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2022-11-18 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3.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成语:

  4.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2

  右骁卫大将军①长孙顺德②受人馈绢。事觉,太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②长孙顺德:人名,复姓“长孙”,名“顺德”。

  14.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甚于受刑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所欲有甚于生者

  C.于殿廷赐绢数十匹 D.告之于帝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6.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做法有何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B

  评分:2分。

  15.答案:①还顾惜他从前有功劳,不惩罚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有什么好处?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适。作为君主,必须严格公正执法,才有利于人人遵纪守法,国家长治久安。

  评分:共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3

  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片段,完成文后8—12题。(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 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

  (3)或请重法以禁止。或 ▲(4)朕当去奢省费。 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小题3:【甲】文中表达了作者“ ▲ , ▲ ”的政治抱负。(2分)

  小题4:【乙】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 ▲ , ▲

  小题5: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 ”

  (用甲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曾经;(2)归依(3)有人(4)去除

  小题2:(2)怎么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小题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4: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

  (2)正患己不能知 患: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鞭子打,驱赶

  (2)担忧,担心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4.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意对即可)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5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或( ) (2)自是( ) (3)遗( )

  【小题3】.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2分)

  【小题4】.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小题5】.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答案

  【小题1】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1】(1)有人 (2)从此,从这以后 (3)失物,丢失的东西

  【小题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小题1】群臣: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1】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解析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6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露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昊、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昊、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冗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史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延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乘,兵车干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诚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取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4分)

  (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4分)

  14.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3分)B

  11.(3分)C(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

  12.(3分)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

  13.(8分)

  (1)(4分)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注意“行陈”“蹈瑕”“候间”“因”的翻译。)

  (2)(4分)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注意“怨望”“阴”“下”“治”的翻译。)

  14.(3分)①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1分)②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1分)③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1分)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7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曰 逆:迎接。

  C.因屏人 屏: 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

  解析 D项,殷勤:情意恳切。

  答案 D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 )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是利用占卜造舆论,为下文提议南征做准备;③是笼络人心,先说服关键人物;⑥是以进为退,迫使群臣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迁都。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解析 D项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迁都的事。

  答案 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2)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也没什么关系。”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 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 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听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磺,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过:经过

  B.文侯怒,任座趋出 趋:驱赶

  C.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 进:举荐

  D.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比:并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不赂者以赂者丧

  B.文侯问于群臣曰/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富贵者骄人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抱明月而长终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魏文侯善于纳谏的一组是

  ①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②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③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④钟声不比乎?左高。 ⑤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A.①⑤⑥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派遣乐羊讨伐中山国,却将其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任座据此对魏文侯仁君之说提出质疑。

  B.在田子方看来,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惟有贫贱之士无所畏惧,不在乎什么言不用,行不合。

  C.在如何识别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并得到了文侯的认可,文侯据此选定了魏成为国相。

  D.翟璜曾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继而历数自己的功劳,指责李克,并愤然与之绝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9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列定等级以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文宣怒,召而责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皇家 宗 室及 勋 贤 之 臣 宜 令 作 镇 藩 部 贻 厥 子 孙 非 有 大 故 无 或 黜 免 所 司 明 为 条 列 定 等级 以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答案 A 解析 敦:重视。

  5.答案 B

  解析 A项,用来,连词(或:用,介词)/因为,连词。B项,不译,均为顺承连词。C项,什么,代词/为什么,副词。D项,替,介词/成为,动词。

  6.答案 A

  解析 居功自傲为无中生有的信息。

  7.答案 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

  (2)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依靠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

  参考译文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犯罪。太宗因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全才,廉洁平易而公正,便征召他入朝,谕告他:交趾郡很久不得贤人去治理,需要你前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出朝,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相辞。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视诺言,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卢祖尚执意辞退。戊子日(十五日),太宗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太宗大怒道:我派人不行,又如何治理国家呢?下令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过了几日,与大臣议论齐文宣帝是怎么样一个人?答道: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与他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他不肯赴任,丞相杨遵彦奏与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召入宫中来责备。魏恺说:我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我不愿意成行。齐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讲得有道理,你就宽赦他吧。这是齐文宣帝的长处。太宗说:有道理。先前卢祖尚虽然有失做大臣的道义,朕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位以荫庇其子孙。

  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消褪。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取消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故意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死在太宗的怀里。

  起初,太宗令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的事,魏徵认为: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资赖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另外,京城一带征收的赋税不多,要依靠京都以外的州县,如果拿国邑尽封给王公,则国家经费顿时短缺,再加上燕、秦、赵、代诸国均管辖有夷族,如有出现紧急情况,到内地调兵,路途遥遥,难以及时奔赴所在地。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朝廷运祚的长短,命在上天,尧、舜都是大圣人,守定国祚却不能长久;汉、魏出身低贱,恣纵却国运长久,推却不掉。如今让皇亲国戚子子孙孙均有自己封国的百姓与土地,几代之后,将骄奢淫逸,相互攻伐残杀,对老百姓危害尤大,不如保住现状,令他们更迭居位来得好!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不如分封亲王宗子,不使他们过于强大,以州县相间隔,交错为界,互相维持牵制,让他们各守境土,同心协力,足以扶助京城皇室。设置官吏,均由尚书省选拔录用,除皇朝法令外,不许他们擅自施行刑罚,朝贡礼仪,都定有条例格式。这种制度一旦确定,千秋万代可保平安。十一月,丙辰日(初一),太宗下诏:皇室宗亲以及功勋贤能大臣,应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并传给其子孙,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随意黜免,各部门明文规定条例,定下不同等级以上报朝廷。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0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1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创业与守成孰难 (2)征与吾共安天下 (3)方当与诸公慎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常∕恐骄奢生于富贵

  B. 莫不∕得之于艰难

  C.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2.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简要分析。(3分)

  (2)你怎样看待创业与守成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哪一个 (2)安定,管理 (3)小心谨慎

  参考答案:

  10.A

  11.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12.(1)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答出治国思想的,给1分;结合文段具体进行分析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2)例如:创业当然很难,非得经过多次磨难才能完成。尤其古代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守成更难,因为人一旦得到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个人的奋斗成果也易失去。所以,本人更同意守成难。(能针对创业或守成一方面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2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①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②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③,诸侯加兵则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用事者:管事的人。③加兵:兴兵侵犯。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君于赵为贵公子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君安得有此富乎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几,民富而府库实未几: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赵奢劝说平原君时,使平原君“以为贤”,充分体现了赵奢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原君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君于赵∕为贵公子

  小题2:哪里不久

  小题3:善于劝谏善于听从正确意见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如:“安”这里是“疑问代词,哪里”。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3

  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东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帝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乃奏称:“臣徒以忠实之心事陛下,得典枢机,今事粗能晓知,至于古事,非臣所及。愿仿前朝侍讲、侍读、近代直崇政、枢密院,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乃置端明殿学士。

  安重诲以孔循少侍宫禁,谓其谙练故事,知朝士行能,多听其言。朝廷议置相,循荐太常卿崔协;任圜欲用御史大夫李琪。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他日议于上前,上问谁可相者,重诲以协对。圜曰:“重诲未悉朝中人物,为人所卖。协虽名家,识字甚少。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上曰:“宰相重任,卿辈更审议之。吾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既退,孔循不揖,拂衣径去。重诲私谓圜曰:“今方乏人,协且备员,可乎?”圜曰:“明公舍李琪而相崔协,是犹弃苏合之丸,取蜣之转也。”循与重诲共事,日短琪而誉协,癸亥,竟以端明殿学士冯道及崔协并为中书侍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诲用事 用事: 任意行事

  B. 吾欲面讯之 面讯: 当面讯问

  C. 以备应对 应对: 应答,对答

  D. 臣既以不学忝相位 不学:没有学问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B.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

  /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C.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D.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重诲聪明敏锐,谨慎恭敬。但心胸狭窄,他与李从珂饮酒争吵,记恨在心,多次在明宗面前说李从珂的坏话。

  B. 安重诲深得不识字的后唐帝信任,但他也不能通晓朝廷所有的事情,于是设立端明殿学士,选择一些有文化的大臣来共同处理这些事情,以备应对。

  C. 安重诲好多事情都听孔循的话,因为孔循熟习朝廷里过去的典章制度,也知道朝廷官员的品行才能。安重诲向皇上推荐的宰相人选崔协就是孔循举荐的。

  D. 任圜反对崔协做宰相,认为他虽然是名家,但认识的字很少,怕被天下人笑话。安重诲就在朝廷上同任圜商量,让崔协暂作备选人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徒以忠实之心事陛下,得典枢机,今事粗能晓知,至于古事,非臣所及。

  (2)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

  答案:

  1.【A】(用事:执政当权)

  2.【B】

  3.【D】(私下里商量)

  4.(1)臣只以忠诚的心来侍奉陛下,得以掌管朝内重要机密(或职位或机构),现在的事情还粗粗能够知道一些,至于过去的事情,不是我能知道的。

  (2)李琪不是没有文才(或学问或才华),只是不廉洁。宰相只能用端庄稳重有器量的人,这样才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典范(或者成为……典型或者做……楷模)。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4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

  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 。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14.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

  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13.A(2分)

  14.(1)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5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xx题。(共14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①春,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 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②;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③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注释: ①三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 ②官库:公家的库房。 ③殆:几乎。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1)期年之后: (2)皆朝于齐:

  (3)喟然: (4)固为胜之: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可方汉之何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作为臣子要向君王进谏。

  B.甲、乙两个选段中进谏的语言都很生动感人,打动了君王的心。

  C.邹忌与刘毅在进谏时都是讲究策略、方式,从自身作比,用类比的方法,从侧面相劝谏。

  D.甲段中的威王是个明君,乙段中的司马炎是个昏君。

  参考答案:

  20、(1)满 (2)朝见 (3)感概地 (4)本来

  21、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22、(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

  23、C (参考译文 春季,晋武帝亲自到南郊祭祀。典礼结束后,晋武帝感叹地询问司隶校尉刘毅说: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刘毅回答说:可与桓帝、灵帝相比。晋武帝说:何至于到这个地步?刘毅说:桓帝、灵帝出卖官职的钱都进了官府的仓库,陛下出卖官职的钱都进了个人的家门,凭这一点来说,大概还不如桓帝、灵帝了。晋武帝大笑道:桓帝、灵帝的时代,听不到这样的话,现在朕有正直的臣下,已经胜过桓帝、灵帝了。)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19分)《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

  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考之行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断之以邪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于事。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3分)()

  ①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答案:

  4 A

  5. 【答案】A

  【解析】A之:前一个物指代词,指代“轶事旧闻”,也可译为“它们”;后一个是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B以: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用”。C而:两个都是连词,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于:两个都是介词,可译为“对”。

  6. 【答案】B

  【解析】①是《尚书》中的话,③是司马光的看法,⑥是《诗经》中的话;②④⑤才是宋神宗直接发表的分别对《诗》《书》《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及司马光主编的史书的看法。

  7. 【答案】(10分)

  (1)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2)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3)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有长进。《尚书》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汉代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据左丘明《国语》,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博采经籍,摭(zhí)取传记,收集天下轶事旧闻,考证它们(轶事旧闻)是否属实,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开篇记载黄帝轩辕氏,直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创作记、表、世家、书、传,使后世撰述历史的人都不能改变这种体例。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尝辍止读书。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开始强大;齐恒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周王为辞以收服天下。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

  ……《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7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麻痹皇帝,专唱喜歌。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5分)

  (2)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5分)

  参考答案

  4.D

  5.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6.B(原文只说冯去疾等人自杀而死,没有说是不是被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的。)

  7.(1)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自己含冤认罪。(治、榜掠、不胜、诬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畔、应、咸、西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朕不与迁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良久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帝素嫌其人( )

  ②良久不去( )

  ③帝怒形于色( )

  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

  3.与例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帝竟从其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左右皆震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朕/不与迁官

  ②良久/不止

  2.①一向,向来;②离开;③脸色;④期望,盼望。

  3.C

  4.①皇帝最终同意(听从)了他的请求。②身边的人都感到惊恐(害怕)。

  5.①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9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1.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 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 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 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贼疲,乃退 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B.又败之于沙河 于公岂不危哉

  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 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 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

  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 ②贼倦矣,可以出战

  ③战于嘉山,大破之 ④至暮,杖折枪归营

  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B.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连续几天后,郭子仪、李光弼终于在叛军疲惫不堪时找到机会大败叛军。

  C.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官军切断,叛军只好轻骑偷偷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

  D.王思礼劝哥舒翰上表请求皇帝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派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还是没有答应。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3分)

  ②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3分)

  答案

  1.A(追踪,追击)

  2.C(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助词。A乃:才,副词/是,表判断副词。B于:在,介词/对,介词。D以:而,来,连词/把,介词。)

  3.D(①③属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行动,②属于郭李的谋划。④是史思明败逃,⑤是河北十馀郡的官军在郭李胜利的鼓舞下的行动,⑥是安禄山兵败后的打算。)

  4.B(“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错。)

  5.(1)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评分说明,共4分,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六月//癸未”可断可不断。)

  (2)

  ①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3分。“使(之)”省略句1分;将:率领,1分;北:向北,名词做状语,1分)

  ②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3分。虽:虽然,1分;而:但,表转折,1分;大意1分。)

  译文:

  郭子仪、李光弼率兵退回常山,史思明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轮番挑战,三天以后,到了行唐县,叛军因疲劳无力再战,才退兵。郭子仪乘机出击,又在沙河县打败叛军。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并派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万多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兵占五分之一。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郭子仪依靠深沟高垒来以逸待劳;叛军来攻就固守,撤兵就追击,白天以大兵向叛军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叛军不得安宁。这样持续了数天,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叛军已经疲劳,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二十九),两军在嘉山开战,大败叛军,杀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史思明从马上坠落下来,发髻散乱,赤脚步行而逃,到了晚上,拄着折断的长枪回到军营,然后又逃奔博陵。李光弼率兵紧紧地围住了博陵,军势大振。于是河北地区原先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州郡都杀了叛军的守将而归降朝廷。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切断,往来的叛军都是轻骑偷偷摸摸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安禄山十分恐惧,计划放弃洛阳,逃回范阳,但还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天下都认为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招致叛乱,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而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的,王思礼就秘密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率领三十个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出京师,到潼关把他杀掉,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了。”有人劝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京城,对您不就危险了吗!”杨国忠大为恐惧,于是就上奏玄宗说:“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请求挑选牧马的士卒三千人于禁宛中训练,以应付不测。”玄宗同意,派剑南军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于灞上,命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得知后,也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就上表玄宗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六月癸未(初一),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杨国忠更加害怕。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①,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坐当斩 坐:犯罪

  B. 何来谒王 谒:拜见

  C. 顾王策安所决耳 顾:回头看

  D. 王素慢无礼 素:向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 )(3分)

  ①常从人寄食饮 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③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④王素慢无礼

  ⑤居麾下,无所知名。

  A.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萧何告诉汉王,假如要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B. 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C. 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被众人嘲笑胆小。

  D. 韩信任郎中时被判斩首,行刑时遇见滕公,后受赏识举荐给汉王,但仍不受重用。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3分)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3分)

  答案:

  1. C 顾:只

  2.B ①是说韩信缺乏谋生的技能④说的是大王的态度

  3. D 当管仓库粮饷的小官时被判斩首。

  4.(1)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

  (得分点:“度” 1分;“言王”补充出“于”,状语后置1分;“不我用”宾语前置1分)

  (2)现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如同)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逃跑的原因了。

  (得分点:“拜”、“所以”和判断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谋生,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大都厌恶他。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有什么报答吗?!”

  淮阴县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道:“你虽然身材高大,好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小如鼠的。”并趁机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于是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匍匐在地。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待到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持剑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作了郎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却不予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仍然不为人所知。做了个管仓库粮饷的小官,后来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遭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恰好看见了滕公夏侯婴,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得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雄壮,就释放了他而不处斩,并与他交谈,欢喜异常,随即将这情况奏报给了汉王。汉王于是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是没认为他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不同于常人(认为他是个奇才)。待汉王到达南郑时,众将领和士兵都唱歌思念东归故乡,许多人中途就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发雷霆,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怒又喜,骂萧何道:“你为什么逃跑呀?”萧何说:“我不敢逃跑哇,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啊。”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呀?”萧何道:“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已是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找,说追韩信,纯粹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是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啊。大王您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汉王说:“我也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够忧郁沉闷地长久居住在这里呢?”萧何道:“如果您决计向东发展,那么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作将军吧。”萧何说:“即便是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道:“那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想召见韩信授给他官职。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就如同呼喝小孩儿一样,这便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啊。您如果要授给他官职,就请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准备举行授职的完备仪式,这才行啊。”汉王应允了萧何的请求。众将领闻讯都很欢喜,人人各自以为自己会得到大将军的职务。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惊讶不已。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03-10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03-23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10-06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07-16

节选资治通鉴阅读附答案06-10

《资治通鉴·唐纪》阅读答案12-20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4-20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8-03

续资治通鉴.卷七 阅读及答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