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阅读答案

2023-05-30 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词人简介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5分)

  2.“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现出秋季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2.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繁华凋落后,无人垂顾。作者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鹧鸪天》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4—15题。

  夏日田园杂兴(其八)

  南宋范成大①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明满北窗。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

  ②三公:古代最高级的官吏,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宫廷有三株槐树,拜见天子时,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鹳鶴天

  南宋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

  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缩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气

  [注]

  ①辛弃疾(1140—1207):作此词时诗人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②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习题

  1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槐叶像鼠耳一样对生,苍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II、,

  B、第二首词前两句描写了春人平原、葬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的乡邺存色“

  C、两首诗写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诗化用典故,运用对比;辛词则白描勾勒,借攻抒悄。

  D、两首诗都着笔于眼前,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风景新。

  2、两首诗均塑造了诗人“闲”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临赏“(6分)

  阅读答案:

  1、C(“完全不同有误”,辛词范诗都借景抒情。)

  2、(1)不相同。前者闲适自得,后者却是“闲而不适”。(2分,指出不同各1分)

  (2)范诗通过炎炎夏日立于三槐之下等候拜见天子的“三公”和倚在凉爽的北窗前的“闲客”形象对比,抒发了诗人退出朝堂、闲居石湖后的了无牵绊、轻松愉悦的心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3)辛词虽有“闲意态”之句,展现诗人农村生涯的欢快自然,但上片一句“多情白发春无奈”,却透露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又无可奈何的的复杂心态。因为“多情”,所以闲居中仍心念国是,希望为国出力,却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3

  【原文】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

  ②“梧桐”二句:化用温庭筑《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调宝瑟,拨金猊,地时同唱《鹧鸪词》。宝瑟:指琴。金猊:香炉。

  ③调:抚弄乐器。

  ④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⑤西楼:作者住处。

  习题

  (1)词的上阕运用写景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上阕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4分)

  (2)词的下阕说“不听清歌也泪垂”,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人物“泪垂”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①视觉方面,首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1分)②其句转到写身上的感觉上。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帏幕之间。(1分)③“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1分)④多感官结合,写出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1分)

  (2)①结末“如今”两字,由“那时”折回眼前。那时同唱小调,欢乐异常;如今却独居西楼,唯闻风声萧萧,雨声滴滴,(1分)昔欢今悲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了眼前的孤独与愁苦。(1分)②因为别离(1分),经常闻歌而引起怀人的伤感,记忆中的美妙歌声无时不萦回耳际,而在今夜那风雨凄凄、“万叶千声皆是恨”的情况下,即使不听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泪下而不能自止了。(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4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③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 呼卢:古代一种博戏。 ② 锦瑟:代指歌女。 ③ 京华:南宋都城临安

  习题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放荡不羁”等)的性格(1)。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 ;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年少)实(眼前---年老)对照”、“反衬”(以少衬老)也可)。将上阕描绘的`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词人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鹧鸪天》阅读答案 5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②,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③。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犊:牛。③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习题1

  1.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分)

  2.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分)

  参考答案:

  1.(2分)示例: 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

  2. (2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习题2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4.(8分)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1分)

  (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6

  鹧鸪天咏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练习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4分)

  (1)(4分)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2分)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了铺垫。(2分)

  (2)(4分)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因为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花抱屈。(2分)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2分)

  【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裕,晚年遭兵火战乱,夫死国灭,境遇孤苦。南渡前的词作多写儿女相思离别,南渡后主要表现国破家亡后的凄惨心境。词作善用白描手法,刻画细腻,语言清丽,感情色彩浓烈。

  这首咏桂词《鹧鸪天》托物咏怀,表面上为桂花鸣不平,实是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的上片描绘桂花的色彩与馨香。桂有金桂、银桂、丹桂三种,常生于深山之中,以秋天开花者居多,香味浓郁。作为观赏类花卉,色彩艳丽是重要前提。词作开篇二句正面描绘桂花的色彩与馨香。“暗”“淡”“轻”分别表现桂花暗黄、淡黄、轻黄的多样色泽,表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艳丽娇媚的色彩取悦于人。“体性柔”,言桂花虽则色泽暗淡,却有着柔情温雅的体性。接着盛赞桂花之“香”。敏感的.词人体悟到了桂树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芳香播洒人间的特点。由此转入议论:“何须……自是……”浅碧、深红堪称美妙夺目的色彩,令人赏心怡情的了。但对桂树来说,这些美妙的色彩是无须添加的。因桂之温雅体性、浓郁馨香,足可令其成为第一流的名花,花色暗淡一点又何妨呢?这里表现出李清照敏锐而独特的审美观,她看重桂花内在的馨香,而将外在的色泽放在其次。“何须”二字表明她特别推崇色淡迹远而香浓的桂花。

  词的下片侧面表现桂花的色泽与馨香。先以梅、菊反衬:“梅定妒,菊应羞。”在历代诗客骚人眼里,姿容秀丽、仪态万千的梅花是傲雪怒放的报春使者,是众人争相咏赞的对象。象征隐逸者的菊花独放深秋,幽香袭人。作者一生酷爱梅花,对菊花也颇为称许。可是,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梅花忍不住心生忌妒,菊花也不由得掩面含羞,自叹弗如。于是,作者得出结论说桂花“画栏开处冠中秋”,盛赞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无愧为花中之冠了。在对比反衬的基础上,作者为桂花不受重视的遭遇鸣不平:“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楚国大夫屈原。他在《离骚》中多列奇花异卉,用以盛赞君子修身养性之嘉行懿德,唯独不收桂花在其文。作者觉得屈原不收桂花入《离骚》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不由得有些愤然地批评屈原,说他情思不足,才如此委屈了桂花。

  全词以赞誉桂花是“冠中秋”的“花中第一流”为主旨,紧扣桂花的色泽与馨香行文,正面描绘与侧面反衬相结合,借物抒怀,既为桂花的遭遇鸣不平,又抒写自己的一腔幽情。

  《鹧鸪天》阅读答案 7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阅读练习一: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阅读练习二:

  ⑴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练习三: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

  (2)以鸦归巢反衬人不能归家,更凸显出游子有家不能归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1分)。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8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习题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 9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习题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阅读答案 10

  鹧鸪天(4分)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习题

  1、该词上阕中加点的三个词用得非常传神,请自选一个说说它的表达效果。(2分)

  2、“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2分)“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写声音,但可以令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得意神态。“点”字写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乌鸦黑色,在林中历历可见。

  2、(2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11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习题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着意”两句意思是:刻意寻春,未必尽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却乐在其中。

  B.“山才”两句意思是:胜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来更添游兴,能意外地启人诗思。

  C. “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邂逅乡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D. 这首词上片写刻意寻春所感,下片写率意出游所见,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现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项是(4分)

  A.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B.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C.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D.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E.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一画面是作者此次赏春过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风景”。请根据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5分)

  答案

  1.(3分)B(诗还未做好,偏偏又下雨,令人遗憾。)

  2.(4分)A D(B项不是具体的景物,C项为春光凋零的伤感之景,E项所写为夏天的景色。)

  3. (5分)答案示例:这两句写的是寒食节回娘家的村女,正说笑着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春光明媚,桑叶柔嫩,笑语声声,其乐融融。“村女”的出现使得美丽的自然春光中融入了人的幸福感和归宁的人情美,这一画面的内涵比单纯的自然之景更丰富(或:这一画面有了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的'美感),因此是“最美的风景”。

  以上是答题示例,学生的答案不必拘泥于此,意思对即可。解说“画面”2分:应包括“人”与“景”两个方面。说明是“最美的风景”3分:“村女的快乐”或“归宁的人情美”2分,“画面的内涵更丰富”或“蕴含人性美的画面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等1分。若学生不认可这一说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12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古乐府丧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习题

  6.这首词上片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案 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枝叶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鹧鸪天》阅读答案 1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习题

  (1)请赏析“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两句。(4分)

  (2)请简要说明作者有哪些“愁”。(4分)

  (3)“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10分)

  (1)(4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无法排解的境况;(1分)

  首句抒情,(1分)

  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1分)

  (2)(4分)

  山河破碎的悲愁;年华逝去的苦愁;壮志难酬的哀愁;退居田园的'闲愁。(每点1分)

  (3)(2分)

  壮志难酬的愤激,(1分)

  故作旷达的无奈。(1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14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习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自己,流露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B【解析】B.词作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陶渊明的赞颂,要以陶渊明为榜样,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则无法看出。

  2.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了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直接赞颂陶渊明的诗才。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超凡脱俗。

  《鹧鸪天》阅读答案 15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①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

  2.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答案:

  1.“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2.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 16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

  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习题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2、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答案:

  1、(5分)

  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2、(6分)

  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 17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习题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鹧鸪天》阅读答案03-16

鹧鸪天阅读及答案06-12

《鹧鸪天》阅读答案09-28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08-13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04-08

鹧鸪天周紫芝阅读答案12-10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03-22

鹧鸪天阅读附答案06-10

《鹧鸪天》阅读题答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