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的感悟 --《比的意义》教学片断

发布时间:2016-7-24编辑:互联网教学文摘

  一分钟的感悟

         --《比的意义》教学片断

《比的意义》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在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要引导学生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以往,我总是放一段足球比赛画面,引发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区分这两种“比”。但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大部分是模仿和记忆。经过多次的教学反思后,我发现学生对亲身实践“情有独钟”,“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个信手拈来的小游戏,虽然时间只有一分钟,但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摘录如下:

师:下面请大家轻松一下,一起做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好吗?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异常兴奋。不一会儿,有同学举手汇报。)

生1:(很得意的神情)四局比赛我都蠃了,比分是4比0。

生2:我与同桌比赛结果是1比3。

生3:我和王平各羸两局,比分是2比2。

……

师板书:4∶0  1∶3   2∶2  0∶4 3∶1

(师刚板书完,就有学生举手)

生1:我们刚刚学过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可以是0呢?

生2:比赛中的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3:这个2∶2可以化简吗?

(没等老师组织学生思考,就有学生抢着站起来说)

生4:2∶2这个比只表示我和王平各得2分,不是表示相除关系,所以不可以化简。

生5:(很幽默地说)4∶0是表示我方得4分,另外一方得0分,就是另外一方没有得到分数。(学生笑)

生5: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只是让别人知道两队所得的分数。

生6:足球比赛中也有几比零,所以我认为体育比赛中的比不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

教学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努力发现、自主领悟,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节课中,我采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条件下,他们是自我的,是舒心的。在一局一局的比赛中,学生不是听众,不是看客,而是真实去触摸体育比赛中的“比”,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学生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获得了许多不同的感受。有的学生质疑: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4∶0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呢?有的学生直指问题的核心:体育比赛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有的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在参与实践中自悟道理,揭开谜团:4∶0只是表示两方各得的分数,不是表示相除关系。无论是在活动中产生了疑问,还是在活动中得到了启迪,都是学生们最大的收获,可以说他们都是成功者。一分钟的游戏过程,是40分钟教学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是自然的不是强加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学生在这过程中有了体验,有了领悟,做到了“无师自通”,真正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

通过对“比的意义”这一教学片断的反思,使我更加明确了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自由探索、操作实践的自由空间,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富有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小小的游戏,能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一片自由的天空,会让数学课堂抛弃束缚,充满活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探索领悟的情境,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个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