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表面积说课(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说课)

发布时间:2016-6-20编辑:互联网数学教案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第十册第33--34页《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张灯片)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体表面积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盲目套用公式,无法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而加强实际操作,是建立学生空间观念的根本途径。因此,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际中感悟概念。

通过剪、拼、算等活动,让学生从长方体纸盒上感受并能触摸到长方体的每个表面,观察到每个面的相对位置,了解到各个面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感悟到表面积的含义,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2、经历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从计算一个面的面积就得到了两个面的面积,再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从不同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使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根据以上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装潢时对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外包装,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

   2)掌握知识的过程:情景引入,感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分组讨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全班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选择最优方案--自主练习,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或宽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用具的选用:本节课主要通过剪、拼、算等活动,让学生从长方体纸盒上感受并能触摸到长方体的每个表面,观察到每个面的相对位置,了解到各个面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感悟到表面积的含义。所以所选的学具主要以长方体为主。

五、说过程:

  (一)巧设情景,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学校要给西部地区的贫困学生捐款,并决定本周三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募捐仪式。辅导员张老师要制做一个募捐箱,她听说我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所以请我们帮个忙。请你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制做呢?(生答)我们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生答)学校备有硬纸板,那我们该去领多少呢?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实际问题。(第二张灯片)

1、学生讨论并思考。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这样做的目的是: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使数学真正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第三张灯片)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引导学生思考:请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你发现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1、学生动手操作。 2、观察发现并思考。3、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自主发言。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深化主题。(第四、五张灯片)

1、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第六、七张灯片)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算出纸要裁多大?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2、出示讨论提纲:你是怎样算的,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说服的技能,让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

3、认真倾听并适时点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第七、八张灯片)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我们计算时可以选择最简便的算法。 

4、生汇报:生1: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可以把长方体6个面分为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求和,所以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5×2+6×4×2+5×4×2,生2:可以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的积先算出来,再乘以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5+6×4+5×4)×2……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为什么?学生会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后,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

意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同时,“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以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为载体,从侧面、多角度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创新,从而深化主题,掌握合适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能顺理成章的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把知识进行内在联系,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

1、完成P36练习六的第一题。(第九张灯片)

    自主发言。 基本练习由单独面面积的计算过渡到表面积的计算,这样可以内化知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2、完成第34页的做一做。

意图:书本上的练习是循序渐进的,是符合学生认知理论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教室墙壁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课后实践活动,量一量牛奶盒的长、宽和高,并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做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