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景之中。但这些问题必须是新奇又具有挑战性的,它们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在对“平均数”一课进行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王看到一家公司上午的招聘广告,上面写着:学历本科以上,英语达到六级……员工平均年薪3万元。当他进入公司后,辛苦工作了一年,却只拿到了2万元,他很气愤,认为公司欺骗了他,你们认为呢?
生1:我觉得公司是骗了他。
生2:我觉得公司没骗人,因为上面写的是平均年薪,既然他拿到了2万元,说明他某些方面肯定做的还不够好。……(教师在学生热烈的发言后揭示课题,学生兴致异常高涨)接着我又联系所复习的内容播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父子两人正在吵架,父:你不能下去游泳,太危险了。小明:一点都不危险,牌子上写着平均水深1.2米,可我现在有1.35米呢?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小明去游泳吗?为什么?学生们有的三五成群,作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有的独自一人在一旁利用纸笔进行个体探究,最后一致认为小明不能去游泳。这节课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当然我也从同学们的课外作业中得到了较好反馈。
通过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让探究味充满课堂,为学生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自主探究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