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在聋校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广。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聋生由于听力损伤、语言的障碍,导致他们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下降 ,不能理解应用题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题型,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帮助聋生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让聋生逐步弄清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由于聋生语言发展迟缓,在教学中存在着知识不同步的现象等原因,聋校低年级应用题中常常存在许多聋生没有学过的词、句。如聋校二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词和简单句为主,而数学应用题已经进入了叙述阶段,许多应用题存在理解困难,必须进行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题目读通、读懂、读熟。应用题的解答主要分为四步: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最关键的是前两步:读题和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弄清楚了,自然而然就能列出计算,解答出应用题,下面我就简单地讲一下怎样帮助学生读题和分析数量关系。 一、培养聋生数学阅读的能力。 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与数学没有关系,其实数学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课本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 阅读课本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阅读课本要聚精会神,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段每一层次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对于课本的一般原理(定义、公式、法则、规律等)要反复地阅读,反复地思考,深入分析,斟词酌句认真推敲,这样才会对一般原理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在课堂上有必要针对课前阅读时所作的标记和批注,仔细听老师的讲解.通过师生的互动,进一步阅读课本,从而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解决课前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自主合作发现问题、勇敢表达提出问题、主动想法解决问题,以使他们养成尊重课本、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就加强了。
二、帮助学生读题。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读题。教师边带领学生读题,边强调重点的字、词,并用彩色的粉笔把重点地字、词圈出来,读完题后,再把重点字、词的意思讲解一下,讲解时最好加上动作,也就是说教师能用肢体语言来讲解。如“跑走了、飞来了、吃完了、游走了、拿、给”等,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题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读题中应用缩句,显示题意。有些应用题的叙述冗长,学生理解困难,可以利用语文的缩句方法:抓住句子的主要成分,减化次要条件进行缩句。这样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显现出来了。如: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参加美术小组的有57人,比参加律动小组人数的3 倍少24人,问参加律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这道题中的关键句是“参加美术小组的有57人,比参加律动小组人数的3倍少24”把这段文字简缩为“美术小组57人,比律动小组的3倍少24人”。这样文字简化,题意明显,学生也就易于理解。学生马上想到:美术小组的人数加上24人,正好是律动小组人数的3倍。那么求律动小组的列式便是:(57+24)÷3。这样一来,就能克服语言文字的繁琐对学生思维造成的障碍。 三、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1、呆板的方法有时很管用。聋生入学后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比较型的应用题,如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很多聋生都很难迈过这道坎,他们往往分不清那个多,那个少。有的小学毕业时还是“云里雾里”,甚至到初中毕业时还是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我苦思冥想,在教学中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最后还是觉得用一种“死”的方法比较牢靠。例如:鸡有15只,鸭比鸡少3只,求鸭有多少只?聋生往往不知道鸡多还是鸭多,鸡少还是鸭少,我教学生在“比”字底下画一条波浪线,然后把“比”字后面的“少”画一个圈,那么“比”字前面是谁,谁就少,在这道题里“比”字前面是鸭,那么鸭就少,相反鸡就多,现在要我们求鸭的只数,鸭少,就用减法。又例如:鸭有15只,鸭比鸡少3只,求鸡有多少只?利用这种“死”的方法先在“比”字底下画一条波浪线,然后把“比”字后面的“少”画一个圈,那么“比”字前面是谁,谁就少,在这道题里“比”字前面是鸭,那么鸭就少,相反鸡就多,现在要我们求鸡的只数,鸡多,就用加法。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死板,但学生遇到了比较型的应用题,大部分学生一下就能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少出错了。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初一学分数应用题时找“单位1”。例如:某锅炉厂五月份烧煤80吨,比原计划节约 ,原计划烧煤多少吨?学生不仅能分清谁多谁少,而且还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单位1”。方法是:在“比”字下画一条波浪线,然后把“比”字后面的几分之几画一个圈,几分之几前面是谁,谁就是“单位1”。这种方法虽然“死”,但对理解力较差的聋生,无疑就是一条学习应用题的捷径。 2、利用线段图帮助聋生分析数量关系。 聋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应用题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线段:-- 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画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简单的线段却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起了奇妙的作用。它帮助低年级、高年级的同学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简单、复杂应用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他俩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师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教师根据线段图问:题中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引导学生看线段图),实际上就是求什么的呢?(相遇时他俩所走路程的和)就是说要求的路程包括哪几段?(张华4分钟走的一段路程和李诚4分钟走的一段路程)也就是张华行的路程+李诚行的路程=两家间的距离,让学生们先求出张华行的路程,然后在求出李诚行的路程,把他俩行的路程加起来就是两家间的距离。线段图能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形象、更直观,线段图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线段图能开阔学生思维,还能帮助学生一题多解,对于聋生来说把抽象的语言转化成了直观的图表,更符合聋生的特点。在低年级可以先培养学生看懂图,从中年级开始可逐步培养学生画图。画图的过程就是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画图能力的强弱也反映了解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画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总之,帮助聋生理解应用题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聋生理解应用题,理解应用题就是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