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志》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志》阅读答案1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 典:主管
B.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 劝:劝告
C.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简:选择
D.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散:分发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A.是故圣愈圣,愚愈愚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天下云集响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B.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C.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所立战功是在境内平乱,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阅读答案:
1、B
2、C
3、A
《三国志》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玄①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②,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因屏⑤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⑥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⑦猖蹶⑧,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⑨,君谓计将安出?”(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注释:①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②先主:刘备。③屈致:委屈他枉驾来见。④凡:总共。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⑥信:通“伸”,伸张。⑦用,因此。⑧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⑨已:停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亮躬耕陇亩 躬_____________
(2)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为信然 欣然起行
B.先主器之 治水之法
C.因屏人曰 因恸绝良久
D.而智术浅短 潭西南而望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时先主屯新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亲自②到,拜访
2.C
3.时╱先主屯新野
(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他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三国志》阅读答案3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3分)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4.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5.把文中文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3分)
⑵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⑶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参考答案:
1.(3分)A
2.(3分)A
3.(3分)B
4.(3分)C
5.(10分)
⑴(3分)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⑵(4分)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⑶(3分)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三国志》阅读答案4
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④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
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④封:封存。
1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B.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2分)
13.用/为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2分)
14.面对曹公厚赐,关羽终不留的原因
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1.(2分)C
12.(2分)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译出乃’’得1分,大意对得1分)
13.(2分)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划对两处得1分,划对三处得2分,划五处及五处以上不得分)
14.(2分)(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三国志》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0分)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9.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
(1)数讨山越 ( ) (2)君宜顾之 ( )
(3)遂往诣蒙 ( ) (4)肃于是越席就之 (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粗句子的意思。(2分)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11.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2分)
12.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2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9.屡次 ,拜访,到,接近,靠近
10.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11.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12.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三国志》阅读答案6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 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2分)
布衣 卑鄙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3、(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 (1分)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2分)
5、你对诸葛亮不留遗产给儿孙(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有什么评论?(2分)
参考答案
1、平民百姓,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等到他死后,情况果然像他说的一样
3、三顾茅庐 或 临危受命
4、尽心为国 不谋私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
5、示例:不要让儿孙养成依赖、懒惰的思想,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儿孙有能力要钱干什么,儿孙没有能力又要钱干什么。
译文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 ”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三国志》阅读答案7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①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②,考验首服③。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广陵吴普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太祖:曹操的庙号。②传付许狱:解押送至许昌的监狱。③考验首服:拷问认罪。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B、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C、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D、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多种经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以医为业常感后悔。
B、华佗医术高明,精通方药,不畏权势,不喜逢迎,是一位有着绝技的大医。
C、曹操后悔杀掉了华佗,认为如果华佗活着,他会根治自己的头疼病,并且爱子曹冲也就不会死去了。
D、华佗倡导体育运动,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但由于他被杀害,其医学著作没有直接流传下来,很是可惜。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2)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参考答案
10、B本句译为: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如同门户的转轴部分因转动而不会腐朽一样。
11、C项,“认为如果华佗活着,他会根治自己的头疼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
(1)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病愈。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
(2)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
《三国志》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9题。(19分)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于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有二贼负险延命 负:仗恃
B.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 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C.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 克:取胜
D.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 顾:考虑
6.华歆认为应该“以征伐为后事”,其理由是: ( )
①兵乱以来,过逾二纪
②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
③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④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⑤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⑥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华歆在明帝即位后,称病乞退,是因为他效法周公、伊尹,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B.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C.华歆认为,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依托,贸然进攻必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没有接受华歆的进谏,表示要效法“二祖”,尽快完成统一大业。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5分)
(2)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5分)
《三国志》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15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 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1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4分)
(1) 尉果笞( ) (2) 从民欲也( )
(3)既而辽以问羽( ) (4)曹公知其必去( )
1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B.及郡下,诣太守
C.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D.徐公何能及君也
13.用/划出下列一组句子朗读的两处停顿。(2分)
重 加 赏 赐 羽 尽 封 其 所 赐 拜 书 告 辞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加粗句子。(4分)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甲文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是个什么样的人?乙文中关羽面对曹公厚赐,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1)用竹板打 (2)愿望 (3)不久 (4)离开
12. C
13.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14.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
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15.他是一个抱负远大,强烈反对等级制度,具有大无畏精神和叛逆性格的人。
或: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的起义领袖。(答出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即可,2分))
(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1分)
《三国志》阅读答案10
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3分)
译文: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4分)
译文: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3分)
参考答案:
8.C(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
9.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10.D(“多次触怒人主”错蒋济在任东中郎将时,触怒过文帝一次)
1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重、蔽、至戒各1分)
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恢弘、绪、诚、治各1分)
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加、谋、率各1分)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三国志》阅读答案11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节选自《三国志?先主传》)
【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
(1)会表卒 (2)遂将其众去
(3)诸葛亮说先主攻琮 (4)或谓先主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3、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正赶上, 带领,劝说,有人
2.你现在虽然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皮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
3.刘表的礼待之恩,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
翻译
曹操南征刘表,正遇上刘表去世。(刘表的)儿子刘琮继承了刘表的职位,(刘琮)派遣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刘备屯兵在樊城,不知道曹操兵来了,到达宛城时才听说,于是就带领他的手下离开,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刘琮在襄阳),然后可以得到荆州。刘备说“我不忍心”,于是只是停下马,呼喊刘琮(出来答话),刘琮害怕不敢出面,他的手下和荆州的百姓很多都投靠了刘备。从襄阳至当阳,有10余万人,辎重车辆有数千辆,每天只走十几里地(大约5000--6000米),另外派遣关羽(率军队)坐数百艘船到达江陵。有人对刘备说:“应该走快点到江陵,以求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跟着您),(但是)兵太少了,如果曹操的兵到了用什么来抵抗呢?”刘备说,要想成大事就要以人为本。现在百姓来投靠我,我怎么忍心舍弃他们?
《三国志》阅读答案12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常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注:①擿(tì):揭发。②厕:侧,旁边。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婴丁凶难婴:触犯
B.诸山越不宾宾:服从
C.渐容人事容:纵容
D.解易其衣易:更换【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最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是(3 分)
① 学书疏,讲兵事
② 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 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 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 建策火攻 ⑥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祖父,身处贫贱,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黄盖年轻之际就知晓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 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
C.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实现了该地的稳定。
D.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小题4】把文中画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5 分)
译文:
(2)诸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5 分)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 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起初当了郡吏,被举荐为孝廉,被征调到三公官署。孙坚率领义军,黄盖跟从着孙坚。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孙坚死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兵,冒死攻城掠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约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官),分别主管各部门。他教诲说:“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而著称。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把公文处置的事务全部交给你们两位,你们该当监视管理好各个部门,纠正揭露他们的错误。你们在本职范围内,处置公务,签署公文。假如有奸诈欺骗的行为,我最终不会加以鞭抽杖击的处分,你们应各自尽心尽力,不要成为众人中先犯错之人。”刚开始那两个掾吏都畏惧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时间久了,掾吏们由于黄盖不看文书,渐渐纵容了一些事情。黄盖也不满他们的涣散懒散,不时有所察觉,掌握了两个掾吏不安分守己的几件事。于是把县内一切官吏请来,设酒宴款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两个掾史无话可说,都叩头认罪。黄盖说:“以前已经劝诫过你们,最终不会用鞭抽杖击来惩罚你们,这不是骗你们的。”于是就把两个掾吏杀了。全县官吏大为震惊,恐惧不安。后来黄盖转任春谷县、寻阳县县令。但凡他所任职过的九个县,都平安稳定。后来又升任丹杨都尉,黄盖抑制豪强,扶助贫弱,山越都诚心归附。
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关怀照顾下属,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建安年间,黄盖跟随周瑜在赤壁抵挡曹操,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没人知道他是黄盖,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黄盖自己勉强大声呼叫韩当,韩当(正好)听到了,说:“这是黄公覆的声音哪。”向着黄盖落下了眼泪,解去换掉黄盖的外衣,黄盖于是得以生还。后被任命为武锋中郎将。武陵郡的蛮夷造反叛乱,攻击城邑,(孙权)于是任命黄盖兼任武陵太守。当时武陵郡兵只有五百人,黄盖自认不能匹敌,于是打开城门,让叛军人马进入一半后,才忽然袭击他们,斩杀敌人几百个,其他的都逃走了,全部回到各自的村落。黄盖诛杀了叛军的领袖,跟随的人都予以赦免。从春天到夏天,叛乱全部平定, 那些偏远的巴、醴、由、诞等地的侯君长,都改变节操, 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后来长沙郡益阳县遭到山寇攻击,黄盖又去平定征伐。被加封为偏将军,最后病死在官任上。
黄盖当官很有魄力,事务绝无延留滞后的,吴国之人很是思念他,又画出黄盖像,建立祠堂一年四季祭祀他。等到孙权登基,追加他的功劳,赐给他的儿子黄柄关内侯的爵位。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5 分。“南、北”名词状语、“走”使动用法、“拜”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各地的侯君长,全改变节操,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5分。“诸”、“易”、“奉”、“清”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婴,遭受,被……缠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
①在学习期间,成就不明显;
②主要是孙坚的功绩;
③不是黄盖之举,而是掾吏之想。
【小题3】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小题4】试题分析:
A项“早年失去了祖父”不当,年少时成为孤儿;
C项“主动请缨”不当,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
D项“被韩当救起”不当,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
《三国志》阅读答案13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①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注]①蹋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营深险平敞地而居 营: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 贼:残忍。
C.不战而禽 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夺:使改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①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②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③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④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⑤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⑥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太祖所赐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4.把文中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营:谋求。文中可译为“选择”。)
2.C、 (③田畴违曹操之命吊祭袁尚,是因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能表现其“义”;⑤田畴把太祖所赐的车马谷帛,皆分给宗族知旧,表现出轻财好义的品德;⑥田畴以死拒赏,可见其重名节,不慕荣利爵禄)。
3.C、 (“擒蹋顿”文中未提及)。
(1)太祖第二天下达命令:“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使用的官吏。”当即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蓨县县令,但不用到官任上,而是随军队驻扎在无终。
(2)太祖回想起田畴功劳很大,后悔之前听任田畴谦让,说道:“这是成全了个人的意愿,却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制度呀!
《三国志》阅读答案14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后领宛陵令,讨破丹杨贼,还吴,迁都督。是时下邳陈瑀自号吴郡太守,住海西,与强族严白虎交通。策自将讨虎,别遗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又从攻祖郎于陵阳。策薨,奔丧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
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迁前将军,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修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勤事奉法,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禀告,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黄武七年,范迁大司马,印绶未下,疾卒。权素服举哀,遗使者追赠印绶。及还都建业,权过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选自《三国志》)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B.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C.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D.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文中指门客或食客,是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并供养的人。
B.薨,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
C.建业,即六朝古都南京。三国时南京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的一种等级,祭品有牛、羊、豕三牲。“少牢”则无“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范深受宠信。吕范陪伴孙策左右,能够不辞艰辛与危难,得到了孙策的宠信,孙策将他视为亲人,还经常带他入堂宴饮。
B.吕范久经沙场。吕范跟随孙策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孙策死后,他先和周瑜一起抗击曹操并将其打败,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
C.吕范喜好威严。吕范注重仪容仪表的威严,州里的名人和贵族公子都对他尊爱恭敬,不敢有半点轻佻随便的表现。
D.吕范遵奉法纪。孙策安排吕范负责财务账目,孙权年轻,私下里有求于吕范,吕范必定向孙策禀报,不敢擅自答应孙权的要求。
13.把文中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
(2)策自将讨虎,别遣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
参考答案
10.D“策或料覆”,主语为“策”,“料覆”做谓语,该句“核查”的是账本,因此为省略宾语的省略句,句子结构完整,且“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中“功曹周谷”是官职名+人名,中间不应该断开。“功曹周谷”为“著薄书”的主语,句子完整。因此应该在“覆”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使无谴问”“使孙权不受谴责追问”,且“权临时悦之”中“权”做主语,“悦”做谓语,“之”做宾语,主谓宾完整。因此应该在“问”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C。
11.B“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表述错误,应改为“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为‘薨’”。
12.B“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理解有误,根据文中“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的信息可知,应是孙权去攻打关羽。
13.(1)徐州牧陶谦认为吕范为袁术侦察,暗示县令拷打吕范,吕范亲信中的勇士们将吕范抢了回去。( “觇候”,窥视,侦察;“讽”,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或规劝; “篡取”,夺取;句意2分)
(2)孙策亲自率军去征讨严白虎,另外派遣吕范与徐逸到海西攻打陈瑀,斩杀他的大将陈牧。( “将”,率领;“攻瑀于海西”,介词结构后置,在海西攻打陈瑀;“枭”,砍头后悬首示众,砍杀;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吕范,字子衡,汝南郡细阳人。他年轻时为县吏,颇有姿容相貌。后来吕范避战乱到寿春,孙策见到他觉得他非同常人,吕范于是自动亲近孙策,带领自家的一百门客归附孙策。当时孙策母亲吴太妃在江都,孙策派遣吕范前往迎接。徐州牧陶谦认为吕范为袁术侦察,暗示县令拷打吕范,吕范亲信中的勇士们将吕范抢了回去。当时只有吕范与孙河常跟随在孙策身边,艰辛跋涉,不避危难,孙策也将他作亲人相待,常常领他进入后堂,在吴太妃跟前宴饮。吕范后来跟随孙策攻破庐江,回师一道东渡长江,前至横江、当利,打败张英、于麋,又顺流而下攻取小丹杨、湖孰,吕范兼任湖孰相。后来吕范兼任宛陵县县令,讨伐击败丹杨贼寇,还军吴郡,被升为都督。这时下邳人陈瑀自称为吴郡太守,住在海西,与地方豪强严白虎勾结。孙策亲自率军去征讨严白虎,另外派遣吕范与徐逸到海西攻打陈瑀,斩杀他的大将陈牧。吕范又跟随孙策在陵阳攻打祖郎。孙策去世,吕范到吴郡奔丧。后来孙权再征战江夏,吕范与张昭留守吴郡。曹操进兵到赤壁,吕范与周瑜等共拒曹操并将他击败,吕范被升为禅将军,兼任彭泽太守。
刘备到京城会见孙权,吕范私地请求孙权扣留刘备。孙权征讨关羽,路过吕范官署。对他说“过去早听你的话,现在就不要这样劳苦了。今日我要前去攻打他(关羽),你为我守好建业。”孙权大败关羽后回师,建都武昌,升任吕范为建威将军,治理建业,督领扶州以下至海边地区,转调溧阳、怀安、宁国为封地。曹休、张辽、臧霸等前来讨伐,吕范督率徐盛、全琮、孙韶等部兵马,在洞口以水师抵御曹休等人。吕范升为前将军,改封南昌侯。当时遭遇大风,船上兵卒溺水死者数千,吕范撤军,任扬州牧。
吕范生性喜好威严仪表,州里人如陆逊、全琮以及贵族公子,都对他尊爱恭敬虔诫严肃,不敢轻佻随便。吕范勤勉公事、遵奉法纪,起初孙策让吕范负责财务账目,孙权当时年纪还轻,私下里有求于吕范,吕范必定向孙策禀报,不敢擅自答应孙权的要求,当时他就因此受到怨恨。孙权任阳羡县县长时,曾私用钱财,孙策有时要核查,功曹周谷动辄就将孙权的花销记在另外的账本上,使孙权不受谴责追问。孙权当时很喜欢周谷,及至后来他统掌国事时,因为吕范忠诚,很信任他,而因为周谷善于欺瞒上司更换账本,撤职不用。黄武七年,吕范被升任为大司马,印绶尚未授给,他便生病去世。孙权身着丧服表示哀悼,派使者追授印章绶带。等到还都建业,孙权路过吕范墓前痛喊:“子衡!”孙权边喊边流泪,用牛、羊、猪三牲来祭祀吕范。
《三国志》阅读答案 15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采稆负贩
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译文: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答:
《三国志》阅读答案 16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践阼 登基
B. 辟为丞相仓曹属辟 征召
C. 诚应枭县 首领
D. 诚非所以息奸省讼 诉讼、打官司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高干叛,柔自归太祖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帝欲诛鲍勋,柔固执不从诏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然不阿顺曹氏父子,但确是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8、C 县:通“悬”,悬挂,示众
9、C
10、C
《三国志》阅读答案 17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乙】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由是感激_________________
②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
③虽使诸葛亮在_____________
④会王复问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加粗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苟全性命于乱世 躬耕于南阳
B.以伤先帝之明 先帝不以臣卑鄙
C.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如太行、王屋何
D.咨臣以当世之事 郤正闻之
4.选文【乙】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概括,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后人都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你能从【乙】文中找出这样说的根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感叹诸葛亮的语句,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英雄落泪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②希望 ③即使 ④遇到,适逢
2.①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②人的无情,竟可到这个程度。
3.A
4.乐不思蜀 形容乐而忘返。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②此间乐,不思蜀。③禅惊视曰:“诚如尊命。”(答到两点即可)
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的精神;二是遗憾,遇到了无能的主子(刘禅)。
《三国志》阅读答案 18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①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土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②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注]①太祖:魏武帝曹操。②方轨:大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之为掾辟:调职
B.宜遂乘之乘:趁机
C.则应涪之兵寡矣应:呼应
D.并退还并:一块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邓艾有智慧的一组是(3分)
①贼去未远,或能复还
②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③艾即夜潜军径到
④今贼摧折,宜遂乘之
⑤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 ⑥乃叱忠、纂等,将斩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出身贫寒,从小失去父亲,还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他志存高远,读陈寔碑文而自定名字;胸怀大志,见到高山大河,常常指点规划建立军营的地点。
B.邓艾跟随征西将军郭淮迎击蜀国大将姜维部队,击退姜维后,在郭淮向西进攻的时候,他认为应该分兵防备不测,随后他又识破了姜维的声东击西之计。
C.各路大军对西蜀发动攻击。姜维在剑阁阻止了钟会前进的步伐。这时邓艾献上奇袭蜀国腹地的大胆计划,避实就虚,以绕过姜维主力,让姜维大军腹背受敌。
D.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迫使后主刘禅遣使请降。可贵的是,进驻成都后,邓艾严控部下,对官民进行安抚,受到称赞。
7.把文中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5分)
(2)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5分)
答案:
4、 D(A征召。B追击。C救援)
5、 A(②主语不是邓艾。⑥是表现邓艾愤怒)
6、 D(马邈投降,不是被击败的)
敌兵撤退(离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 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5分,划线处每处1分,意思对1分)
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5分,划线处每处1分,意思对1分)
译文
邓艾,字士载。从小就失去父亲。魏太祖曹操攻破荆州后,他也迁移到汝南,为当地农民放牛。十二岁那年,邓艾随着母亲来到颍川,读到故太丘长陈寔的碑文,写道:“做的文章成为世人所推崇的典范,做人的准则为士大夫所效法。”邓艾于是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则。他的宗族亲戚中已有叫此名字的,所以他又改掉这个名字。后来任都尉学士,因为有口吃的毛病,不适宜做文书,于是为稻田守丛草吏。每当他看到高山大湖,就指手划脚,认为军营该安在何处等,别人常常嘲笑他。后来任典农纲纪、上计吏。于是出使朝廷,见到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认为邓艾很不一般,于是召他作为自己的属官,迁任尚书郎。
嘉平元年(249),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败退后,郭淮于是向西袭击羌地。邓艾说:“敌兵撤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三天以后,姜维派遣廖化从白水之南向邓艾营地逼近。邓艾对诸位将领说:“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邓艾当即派兵于夜晚直接驻守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偷袭洮城,幸亏邓艾事先占据了洮城,魏军得以战斗不败。
景元四年(263)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书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应对)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
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粮十分困难,形势近于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推转而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狙击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右边包抄。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退回来说:“敌人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又率兵再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
邓艾率兵进驻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三国志》阅读答案 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甘宁,字兴霸,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更二时,衔枚出所敌。敌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书·甘宁传》,有删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破祖军,鼓行而西鼓:击鼓进军
B.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诚:实在、确实
C.后宁赍礼礼蒙母 赍:送给,给予
D.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 属:通“嘱”,托付
9.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因居南阳,不见进用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非能承业传基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何有以私 怒而欲攻 杀甘宁 且以强秦之故 逆强秦之欢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
答:
(2)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
答: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甘宁的“优点”“缺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作答。(5分)
答:
1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末段中④段加粗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
蒙闻母言 即豁然意释 自至宁船 笑呼之 曰兴霸老母待卿 食急上与蒙 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答案:
8.C(赍:携带,拿着)
9.D(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A.动词,担任;介词,替B.副词,于是;动词,沿袭。C.助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10.(在路上)和甘宁相遇的人,以及所属县城的官员,接待甘宁很隆重、丰厚的人,甘宁就与他们结交欢娱;(如果)不这样,甘宁就放任他所带领的人强夺别人的财产。(交欢:结交,欢娱,1分。尔:这样,1分。所将:所带领的人,1分。大意,1分)
你被主上信任,和我相比哪一个更受信任?我尚且不吝惜生命,凭什么唯独你怕死呢?(见……于:被,1分;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1分;且:尚且,1分;大意1分)
11.缺点:
①少年游侠,为非作歹(或:少年时横行乡里,恣意掠夺)。
②性情暴躁,轻率杀人(或:出尔反尔,射杀厨下儿)
优点:进谏孙权,深谋远虑(或:深谙形势,献策孙权)。
④乐观自信,声震关羽。
⑤爱戴下士,分食御赐。
⑥忠心耿耿,视死如归。(语言简要,信息准确即可给分,每点1分,任答对5点,即可满分)
12.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断对两处给1分,每断错两处扣1分)
译文:
甘宁,年轻时有气力,喜爱游侠,招集一批轻薄少年,担任了他们的首领。他们常成群结队聚在一起,携弓带剑,头插鸟羽,身佩铃铛,百姓一听到铃声,就知道是甘宁来了。在路上和甘宁相遇的人,以及所属县城的官员,接待甘宁接待得周到的人,甘宁就与他们结交欢娱;否则,甘宁就放任他所带领的轻薄少年强夺别人的财产。到了二十多岁,停止这种举动不抢劫之后,甘宁读了不少诸子百家的著作,于是去依附刘表,就住在南阳。不被刘表晋升任用,后来又转而依附黄祖,黄祖又以普通人对待他。
于是,甘宁就归附了吴国。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也看重他。甘宁献计说:“如今汉朝的国运日益衰微,曹操更加骄傲专横,终会篡夺帝位。南方荆州之地,山势便利,江河畅通,实在是我们吴国西边的好地方。我观察刘表,他考虑问题并不长远,儿子更加无能,不是能继承传授基业的人。主上应当尽早谋取荆州,不能落在曹操的后面。图谋他的计划,第一步应该先拿下黄祖。您今带兵前去,必定能够获胜。一旦打败黄祖军队,大张旗鼓向西进军,在西面占据楚关,势力更加扩大,就可以逐渐谋取巴蜀了。”孙权十分赞许他的意见。孙权于是向西进军,果然擒获了黄祖,俘虏了他的全部兵士。
以后甘宁又随鲁肃镇守益阳,抵抗关羽的进攻。关羽亲自挑选精锐兵士五千人,说要在夜里涉水渡河。甘宁当时只有三百兵士,便说:“可再给我增加五百兵士,我前去对付关羽,保证关羽一听见我咳嗽的声音,就不敢渡河,渡过河就会全部被我军捉拿。”鲁肃便挑选了一千兵士加给甘宁,甘宁便连夜前往。关羽听说甘宁来了,就停下不再渡河,扎下营寨。孙权嘉奖甘宁的功劳,任他为西陵太守。后来曹操出兵濡须,甘宁为前部督,受命出击敌人的前锋部队。孙权专门赏赐米酒和很多菜肴,甘宁便计算着将这些酒菜分赐给手下一百多人吃。吃完后,甘宁先用银碗斟酒,自己喝了两碗,才斟酒给他的都督。都督伏下身子,不肯立即接酒碗。甘宁拿过一把雪白的刀放在膝上,呵斥都督说:“你被主上信任,和我相比哪一个更受信任?我尚且不惜生命,凭什么唯独你怕死呢?”都督见甘宁满脸怒气,立即起身行礼端酒,并给兵士们通通斟上一银碗酒。到了二更时,大家口里衔着竹枚,出击杀敌。敌人终于败退。甘宁的地位更加贵重,又给他增加了二千兵员。
甘宁厨房中一个仆人有过错,逃走投奔吕蒙。吕蒙怕甘宁把仆人杀了,有意不马上送还。以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见吕蒙的母亲,才送出那个仆人还给甘宁。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仆人。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甘宁将仆人绑在桑树上,亲自拉开弓箭射死了仆人。吕蒙大怒,擂鼓集合士兵,要上船攻杀甘宁。甘宁听说后,故意躺在船上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出来劝吕蒙说:“主上待你如同骨肉,把军国大事托付给你,哪里能因为私怨而就想攻杀甘宁?甘宁若是死了,纵然主上不责问,你作为臣下这么去做也是非法的。”吕蒙听了母亲的话,豁然醒悟,怒意顿时消释,他独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甘宁说:“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呢,赶快上来!”甘宁与吕蒙都回来见吕蒙母亲,欢宴一整天。
《三国志》阅读答案 20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骆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陈寿《三国志》)
注释:①骆统:当时八岁,后为吴国大将。②士大夫:古代指社会上层人士或有声望的读书人,这里代指“乡里及远方客”。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4分)
(1)利尽南海 ( ) (2)数问其故( )
(3)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4)母亦贤之( )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 译文:
小题3:诸葛亮为什么认为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是可行的?请用文中的话回答。(4分)
小题4:乙文中所说的“骆统为之饮食衰少”中“之”具体指是什么事?用原话回答。(2分)
小题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话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4分)
小题6:读罢乙文,你觉得骆统日后能成为大将军,与哪些因素有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物资(2) 多次、屡次 (3)而且 (4)认为……贤能,以…… 为贤
小题2:(4)A.这大概是上天拿来资助将军的。B.于是把自己家的粮食给他,又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每句各2分)
小题3:(4分)荆州“而其主不能守”,益州“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小题4:(2分)“之”指“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
小题5:(4分)“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对荆州、益州可等待机会占据。(或用原文: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小题6:(3分)可以从骆统自身和家庭教育方面回答。如:从小家教有方,邻里和睦;从小胸怀天下、志向远大;性格善良、悲天悯人等。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贤”这个词意动用法,在这里是“以…… 为贤”。
小题2:
试题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注意“殆”“资”“私”等重点词的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小题4:
试题分析: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小题5:
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从命题理解入手,理解隆中对策及内容。
小题6:
试题分析:
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三国志》阅读答案 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候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逊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候,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遣左右诏权,末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不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深器之,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候。子邕嗣。邕无子,绝。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近,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选自《三国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风景附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B.然卒破杜澧、朴胡 卒:结果、最后
C.及先主薨问至 问:诘问、询问
D.累催相属 属:接连
9.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 不赂者以赂者丧
B.乃诣降先主 乃悉发国中兵,深入击秦
C.权笑而答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则主有累卵之危 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权曾经进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人蜀,但刘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是让他去把刘备迎了进来。
B.先主刘备袭取益州后,别人纷纷投降,黄权却坚守不降。等到刘璋臣服于先主之后才投降。于是先主让他做了个代理偏将军。
C.黄权降魏后,有人说刘备杀了黄权的妻子儿女,但黄权知道刘备不敢,所以没有为家人举丧。
D.文章写到黄权的儿子黄崇率部誓死抗敌,英勇牺牲,与反复变节投降的黄权形成对比,可见作者对黄权的为人暗含讽刺和鄙弃。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2分)
德 随 量 进 量 由识 长 故 欲 厚 其 德 不 可 不 弘 其 量 欲 弘 其 量 不 可 不 大 其 识 (取材于 明·洪应明《菜根谭》)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4分)
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4分)
参考答案:
8.C、(问:消息)
9.C、(C、表修饰的连词 A 、用/因 B、才/于是、就 D、定语标志 的/补语标志 得)
10.B、(A、不是“让他去” C 、“刘备不敢”不对。D 、并非形成“对比”,没有“暗含讽刺和鄙弃”)
11.(10分)
(1)德 随 量 进 /量 由 识 长 /故 欲 厚 其 德 /不 可 不 弘 其 量 /欲 弘 其 量/ 不 可 不 大 其 识(2分)
①况且败军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4分)
②正遇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退至绵竹作战,黄崇统帅军队激励将士,要求(期望)与敌决一死战,在阵前被敌军所杀。 (4分)
附参考译文: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人。他年青时作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当时别驾张松建议,应该邀迎刘备入蜀,让他前去讨伐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尽可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还是派人迎请刘备,并将黄权外派作广汉县县长。及至刘备袭取益州,将帅们分别占领蜀地各郡县,各郡县望风归附,黄权紧闭城门,直至看到刘璋投降,才前往归降刘备。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军。待曹操击破张鲁,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国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去迎接张鲁。其时张鲁已退回南郑,北往投降曹操,然而刘备最终还是打败了杜濩、朴胡,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这都出自黄权的原来计谋。
刘备为汉中王后,仍兼任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及至刘备登基称帝,准备征讨东吴,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等到后来吴国将军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国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魏国。蜀国有关衙门依军法行事,向刘备报告说已将黄权妻子儿女收捕。刘备说:“是孤有负黄权.而黄权并未负孤啊!”对待他的家小仍同过去一样。魏文帝曹丕对黄权说:“您背弃叛逆效命顺从天意的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的作法吗?”黄权回答说:“为臣受过刘蜀主的特殊恩遇,既不能投降东吴,又无路返回蜀地,故此前来归顺。况且败军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曹丕颇为赞赏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官侍中,并恩待他陪同乘坐同一辆车。蜀国投降的人有的说黄权的家小被杀,黄权知道其言不真实,故未马上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如黄权所言。刘备病逝的消息传来,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独黄权无一丝笑意。曹丕观察到黄权很有器量,想试着惊惧他一下,于是派遣身边的人诏知黄权,黄权未进宫廷之前,来催促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使者坐骑奔驰不绝道路,黄权的部下莫不胆战心惊,而黄权却举止谈笑脸色自若。
后来黄权兼任益州刺史,又调任河南。大将军司马懿非常器重黄权,问黄权说:“蜀中人物像您这样的有几人?”黄权笑着回答说:“没想到明公您如此看重我!”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信说:“黄公衡,豪爽之士,无论何时谈起您,总是赞叹,不改初言。”景初三年(239),即蜀延熙二年,黄权被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第二年黄权即去世,谥号为“景侯”。其子黄邕继承侯位,黄邕无子,所以绝嗣。黄权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为蜀国尚书郎,跟随卫将军诸葛瞻抗御邓艾。出兵至涪县,诸葛瞻盘桓不前,黄崇多次劝说诸葛瞻应当迅速前行守住险要之地,不让敌军得以进入平川之地。诸葛瞻犹豫不足而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黄崇为此进谏以至流涕痛哭。等到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退至绵竹作战时,黄崇统帅军队激励将士,要求(期望)与敌决一死战,在阵前被敌军所杀。
《三国志》阅读答案 22
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 困乏, 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6. 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孰视之 B.何陋之有 C. 辍耕之垄上 D.公将鼓之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D .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8.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
①母亦贤之 贤: ②迁偏将军 迁:
③数陈便宜 陈: ④文多故不悉载 悉: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统为之饮食衰少。(2分)
译: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2分)
译:
答案:
6、A
7、B
8、认为……有贤德; 升任、升迁。陈述;全部。
9、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饮食。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
附译文:
骆统字公绪,是会稽郡乌伤县人。父亲骆俊,官做到陈国相,被袁术杀害。骆统的母亲改嫁,做了华歆的妾,骆统当时八岁,就和亲戚宾客返回到会稽郡。他的母亲送他,他拜别母亲上了车,脸朝前不回头,他的母亲在后面哭泣。驾车的人说:“夫人还在呢。”骆统说:“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所以才不回头。”他服侍嫡母非常恭谨。当时发生饥荒,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生活困乏,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自己的)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丈夫死后回到娘家,没有儿子,见骆统这样很为他难过,多次询问他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有什么心思独自吃饱饭!”姐姐说:“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骆统有贤德,于是就分发施舍,骆统由此出了名。
骆统因随陆逊在宜都打败蜀军,升任偏将军。黄武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后来任湍须督。他多次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都很好,文字太多所以没有全部载录。骆统年纪三十六岁,黄武七年死。
《三国志》阅读答案 23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 谢:道歉
B、捐弃居产 捐:捐献
C、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
D、不为衰世解业 解:懈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异之 莫有从者
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执以诣卓
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
5、B(捐:抛弃)
6、(助词,相当于“的人”;助词,的/音节助词,无意义;词,因为/介词,把;介词,被/动词,担任)
7、D
8、C(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
9、
①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②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③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
④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⑤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⑥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三国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三国志》阅读答案及翻译07-25
《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11-27
《三国志》阅读答案及译文03-21
《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7-21
《三国志》节选篇阅读答案及翻译07-05
《三国志·关羽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8-02
《三国志吴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3-28
《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答案12-26
《三国志·诸葛恪传》阅读练习及答案06-19
《陈涉世家》、《三国志》比较阅读及答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