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凸显语用--第三次研究班学习体会(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28编辑:互联网

  林晓茜

我们的语文课时常会走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课堂上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兴趣索然;课堂热闹非凡,一到动笔写作就江郎才尽。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次来参加研究班的听课活动,就是本着这样的问题来的,试图能从中受到启发。

低段《我们成功了》:凸显“字义”,语文要指向学生的基础

识字记词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我们成功了》的阅读课上,我们看到鲍丹丹老师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推进阅读,识字教学仍然是本堂课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鲍老师根据生字的特点,把握生字的“个性”,采用多种方法恰当地进行教学。我们来回顾一下课堂,本节课中有: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锣”“拥”“ 抱”等字,联系字理识记“泪”,借助图片学习“奥林匹克旗帜”等,做动作理解“拥抱”“击掌”等,这样立足生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显得恰当有效。

对于识字教学,《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建议》指出:要坚持音形义结合的原则,以字义为核心,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和字形。其实,我们知道生字难巩固,汉字中同音字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就是字义没解决。鲍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来教学“生字”,就是以字义为核心,不管哪种方法的选择,都以“字义”为教学重点,,达到了识记的好效果。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这是本堂课给我的最大启发。

高段《小桥流水人家》:不再为阅读而阅读,指向语言的表达

张百修老师以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小桥流水人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让学生品茗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图。但张老师并不至此止步。在阅读感悟过程中,张老师总是不忘对表达方法的渗透。张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好几处直接描写作者爱自己家乡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提炼得出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再对原文进行拓展,进而提炼出相对于直接抒情的“借景抒情”。把课文用作为 “用件”,直击高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启发:扎扎实实教语文,体现语文教学本色

以上两堂截然不同的低段与高段语文课,让我对我们目前所思考的语文教学肯定了方向。我们一直在寻求的就是语文就是语文。以语言文字教学为核心内容。正如吴忠豪教授所言:“语文课的根本目的还是掌握语言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其表达能力。”语文的课堂就是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的课堂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的课堂就是指向孩子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任何一篇文章,在进入教材之后,就不仅仅只是一篇文章,而是给学生提供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材料。当课文只作为一个“用件”存在的时候,中高段的语文教学在重语言表达方面,我们是否改重现审视“一课一得”呢?如何将这些“一课一得”能在课堂上进行运用实践进而巩固?纵观本次的几堂课,很难看到此种做法。这应该需要我们对课文进一步地细致解读,去捕捉课文特有的“语言点”,进一步探索课文语言表达的个性“奥秘”!

“紧扣课文特点,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课文所独有的语言训练点,然后不再重文本阅读分析理解,独具匠心地进行课文多独有的语言实践,让学生习得方法,提升素养。”这就是我期待中的语文课堂。我向往着,并朝它努力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