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读

发布时间:2017-4-10编辑:互联网

   阅读教学中的“读”

石操小学:郑才荣

内容摘要:读是理解课文能力的需要,而理解课文内容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要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让他们自己读出结果,自己理解课文,有成功感。这样才能逐渐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且有兴趣学习语文。

关键词:背景;习惯;问题;语感

引言:本文写作时,正直学期结束,总结了本学期在教育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在本科三年所学,突有所悟,由感而发写了本文。在文中不光是我一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而是总结了我校的全体教师在教学工作总结会上所作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文中多处引用了于永正的一些说法,如有不当之处,望给予纠正为谢。本文仅供教育教学者作参考与讨论。

提起阅读课文,每位教师都知道要让学在读中去理解,以读来理解课文,可是有几位教师能真正做到呢?老师们都担心学生考不出好的成绩,老师们就“尽心尽力”的去讲解,怕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就滔滔不绝地进行“满堂灌”,哪怕是阅读课文也如此。读是理解课文能力的需要,而理解课文内容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那么,理解课文靠什么?是依靠老师讲解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而是靠学生读;学生的学习主动靠什么?是依靠老师讲得好吗?还是依靠老师引导得好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后者。要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让他们自己读出结果,自己理解课文,有成功感。这样才能逐渐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且有兴趣学习语文。

国家教育名师于永正曾说“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或者说培养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1](P559)”。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读呢?下面我就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关于培养学生怎样阅读的方法。

一、作者背景、写作背景、抓住作者当时写作心理。这是我们抓住朗读的关键,如无这个条件,学生就无法进入到朗读状态,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心理,就无法朗读出文章的意义。至于小学生来说,大部分要靠教师的讲解来了解作者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写作心理,只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学生才能抓住作者写作目的来朗读,这样能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是抓住作者的心理来读。

二、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培养学生认真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常说的学生要注意“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按阅读的要求来说应做到“五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耳到、手到、也许有人会问“口说耳就听、做到口到即可耳到”,其实不然,所谓耳到就是做到耳朵只倾听自己的读声,而陶醉于其中。为什么说要做到“五到”呢?要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我们就必须要让学生眼睛看到书,口就能诵读出来,用耳朵来评判自己读的是否读出了作者要表达的东西,用心去记、去理解、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时能用手做好笔记和记住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其实这“五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这“五到”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读出声来容易记住所读内容。“德国心理学家海尔曼.爱比尔哈斯通过实验证明记住的东西,其中一半左右,仅一小时就会完全忘记。一天会忘记70℅,一个月就忘记80℅,记忆就是把通过人体各个器官吸收到的情报在左脑里进行整理后,储入右脑。而两耳听来的情报可以不断地进入右脑,不存在一小时忘掉一半的现象。[2](P560)”所以要求学生阅读必须做到“五到”,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带着问题去读,做到“以问促读”。“以问促读”是张田若老师提出的。从培养阅读能力这个角度来讲,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以问促读”就是学生带着围绕培养阅读能力设计的问题去读,去思、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去思。[3](P561)教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教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如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想什么(如它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告诉人们什么等)。要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掌握。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想、去读、不要怕耽搁课堂时间,主要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起来,那么在上其它课时你会发现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你会少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且效果非常好,只要提出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去解决。当然,不是教师就没有事做,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那些作者呕心沥血地搜求的最确切,最传神的表达客观事物的词语,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词语,应当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甚至做必要的讲述。但对于小学生来讲,主要应在反复诵读中去领会,去意会。

四、读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的必备条件。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怎样培养语感呢?就是让学生在多阅读的情况下,使学生感觉到语言的魅力所在,在无意识中去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能出口倒来。记得那次我和一个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去郊外,他看着早晨的阳光,尽无意识地说出“啊!我踏着晨光,吸收着露珠,去追寻那昨日的梦想。”我非常惊讶地看着他,说“你怎么找到这么好的词句”,他回答我的却是“不知道,只是想念就念了。”。这就是培养语感的结果,这位学生的习作每次都写得很好,并且自己读出来很有感情。郭沫若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尤其重要。[4](P560)”。由此可见,儿童时培养语感显得多么的重要。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感靠什么呢?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诵读,而且要多读,即使是在看课外书,无论他拿到一篇什么样的文章都能流畅地朗读下来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他的语文能力大大长进了,习作能力增强了,原因何在?就是他的语感增强了。只要学生的各种“读”的能力大大提高,你就会发现上一堂课不仅不费力,而且课堂生动活泼,有兴趣。

读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在现代语文教材中就很能体现这一点。如人教版的第十二册教材中,共有课文21篇,其中就有11篇是阅读课文,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国家的基础教育是让我们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吗?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进行“满堂灌”,让学生只知“搬来用”成为学习的机械,而不加以理解。其实读的意义又何止这些,可以说,它是一切语文能力(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形成的手段和桥梁,离开“读”这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但一位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要加强自身的阅读水平,提高朗读能力,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就会高。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