人也顿觉困乏欲睡”错误。此词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于仲春时节踏青时的见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思之情。)

  16.①这一句写女主人公玩得尽兴,踏春归来,看到画堂上成双的燕子;②成双的燕子反衬了主人公孤独的形象;(答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均可)③此时才觉,主人公游春踏青不过是为了排遣孤独与相思之情,此句将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一点2分,共6分)

  春归阅读答案 篇4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属于情感方面的题目,很常规。要理解词的大意,明白上下片情感的不同。词的上片通过整理装束到苏堤游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表达了惜春之情;下片写游玩时因雨后泥泞,难以步行,都争着坐船归家,表现游兴已尽后急切回家的情感,并表达了对春天快速消失的惋惜。】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解析:“点”是整体景象,“面”是特写镜头。词的上片写暮春“香红渐渐稀”,花慢慢地稀少了,属于“面”;下片“花褪雨,絮沾泥”的特写,表现了暮春景象的衰败,属于“点”。点面结合,使景象具体,更能全面表达作者的惜春、伤春情感。

  春归阅读答案 篇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

  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2分)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1分)、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1分)。

  春归阅读答案 篇6

  【原文】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释】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翻译】:清明寒食节时,鲜花大多凋谢。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春天怎能不知?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观景的女子看到这些无法移步。人们三三两两的叫船回家,人们归去春天也归去了。

  【赏析】:“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阅读训练】: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 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 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春归阅读答案 篇7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 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16.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5.C(3分)(C项“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解读错误,诗人“醒复醉”反映了他饱经困厄历经沧桑之后,由于深感生活多艰、漂泊不定、人生无常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情感,并不是愤激无奈。)

  16.

  (1)欣赏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

  (2)倚杖看石,倾壶就沙,借酒解愁;

  (3)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达随遇而安的思想;

  (4)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 相关推荐

【春归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早归》阅读练习及答案04-08

自蓟北归阅读答案06-25

阅读春片段阅读答案11-20

《春望》阅读答案12-17

《春夕》阅读答案06-17

画堂春阅读答案06-20

《天净沙春》阅读答案10-27

《春的消息》阅读答案03-02

春阴阅读答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