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2-11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小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概括、归纳数学结论,享受数学成果,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应该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比体力劳动更需要有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宽松、愉悦的环境气氛中,学生就会产生满意的、愉快的、甚至是精神振奋的内心体验。 对于学生应该有一个有安全感的,轻松的,愉悦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活动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使学生清楚理解开展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2)对学生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要给予积极支持、大力弘扬。(3) 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多关心、多照顾, 鼓励有困难或胆小的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4)活动的主题要生动有趣,加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5)对学生的表现,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表扬、夸奖,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允许学生犯错。一旦学生出现错误,决不横加指责,而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及时纠错 。(6)纪律严格,宽严有度。

2、 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就是按照学生性别、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将各类学生进行精心搭配,形成各个实力相当的共同体。这种分组形式,符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积极进行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使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交流,团队的力量会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具体来说,以4-6人为一个合作小组,作好组内成员的合理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在每个小组内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学习活动有序展开。

3、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要求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建构,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生命成长和知识接受同步进行。

(1)投入。在数学学习活动的导入方面,运用图像、录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过程中,首先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参与学习过程。

(2)展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设想,选取合适的课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协商、讨论,确定活动目标,并让每一名学生都明确活动的目标。在这里,教师要为学生引好路,作好指导,应该由学生展示自我能力,半扶半放,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好活动的步骤,使学生的活动从计划到结束有一个系统性的程序,这样,他们就不会做无用功。

(3)深入。根据制定好的活动步骤,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收获成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比较好的做法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失,以利于吸取经验教训。

4、 优化操作活动。

儿童地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小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高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和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操作活动可以架起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桥梁。

在组织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有明确的操作目标。

(2) 操作要适时、适量和适度。

(3)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积累表象。

(4)将操作活动、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5、  以“问题解决”形式组织教学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假设、经验假设等几个阶段。“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不仅能比较好地实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也能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有目标地思维;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掌握审题方法,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使学习真正发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