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2-27编辑:互联网
14 神奇的丝瓜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感受丝瓜的神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词句,领悟丝瓜成长过程中蕴含的内涵,从中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四、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采用: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预习中明确学习目标,在展示中交流学习的成果,在反馈中对学习目标进行检测。
五、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出示预习目标展开预习)
(一)、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我对丝瓜“惊奇”的原因是什么?
2、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3、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4、文中几次提到作者“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5、从丝瓜的生长过程你悟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四)、搜集季羡林的资料,加深对季老的了解。
(五)、课堂延伸:
1、抓住“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我”能和“丝瓜对话,想象会说些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神奇之处的植物?
(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深入文本,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或问题。这些想法或问题由各组组长汇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解决不了的在展示反馈课上集体探讨。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课时 预习展示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建议3分钟)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文章,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欣赏丝瓜图片。
4、导入:丝瓜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同学们都见过,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散文感受丝瓜的神奇。
二、生字词展示 (建议8分钟)
1、老师抽取各组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根据默写情况评价各组表现
2、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指定小组同学认读,然后再齐读。
3、理解词语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茁壮:强壮;健壮。
车水马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断。
后来居上:后起的超过先前的。课文里指后长的两条丝瓜比先前的个儿要大。
杞人忧天:传说齐国有个人怕天会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的忧虑。
三、朗读展示,走进文本(建议用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提示: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充满好奇,惊讶,喜悦)
2、各组派代表展示朗读。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先学生评价,再老师点评。
四、自主探究,深入文本(建议13分钟)
(一)、品读丝瓜的“神奇”(10分钟)
1、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丝瓜的神奇?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展示本组预习的成果,其他人给予补充。
3、老师归纳:作者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的“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重点描写了丝瓜的“瓜”的神奇,这种神奇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
第二处::“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重读:弯了、把躯体、放在。体现了丝瓜的主动性,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
第三处:“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一个台子上。”(原来是怎样生长的?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为的吗?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
4、品读感悟:读出丝瓜的神奇,读出作者的惊讶。你还了解哪些有神奇之处的动植物呢?
5、小组派代发言。
6、老师补充:
(1)、瓶子草是一类著名的食虫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沼泽地、潮湿的田野或湖滨,属被动捕捉型食虫植物. 瓶子草的这些瓶状叶便是捕捉昆虫的“诱捕器”。
(2)、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电树,如果人们从树旁经过,一不小心碰到了它的枝条,便会被电打得很难受。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这种树具有发电和蓄电的本领。
(3)、大象的鼻子非常灵敏,如果需要,它能拾起一根缝衣针…….
(二)、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建议3分钟)
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丝瓜成长记》:“我是一粒小小的丝瓜籽被主人随意点在了房前的空地上…….”(以充满童真童趣的讲述形式,调动起学生再创作课文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建议1分钟)
丝瓜的生长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作者的眼中丝瓜是有思想的,面对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秘神奇的丝瓜背后作者的心情变化。
六、作业(建议5分钟)
1、把文中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抄一抄,品一品。
2、预习目标没完成的继续预习。
第二课时 展示反馈课
一、复习导入新课。 (建议2 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丝瓜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力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能让悬垂的瓜平神躺下。)
过渡:老师读课文时发现,随着丝瓜的生长,作者的心情也在发生变化,时而担心,时而惊喜。大家有这个发现吗?
二、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担心”。(建议15分钟)
1、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2、小组派代表展示并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
(1)第一次“担心”( 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重读“真“和“担心”。
结果怎样?(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丝瓜得到了谁的命令?
板书:经不住重量 停止生长
(2)第二次“担心”(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结果怎样?(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读后说感受。
板书:找到有利地形 承担重量
(3)、第三次“担心”(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掉到地上)。重读“担心病”。
结果怎样?(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台子?
板书: 悬垂的 平身躺下
3、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自己的“担心”?(用自己的担心来衬托丝瓜的神奇。自己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这也是文章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4、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心衬托“神奇”。作者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女生感情细腻,读作者“担心”的句子,男生感情奔放,读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师生共同朗读,师引读,分男女生读。)
5、丝瓜在它生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作者表现的担心以及丝瓜打破作者的担心展现其神奇之处,都让作者仿佛感觉到丝瓜似乎是有思想的。所以,作者觉得这丝瓜“太神奇了!仿佛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板书:太神奇 能思考 有行动
6、体会“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这句话的含义。(“沉默”是指丝瓜静默无语,“奇迹”是指丝瓜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作者用自己的无能为力来衬托丝瓜的神奇,流露出作者对丝瓜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7、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八自然段?(惊叹和赞美)齐声朗读。
8、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按先分后总的顺序来写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领悟丝瓜品格,感悟人生态度 (建议7分钟)
“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大家不妨满足一下作者的愿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1、多媒体展示作者和丝瓜的对话,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想象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
2、小组合作,练习对话。
3、老师点评:丝瓜生长的智慧首先是它有顽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甘心牺牲部分发展整体的调节能力;还有它的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的能力。而我们人的生存却有很多地方与丝瓜生长的智慧相距甚远。所以 ,正如作者说的,“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
过渡:作者已经在这儿得到了启示,在此后的几年里还写了一些植物,这些植物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神奇。季老在这些植物身上,感受到生命力之强大,也让自己的人生,尽展生命力之美。
四、走近作者,感悟作者的神奇(建议5分钟)
1、小组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季羡林的资料。
2、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3、小故事:(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那位大学新生,此时你会怎么想?)
五、交流收获(建议3分钟)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感悟了丝瓜的神奇,感悟了季老先生的神奇,感悟了生命的神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学生自由发言。
六、拓展练习 (建议2分钟)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
们要 ;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 ;滴水可以穿石,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 ;轻松不惧风雪,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 。
七、课堂作业。(建议3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tū chū qǐ rén yōu tiān lí ba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
(2)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极多,往来不断。( )
(3)形容喜悦的样子。( )
(4)难以让人相信,出乎意料之外( )。
3、选词填空。
悠然 怡然 泰然 坦然
(1)张扬以( )的心情面对自己失败的考试成绩。
(2)淡淡的白云( )地漂浮在蔚蓝的天空中。
(3)陶渊明在南山下( )自得的过着自耕自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