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2021-03-23 阅读答案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1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1.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 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 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 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贼疲,乃退 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B.又败之于沙河 于公岂不危哉

  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 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 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

  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 ②贼倦矣,可以出战

  ③战于嘉山,大破之 ④至暮,杖折枪归营

  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B.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连续几天后,郭子仪、李光弼终于在叛军疲惫不堪时找到机会大败叛军。

  C.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官军切断,叛军只好轻骑偷偷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

  D.王思礼劝哥舒翰上表请求皇帝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派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还是没有答应。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3分)

  ②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3分)

  答案

  1.A(追踪,追击)

  2.C(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助词。A乃:才,副词/是,表判断副词。B于:在,介词/对,介词。D以:而,来,连词/把,介词。)

  3.D(①③属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行动,②属于郭李的谋划。④是史思明败逃,⑤是河北十馀郡的官军在郭李胜利的鼓舞下的行动,⑥是安禄山兵败后的打算。)

  4.B(“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错。)

  5.(1)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评分说明,共4分,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六月//癸未”可断可不断。)

  (2)

  ①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3分。“使(之)”省略句1分;将:率领,1分;北:向北,名词做状语,1分)

  ②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3分。虽:虽然,1分;而:但,表转折,1分;大意1分。)

  译文:

  郭子仪、李光弼率兵退回常山,史思明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轮番挑战,三天以后,到了行唐县,叛军因疲劳无力再战,才退兵。郭子仪乘机出击,又在沙河县打败叛军。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并派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万多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兵占五分之一。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郭子仪依靠深沟高垒来以逸待劳;叛军来攻就固守,撤兵就追击,白天以大兵向叛军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叛军不得安宁。这样持续了数天,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叛军已经疲劳,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二十九),两军在嘉山开战,大败叛军,杀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史思明从马上坠落下来,发髻散乱,赤脚步行而逃,到了晚上,拄着折断的长枪回到军营,然后又逃奔博陵。李光弼率兵紧紧地围住了博陵,军势大振。于是河北地区原先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州郡都杀了叛军的守将而归降朝廷。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切断,往来的叛军都是轻骑偷偷摸摸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安禄山十分恐惧,计划放弃洛阳,逃回范阳,但还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天下都认为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招致叛乱,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而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的,王思礼就秘密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率领三十个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出京师,到潼关把他杀掉,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了。”有人劝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京城,对您不就危险了吗!”杨国忠大为恐惧,于是就上奏玄宗说:“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请求挑选牧马的士卒三千人于禁宛中训练,以应付不测。”玄宗同意,派剑南军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于灞上,命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得知后,也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就上表玄宗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六月癸未(初一),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杨国忠更加害怕。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2

  右骁卫大将军①长孙顺德②受人馈绢。事觉,太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②长孙顺德:人名,复姓“长孙”,名“顺德”。

  14.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甚于受刑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所欲有甚于生者

  C.于殿廷赐绢数十匹 D.告之于帝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6.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做法有何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B

  评分:2分。

  15.答案:①还顾惜他从前有功劳,不惩罚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有什么好处?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适。作为君主,必须严格公正执法,才有利于人人遵纪守法,国家长治久安。

  评分:共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3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或( ) (2)自是( ) (3)遗( )

  【小题3】.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2分)

  【小题4】.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小题5】.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答案

  【小题1】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1】(1)有人 (2)从此,从这以后 (3)失物,丢失的东西

  【小题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小题1】群臣: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1】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解析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共14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陈涉世家》)

  【乙】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①乱僭号②,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③,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硃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⑤为忠,其所不善者,弗⑥下吏,辄自治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三》)

  注:①[怙]依靠。②[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③[发舒]放纵。④[颛]通专,专擅。⑤[苛察]苛刻纠察(同僚的过失)。⑥[弗]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⑴度已失期 ( ) ⑵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⑶或说陈王曰( ) ⑷诸将徇地至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天下苦秦久矣。⑵由是无亲陈王者。

  小题3:【乙】文妻之父为什么遂不为顾呢?(3分)

  小题4:综合【甲】【乙】两文,说说陈涉是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揣度,推测 ⑵为王 ⑶有人 ⑷攻取(4分)

  小题2:⑴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2分,苦字理解错误不得分)

  ⑵因此再没有亲近陈王的人了。(2分,由是、者理解错误各扣1分)

  小题3:妻之父对陈涉的傲慢无礼感到愤怒,(1分)看不起陈涉,(1分)认为陈涉必败,不愿投靠他。(1分)

  小题4:陈涉有眼光、有远见、有谋略,但骄傲自大、没有主见、缺乏领导能力。(答对3项得1分,答对4项得2分,答对5项以上得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王用作动词,或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苦由是亲,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乙文,读弄内容,抓住描写陈涉行为和妻之父所说的话即可了解陈涉是怎么一样人,理解本题所问。

  小题4:

  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甲文主要表现陈涉正面的`形象,而乙文主要表现其负面的形象,从两个方面概括。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5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

  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 。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14.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

  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13.A(2分)

  14.(1)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6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麻痹皇帝,专唱喜歌。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5分)

  (2)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5分)

  参考答案

  4.D

  5.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6.B(原文只说冯去疾等人自杀而死,没有说是不是被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的。)

  7.(1)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自己含冤认罪。(治、榜掠、不胜、诬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畔、应、咸、西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 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 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

  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为之期日而遣之。(2分)

  译文: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

  译文:

  (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分)

  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8

  古文阅读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②,人民给③,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④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⑤。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⑥。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下文中的 “阿”、“鄄”和“薛陵”都是古地名。②辟:开垦。③给(jǐ):富裕。 ④事:巴结。⑤万家:这里指一万户的俸禄。⑥馁(něi):饥饿。⑦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⑧饰诈:掩饰,欺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语之曰( ) ⑵然吾使人视即墨( )

  ⑶誉言日至( ) ⑷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小题3: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⑴告诉;对…说 ⑵派,派遣⑶ 到 ⑷曾经

  小题2:(3分)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3分,重点考查“是”、“子”、“左右”等词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3:(3分)①赏罚分明,对“饰诈”者惩治有力。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意思对即可。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古文中有的字词要译成一个短语结构,比如本题中的“语”,要译成“对……说”。另外,要注意古文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含义,比如“使”有多种含义,在本句是“派”。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是”即“是”(古文中少见),“子”:对对方的敬称,“事”:注释中有,巴结;“左右”,指身边人,“以”,连词“来”,“求助”:谋求帮助。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把全文大致翻译一下,然后注意分析齐威王的行为与影响,抓住“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这句话理解。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9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列定等级以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文宣怒,召而责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皇家 宗 室及 勋 贤 之 臣 宜 令 作 镇 藩 部 贻 厥 子 孙 非 有 大 故 无 或 黜 免 所 司 明 为 条 列 定 等级 以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答案 A 解析 敦:重视。

  5.答案 B

  解析 A项,用来,连词(或:用,介词)/因为,连词。B项,不译,均为顺承连词。C项,什么,代词/为什么,副词。D项,替,介词/成为,动词。

  6.答案 A

  解析 居功自傲为无中生有的信息。

  7.答案 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

  (2)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依靠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

  参考译文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犯罪。太宗因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全才,廉洁平易而公正,便征召他入朝,谕告他:交趾郡很久不得贤人去治理,需要你前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出朝,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相辞。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视诺言,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卢祖尚执意辞退。戊子日(十五日),太宗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太宗大怒道:我派人不行,又如何治理国家呢?下令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过了几日,与大臣议论齐文宣帝是怎么样一个人?答道: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与他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他不肯赴任,丞相杨遵彦奏与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召入宫中来责备。魏恺说:我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我不愿意成行。齐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讲得有道理,你就宽赦他吧。这是齐文宣帝的长处。太宗说:有道理。先前卢祖尚虽然有失做大臣的道义,朕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位以荫庇其子孙。

  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消褪。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取消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故意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死在太宗的怀里。

  起初,太宗令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的事,魏徵认为: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资赖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另外,京城一带征收的赋税不多,要依靠京都以外的州县,如果拿国邑尽封给王公,则国家经费顿时短缺,再加上燕、秦、赵、代诸国均管辖有夷族,如有出现紧急情况,到内地调兵,路途遥遥,难以及时奔赴所在地。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朝廷运祚的长短,命在上天,尧、舜都是大圣人,守定国祚却不能长久;汉、魏出身低贱,恣纵却国运长久,推却不掉。如今让皇亲国戚子子孙孙均有自己封国的百姓与土地,几代之后,将骄奢淫逸,相互攻伐残杀,对老百姓危害尤大,不如保住现状,令他们更迭居位来得好!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不如分封亲王宗子,不使他们过于强大,以州县相间隔,交错为界,互相维持牵制,让他们各守境土,同心协力,足以扶助京城皇室。设置官吏,均由尚书省选拔录用,除皇朝法令外,不许他们擅自施行刑罚,朝贡礼仪,都定有条例格式。这种制度一旦确定,千秋万代可保平安。十一月,丙辰日(初一),太宗下诏:皇室宗亲以及功勋贤能大臣,应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并传给其子孙,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随意黜免,各部门明文规定条例,定下不同等级以上报朝廷。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10

  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②中山:战国时一小国。③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④趋:快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2)克之

  (3)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4)亲下堂迎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小题3】你觉得魏文侯是个仁君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小题1】(1)讨伐、攻打 (2)攻占、战胜 (3)反通返,返回 (4)亲自

  【小题2】刚才任座说的话很是耿直,所以就知道(您一定是仁君)了。

  【小题3】(1)不是仁君。他以仁君自居,喜欢人家奉承他是仁君,听到颂扬便喜,听到批评便怒。群臣懂得这个理,所以“皆曰仁君”。魏文侯要的就是这个。

  (2)是仁君。从“怒”到“悦”的神态变化以及“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错误。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魏文侯的具体描写来分析魏文侯的人物形象即可。(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11

  或告文昌右丞①周兴与丘神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④,以炭四周炙⑤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⑥推⑦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文昌右丞:官名。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大瓮:大坛子。⑤炙:烧烤。⑥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⑦推:追究,检举。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1)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责通谋( ) (2)因起谓兴曰(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

  【小题3】请写出源自本文的一个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有的人(2)于是(2分)

  【小题2】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照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坛子烧得通红。(2分)

  【小题3】请君入瓮(1分)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12

  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东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帝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乃奏称:“臣徒以忠实之心事陛下,得典枢机,今事粗能晓知,至于古事,非臣所及。愿仿前朝侍讲、侍读、近代直崇政、枢密院,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乃置端明殿学士。

  安重诲以孔循少侍宫禁,谓其谙练故事,知朝士行能,多听其言。朝廷议置相,循荐太常卿崔协;任圜欲用御史大夫李琪。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他日议于上前,上问谁可相者,重诲以协对。圜曰:“重诲未悉朝中人物,为人所卖。协虽名家,识字甚少。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上曰:“宰相重任,卿辈更审议之。吾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既退,孔循不揖,拂衣径去。重诲私谓圜曰:“今方乏人,协且备员,可乎?”圜曰:“明公舍李琪而相崔协,是犹弃苏合之丸,取蜣之转也。”循与重诲共事,日短琪而誉协,癸亥,竟以端明殿学士冯道及崔协并为中书侍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诲用事 用事: 任意行事

  B. 吾欲面讯之 面讯: 当面讯问

  C. 以备应对 应对: 应答,对答

  D. 臣既以不学忝相位 不学:没有学问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B.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

  /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C.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D.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重诲聪明敏锐,谨慎恭敬。但心胸狭窄,他与李从珂饮酒争吵,记恨在心,多次在明宗面前说李从珂的坏话。

  B. 安重诲深得不识字的后唐帝信任,但他也不能通晓朝廷所有的事情,于是设立端明殿学士,选择一些有文化的大臣来共同处理这些事情,以备应对。

  C. 安重诲好多事情都听孔循的话,因为孔循熟习朝廷里过去的典章制度,也知道朝廷官员的品行才能。安重诲向皇上推荐的宰相人选崔协就是孔循举荐的。

  D. 任圜反对崔协做宰相,认为他虽然是名家,但认识的字很少,怕被天下人笑话。安重诲就在朝廷上同任圜商量,让崔协暂作备选人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徒以忠实之心事陛下,得典枢机,今事粗能晓知,至于古事,非臣所及。

  (2)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

  答案:

  1.【A】(用事:执政当权)

  2.【B】

  3.【D】(私下里商量)

  4.(1)臣只以忠诚的心来侍奉陛下,得以掌管朝内重要机密(或职位或机构),现在的事情还粗粗能够知道一些,至于过去的事情,不是我能知道的。

  (2)李琪不是没有文才(或学问或才华),只是不廉洁。宰相只能用端庄稳重有器量的人,这样才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典范(或者成为……典型或者做……楷模)。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13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 勒:编辑

  D.以著联之志焉耳 著:完成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考之行事。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断之以邪正。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 /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于事。 /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2、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 )

  ① 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 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 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4分)

  译文: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4)分

  译文:

  (3)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4分)

  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14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露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昊、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昊、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冗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史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延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乘,兵车干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诚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取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4分)

  (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4分)

  14.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3分)B

  11.(3分)C(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

  12.(3分)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

  13.(8分)

  (1)(4分)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注意“行陈”“蹈瑕”“候间”“因”的翻译。)

  (2)(4分)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注意“怨望”“阴”“下”“治”的翻译。)

  14.(3分)①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1分)②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1分)③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1分)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15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3.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成语:

  4.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2.《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4.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5.续资治通鉴.卷七 阅读及答案

6.《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

8.资治通鉴阅读参考答案解析及翻译

上一篇:仲淹掌学阅读及答案 下一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