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9-7编辑:互联网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1、 什么是比?

(1)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 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 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 

(3)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 

②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 汇报。

如:5: =           15:10= 

5: =15:10      5: =2.4:1.6

 =             =  

2.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课后记: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 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 和5:2

 : 和 :               0.2:  和1:4

3. 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 

(4)周长与直径的比:  =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 = :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 ×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填一填。

(1) =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 

5. 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6. 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作业

课后记: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 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10和3.6:4      1000:0.2和10:0.002

 : 和 :          和 

4. 填一填.

(1)  = 

1.6×(    )=(    )×(    )

(2)5:  =2.4:1.6

5×(    )=(    )×(    )

(3)8×0.1=1×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 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

或者: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

(6) 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4. 教学例3。

解比例 =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6

       X= 

       X=10

4.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

作业:

课后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