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知识,调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们选择在暑假空闲时间,对自己家乡周边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社会实践与以往的都不相同,组队是在线上,讨论也在线上,除了实地调研,其他的工作都在线上完成,虽然实践队员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依旧出色的完成了每个人的工作。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我们先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询,然后共同完成了问卷的制作,并在网上发布。接着实践队员每天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践调研,并完成记录和实践报告新闻稿。在实践过程中,每位队员都会遇到大小不一的情况,但是都被一一化解,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己,也成长了不少。为使更多的村民能够了解到国家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队员走街串巷不断地在村民中间宣传国家战略,帮助村民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在实践活动的最后,队员自发在村庄中打扫公共设施,为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历了此次的`社会实践调研,以及走访调查,实践队员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这次的实践活动是实践队员了解社会、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我们大学生也可以用自身的实践行动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乡村的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前,农牧民仍然是牧区的主体人群,而乡村又是我们发展中最大的短板、难点和差距所在,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低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振兴乡村的各项工作。
一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是聚焦精准扶贫,加快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目前,扶贫工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多数贫困村和贫困户来说,实现退出问题不大,下一步主要是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教育、宣传、引导、组织、带领、支持群众的作用,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提高农民自主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扶贫先扶志”理念,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加强政策宣传,搞好解惑释疑,通过参观成功典型等形式,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树立信心。改进帮扶方法,探索在产业扶贫上尽量让贫困户分担点成本的做法,通过有效参与和投入,提高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完善政策设计,在政策支持上适当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更好地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通过参观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园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该村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的详细介绍。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层党建,巩固振兴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二、着力把脉定向,带头振兴示范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三、做好融合文章,激发振兴活力
做好“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发自耕园艺、家庭自助厨房、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农业延伸特色服务,探索城乡共享菜园建设模式,提升本地农副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建立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党课、农业技术等各方面专题,大力培育有担当、勤作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推选堪担表率、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乡贤,积极参与村民矛盾调解,构建村风淳朴、村民自治的`和谐乡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节约资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及房屋资源,引导并规范村民发展农家乐、茶馆、小超市等家庭经营,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本。
四、突出党建引领,找准乡村振兴着入点,打造服务型基层
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4
一、乡村振兴量化指标需加强,对考核驻村干部缺少抓手。
脱贫攻坚阶段,很多硬指标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两不愁三保障,吃饱穿暖、住得安全、上得了学、看得了病等。这些都是可以用硬性指标来量化考核的。但是乡村振兴阶段,较难用一些量化指标来界定工作的好坏。部分地方延续了脱贫攻坚阶段的一些政策,对知晓度、满意度这些内容继续加以考核。相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来说,其必要性有待探究。建议多方调研,收集基层一线的反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考核监督方案。而且,对乡村振兴的考核应有别于脱贫攻坚阶段的大范围跨省市的评比,对相关评价指标和要求,应充分参考省内或同水平区域内的总体发展水平分别制定。
二、乡村振兴见效较慢,对长期驻村要做具体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更长期的谋划和更切合当地的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驻村干部一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下沉进村,二是需切实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乡村振兴承接脱贫攻坚,但是建议对脱贫攻坚的一些成果的运用,应当通过切实的调研并结合当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做出合适的调整。这就更需要驻村干部的长期坚持。乡村振兴是一次长考,对基层和驻村干部的`能力、韧性、耐心也是一次更长的考验。建议对于本批次驻村干部的乱换年限要求,轮换方式方法,做进一步的规定,应该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三、乡村振兴所需专业性较强,短时间内缺乏专业性人才。
乡村振兴急需大量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但是目前来看,基层确实缺少相关人才。大力建设各类人才队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的需求情况来看,可尝试由上级部门建立一支或者多支区域内流动的专业技术工作队伍。这批人不驻在某一个村,而是相对集中地在某一个或多个县区内各村流动,成为一支救急队伍。这个队伍中可选派一批技术精熟、素质过硬的同志和一批年轻、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同志。一方面用于解决乡村振兴初期出现的各种新的突发的重难点问题,一方面通过在基层一线的传帮带,培养出一批能及时下沉到基层的实用型人才。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开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找准定位、持续发力,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抓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属性,突出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之魂。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对于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对于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加强党的工作。注重创新组织设置,探索将党总支设在产业联盟上、党支部设在产业协会上、党小组设在产业联合体上,不断织密组织网络。推进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党组织要领导并支持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行使职权,逐步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运行机制。组织党员有效聚合。全面推行“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等做法,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党内关爱资金,增强广大党员荣誉感归属感。
基层党建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抓基层党建,就要奔着问题抓、按照要求抓、结合实际抓。抓实抓活党支部。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分类抓好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让党组织能落实、好操作,让党员想参与、有收获。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每年倒排一批软弱后进村党组织进行循环化整顿。切实提升凝聚力。党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联系服务群众的质效,来自于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要健全服务体系和链条,把农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要把抓发展有机融入基层党建每个环节、每个要素,落实基本制度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组织活动要结合重点任务,发挥党员作用要着眼群众需求,确定党建项目要立足解决发展难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要把党员、群众和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以发展成效检验党建成果。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好,把农民群众团结服务好,需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放在心上、任务抓在手上。要强化责任担当。把抓农村基层党建作为分内职责,层层建立抓农村基层党建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基层党建和日常工作一同谋划、一同研究、一同推进。把抓农村党建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聚焦党建主责,直接部署推进。要强化务实创新。加强调查研究,把形势的变化分析透,把基层的诉求弄明白,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顺时应势、固本开新。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7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8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解开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解开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解开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十九大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9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0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1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一.把握一个重头:资源的保护和规划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二.强化一个带头:干部的引领和表率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
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2
近年来,在“三支一扶”计划引领下,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扎根乡村,为偏远落后地区注入了发展活力,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希望田野,大有可为,广大“三支一扶”人员要激扬青春梦想,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矢志奋斗、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用一个个动人的奋斗故事书写“青春答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扎根基层一线,践行青春誓言。
回望最初立下的志向,脚下之路愈加坚定执着,响应“三支一扶”号召的青年们,要树牢“条件越艰苦越能练筋骨”的意识,自觉践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扎根服务群众第一线,将自身追求汇入时代发展脉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命运,在基层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增强攻坚克难的真本领,练就建功立业的硬功夫,争做不畏艰险的奋斗者,不当畏惧风雨的泥菩萨,满怀激情干事创业,以实干笃行诠释青春价值,扣好前行路上“每一粒扣子”,坚决破除过客心态和“跳板”心理,顺利完成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将青春和热血跳动成时代之歌的最美音符。
深耕乡村沃土,闪耀青春担当。
四季轮回不变的是对乡村沃土爱的`炙热,“三支一扶”人员有才华、有理想、有拼劲,要坚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信,以百分百的热情耕耘“支教”事业,撑起三尺讲台,打开知识海洋,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烛光;以百分百的认真耕耘“支农”事业,守护绿水青山,推进农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添薪;以百分百的专注耕耘“支医”事业,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有效保障“病有所医”,甘做守护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以百分百的努力耕耘“帮扶乡村振兴”事业,用所思所想所学改变当地面貌和百姓生活,扎实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熠熠闪光。
浇灌群众心田,绘就青春梦想。
“三支一扶”计划是年轻人放飞青春梦想的最好舞台,基层是服务群众的大本营,要将青春梦想融入服务群众始终,用辛勤汗水浇灌百姓心田,持续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顺民意、赢民赞,用沸腾的热情化开基层治理难点、顽强的斗志征服乡村振兴关隘,以沉入基层的“泥土味”换来党群连心的“亲情味”,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中让青春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做到情系群众“心连心”、贴近群众“面对面”、服务群众“实打实”,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享受幸福,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3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4
五四青年节将至。李大钊先生曾说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年身上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矢志不渝的青春力量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拉动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科技的力量、促进了环境的改善、重塑了乡村的发展面貌。目之所及,焕然一新;眼中所见,美不胜收。广大青年要接续奋斗,当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的“先锋兵”,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拼搏与奉献中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勃勃的“青年力”。
“青年力”向“环境美”开始,塑造了乡村发展“新颜值”。
建筑的落成从基础打起,一个地方的变化以环境为首要。从土路泥地到干净平整的道路,描绘着“良田美竹,屋舍俨然”的生活场景;从泥潭水沟的脏乱到如明镜照形的湖面和绿树连片的怡然,描绘着“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古诗意境。环境美不美,是乡村展示于外的“发展形态”,只有环境美了,才能留得住乡愁,也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乡村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从而拉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广大青年干部要积极投身乡村实践,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在环境整治行动中争做先锋、笃行实干,带动群众参与到环境整治中,让乡村的“环境之美”精勾细绘、更加夺目,水清、天蓝、景美,让乡村愈加美丽的“新颜值”更添秀色。
“青年力”由“特色美”领航,提升乡村发展“多元色”。
乡村之美是多元的、丰富的,有外在之美,自然也有内在之美。乡村之美不仅是干干净净的阡陌和鲜花绿叶的点缀,还要将乡村原有的历史、特色、文化融合到产业发展中去,让美的“层次”更为丰富,方能让内外兼具的“美”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广大青年要着眼科学发展路径的探索,加快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手工艺、茶文化的展销……充分挖掘乡村本土特色,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以调整结构、推进升级为主线,主动对乡村历史文化、故事的收集与归整,注重对特色农牧业方案的规划与实施,主动运用好乡村独具特色的“老元素”融合与时俱进的“新元素”,在“三个融合”中让乡村的底色更丰厚,让乡村的发展“引擎”更强,以百业兴推动产业兴,以“特色美”绘就乡村的独特美。
“青年力”向“民生美”汇聚,提升群众生活“幸福度”。
乡村振兴的`发展,归根到底的目标是造福于民,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青年要扛起使命责任,以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造了鲜活样板。青年干部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群众的实际技能水平的提升为有力抓手,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不断拓展着群众的致富增收路。要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深入群众、感同身受,与群众亲如一家,从深入生产基地,帮助田埂泥地的村民插秧灌水、整地拓土到生产车间里了解群众的收入情况,从帮助群众办成一件件实事到为群众的“产业地”里增品种、增规模,在初心与使命的践行中增进“鱼水情”,让美好新生活带给广大群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5
xx是外贸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xx省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外贸的突出贡献。20xx年xx省进出口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占全国的25.9%,连续29年排名全国第一(国家统计局,20xx)。从全球来看,xx“由外及内”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适应了全球“微笑曲线”产业分工和转移趋势,集中于生产领域,发展加工贸易;二是及时抓住了我国加入WTO的市场和规则机遇,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两翼齐飞让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
本次研究走访调研莞韶工业园企业(3家)、韶关多个矿山企业(红岭钨矿、棉土窝矿业、梅子窝矿业、凡口矿业、石人嶂矿业)、东莞公司(2家)等合计10家企业,交流了营商环境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并询问了他们公司关注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文献综述,得出xx省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理念有待制度落实
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相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落实。首先,政府管理的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也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次,简政放权在中央政府层面虽已启动并进展迅速,但在地方政府层面仍然存在明放暗不放,执行打折扣等现象,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的权力寻租使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进展缓慢。最后,政府办事部门仍然存在办事效率不高和相互推诿的情况。
政策法规衔接和稳定性不足导致企业不敢做长期投资的计划。特别这两年中央加强了环保工作,因此环保规划排斥其他规划,后设立的环保区域规划否定已经建设的厂矿企业的现象较多,如何解决在前期合理合法合规的厂矿企业投资损失问题,以及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类似问题的发生有待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企业的长期经营的积极性。
(二)执法为民与公正司法有待措施到位
执法为民虽然在20xx年左右就已提出,但执法为民的具体措施仍未完善。首先,行政执法的统一性要求并未得到具体措施的支持,“九龙治水”的多头执法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次,选择性执法仍然成为社会诟病的重要方面。最后,弹性执法、野蛮执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根除。司法不公正已成为制约我国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阻碍性因素,具体包括案件受理难、地方保护、同案不同判、枉法裁判等。
(三)人力资源与融资成本成为营商环境中市场环境建设的瓶颈
根据国务院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20xx年xx省常住人口10849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5785万人,跨省流入人口占全国的29.45%,是我国实际管理人口第一大省和人口流入第一大省。受益于大量外省年青人口的流入,xx省16-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0.95%上升到20xx年的76.
33%,珠三角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被大大拉低,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甚至只有不到30岁。充沛的年青人口保证了xx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和产品低价竞争力,这与1950-7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然而,以20xx年为界,我国的人口结构开始进入拐点期。20xx年,16岁到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到峰值,同时农业人口转移数量在20xx年也达到峰值1200万,之后开始逐年开始,20xx年1000万,20xx年800万,20xx年600万,20xx年500万。20xx-20xx年,xx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年平均增加约30万人,与20xx-20xx年年平均增加约282万相比下降剧烈。与此同时,近几年xx老龄化加快。过去10年间,xx增加老年人口约1000万,占到了全国的七分之一,增长率达到1.9%,是全国平均水平0.57%的三四倍。人口红利的减小让xx劳动力开始稀缺,成本上升,仍然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难以为继。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辖区内浙江、福建两省300户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到20xx年9月底,①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8%,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占比越高;②约11%的企业有过内部集资,约8%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贷,其中资产规模低于500万的小企业,职工集资与民间借贷资金占16%;③短期资金40%源于供应商或合资、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④企业资本金主要来自内部集资与非正规民间借贷,其中内部集资占25%,民间借贷占14%,其余来自业主及主要创业者的内部自筹资金(周海蓉,20xx)。从这些统计数据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通过自己的熟人关系网络,而不是通过社会上的融资机构。
(四)知识产权保护是营商环境中投资环境建设的短板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顶层法律设计方面已与世界接轨,成为专利申请第二大国。20xx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国家统计局,20xx)。(中国日报网3月22日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1日公布了20xx年全球各国申请注册国际专利的数据;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升至全球第二,更有望三年内赶超美国坐上头把交椅。但是,对知识产权的具体保护已成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求的短板。山寨现象横行,假冒行为屡禁不止,知识产权保护的维权成本过高。如果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必然影响继续发展我国创新经济战略的发展。
(五)企业生死与税负是营商环境中政务环境建设的洼地
企业开业的便利化和企业退出市场的便利化是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简政放权和相关制度推进,企业注册的便利化已经得到全面改善。20xx年我国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国家统计局,20xx)。但企业退出市场机制的便利化仍存在严重不足,成为营商环境建设中政务环境建设的洼地。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就业、政绩和社会稳定的原因,破产难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此,将政府从破产实务中解脱出来,使企业遵循市场规律,适时退出市场至关重要。
企业税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成本。我国企业税负较重,中国的税负水平全球第二,第一是法国。需要实行税收法定化、税收优惠透明化和公平化,适度降低企业相关税率,废除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过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6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各地区、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的诉求和心声,充分凝聚了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是一项史无前例、开创性的工作。
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市场主体需求,以深化“放管服”为主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打出一整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但是,我国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短板和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再发力、再加力。优化营商环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法治保障,把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当前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政策文件、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但从根本上还缺少一部专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条例》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立法空白,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制定《条例》这样一部专门行政法规,一方面可以把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经验做法,变成全社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条例》的出台也向外界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通过法治化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活力,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对于稳增长、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条例》针对我国营商环境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系统集成、高效协同,有利于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用实践夯实良法基础
作为我国营商环境领域的首部法规,《条例》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有原则规定又有具体要求,为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留出了空间。
《条例》涵盖了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营商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同时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推广国内最佳实践,明确了一揽子制度性解决方案,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
《条例》围绕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行了制度设计,“比如,明确国家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同时,对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简化企业注销流程等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实践中便于操作,有助于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条例》起草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司法部广泛征求了60个中央有关部门、37个地方政府、11个研究机构、37家行业协会商会和5个民主党派中央共计150个单位的意见,还召开了17场专题会,听取了150家内外资企业、50个城市分管市领导、50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美国驻华商会、欧盟驻华商会等机构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7063条,为良法善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补短板更要抓落实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下一步,重点要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条例》以立法形式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是对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的庄严承诺,要以《条例》出台为新起点,努力实现5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再推动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进一步清理规范各类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二是进一步推进公正监管。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对违法者依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进一步做到简政便民。持续减少和规范证明事项,精简公用企事业单位索要的证明材料,2020年6月底前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有效解决烦扰群众的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问题。加快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构建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到2022年前,全国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是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信心。落实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证照分离”、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措施,今年底前在全国将企业开办时间压至5个工作日以内、办理用电业务平均时间压至45个工作日以内。同时,抓好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小微企业金融债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相关政策落实,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五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条例》涉及面广,与现行的上千部法规文件密切相关,有必要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对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性做法和具体程序、条件仅作原则性规定的,需要加快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不符合《条例》精神的法规文件要进行必要修改完善,确保相关法规文件与《条例》保持一致。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条例精神,以《条例》出台为契机,找短板、补弱项、抓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7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关键在人。各级组织部门要着眼乡村振兴发展实际,从产业的长远发展、科技的活力赋能、生态的宜居环境、群众的致富增收方面着力,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锻强乡村振兴“人才链”,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不息的动能。
锻强乡村振兴“人才链”,要“外引内蓄”壮大人才体量。
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把人才的体量不断壮大,把人才的聪明才智、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事业的“创新指数”就会不断上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就能再攀新高。“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在人才的引入上,要以“周公吐哺”之心引,要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引,让有技在手、有能在身的人才都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给人才“铺设道路”,让“千里马”在乡村的`沃野竞相奔腾;此外,乡村振兴的发展还要注重把外出人才用好,千方百计动员外出人才返乡创业,让“归雁”成阵、群雁齐飞,用好“靶向挖才、乡情挖才、政策挖才”等举措,以真心实意让人才“回流”,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锻强乡村振兴“人才链”,要“刚柔并济”锻强人才队伍。
组织部门要及时与人才谈心谈话,了解人才的思想动态、现实需要,把人才思想上的“负担”卸下,让乡村成为此身落处,更成为此心安处,扎根乡村、奉献农村,在乡村事业的发展上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以有力的服务保障促人才思想上的“专注”,以组织关怀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此外,还要注重人才成长期的“灌溉作用”,要从人才本身的特性着手,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历练,放到基层一线、斗争前沿去磨砺胆色、强化意志,以放手“压担子”的方式让人才磨砺出能扛起重担的“硬肩膀”。正所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组织部门要善于用“疾风”去考验人才,用“烈火”去冶炼人才,让人才走出“温室”,把人才放在吃劲岗位和重大任务中去“经风历雨”,在实践锻炼中练就过硬本领、砥砺品性意志。
锻强乡村振兴“人才链”,要“铺台架梯”释放人才活力。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组织部门要为人才搭建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人才“千帆竞发”中各展所长,在“切磋琢磨”中学习他人的所长、汲取他人的智慧,提升“优势板”、激活“创新板”。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轮训和培训力度,以“师带徒”的形式因人制宜开展培训,实现既出成果也出人才,实现既带队伍也壮队伍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支部+基地+乡土人才”“党员+示范园”等多元模式,发挥各类人才在科学技术、产业布局、谋划发展上的优势,让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过硬本领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中,各级组织部门需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让人才的活力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充分涌流。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8
一、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一)新建改建农村公路xx。x公里,包括:
1、城湖公交线工程。全长xx公里,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xx米,路面铺设宽度x米。工程建设总投资x。xx亿元,截止目前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路面工程已完成约xx公里,完成工程投资累计约x亿元。
2、环湖公交线工程。全长xx公里,路基x—xx米,路面宽x—x米,总投资x。xx亿元,截止目前完成工程投资累计约x。x亿元。分两期进行了实施,第一期从x号路东头至xx大桥段长xx公里,已全部完成。第二期长xx公里。目前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路面工程已完成x公里。
3、xx县xx道路(xx段)改建工程。全长xx。x公里,路基宽度为xx—xxm,路面宽度商业街段为xx、xx米,一般路段为x米。工程建设总投资xxxx万元,截止目前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工程投资约xxxx万元。
4、第三批省派第一书记路x。x公里,目前已全部完成。
另外完成建设省定贫困村及第三批省派第一书记村客运站点xx处,实施农村公路彩化工程xxx公里。
(二)全面启动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自xxxx年至xxxx年,集中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xxx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xxx公里、大中修路面改善工程xxx公里,改造主要路径危桥xx座,建设农村客运候车站点xx个。xxxxx年度完成提档升级xx公里,自然村通达工程xxx公里,路面大、中修工程xxx公里,危桥改造x座,候车站点xx处。
二、积极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
(一)xx河田园综合体。道路建设包括县道桃常公路(桃墟—水营段)xx。x公里以及村级旅游路xx。x公里。目前已完成桃常公路xx。x公里及旅游路x公里路面硬化,预计年底完成旅游路路基xx。x公里。
(二)樱之崮田园综合体。道路建设沥青道路x条x。x公里,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
三、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
实施物流业创新发展行动,高标准编制了物流园规划。目前正在积极招商中。
四、存在问题
(一)城湖公交线工程。x。施工单位方面:项目融资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融资进程较为缓慢;社会资本方也没有实行股东贷款;施工单位自有资金资金、施工力量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各工区施工队以及物料采购资金拖欠量较大,局部停工现象时有发生;施工单位内部组织管理存在问题。x。公路占迁方面,全线还有个别路段占地还有待协调,xx街道、桃墟尚缺少一定数量的路基表层土方。
(二)环湖公交线工程。工程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短期内无法自筹足够的建设资金。
(三)xx县南麻至坦埠道路(xx段)改建工程。x。地面附属物清理不到位,至今还x户房屋未拆除,多处传输线杆未移除。x。取土场问题。部分选定的取土场土质坚硬,进度较慢。
(四)金水河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x。取土场选取困难,进度较慢。x。建设资金短缺。
(五)农村物流体系仍不健全。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较高。物流资源分散,缺少大型物流集聚区。
五、下一步打算
(一)完成城湖公交线、环湖公交线、南坦公路的'剩余建设任务。
(二)计划改造县道x条xx。x公里。x。坦常公路。项目长约xx。x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为双向两车道,路基宽xx。xm,路面宽x。xm。x。龙蒙公路项目长约xx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为双向两车道,路基宽xx。xm,路面宽x。xm。
(三)完成三年集中攻坚剩余建设任务。完成提档升级xx公里,自然村通达工程xxx公里,路面大、中修工程xxx公里,危桥改造xx座,候车站点xx处。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9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应该从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方面着手。
护绿色,生态兴。在经济腾飞的时代,需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人们在乡村振兴中获幸福感、归属感。利用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依托村庄整治规划设计,结合现状和规划,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凸显“水美乡村”这一核心理念。保护传统生态,以人为本,双治双添(治水治岸、添绿添景),从而打造环境优美且具有独特风格的田园景观,使百姓拥有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保特色,文化兴。村庄风貌可通过接触年长老人,深挖历史。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由乡村组织群众自己进行编制,这样才能“接地气”,在群众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交专业规划部门审定修改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性。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依党建,组织兴。实现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关键,要强化党建引领、建好基层组织。支部建强了,才能发挥好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带动全村人拧成一股绳。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做好基层党总支工作,积极学习新思想,与时俱进。
重环保,产业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现阶段我们有些农村产业结构落后,散乱污企业较多,下一步配合政府积极引入高端企业,唯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重党性,人才兴。建立健全村级的'“双培养”机制“把党小组长选拔成村民组长、把村民组长培养成党小组长”,逐步实现村民组长和党小组长“一肩挑”。利用远程教育的平台以及学习强国APP和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拓展性、多样性。利用鲈乡大讲堂等活动培训,吸引新农人、树立新乡贤、培训新农民,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队伍,提高农业人才素质,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0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1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监管部门大有可为。
思想认识做到“三个转变”:
转变思维模式。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放松监管执法,而是要求我们依法行政,综合监管、高效监管,做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转变监管理念。对轻微违法行为“轻违不罚”“首违不罚”,对共享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转变执法方式。与教育相结合,与服务相结合。
监管执法做到“五减五增”:
减频次,增质效。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以及上级部署、投诉举报、突发事件等需要依法立即开展行政执法检查以外,其他执法检查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检查质效,做到“进一次门,查清多项事”。
减范围,增力度。对除重点监管之外的.市场主体按照“不诉不查”“不举不查”原则进行监管,减少执法检查范围。对危害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四大安全等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依法处罚到位。
减罚款,增综合。落实《麻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免罚清单》,严格执行涉企行政处罚“首违不罚”“轻违不罚”制度,对非主观故意的一般违法行为慎用罚款处罚,重点推广说服教育、责令改正、行政指导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手段。
减瑕疵,增环节。严格落实涉企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更加注重程序合法、更加注重事实清楚,更加注重证据充分,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瑕疵。
减陋习,增监督。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规范执法行为,使用规范执法用语,自觉抵制各类诱惑,杜绝“人情案”“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将把优化营商环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量化于果,主动适应监管执法新态势,奋力打造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2
今年以来,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强抓农村“五治”工作,以“治风”铸魂,“治房”塑形,“治水”活血,“治垃圾”“治厕”焕颜,“五治”融合,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共展乡村文明新风貌。
“治风”铸魂强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偏坡乡以院坝会、村民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与村民商讨研判的方式,在各村建立起“治风”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纳入其余“五治”内容,为农村“五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通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治风”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同时结合本乡布依民族文化特色,以文化+治风的`方式,通过布依山歌、特色竹竿舞、拦门酒等极具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向村民游客传播“治风”知识,进一步提升“治风”工作活力;打造微视频传播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将“治风”精神传播开来,彻底革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化为乡风民风,吹遍偏坡每一个角落。
“治房”+“治厕”,风貌整治环境好。为进一步加强环境风貌的整治力度,偏坡乡以“五治”工作主导,在民居特色化“治房”及打造卫生厕所上发力,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一是加强农房整治力度。严查严管,对违章建筑依法拆除,消除违章建筑对布依村落整体风貌的影响。对古居古宅进行常态管护,盘活20余处闲置宅基地及空闲农房发展民宿产业,提升村民收入,有效保护传统布依村寨特色风貌;
二是加大厕所治理力度。偏坡乡围绕庭院美化,对该乡131座旱厕无厕户开展厕所革命,依托猪牛羊圈等村民固有建筑,按“三格式”卫生厕所建设标准进行改造,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彻底清除对村落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
三是同抓共促,打造特色产业,优化环境风貌。通过“治房”与“治厕”工作相结合,偏坡乡发展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产业,打造出“一户一景”特色,现如今,该乡风貌整齐、环境干净,乡村旅游已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
“治垃圾”+“治水”,秀丽乡村展新颜。在环境治理上,偏坡乡从“治水”及“治垃圾”上发力,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一方面,偏坡乡通过组建治理巡查队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针对该乡黑臭水体、生活污水及各类垃圾开展整治工作,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偏坡乡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发放宣传资料千余份,积极提倡垃圾分类及拒绝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通过开展“治垃圾”“治水”工作,偏坡乡面貌焕然一新,该乡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旅游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3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人民法院按照“三个面向”“三个便于”“三个服务”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创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推动“无讼”村屯创建,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
创建“法官+网格员+特邀调解员”矛盾纠纷化解网络,“线上+线下”筑牢纠纷预防屏障
在人民法庭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在全县11个乡镇设立法官工作站,在136个行政村(社区)挂牌法官联系点。员额法官定期到工作站、联系点进行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化解,指导辖区“两委”、网格员开展调解工作。充分发挥“法官工作站”、“一村一法官”作用,推动各法庭、站点工作与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对接,“线上+线下”“一站式”多元解纷,做到基层力量全覆盖,实现预警、分流、调解、司法确认、进展跟踪、指导督办全流程在线办理。
2022年初,网格员通过法官工作站反映,辖区内村民邓某将土地转租给傅某种植茂谷柑果树,但傅某已拖欠租金近两年,要求收回该地块经营权。彼时正是果实采收季节,双方因租金、租期问题争执不下,经村委会、乡综治办、乡司法所多次调解,均未能妥善解决。
渠黎法庭获悉相关案情后,决定启动诉前联动调解机制,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该案委派给特邀调解员——“都老”何叔,与岜盆乡司法所进行联合解纷。何叔充分发挥其十多年的农村土地纠纷调解工作经验,从土地流转的利弊、流转价格差异、以往流转典型案例等,进行分析说理,司法所从土地租赁合同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充分释明。在“都老”调解员和司法所共同调解下,双方当事人达成续租协议,并提出司法确认申请。
近年来,扶绥法院注重聘请退休干部、教师、老支书、族老等威望高、知民情、解民意、熟悉村规、处事公道的“都老”,作为乡村调解员,调解员调解成功案件可通过调解平台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调解不成功案件即刻在线转立案,“分调裁审”一步到位,达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的诉源治理效果。
今年以来,共受理一审民事案件3046件,通过调解平台化解纠纷2104件,调解成功1298件,调解成功率61.69%,多元解纷诉源治理的“扶绥模式”成效明显。
构建“人民法庭+”源头解纷机制,联动联调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扶绥法院深入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与乡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民政、市场监督管理、人事劳动、村委等部门构建“人民法庭+七站八所”、“人民法庭+村委、行业协会”等工作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多调联动”。2019 年“人民法庭+”联调模式,在全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示范交流会上作推广介绍。
扶绥县山圩镇某农资店经营买卖肥料、农药等业务,因多数农民购买农资长期赊账不还,使得该店资金压力过大难以维系,农资店老板找到山圩镇司法所,希望能够进行调解。因涉及群众人数多,为提高调解效果,山圩镇司法所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向法院申请协助调解。当天,各方当事人到达山圩司法所调解室,由司法所郑所长主持调解,东门法庭苏法官通过调解平台视频在线方式开展调解指导。最终,经过苏法官与郑所长“线上+线下”联合调解,农资店与多位农户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通过调解平台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近年来,扶绥法院将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向基层延伸,人民法庭依托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进园区、进企业“五进”活动,联合各基层治理单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余起,提供法律咨询1900余人次,帮助企业避免经济损失上亿元。
组建壮汉双语巡回法庭送法下乡,以案释法促推乡村治理“五治融合”
践行“一个团队、一个国徽、一条横幅、一辆车、一张板凳”,通过“下村法律指导、下村送达、下村调解、下村开庭”以及“多上门、多走访、多调解、多普法”的“四下”“四多”司法服务,把赡养、邻里、侵权纠纷等乡村典型性纠纷案件庭审,搬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变“坐堂审案”为一线调解,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2年9月,扶绥县人民法院壮汉双语巡回法庭深入渠旧镇驮迓村,以“零距离”方式审理一起金融借款纠纷案件。该案系因村民甘某未按照合同约定向银行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引起的纠纷。考虑到甘某现独居在扶绥县渠旧镇的一个偏远村屯,今年已70岁,早年丧妻,两个女儿也外嫁多年,文化程度较低,只会讲壮语,经济较为困难,情绪起伏较大,对司法工作较为抵触,不愿到法庭调解,巡回法庭深入被告所在村,以“零距离”方式审理该起案件。
庭上,法官在征求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释法说理,一开始原被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紧张。法官使用“双语”切换进行释法说理,地道的乡音,亲切的问候,缓和了庭审气氛,拉近了法官与当事人的距离,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
近年来,该院通过建设特色法治教育基地、组建党员法治指导团队巡回法治宣讲、开展“三月三”歌坡送法、参演法治宣传文艺节目等形式,下乡入村开展各类“送法”活动70余场次,树立各镇村(居)“两委”班子法治思维、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依法解纷能力,深入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助力社会和谐和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4
要抓实党建促乡村人才振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乡村,人才就是基石,德才兼备,方能行稳致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以“德才兼备、服务大局、勤学善思、创新争先”的优秀人才标准要求各类人才。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助力乡村振兴,就要持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人才衔接工作。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总要求,各地要成立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多途径、多方式实施人才精准引进,通过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发布招聘公告、举办校园双选招聘会“线上+线下”招揽人才,坚持招才引智和培育本土人才相结合,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尤其是涉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合格的领路人,倾力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对人才有重点地实施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学校、政府、行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校地合作”订单式培养乡镇党政人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与高校生“一对一”结对联系,发挥传帮带作用,切实提升高校生解决基层事务的科学能力水平,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5
随着市委徐书记提出要把我市建成“中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的口号以来,各县市区及乡镇各单位纷纷投入到围绕这个主题的大讨论中。个人以为,好的投资环境就像清新空气,对于外商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努力为投资方提供越来越“亲”和“清”的投资氛围,把营商环境打造成吸引投资的“金字招牌”。因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口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
第一、思想解放是关键。
要想让衢州冲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让257万衢州人民真正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解放思想是关键。要放大格局,站在更高层次思考问题,慢慢从“小农思想”的影响中走出来,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看待问题,通过引进先进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发展经济的模式,打开封闭的“脑神经”,激发活力,才是营造优秀营商环境的第一要务。
第二、放宽市场准入是前提。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本身的自然规律。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因此,可以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做好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放宽领域和市场准入深度,才能提高外来投资兴趣,让投资方从根本上认同当地、信任当地,为下一步扩大投资力度奠定基础。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是基础。
个人以为,要想做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就要从自身做起。建议学习金融系统的服务模式,把“热情、周到、主动、微笑”的标准植入每个干部的心中,在接待客商的过程中让对方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提高真实投资力度。前段时间,市区两委党委针对几起破坏营商环境的案例进行了通报,并通过纪委处置了一批履职不力的领导干部,高度体现了市区两委党委对打造优秀营商环境的态度和决心。
在“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宣传口号下,要让每个人提高营商意识,打造浓厚的营商氛围,建设优秀的营商环境;同时,对营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优先提拔使用。牢固树立起支持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把精力聚焦到创新营商环境、推动创新发展上来。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6
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处处苗木基地生机勃勃,一个个村庄美丽绽放,一张张笑脸幸福满足,共同构成了彭泽县浪溪乡村的怡人画卷,见证了浪溪农村的美丽“嬗变”,更彰显出浪溪镇“五治融合”、聚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明显成效。
近年来,九江市彭泽县浪溪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聚焦“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百姓叫好的“雪亮工程”到群众积极参与的'网格化APP应用推广,打好为民服务“组合拳”,画出基层社会治理最大“同心圆”,形成了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初心一如来时路,山高路远再启程。下一步,浪溪镇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问计于民,凝心聚力、实干为民,扎实推进“五治融合”,不断探索具有浪溪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切实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平乐县沙子镇聚焦乡村振兴,以绩效考评为推动力,持续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把关心关爱切切实实送进群众心坎里。
镇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沙子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标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稳步推进。镇内通过提升建设沙子镇人文历史展览馆、沙子镇党群服务中心等教育基地,打造文化宣传阵地。全镇累计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实现全镇基层综合性服务站点全覆盖。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11场。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扎实推进。为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根据绩效考核指标所涉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共文化反馈评估要求,沙子镇扎实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一是以基础党建为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五治融合,分级治理”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巩固保安、保和村6名派驻村队员联系机制,实行选调生驻村任职机制,推行“人才+乡村振兴”试点,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二是各村按照考评要求设置1位文化专管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会、技术培训会、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和保障。
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入贯彻落实。沙子镇坚持将公共文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立足各村资源优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水平,极大地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今年来,全镇累计开展文艺、送温暖等活动20余场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8期,培训500多名群众,农家书屋服务人数超过2000人次。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8
按照营商环境的传统概念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本人认为,还有一个“广义的营商环境”概念,简单的定义为:引导资本投资的能力建设,即引得来、呆得住、赚得钱、出的去,即站在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总结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预测,政府做好各个产业的规划和扶持,让企业赚到钱。把产业经济研究、产业政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营商环境的范畴。广义营商环境与传统营商环境的不同是,传统营商环境是强调被动作为,做到无为而治;而广义营商环境在被动改变环境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的发展,政府应起到主动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根据广义和狭义的营商环境概念的认识,归纳总结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规律的研究,做好产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并做好各类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以大数据为核心,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快速实现智能制造
xx现在正在做的,推进工业4.0,智能制造的力度,正在建立制造业大数据指数,未来,制造业大数据指数将成为xx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利器,支撑其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随着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因素对经济发展刺激作用的减弱,全球主要国家都希望依托数字经济规模实现持续增长。同时,以制造业的“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以产业互联联网为依托的“精准定制”,将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的主流。xx应该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推动xx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xx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好的开端。20xx年3月下旬,xx在全国率先出台了《xx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和《xx省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若干扶持政策》,聚焦制造业降本提质增效。
2、加紧多种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尽快做到多规合一,减少政策摩擦成本,营造逻辑统一、合理、快捷的政策环境。环保、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水土保持等多种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一。
(二)国企改革,确定国企的经营范围
通过筛选,把低质、低效益非核心领域的国有企业清理掉。从整个社会来看可以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明确国企经营范围,逐渐退出完全竞争领域,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三)从制度层面加强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助力营商环境建设
1、制度改革
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对政府部门公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和谐有序的政企关系,都将有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世界银行,20xx)。结合本文的研究,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改革。
其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执法体系。长期以来,政府的各个执法部门各自为政,责权界限不明确,存在着重复执法的现象,亦有执法漏洞的存在。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鉴定、税务以及消防等部门对企业进行轮番检查,加重了企业负担,也导致寻租腐败活动的滋生。因此,政府应进一步精简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有效减少企业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的时间。例如,政府可设立一站式政务中心,提高行政程序透明度,建立企业对政府公职人员服务满意度考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企业的行贿活动和政府职员的`腐败动机。此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的角色由事前审批者向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者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其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问题尤为突出。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其难以维持其研发创新活动,亦难以开拓其海外市场。因此,信贷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加剧了企业的寻租活动以及政府官员和金融机构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企业的腐败活动促进了其创新行为才会成立。由此,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降低金融业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引入民营资本,增加设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度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与此同时,要推进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进程,限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中长期基础建设的融资比重,倒逼其去市场中寻找更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融资项目。此外,尽管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主攻方向,但具体到我国的国情,未来信贷市场的发展仍离不开政府的合理介入。例如,合理引入政府担保机制,缓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其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不动产登记制度。产权制度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浪潮推动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革命的实质是多种资源的投入产出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许多复杂知识产权的形成、归属和转让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产权保护制度的认识,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建设,明晰产权,维护企业产权合法性,保障私有财产所有权,这也是实现混合所有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农村地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力,提升其对宅基地、住房等不动产的处置权,盘活农村经济。
2、政府行为
政府在企业的寻租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政策制定往往是企业制定战略行为的依据。因此,提高政府行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的寻租动机,营造更为完善的营商环境。
其一,政府应不断提高其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行政活动的网络化。以政府采购为例,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因此,在政府和企业的交易活动中,政府应引入第三方仲裁或监督者,构成相互制衡的三角监督机制。也就是说,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请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杜绝政府领导一人拍板的现象。实质上,这也是政府职能的一种转变,不能让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同时,要进一步落实政府的公开招标制度,让所有企业都公平地参与竞争,杜绝政府官员与企业的私下勾结,防止政府部
“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的乱象。
其二,不断提高政府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一般而言,政府补贴对引导新兴产业和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基础薄弱,融资成本高,新兴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能抑制其创新动机。此时,政府补贴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参与研发活动的风险,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对于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而言,政府补贴则可以帮助其渡过起步难关,扶持其发展。尽管政府补贴政策有其必要性,但也可能导致了很多市场乱象的出现,有违市场公平。例如,没有资格的企业为获取补贴,或是有资格的企业为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而向政府官员行贿,虚报企业业绩等行为。因此,政府在对企业进行补贴前,应建立相应的审查机制,确保政府补贴成为用在刀刃上的好钢,保障补贴的公平性;在补贴之后,政府亦应进行绩效的评估和监督,确保补贴的有效应性。
其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企业对我国文化制度和政治体制愈加适应,外资企业的本土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外资企业的腐败活动不可忽视,其利用中国制度缺陷进行寻租的动机似乎并不弱于内资企业。因此,政府应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享受平等待遇,保障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与此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扩大投资开放的领域,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权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营商环境。
(四)加强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
第一,对标国际一流,进一步完善构建适合xx省实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较之国际上已有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工作,xx省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构建既体现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又与国际体系接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工作。
第二,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商环境追踪调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性质企业所需求的营商环境具有差异性。建议展开追踪调查,定期评估不同类型企业对优化xx省营商环境的差异化需求,为重塑xx省营商环境新优势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着力提高社会安全感。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性、方面性打击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盗窃企业财物、强装强卸、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把涉企报警求助事项作为一类警情优先处置,对大案要案实行挂牌督办。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商事仲裁工作的联系与指导。通过组建仲裁学会、召开仲裁座谈会、举办专题研讨会、强化对仲裁委员会换届指导等形式,指导推动各仲裁委做好仲裁工作。
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
第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事制度规范。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对违法设置市场壁垒等不符合经济运行秩序的规范性文件坚决不予通过。
第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把企业当着政府的客户来经营和维护。
(五)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着力打造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
一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对个体登记、出资、住所、经营范围等限制实行多要素放宽,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
二是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创新监管机制和方式,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农资生产、知识产权、融资信贷等重点领域的市场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是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在打造省市两级“三库一平台”,包括社会法人、自然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积极构建起标准更严、覆盖范围更广的“黑名单”制度,将直接关系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九类失信违法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
四是深入推进涉企收费清理。清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制定涉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和涉企经营服务收费目录两个清单。
五是着力优化政府服务。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推进的汇报材料12-0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1-1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口号大全02-22
乡村振兴推进情况的报告范文11-0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02-0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20篇)07-2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5篇)11-22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12篇)11-21
乡村振兴推进的汇报材料(精选6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