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读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2-12编辑:互联网数学教案

 课题名称 《数数、读数》

科  目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一年级的数学:数数、读数。按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设计。学生的年龄小刚入学,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学生学习氛围不浓。

    一年级的学生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个数的组成。

    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较差,抽象能力也不强,大部分学生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花样,巧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领他们热爱学习,并把数学学习结合到实践当中去。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亲自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培养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2.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以及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 “十”,会用11-20各数描述常见事物的数量或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通过动手摆一摆,实际操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 “一(个)”、 “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在认数活动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的数、读11-20各数。

2.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资源 教学情境图、小棒、尺子、圆片等。  

《数数、读数》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能说一说你认识的数吗?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数的呢?(预测: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的说)

揭示课题: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数,今天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数数、读数)

教学活动2

 

 

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谈话:请同学们先数出10根小棒,再把这些小棒捆成1捆。(学生活动)

反馈:让一名学生演示从1数到10,并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

 谈话:10根小棒可以看作多少个一?1捆小棒是多少根,也就是几个十?(小组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出示“(   )个一是一个十”,同桌互相交流。

(预测:学生能很快摆小棒,但部分同学对一个十是十个一还是颠不清。)

小结:10个一是1个十,“一(个)”和“十” 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

 

教学活动3

   认识12

  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先按自己的想法摆出12根小棒,再把自己是怎样摆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摆小棒的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活动:用“左边摆1捆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的方法再摆一摆,初步感知 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预测:有的同学可能摆的方向不对。)   

教学活动4

   继续认识11-20各数

1、 课件出示3幅小棒图。

提问:你能数出每幅图中各有多少根小棒吗?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学生数后组织交流,

2、 指着学生摆出的18根小棒,提问:你能再添几根,使18根小棒变成20根吗?

学生活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反馈:谁愿意把自己摆的20根小棒展示给大家看?

(预测:有的同学没有把后面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教学活动5

解决问题

1、 如果让你一把抓出十几根小棒,你能做得到吗?怎样才能保证抓出来的一定是十几根?

活动后,各人说说活动时的感受

2、同桌合作: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

教学活动6

 

课堂练习

1、 从7数到17。

同桌合作:一人提出要求(从几数到几),另一人按要求数。

2、 课件出示草莓和雨伞图,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

从数学书上数出10页、20页,互相捏一捏,比一比。

教学活动7

   教学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