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心得体会1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从事审计工作近三年。认真回顾总结这充实而紧张的三年,感受颇深,所获良多。与刚刚进公司的那一年有所不同,逐渐褪去了了刚开始的青涩与无知,在过去的一年我在进一步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审计人员的辛苦与踏实,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要参与了江苏德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年一期申报审计和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良晋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从企业财务人员的配合程度、审计工作的执行进度以及企业财务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这几个项目给人的感觉都是完全不同的,在参与这几个项目的过程中也让我更多地学习和思考了审计工作。现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强化业务技能,创造业务佳绩——虚心学习,多做多问,多思多想的重要性
在参与IPO三年申报审计的项目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面对今天这样愈来愈复杂的经济结构与审计环境、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和愈来愈深入发展的审计质量要求与技术更新,以及监管部门对于审计的监管力度,要想把审计工作做好,获得较好的成果,不仅要有较好的品格,而且需要过硬的业务本领。做为一名现场的审计人员,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是取得本职工作成果的重要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业务过程中去。作为一个入职年限尚短的员工,对于审计这项工作的了解犹如冰山一角,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学会多做多问、虚心学习,而审计现场就是一个最真实的学以致用的地方,是一个理论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学习课堂,在这个课堂里不能害羞、不能不好意思,要学会“厚脸皮”才能学到更多,成长更快,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刨根问底,精益求精,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让学到的东西在脑袋里根深蒂固,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否则只会误人误己。
二、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不能让一人落单
审计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严谨的工作,对这份工作我始终怀着端正的心态的面对,尤其是团队协同工作时,我积极向同事学习,对分配到的任务,尽力做好,与组内同事的节奏保持一致,跟上项目进度,遇到问题及时与团队成员沟通。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与学习,我认识到每个项目组成员在整个项目中所担负的责任,自己的责任感也在不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履行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细心、耐心、恒心,坚持才会胜利
一年来,虽然我主要只参与了三个项目,但是我不仅参加了现场的底稿编制,还包括后期跟进复核意见,统计报告所需信息,粘贴报告、整理更新底稿等等后续工作。我发现审计工作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审计程序,严格执行各项审计规范和准则,在确保程序、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创新审计思路,但是对于IPO项目,现场审计的时候会发想,想要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程序,会面临各种困难,比如,函证样本量大,数据源分散,数据整理工作量大,销售规模大但是客户分散,销售客户强势,收入确认依据缺乏等等问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细心还要有耐心,不能急功求利。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的工作压力可以说是近三年来最大,同时我也看到了很多一起进来的同事离职,寻找其他的工作,现在的我觉得压力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动力,工作的压力磨平了暴躁的性子,锻炼了耐心,同时能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坚持自己的路,诚恳的接受领导和同事对我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同时,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提高工作效率,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新的一年中再上新台阶。
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心得体会2
第一部分:概论
进入审计行业将近两年,辗转在3个事务所待过,也就接触过3个事务所的底稿,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就是模板有所不同,万变不离其宗。每个所的底稿模板都各有其特色,但实际的审计程序却是高度一致的,不一致也不行,准则规定了的呢。
说到编制底稿,首先要搞清楚编制底稿的目的。个人认为,编制底稿其实就是记录自己所做的审计工作给别人看,给质控、合伙人、注协检查组看,反正就是给没有在现场审计的人看。如果他们看得懂、看得清楚顺畅,觉得程序做到位了、问题说清楚了、可以确定报告上的数字了,那就OK了。
就财报审计底稿说,编制目的就是要说清楚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一个证明的过程,证明的方法就是你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既然是证明过程,那就需要证明链条连贯,所以你看各科目实质性底稿基本都按照总表明细表对明细表各数字的检查这么一个程序来的。但对明细表各数字的检查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发生额、余额都去检查一遍,这就需要对内控的信赖、重要性、审计抽样这三个超级有用的武器了。
既然底稿编制是一个证明过程,那也就涉及到获取证据的效力问题。总体来说,那就是外部证据效力大于内部证据效力、纸质证据效力大于电子资料证据效力这么一个原则。所以对银行存款余额我们需要银行对账单、询证函来佐证,对应收账款我们需要外部单位的询证函来佐证,讲的就是一个证据效力问题。外部单位的一句话确认,胜过企业内部人员的千万句解释。
第二部分:总体审计流程
说了底稿编制总的原则,接下来要说说具体的底稿构成及编制方法了。根据现在推行的风险导向性审计方法,一个项目的底程序可分为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与计划、进一步审计程序、其他项目审计程序、业务完成阶段五部分,每部分底稿各事务所都会有模板,基本做了哪些程序把相应的表填好就是了。所以与其说底稿怎么做,不如说审计要走哪些程序。当然如果你按照模板都不会填,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1.初步业务活动
初步业务活动就是记录的签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所做的事情,大体上就是三件事:一是初步评估这个项目的风险,看值不值得去做;二是评估一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看违不违背准则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硬性要求;三是评估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看能不能做下来。这三点评估下来OK了,那就可以签审计业务约定书了。
2.风险评估与计划
这部分程序是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来做的,据说以前的审计都没有这个程序的。但国内总体来说风险导向做得不够好,基本还是按照账项基础审计来做的,所以这部分底稿最可能会沦为纸面上的东西,很多都是后补的。认真去做的肯定也有,如果认真去做风险评估,那你将学到很多的东西,诸如行业前沿资讯、企业管理知识、高大上的内控等等。
这部分底稿分为了解、评估、计划三部分。
1、了解。了解就是两大部分: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了解其实就是pEST分析,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整体景气度等等。内部环境的了解主要是:单位的性质、战略目标、行业类的竞争地位、财务业绩、会计政策、内部控制等。这其中内部控制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底稿设置中对内控的了解都是单列的。
对内控的了解又分为整体、微观两个层面。内部控制五要素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整体层面了解主要是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4个方面,属于大而化之的一类;微观层面的了解也叫业务层面的了解,只要就是了解控制活动,也就是几大循环的控制点以及执行情况。在对内控的了解中,微观层面的了解算是重点。
2、评估。评估是根据了解的基本情况,运用审计经验、专业判断能力这些内控来认识企业财务报告的风险点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的作出审计计划。
3、计划。计划就是根据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各科目评估的风险制定的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就是总体上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就是确定审计范围、重要性水平、时间人员安排、重要的审计项目等等;具体审计计划就是具体到各科目怎么做,各循环的控制测试搞不搞、各科目怎么做等等。
计划阶段有个重点就是确定重要性水平,一般我们都要确定4个数据:整体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可容忍错报、微小错报临界值。整体重要性水平根据资产总额、收入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计算,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指标与比例;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打个折,因为考虑了审计风险,并不是所有的错报你都会找出来的;可容忍错报就是我们在认定层次最多可以容忍企业出多少错误,也是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打个折,同样是考虑了审计风险;微小错报临界值就是说小于这个数字的错报我们可以不管,都不用统计进错报总额里去。
3.进一步审计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就是根据具体审计计划来做事情,分为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就是抽取足够的样本,看看各个控制点是不是都实施了的,我们能做的一般也就是看该有的资料有没有、该有的签字签没有。如果控制测试的结果印证了我们的风险评估结果,那就OK,一切按计划来实施;如果推翻了我们的风险评估结果,比如评估觉得这个循环风险低,结果是高风险,那就要修改审计计划了,可能本来计划随便查一下的现在要详细查一下了。
实质性审计程序就是各科目具体怎么做了,这部分底稿就是所有底稿中的重中之重。(后面详述)
4.其他项目审计程序
在实际审计中,其他项目审计程序主要是:舞弊风险评估,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的检查等等。主要是评估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事实,对审计报告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
5.业务完成类底稿
业务完成类底稿就是说现场基本做完了,该汇总的汇一下总,该确认的确认一下,开个总结会;然后撤场,走内部流程复核底稿、出报告。报告当然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
第三部分:实质性审计程序
总体上说了各流程的审计程序与重点,现在来具体说一下各科目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我们在现场具体做的,也就是这一块了。除了每个科目都必须有的凭证检查,期间性强的科目必须有的截止性测试外,各个科目重点应该关注那些地方呢,下面就按顺序简单总结一下各主要科目的重点关注地方。
1.资产类
(一)货币资金
一般的审计,货币资金分为现金与银行存款两部分,我们主要检查其期末余额是不是真的、银行存款有没有异常情况,至于有无账外资金(小金库)基本不是常规审计能够关注到的,当然如果有线索发现了那就更好了啊。
1、检查余额的真实性
现金的记录因为没有第三方的佐证,所以只能靠现场监盘来核对,这个程序是必须要做的。
银行存款余额的真实性就可以用银行方面的证据来佐证。银行存款余额由银行账户、每个账户的余额两部分构成,我们的审计程序也就按这两部分来实施。对于银行账户,到企业基本户开户行打一个开户清单,上面会有以企业名义开具的所有银行户头,对照检查企业账上的银行账户,看有没有遗漏或多出。对于账户余额要分两部走,首先是查看银行对账单上的余额,如有差异则让企业提供余额调节表,你再检查余额调节表上的事项是不是真实发生,考虑该不该调整一下;下一步就对账单的余额向银行函证,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伪造对账单。
2、检查银行存款有没有异常
对于银行存款来说,因为记账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来的,只有实际收支时才会做账,期末余额出问题的概率不是很大,除非财务人员与银行员工串通可以伪造对账单与询证函;其最大的风险还是在于权利与义务,也就是说账户里面的钱到底企业能不能够自由使用,有没有抵押、质押、冻结等情况,银行有没有最低存款数额的要求等等。
对这部分的审计主要有检查银行存单、银行函证两个手段。企业对于已经抵押、质押的定期存单,原件肯定是不在他们手上的,所以检查时一定要看原件,如果拿不出原件又说没有抵押质押,那背后基本就会有故事;当然函证时如果银行告诉了你哪些存款已经抵押、质押了那就更好了啊。
检查定额存单还有一个作用是认定银行存款的现金等价物身份,那些3个月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就不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了。
对于货币资金的审计,个人觉得截止性测试都不是很重要,因为它是实际收支时做账的,人为调节期间的可能性很小,就算付的是以前以后年度的款,它还是应该记录在账上的,只是对方科目的摆放问题。货币资金截止性测试主要还是为其他科目审计提供线索吧。
(二)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
这部分主要审计的是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以及坏账准备的完整性。
1、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审计
应收账款主要核算企业主营业务部分应该从客户处收的钱,审计最直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看期后的收款情况,一是发询证函。
对于应收款项的存在与计价,其实最直接的说服力就是期后客户付款了,那期末余额基本也就确认了啊。但基本各个事务所的底稿模板都没有这一块的单独检查,个人觉得,如果期后可以确认支付了期末时的款项,那也就没有必要发询证函了。
我们用得最多的方法还是发询证函,以企业的名义给客户发询证函,让客户直接回函到事务所,然后事务所再检查其中的差异,能够有证据说清楚的就认了;对于没有收到回函的,那就要搞替代测试。但现实情况是现场就那么几天,很多时候还是在外地,你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场拿到询证函,于是就有个变通法则,在现场对发函的客户统统先做替代测试,之后回函了再调整吧。
对于发函的对象我们一般都是选取余额较大的客户,当然那些可以看出交易量特别大而余额又很小的客户最好也发函确认一下;至于发函金额必须要达到期末余额多少比例、替代测试的借贷方金额要占到发生额多大比例貌似没有具体规定,有的事务所要求必须达到某个比例,也只是所内质量控制的要求而已。
2、坏账准备的完整性审计
坏账准备的完整性审计有两个基础,一是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一是企业的坏账计提政策。我们审计最好不要对企业的会计政策说三道四,除非它真的太离谱了,坏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些政策就按照企业现有的来,它要变更,复核程序就可以了,这方面形成争论是很不明智的。
对于账龄,个人觉得应该是客户超出信用期的时间段,因为在信用期之内都属于正常的情况,双方协商确定了信用期,期间在法律上企业都还没有主张这笔债权的权力呢。或许是因为这么做的工作量比较大吧,反正我遇到的企业没有一个是按信用期来分账龄的,都是直接根据记账日期来算。企业付款也都没有按照实际支付的某笔交易款来对应计算,而是完全按照简单的结旧挂新原则来算账龄,所以有时表面上账龄在1年之内,其实可能包含着是N年前的一笔纠纷款项,根本没有收回的可能了。对于账龄计算,基本上我们简单复核没有发现大的异常也就用企业的数据了。
企业的坏账计提政策可能很复杂,要区分一些单项重大单独计提、单项不重大单独计提、按组合账龄计提等等,基本上这方面的分类也就随企业了,审计人员不要没事干去提出异议。
(三)其他应收款及坏账准备
其他应收款核算的内容比应收账款丰富得多,它跟其他应付款一样,都是一个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面放。但它有个特色就是,发生的笔数少,几乎每个余额都可以取得一个单独的说法。对于这部分的审计跟应收账款一样,还是检查其存在性,以及坏账准备的完整性,方法主要还是发函证。
根据其特色,我们还要关注每个客户的余额性质是什么,再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我的所见所闻,其他应收款里面主要存在:员工借支的备用金、一些不常见业务的往来款、关联方之间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对于员工备用金,还要看看是不是借了很久不冲账,是不是应该预提费用,或者确实收不回来需要记损失了。对于关联方之间的非业务性质的往来要当心,看看有没有长期被占用资金的情况,有时该披露的还是要披露。
(四)预付账款
对于预付账款的审计,主要还是看他的存在性与计价,审计方法也和应收账款差不多,主要也就是发函证。
预付账款核算的是企业正常经营购进货物或原材料时预付的货款,其存在的原因在于卖方的强势,他不屑于货到付款,更不考虑赊销,那买方只有预付一部分货款他才会组织给你发货。所以如果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出现预付款,那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关注一下是不是有利益输送等舞弊情况。
根据预付账款的性质,它的账龄一定不会太长,一般也就付款与到货这么几个月时间,如果账龄太长,那就需要进一步关注了。如果与应付账款对挂了,那就要抵消;如果发生纠纷了,那就要评估收回的可能性有多大。
(五)存货
存货是一个很神奇的科目,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压根儿没有存货,简单的商贸企业就是买进卖出的核算,施工企业就是那些工程施工余额大于工程结算余额的项目两科目之间的差额,典型的制造业还要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包含进去。存货科目主要检查其存在性、计价和分摊,以及跌价准备的完整性。
1、存货的基本审计程序
存货基本分为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科目,至于那些过渡科目先就不说了。这几个科目主要特征就是都符合等式:余额=数量x单价。我们检查存货,也就按照数量和单价两条线来查;数量靠监盘、单价靠计价测试。
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存货的监盘程序必须得有。但我们做的一般性企业审计,监盘程序一般也都没有做,用企业自己的盘点报告来核对一下就算数了;监盘不做,但抽盘程序必须得有,除非它的存货本身少得可怜。抽盘也就是我们根据存货库存明细选一些项目,你可以选大额的,也可以选入得多出得也多的,也可以随机抽这么一些,选好后就去仓库里面点数;也顺便在仓库里随便挑几样货物,看看库存明细上有没有,这样顺差逆查就都做了。
存货的计价测试那是必须得做的,不过现在都是系统自动计价,企业操作失误或者人为造假的可能性都比较小,这部分检查越来越有走过场的嫌疑。对于制造企业,各在产品、产成品成本费用的分摊,制造费用在各产品之间的分摊也都是系统自动完成的,我们主要还是检查一下系统的设置,这又属于系统审计的范畴了。
2、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的检查
对于制造企业,存货中除了原材料的计价是外购确定的,在产品、产成品的计价都是按照生产成本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分摊到各产品的,所以我们还要检查成产成本的存在性。而生产成本中风险最高的又是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也是一个框,企业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放,就因为它比较隐蔽不显眼,而且一次混过去之后就固化到存货的价值里了,没人会再去关注。
生产成本的检查主要就是分析一下各项成本的波动情况,然后根据异常情况检查凭证,看看是不是真实发生,该不该计入制造费用。
3、存货跌价准备检查
存货一定要检查跌价准备的,特别是现在经济环境下的制造型企业。由于总体上制造业不景气,很多企业开工不足,巨大的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分摊在了有限的产品上,造成存货计价过高;而市场交易反而不景气,销售价格却在一路走低,于是跌价准备的计提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了。
以库存商品为例,每种产品有个账上单价A;也有个市场售价B,还有销售时的费用与税收等C,销售时企业能够到手的钱就是B-C,那就看看A与(B-C)哪个大,A大则要计提跌价准备了,计提数便是A与(B-C)之间的差额。如果是原材料、半成品,那就还有一个加工成产品品还要发生的费用D,那就成了A与(B-C-D)来比较了。公式很简单,关键是除了A我们能够真实确定外,B、C、D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审计人员知晓的,还得企业去评估。所以计提跌价准备就是审计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企业一般都不想计提跌价准备,但审计人员为了控制风险一般又要求计提跌价准备,最终结果一般就是相互妥协,在双方都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计提一个数,然后倒推出B、C、D等数据。为了保险起见,还要销售部、生产部出一个确认书,表示经过他们的询价、或者分析,B、C、D这些数据是合理的。
(六)固定资产
对于固定资产,我们主要的审计程序就是检查新增减少情况、盘点、检查权证、复核折旧及分摊、复核减值准备等。
对于一般正常经营的企业,固定资产基本上都是以前年度累计下来的,新增与减少都比较少。以前年度已经存在的,我们也就信赖以前审计师的确认结果了;所以一般也就是检查本年度新增、减少的固定资产,看看购置入账是否金额相符、在建工程转固是不是达到了条件、报废处理是不是真实合理。
对于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实为企业所拥有,最直接的审计方法就是现场盘点,房子、土地、车子这些有权证的拿出来比对。盘点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有没有利用率严重不足、闲置、废弃的固定资产,因为这时候应该考虑计提减值准备了。检查权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有没有质押、抵押等情况,一般有这种情况时企业是拿不出原件的。
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这一块,跟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政策一样,我们最好不要对企业的政策说三道四,只要他们折旧政策不是太离谱,又是经过程序审批了的,就按他们的来。现在几乎也都是系统自动计提折旧了,出错的几率很小,除非人员手工录入的时候出错;但复核折旧这个程序也是要搞的,万一就发现了他们的操作失误呢。折旧这一块还要复核一下是不是都分摊到各项成本费用中去了。
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也像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一样,是审计人员与企业博弈的结果。企业天然的不想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审计人员,如果不是确实存在闲置、严重开工不足等情况,一般也不会苛刻的要求企业计提减值准备。
(七)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核算的是企业正在建造,还没有转为固定资产的那部分资产,主要审计它发生的真实性、是否达到转固条件。
在建工程发生的真实性审计,第一就是盘点,看看这些在建工程是不是都存在,完工进度大体如何;第二就是检查凭证,看看设备款、材料款、工程款支付是不是都是真实合理的。
在建工程是否达到了转固条件,在盘点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看看是不是在生产、使用啊,但这也是审计人员与企业博弈的地方所在。对于大型的办公楼、厂房的建造,一旦转固则需要计提大额的折旧,如果企业效益不好的话,很可能就倾向于推迟转固。特别是某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前几年产能扩张时新修的厂房设施等,到现在达到可使用状态了,甚至企业都在使用了,但不想转固,就找些还在试运行、没有竣工验收等借口。审计人员遇到这样的情况,唯有上报领导等候指示了。
2.负债类
(一)应付账款
对于应付账款,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其完整性,也就是说重点查一下企业有没有少计自己对外的负债;主要的审计方法是发函证,结合存货监盘、截止性测试来寻找有无漏记的笔数。
对于应付账款的发函,根据审计的目的,通常也就不找那些期末余额大的'客户发了,应该找那些发生额大而期末余额小的客户,或者今年与去年比变动幅度太大的客户来发函。因为前者本身少计的可能性就小,后两者才是主要的风险所在。但有的事务所有指标要求,发函金额要达到余额的多少百分比,也就诱导大家选大余额的客户发,这是不可取的,跟风险导向有点相违背。
还有就是结合存货来看,如果存货盘点或者截止性测试,发现实际库存比账上多出了那么一笔,一般情况就是存货入库了,但是发票没到,企业还没有暂估入账,这时对这笔货物就要暂估入账,同时增计存货与应付账款。
(二)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给人的感觉是只有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因为产品紧俏嘛,卖货的议价能力高,必须收到部分货款我才给你发货,甚至我才组织生产;还有就是产品生产周期很长,按行业惯例得先收一笔钱。
所以预收账款的账龄一般也都不会太长,对于太长的那就要关注一下是不是出现了法律纠纷,企业还需不需要归还这笔钱。还有就是关注一下同一笔交易的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是不是存在对挂的情况,有的话就得相互抵消掉。
对于大额的预收账款,检查一下销售合同,看是不是有关于预收账款的规定。有的不靠谱的企业可能是借客户的钱在生产,合同上还规定了结算时扣除相关借款利息,那这时入预收账款肯定就不合适。
(三)其他应付款
跟其他应收款一样,其他应付款也是个五花八门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可以往里面放。正因其特殊性,其他应付款的每个项目余额基本都可以得到一个独立的解释,如果解释不通那就一般有问题。比如代扣代缴的员工社保,那一般也就是最后一个月的代扣数,如果不止的话,那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就要考虑一下了;比如资金拆借,那必然会对应到某一笔合同,直接检查合同就行了。
(四)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应付职工薪酬,我们的直观印象就是这个科目期末余额不会很大,正常情况下也就是一个月的工资、社保+预提的年终奖,甚至于期末余额为0。反正就是说期末余额肯定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如果解释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那基本就有问题了。比如说企业几个月不发工资、不交社保,那是不是就应该考虑一下他的持续经营能力了呢?
对于应付职工薪酬,我遇到的纠结就是那个计提测算问题,因为许多企业都不按照法律规定来给员工交社保、公积金,基本都是按照社保局规定的最低那一档来计提,这就造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这几个计提基数都不一样,而且永远跟工资差很多。最开始编底稿时傻傻的按照工资走,结果差异一大堆,写个原因就说企业少计提了多多少少,弄得很显眼;后来学聪明了,直接按照企业的计提基数写,几乎没有差异,再写个说明企业未按照实际工资标准计提,这下就不显眼了,因为没差异嘛,至于说明,基本没有人去关注了。
(五)应交税金
对于应交税金,一般的企业这个科目风险不高,我们主要也就是做一下测算工作,看看增值税跟购货、销货的量匹不匹配;看看其它税种的计提正不正确,企业在这上面出错的几率不是很大。
有个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在年末计提企业所得税时比较粗糙,因为还没有到汇算清缴的时候嘛,这个时候提多提少税局是不会为难他们的,于是他们也就不上心了。而审计人员又要按要求来做测算,还不能借鉴企业的工作,白白多费很多精神。
还有个问题就是增值税进项转出的问题,我们很难找出应该转出而未转出的那部分,做存货科目的、做费用科目的基本都不会去有意识的考虑这个问题。税这个问题有税务局紧盯着呢,我们也就不要那么伤神,非得把企业查一个底朝天的,没发现大问题也就算了。
3.损益类
(一)营业收入
对于营业收入,我始终认为要查出人为舞弊多记收入是很难的,因为企业要舞弊肯定就会做全套,合同、发票、提货单、出库单、入库单什么的都会有,仅仅从凭证上检查看不出来问题。这个科目我们主要还是做分析性程序,辅以合同、凭证检查,再顺查逆查的做一下截止性测试。
1、收入的确认
说到收入,那肯定就要说一下收入的确认,大的原则就是商品所有权上面的主要风险与报酬已经转移给了购货方才能确认收入。根据这个原则,如果规定了收货确认才算交付,那你发货时就不能计收入;如果规定了购货方还有一个退货期限,那退货截止期没到也就不能计收入。这些原则跟现实脱轨比较大,因为中国的很多企业做账还是为了应付税局的,他们只认一个简单的理,我开票了就计收入(当然也不是开飞票,还是有合同、出库单、运输单等佐证的),而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原则就没有发票的半毛钱关系。
鲁迅就曾说过,中国的很多陋习就因为从来如此、大家都如此两个杀手锏而存活着,没什么道理可讲。想想其实也就通了,对于收入的确认其实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那就依企业吧。
2、收入的分析性程序
收入的分析主要就是看看主要产品的销售额、成本、毛利率等指标与去年相比有多大的变化幅度;细致一点还要看各月的数据之间有什么重大的变化幅度,各月的数据与去年同期有什么重大的变化幅度。
对于变化幅度要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不是说变化幅度不大就没问题。如果今年市场萎缩,竞争激烈,企业本身又没有占到很大的市场份额,而销售量居然没有什么变化,销售价格反而还有所提高,那就说不过去了啊;比如销售不振,开工不足,成本增大,你的产品毛利率居然还没有什么变化,那也说不过去啊。所以变化幅度不是越平稳越好,而是要跟行业景气度相关,那种逆势而上的例子毕竟很少。
3、合同、凭证检查
如果经过分析发现某些月份收入可能有问题,那我们就针对性的去查一下相关的合同、凭证。如果企业做得很好,该有的都有,逻辑上也没有不通的地方,我们也就只有尽人事知天命了,审计人员不是神仙,不可能把什么都查得出来啊。
4、截止性测试
营业收入的截止性测试跟别的科目不一样,它分为顺查、逆查两种,一种是从出库单查到财务账,一种是从财务账查到出库单,把完整性、发生性都查了一下。
(二)营业成本
成本跟收入有一定的联动性、对应性。一般的销货企业,收入、成本同时确认,一一对应,所以每个产品的收入、成本都会很配比。我们检查成本主要还是分析合理性,看看主要产品年度、月度变动幅度有多大,能否给出具体的解释;检查凭证都可以放弃了,后面也就一张出库单,看不出什么问题,我们要检查的是成本跟出库商品的对应关系,企业如果基础工作做得好的话基本都可以把产品出库与结转成本一一对应起来的。
主营业务成本还有一张倒扎表,几乎每个事务所的底稿模板都有这一项,但很多时候我们基本不做。有的企业因为核算的原因,很多数据不能直接从账上来,有时就得花很多时间去找数据,增加了工作量;就算最终花时间做出来了,对于审计结果也没什么用,不外乎又一次有力的证明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一真理,因为现在系统做账,只要做账时能够通过,那它肯定就是平的。
(三)期间费用
对于期间费用的审计,主要手段也就是分析变动率、抽查凭证了。分析一下各项费用年度、月度的变动幅度,看有没有异常;再根据异常检查相应的凭证,看是不是真实发生,有没有错记科目什么的。
再就是做好截止性测试,看有没有跨期费用的存在。这部分没什么可以展开说的。
【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