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公路》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4-8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1、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瓶上要有石灰水的标签)、细口瓶、导管等 “我们的呼吸”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人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呼吸器官”。(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

通过实验活动--屏住呼吸, 体会感受明确呼吸对于生命的意义

2、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

①学生讨论,推测变化

②引发思考,引导实验,提供实验准备知识,鼓励学生设计实验

③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形成实验方案

3、实验: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气体成分含量的变化。

①分组实验,采取两种实验方法,分为2大组各6小组

指导学生实验。

②汇报实验结果,师生小结: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火柴会熄灭。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袋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袋中的二氧化碳较多。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4、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

(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①谈话:人时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们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它们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挂图后再讨论、汇报。

③师生小结: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

④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各个呼吸器官所在的部位。

(2)认识呼吸的过程。

①讲述: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身呼吸的情况,说说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②学生讨论、归纳、汇报。

③师生小结:空气首先进入鼻腔。鼻腔里有鼻毛和潮湿的黏膜,能滤去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鼻腔还能使干冷的空气变得湿润温暖。空气由鼻腔经喉进入气管。气管的下端分成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肺和右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肺泡里释放,再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

5、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呼吸器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要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请你们思考: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病?得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呼吸器官的疾病?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师生小结: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必须做到:一注意呼吸卫生,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二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三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

6、课后实践活动:

(1)指导学生测量每分呼吸的次数,认识静坐时、活动后每分呼吸的次数是不同的。

静坐时,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比较稳,儿童平静时的呼吸频率在每分20~25次左右。运动时,因为需要用力,呼吸肌加快收缩,胸腔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呼吸深度急剧增加,呼吸次数同时急剧增加。

(2)指导学生认识人在呼吸中有最大的通气能力(肺活量),但各人不同。

和同学们一起吹气球,轻轻吸一口气,然后全吹进一个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深深吸一口气,再全吹进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这说明什么?

深吸气比轻吸气吹的气球大。因为深呼吸时,能使胸腔进一步扩大,身体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加深而增大。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是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

人吹的气球有的大,有的小。说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各人身体内呼吸气体的容量就不一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