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割麦陆琴华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⑴天还没亮,沈老师便起来了,妻子还在熟睡。他摸索着将窗帘拉开,桌子上便泻下了一片淡淡的月光,屋里的东西也便依稀可见了。他又摸摸索索地从墙上摘下镰刀,轻轻拉开门,来到院里的石墩旁蹲下磨刀。村子里很安静,只听见低低的沙沙磨刀声。
⑵磨罢镰,沈老师便走出了家门,他往东刚走了几步,不由笑了,用镰把敲敲脑袋,又回头往西。往东二里是学校,每天从家里出来便是往东去学校,走顺路了。自家的地在村西头,却很少去。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孩子他妈一手包揽,可真苦了一个妇道人家。妻子真是好样儿的,表面上她常对人说:“就他忙,一个孩子王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她对丈夫获得的各级优秀教师证书什么的,却宝贝似的保存着。她从心里疼爱他,理解他,支持他。
⑶迎着一弯下弦月,沈老师走着,心里仿佛揣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多少年了,他都没有完成这项“使命”,以弥补他对妻子的愧疚。
⑷他边走边想着孩子妈多少年来的辛勤。到了地头,借着月光,只见麦垅像一幅幅金黄的缎带,煞是喜人。他动镰便割了起来。麦子潮润润的,晨风凉爽爽的,地里就他一个人,割得挺自在。他估摸割完后还不会耽误到学校辅导学生晨读,待孩子妈来了,一定会惊喜。想到这儿,他笑了。然后,中午放学后再去找台打麦机,连三赶四将麦子脱出来,该是他今年麦收的功劳。
⑸他不由地想到了学校。割麦如救火,救火如救命,辅导学生复习准备中考不像救命?每当上学校经过村口,住在那里的驼背八爷总是眼巴巴地望着他,问:“小三呀,哦不,沈老师,咱这穷乡僻壤里啥时能飞出只金凤凰啊?”是啊,他肩负着多少乡亲的厚望啊,村里爷儿们识字断文的少,都希望小字辈有个出息;再说,前几天乡文教助理曾经拍着他的肩膀说:“沈老师,咱乡就看你们‘联中'了,你们‘联中'就看你教的那个班级。”……
⑹不知不觉中,月儿不见了,东方染上一片橘红,麦子割完了。望着满地的麦茌,他笑得好舒心。
⑺匆匆地赶回家,妻子也早起床做饭,见他拿着镰刀急急忙忙的样子,将一只手从面盆里抬起来在额头上搭个凉棚,望着东方刚露头的太阳:
⑻“哟,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
⑼“别用老眼光看人嘛!”沈老师笑笑,“今儿上午你把麦子拉到场里,晌午我去找打麦机。”
⑽“嗯,我看错了,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
⑾上午十点多钟,沈老师正给学生上课,妻子气呼呼地赶来了,当着几十个学生的`面,劈头就问:“你割的是谁家的麦子?”“咱家的呀!”“胡说!你把三狗子家的割了!”“哄——”学生们都笑了。他难堪地站着。妻子气呼呼地走了。
⑿傍晚,沈老师家的麦田里,十几个活泼的身影挥舞着镰刀。他们是沈老师的学生。沈老师此刻正在学校油印室满头大汗地印第二天要用的模拟试卷……
小题1:根据上下文推断,“使命”具体是指什么?
小题2:“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和“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小题3:文中有一整段关于沈老师去割麦路上的心理描写,请想想这段心理描写对表现沈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小题4:文章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多变,试举出一例说明它情节设计的奇妙。
小题5:简评沈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小题1:指帮助妻子干农活,以回报妻子一直以来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小题2:“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言外之意是丈夫平时不可能去帮助妻子去干农活——他忙的是他的教学。否则,就像太阳从西边出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是指丈夫这一回真的帮她干农活割麦了。
小题3:这一段心理描写写出了乡亲们和干部寄予他的厚望,这是他忠诚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而不顾及家中活计的思想基础。有了这段描写,人物的行动才有了“根”。
小题4:例①沈老师起早去割自家的麦子,结果却割了“三狗子”家的麦子。
例②学生偷偷地去帮沈老师家割麦,他在学校赶印模拟试卷,对自家地里发生的事还不知道。
小题5:沈老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他公而忘私。从性格上看他既有知识分子的愣劲儿,又有农民的朴实厚道,勤恳乐观。
【割麦陆琴华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摔琴》阅读答案
2.摔琴阅读答案
3.《摔琴》阅读答案
4.《琴王》阅读答案
6.琴茶阅读答案
7.《海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