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3-18编辑:互联网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心情怎样?)

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提到分别,总会使人觉得伤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齐读)

二、释诗题,解诗意。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呢?说说你对王维的了解。

3.再来读读诗的题目。(注意停顿)

4.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学诗,更要知道怎样来自己学诗。怎样来自己学呢?

接下来,我就要考考大家会不会自己学诗。拿起书,自己读,读准,读通,读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了诗意,你会读得更出色。

5.怎么样,都学会了吗?谁来读一读?

他是在读诗,而且是用现代的方法在读诗(板书:读),古人可不是这样读的,看见过古人读诗吗?(生:摇头晃脑)不只是摇头晃脑,而是在吟诗(板书:吟),吟出了诗的韵味儿。想不想象古人那样来吟诗?那就请你听好了。

三、讲平仄,练吟诵。

1.古时候很多人写诗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平仄规律,(板书:平仄)

2.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很简单,普通话里有四个声调,分别是第--

前两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举个例子比如“渭城”,“渭”是几声,哪个声调?“城”是几声,哪个声调?

怎么读呢?遇到平声,读的时候要把它的声音延长,那就叫做--平长,如果遇到仄声,读的时候要把它的声音--收短,那就叫做--仄短,为了区分容易,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标上平仄,这首诗就成了这样,请看屏幕。(课件)

3.平长仄短的规律知道了,还要知道朗读的规律。读时要两个字一读,关键看第二个字,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把它的声音--延长,如果这个字是仄声,就--收短。

先来看“城”,平声还是仄声?把声音--

城--渭城--朝雨--第一句--整首诗

4.指名读,齐读。

四、创情境,入意境。

1.有一首古琴曲叫《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就是根据这诗谱曲而成,想不想听?闭上眼睛。(播放,范读。)

当你静静地聆听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语言描绘一下。

引导:雨后,呼吸,这里的空气--

这里的柳色--

这里的客舍--

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2.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

注意到酒了吗?这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

引读:这是一杯离别的酒──生读“劝君……”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读“劝君……”

这更是一杯连心的酒啊!──生读“劝君……”

3.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一别,朋友要到哪里?(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从渭城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整整半年的时间

4.当时的阳关以西又是什么样啊?(播放视频)

(画外音:这便是当时的阳关以西,满眼的荒漠,满目的荒凉,陪伴他的只有那无尽的荒草,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此刻,身为好友的你,有什么话要对元二呀?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师: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难觅

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所以的牵挂、所有的担忧统统化作--生读“劝君……”

5.正所谓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朋友,举起酒杯吧!--生读“劝君……”

6.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喝完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得起程了,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再送送元二吧!(配乐诵读)

7.喝下这杯酒了吗?什么滋味?(板书:情)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8.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逝了,没想到,此次一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起吟诵这首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师生共读。

五、课外拓展

1.古诗当中,关于送别这一话题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你在课前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平仄式诵读法来读一读。

2.(示《别董大》)这里有一首老师非常喜欢的送别诗,用平仄式诵读法练习读一读。

3.是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始新的生活,老师就把这句诗作为临别的礼物送给你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下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