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1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1
胡奇才同志,男,36岁,中共预备党员,大英县玉峰镇石盘沟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返乡创业农民工。胡奇才思想解放,头脑灵活,他于2016年开始进行生猪养殖,同年10月投资140万元创建大英县建凤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生猪养殖出栏1600多头,为贫困村发展生猪养殖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示范带头作用。
胡奇才同志在发展养殖业以前,17岁就独自一人在江苏省常州市打工,先后涉足过很多行业,最后稳定在某厂车间上班,凭借自己灵活的头脑,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被领导提拔为车间主任,与此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和创业经验。工作爱情"圆满"的他却一直心系家乡,一直关注家乡变化,2014年石盘沟村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后,各项脱贫致富政策接踵而至,看到全县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有利时机,他开始想:怎么能使自己和村民尽快地致富呢?考虑到自己的现有条件(父亲胡昌建是养猪能手,胡奇才从小就跟着父亲养猪),他决定把生猪养殖作为发家致富的主要项目,2016年毅然决然放弃良好的打工环境,回到家乡大胆的搞起了家庭生猪养殖,把外出打工挣到的钱全部投入到养猪事业上,在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把养猪事业办的有声有色。为了让石盘沟村如期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收入完成每年3万元的目标任务,2016年11月,胡奇才与村委会达成协议,创建"大英县建凤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生猪二次寄养"扶贫模式: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在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积极协调配合下,胡奇才争取到县农业农村局养猪扶贫专项资金35万元,用于扩大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引入温氏集团生猪二次寄养扶贫项目,扩大养殖规模,降低风险,代村委会每年寄养生猪400头,每头100元利润,持续实施三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在胡奇才的带领下,全村养猪专业户达到8户,年养殖规模达到近13000头左右,成为玉峰镇生猪养殖密度最大的村,引领村民掀起了专业化、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新高潮。
村党支部看到胡奇才务实肯干,作风踏实,热心于村级公共事业,喜欢为村民做好事、解难事,政治思想、品德修养较好,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便推荐选拔他到村委会从事村文秘工作。胡奇才很珍惜组织的信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扎实工作,深得村民喜爱和拥护。2017年,胡奇才积极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组织培养考察,2018年成为了预备党员,2019年被村民推荐选举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和村委会干部,胡奇才信心更足,决心更大,立下誓言一定要让全村村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常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胡奇才已经是石盘沟村生猪养殖专家,青年致富的领头雁。胡奇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职责。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帮助村内的其他养殖农户。一方面,在养殖资金上给予养殖户帮助。胡奇才认为,只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几年来,他经常把自己的钱借给困难家庭,引导困难农户发展养殖业,在养殖资金上给予农户大力支持,帮助他们走上了养猪致富之路。另一方面,在技术指导上给予养殖户帮助。为了让村里更多的养殖户掌握养殖技术,尽快走上养殖致富的道路,胡奇才主动将自己的经验技术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还经常上门服务,开展农民夜校培训,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化养殖。
胡奇才的养猪场发展到现在,基本达到了科学饲养的标准。但他总是说:尽管自己的养猪场有了一定规模,但与大市场接轨,这样的规模还很不够,与农民发家致富的强烈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相比,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胡奇才表示,要把建凤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办好,并帮助更多贫困户发展养猪生产,从资金和技术上进行帮助,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胡奇才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自己的养殖事业一定会得到成功,一定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2
位于宣城市旌德县俞村镇的杨墅村赵川自然村四面环山,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刚从江西某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归来的老陈正在和产业联盟的成员们分享他此行的所见所闻。成员们也很好学,都很认真的在听,遇到不懂的问题大家也积极地提出来。老陈都一一为他们解答,老陈之所以对养殖方面的知识那么了解,一方面是因为他常年养殖经验的累积,另一方面与他经常参加各种培训离不开,他的笔记记满了厚厚的4本,不仅自己从中获益,也为其他养殖户提供帮助。在村民眼里,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养殖专家。
老陈既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也是致富带头人。7年前,老陈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加残疾户,老陈家中5口人,就有三人是残疾,也因此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在采访中他跟我们说:我当时就是想着我不能一辈子都做贫困户,都让国家来养着我,虽然我的眼睛有四级残疾,但是我的双手和双脚都是健全的,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甚至是全村的生活。
两位老人躺在床上,孩子还需要人照顾,这迫使老陈不得不决定在家乡寻求发展。杨墅村四面环山,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村里帮扶人员建议他就地发展养殖业,老陈决定试一试。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试便开启了他开挂似的人生。
老陈采取的是传统放养的模式,目前养殖的品种有本地土鸡、土鸭、环江香猪、皖南小黄牛等。他饲养的皖南小黄牛体小灵活,耐热耐温,长期在山林里放养,食用山林杂草,所以牛的肉质细嫩,品质特别高。他饲养的鸡也从来不喂饲料,都是吃苞米和杂粮。
这7年养殖他有过失败和惨痛的教训,他也走了很多弯路,但生态养殖这个方向始终没有变过。他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养殖的小黄牛、竹林鸡都不愁销路,广受市场热捧,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走生态养殖的这条道路。
我想用身残志坚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看准了养殖业,并坚持只做最原始的生态养殖,他的这一坚持就是整整7年。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老陈的公司实现年销售额400多万元、利润近100万元。在谈到他的成功时,他笑着说:我能有今天,全靠政府政策的帮扶。现在养殖这条路被我走通了,我不能忘本,我要带领大家一起走,一起致富。
于是杨墅村产业联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残疾户在老陈的带领下带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老陈无偿地教给他们养殖技术,指导他们养殖农场的建设,并且帮助他们找好销路。很多人通过走老陈的老路,也赚得盆满钵满。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的养殖热情都很高涨。老陈说:他要带动全村人致富,他要扶持至少100位百万养殖户。
在自己的豪言壮志的激励下,他积极地为产业联盟的未来想好出路。目前正在筹划建立的养殖大棚正是老陈为产业联盟的发展提出的新方向。他特意从外面请来了专业的大棚建设人员为大家搭建现代化的养殖大棚。大棚的建立能够有效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使养殖流程更加规范,带领大家走上更加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道路。
然而,在提出建立养殖大棚之初,联盟中的很多养殖户并不能够理解。本来就这样养得好好地,也见到不错的效益了,现在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无谓的钱去搭建大棚。面对大家的不解,老陈把大家聚在一起,耐心地跟他们讲清楚建大棚养殖的好处,并说自己先当先锋,打头阵,等真正看到了成效了你们再上,这才打消了大家心中的顾虑。
与此同时,老陈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杨墅村的村委会副主任。面对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他更加坚定了以产业带领大家脱贫的信心。这些年,他的公司为村里很多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残疾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老陈待大家亲如一家人,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看着鸡、牛、猪慢慢长大。这个过程让大家找到了快乐,也找到了归属感。
说到老陈的女儿,老陈眼泪就禁不住的往下流,他说他的女儿最可怜,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没有了活蹦乱跳的童年,看着女儿这样,老陈不知自己在背后默默的哭了多少回。但是在他女儿面前,他展现出的总是积极阳光的一面,因此,他的女儿从小受到了他的熏陶,也逐渐变得积极阳光了起来。现在老陈已经让自己的女儿辞去学校安排的工作,回来自己的公司,学习电商知识,为开辟线上销售打下基础。
从2014年他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到现在的年销售额400万的公司掌舵人,杨墅村村委会副主任,以及荣获“感动宣城”人物提名候选人,“宣城好人”“自强脱贫户”等称号,这一个个荣誉的背后都是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艰辛。他总是努力刷新着自己一个又一个新身份。他更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阐述何为身残志坚,不断地给身边人带来温暖,给社会创造价值。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3
第六届楚雄州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展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她有一个幸福的6口之家,上有六旬公婆、下有11岁和5岁的儿子,她和丈夫携手创办了养殖场,吃苦耐劳,努力致富,她就是元谋县养殖致富带头人普金凤。
2009年,怀着一身闯劲的普金凤和丈夫一起开始了养殖创业之路,在亲朋好友们的帮助下,筹措到20万元的资金,夫妻俩在荒地上改造出5亩土地用于建盖规模化养殖场,还请来元谋县的畜牧兽医专家帮助设计猪舍,经过一年多的建盖,养殖场于2011年7月正式投产,为了节约成本,压缩开支,从饲料储备、防疫消毒、圈舍清扫等所有的事情都是夫妻俩自己干。
“我们自己一砖一瓦的建这个猪场,从建设初期一直到结束,创业很辛苦很难,她吃苦精神是相当好了。”
在养殖过程中,普金凤逐渐摸索出一套绿色科学养猪的方法和实用技术,和父母商量后,她把自家的15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青饲料和果树,以猪粪还田提高田地的肥力,采取了生态有机肥的循环利用,每年能节约饲养成本3万多元,同时为种植的果树提供有机肥50多吨。
“种青饲料第一个就是改善猪的肠胃,然后青饲料喂了以后,我们养出来的猪周期会长一点,它肉质好,再一个我们种青饲料,猪粪排出来,排污农家肥就可以拿来用种青饲料,循环利用,比较环保。”
普金凤通过优质的选种、科学的饲养、精心的管理、诚信的经营以及严格各项防疫措施,养殖的三元杂交仔猪销售到元谋县元马、黄瓜园、物茂等多个乡镇,生猪出栏以后还远销到大理等地州,由于品质保证,服务到位,每公斤价格都比市场价高出2-5元,还供不应求。
“这些年一直都买她家的猪去杀,主要是她家的猪一直都是喂青饲料,买去杀出来的肉质好,人家买去吃了口感也好。”
普金凤说“现在存栏量就是在400头左右,每年产出栏是1000头左右。”
普金凤不仅在事业上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而且在生活中她孝敬父母,尽己所能的做好家里的每一件事。
“从嫁进我家就吃得苦,吃苦耐劳,白天昼夜都在苦,对我们很好,钱这些随时都拿给我们,没有了就拿了。”
“不管去到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用什么东西,都首先想到老人在家里面也辛苦,要给老人有一份,每天不管怎么忙,怎么辛苦,每一天都要回来教育小娃娃做人的道理,跟他讲一些关于辛苦啊,孝顺这方面的。”
自2016年以来,普金凤一家每年养殖收入均达到100万元以上。2016年,她和丈夫被元谋县委评为了“元谋县第十三届金土地养殖能手”,成为全县养殖致富带头人。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4
陈志华,1970年生,现任连城县庙前镇动物防疫专业队队长,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全国农广校优秀学员、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龙岩市科普志愿者、龙岩市秋季动物防疫先进个人、连城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2021年度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称号。
“老陈,我家牛怎么了?”“老陈,快帮我看看我家鸡。”“老陈,我家猪怎么一直‘哼哼’叫?”在革命老区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当养殖户的畜禽一有什么问题,大家总会第一时间咨询老陈——陈志华。
说起他,乡亲们无不交口称赞:一名普普通通的山乡农民技术员,却出过国、援过非,创新多种养殖新技术,带领数百名养殖农户科技致富,每年为养殖户排忧解难数千次……
人人称赞的“120”
今年52岁的陈志华,自从连城县隔田职高畜牧兽医班毕业后,便在庙前镇开了间畜牧兽医服务部,从此开始了他的服务生涯。
“老陈,我家母牛难产,快来帮我看看。”伴随着“哗啦啦”的雨声,只听庙前镇的一位养牛户声音由远及近。看着有些淋湿的养牛户,陈志华二话没说,披上衣服、拎起工具包,就冒雨骑车前往。由于赶到及时,陈志华一番熟练的助产抢救,奄奄一息的母牛最终平安产下小牛,帮助养牛户挽回损失1万多元。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不分白天黑夜,只要养殖户有急事,一个电话或短信,陈志华随叫随到。忘记吃饭、加班到深夜,对他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而这,也只是他的一小部分工作。
作为庙前镇动物防疫专业队的队长,陈志华管辖着全镇15个行政村动物防疫工作,仅是为镇里农民饲养的猪、牛、羊、兔、鸡、鸭、鹅等畜禽注射防疫针的工作,便有5万余头(只)次以上,最远的村庄离他家有30多公里。
特别在每年4月、10月全镇开展畜禽防疫工作期间,是陈志华最为繁忙的时候。为确保防疫密度达到100%,每天一大早他就带着队员入村开展防疫工作,出发时干干净净,回到家却“臭气冲天”,加班到深夜也是常事。
“农民需要技术服务,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多年来,陈志辉在为当地畜、禽看病救治的同时,还坚持为养殖户提供着防疫技术指导,咨询解答,发布病情或饲料与市场信息等服务。遇到养殖户文化低理解能力差,头天刚讲的技术要点,第二天就想不起,他就会反复讲述,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因此,陈志华常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养殖农户‘120’”。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民要致富,首先靠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些理念就已经在陈志华心中萌发,并身体力行示范引领。
2001年,在陈志华组织下,连城最大的革命基点村吕坊村成立了庙前镇第一个养殖协会——吕坊村养猪协会。同时,他还建立了全镇的第一个“科普惠农服务站”、第一个科普宣传栏,配置有畜禽疾病防治手册、中草药彩色图册、快速养猪法等内容,并发放DVD光盘、技术资料,使养殖户们在辅导站或家里就能了解畜、禽的各种情况及解决办法。期间,陈志华还四处奔走,邀请省内外知名厂家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到协会、科普服务站,举办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科普技术讲座。
为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科技养殖致富。2007年底,陈志华投入近50万资金,兴建起集科普示范、教学实践于一体、年出栏商品猪1000多头的标准化养猪场;2014年,他在村里建起一个年出栏本地山羊1100头的肉羊养殖场,并带动本镇和外乡镇的20多位养羊户组成技术互助会。
多年来,在陈志华的帮助下,庙前镇及周边的新泉、朋口、文享等乡镇,以及新罗区、上杭县一大批养殖户依靠科技养殖致富。
“今天的幸福生活,可多亏了老陈的全力帮扶引领。”养羊户张源根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在过去,他的生活贫困,住房是木板钉成,连孩子上学的费用都难以筹措。陈志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分析养殖前景,动员张源根养羊,并帮助担保贷款买来22只种羊。期间,陈志华不但手把手做好养殖技术指导,还组织张源根参加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如今的张源根,新房有了,生活也好了起来,还积攒了不少的积蓄。
走出国门的农技员
在长期服务群众,为养殖户做好养殖技术指导过程中,陈志华深深体会到知识、科学的重要性。为此,他十分珍惜学习进修的机会,先后自费参加了福建省农广校、全国农广校畜牧兽医系的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陈志华还将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实践技术结合起来,积极引进适宜当地发展养殖的新品种,探索适合当地畜禽生长的养殖新技术,以此带动养殖户更好地科技致富。
“我家的鹅现在怎么都长不大了?”庙前村养殖户江建斌养殖了一批鹅,可当鹅养到60多天、7斤多重后,不管怎么精心喂养,都不见其再长大的迹象。
陈志华得知后,仔细询问了喂养情况,并将一只鹅现场宰杀解剖分析,发现鹅肠壁变厚,阻碍了机体对饲料营养的吸收。于是,陈志华建议调整喂养方式,补充些青草、谷糠等粗纤维饲料。此后,便长期蹲点在江建斌养殖场,不断观察调整粗纤维比例,进行对比实验,摸索出最为适合鹅生长的粗纤维饲料配比,使这些粗纤维在经过小肠消化时,可以刮除小肠的沉积,使肠壁变薄,以利吸收。
在陈志华的一通“操作”后,不但养殖成本降低了30%,鹅的生长速度、肉质也提高了不少,效益增加了40%。有了成功的先例,陈志华举一反三,又将粗纤维在动物饲养的应用技术延伸到养鱼、养猪上。
多年来,陈志华深入学习创新养殖技术,先后探索、推广牛、羊等反刍动物的驱虫方法运用,垫料发酵在养猪业的应用等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陈志华肯钻敢拼、服务热心、技术扎实的宝贵品质,让他走出了国门。2003至2004年,他被福建省农业厅(现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推荐到非洲加纳执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担任中方畜牧水产技术员,成为了福建省科技援外小组唯一的农民技术员。
三十多年来,陈志华在“希望的田野上”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科学知识和青春年华。他不仅是一位山乡农民技术员,更是农村致富路上的“领头羊”,当地的“畜禽守护神”。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5
今年三十八岁的李丽是津南区八里台镇的一名普通村民,就是这位庄稼汉带领周边150多农民成立了天津兴牧联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
周边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李丽不善言谈但是心眼一等一的好,就知道闷头为大伙办实事儿。为了使社员掌握先进养殖技术,他自己出钱外出学习,再无偿的指导社员,并定期聘请专家现场指导。2007年,李丽成立了天津兴牧联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李丽说:他如果说不掌握经验,盲目去干,有可能就会淘汰,说一句话,家缠万贯带毛的不算,确实这么回事。好多就是盲目去养去,也许我有点钱我去干去,但是干的时候可能你不掌握技术,有可能市场就被淘汰了。所以说我觉得感觉是从养殖技术这一块怎么推广,让大家都知道掌握这技术挺关键的,随着发展到07年国家形势,就是说号召农民成立合作组织,那时候我们五个养殖户联合到一块,然后成立个合作社,就注册了这么一个天津兴牧联丰养殖专业合作社。
为了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2009年,李丽引进了八台192型孵化机,单机装蛋量一万九千二百枚,正常出鸡率百分之八十九,年孵化能力二百万肉杂鸡雏,很好地保证了鸡苗的质量,为养殖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李丽用自己的设备、技术孵化鸡苗、鸭苗后,再低价销售给养殖户。李丽还积极组织社员参加种养殖资格培训,鼓励大家用科技和知识武装头脑,成为新时期的职业农民。李丽说:有一户我记得最清楚,他养三黄鸡,养了四五千只了,然后他自己把卖不出去了。他自己在没找我之前,他把鸡又通过自己拉打毛机把它褪出来,褪出来以后装袋里放了冷库里了,然后等到再想卖鸡的时候打开一看,鸡都是绿的,就在嘛技术方面没掌握,当时没把鸡的体温给它降下来,我当时用冰匝一下,把体温给他降下来以后,然后再放到冷库里头,或者通过速冻放冷库里,那就可以把这个损失给避免了。我一想这个我知道以后我就想,这么简单的一个事儿。我认为它可以掌握,但是他确实他没掌握这个技术,所以说那时候有这种意识,怎么可以说他以后让大伙都可以成立合作社,以后跟区农委农广校和市农委结合,然后把我的社员组织起来一块搞一些个培训,然后通过他们考试,有个300多人拿到了家禽家畜的从业资格证,他们当时拿证的时候挺激动,新时期的新兴的职业农民。
经过十一年的不懈努力,兴牧联丰合作社已经形成集苗、料、病、管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建成一体化基地两千多平方米,并且引进了珍禽养殖项目,社员也从最初的十户迅速增加到150多户,带动农民近千人,合作社社员年增收超过了百分之十六,而服务范围也已经辐射到大港、东丽等区县的畜禽养殖户。夫妻俩已经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引路人,也得到了农户们交口称赞。社员薛世虎说:
你像饲料钱不够了,可以先赊欠,而且是集体采购。在引种等各方面,都领着我们去看,去学,这些年给我们做的贡献可不少。
有的社员资金不足,他就提供种苗、饲料,等养殖户赚了钱再收回成本。现在,每年李丽借给养殖户的钱就要一百三十多万,养殖户们告诉记者,李丽从来都是告诉大伙,什么时候赚了钱,什么时候再还。合作社成员杨永华说:要如果没他帮助我绝对没这一片财产。你没资金往里投,知道这些东西赚钱,最起码你得有本钱往里投,以前我们一块儿连一半的房子都没用,通过成立合作社他开始给我们开会给我们做工作干,有困难找他,我说猪得病了不知道怎么死的一开始,通过合作社培训,有问题给他喊来,,他找找兽医给我们给解剖,该吃嘛药,到后来摸索有点经验了,到后来他也发展那行了,他老出去,他心都得改良了,猪为什么得病了,血缘关系太近,给我们引进新品种,确实引进新品种抵抗力就是强,成活率越高,生长率快,那个时候就是生长周期长,这块人特别崇拜他,上宝坻北京宁河领着我们去,到现在我们引进品种,引进种猪都没给他钱,他说你们愿意给就给,给是情谊,不给是本分,他是把发扬这样的风格带着我们致富,感激,人们说这样的社长真是少。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让李丽感受到了养殖技术知识的更新和市场竞争的危机感。于是,他们白天忙养殖,晚上就抽时间看书、看电视,并定期到外地考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养殖技术,并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李丽说:我肯定是积极的去参加,在经营当中就感觉虽然说就是说在一个养殖行业中摸爬滚打,但是自身素质还是需要提高。去年的时候就报了报的中专班,中专班毕业以后我又紧跟着又报天津农学院的学历的大专,通过学习考试,现在还在主流当中,每个星期都去参加那上课,考试什么自身要提高,带动起来,帮助他们的时候可能更轻松一些。
传统农业“种管种、养管养”的单一模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且经济效益也有限。李丽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利用了农业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既能提高粮食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又能增加耕地潜力,实现藏粮于地,保障粮食安全。李丽说:我们这几年对老的养殖区进行了提升改造,现在养殖区的从设备设施方面有很大提升,粗放型的养殖跟不上现代的农业发展形式。为了把养殖业做得更好,所以说引进了自动化的养殖设备,投资近200万元进行种养结合的模式进行尝试,利用蓄禽粪便做成有机肥,再还原到农田当中。
李丽成立合作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群众得到实惠。使得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农户入社的热情。但他并没有满足,对农民有了新的承诺:把天津市兴牧联丰专业合作社做成天津一流合作社,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下一步我们想就是说这种模式进一步的在我们周边的规模比较大一点养殖服务当中进行推广,把一些个就是说设施比较老的,并且帮助他们进行粪污治理工程的改造,还需要改进阳养殖设施,从这一方面帮助养殖户,让他们和我们合作社形成整体,共同把养殖工作做好,产出让市民放心的农产品。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6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广西上林县白圩镇光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忠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受邀参加大会接受表彰。
2月26日下午,进京接受表彰的韦忠勇载誉回到家乡上林县,当谈到受到表彰的感想时,他依然万分激动:“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源于祖国的强大,只能强大的祖国才能解决一亿人的贫困问题。我从一个贫困户蜕变成一个致富带头人,成为一个帮扶贫困户的帮扶者,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更是更大的使命和担当。我一定继续努力,扩大生产规模,继续带动身边的群众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做出更大的贡献。”
韦忠勇是上林县白圩镇繁荣社区肢体二级残疾人,2016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光荣脱贫。近几年来,韦忠勇身残志坚,他通过养殖广西山水牛致富,成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一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成功带动全村34户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致富路,他用行动书写了身残志坚、带头脱贫创业致富的感人故事。
政策帮扶 艰苦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2岁时,韦忠勇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下肢功能全部丧失,落下了残疾,只能靠拐杖行走。初中毕业后,不甘平庸的韦忠勇拖着残躯到广东、南宁打工,开三轮车、摆地摊、进工厂,只为心中的一个梦想——摆脱贫穷。2014年初,在外漂泊多年的韦忠勇带着同样身体残疾的妻子返乡创业,想安心找份事做。
“回来后我到村里了解,觉得养黑山羊比较适合我们村石山地理条件。”韦忠勇说。韦忠勇夫妇俩用尽了积蓄,再向亲友借钱,在山脚下建起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养殖场,买回26只山羊养殖。韦忠勇每天拄着拐杖,一步一拐爬上半山腰,呼唤着羊儿回来,摔跤、跌倒成了家常便饭。那时候,他们两个女儿最大的才3岁,夫妻俩一边照顾小孩,一边照顾小羊羔,创业之路走得非常艰难。
期间,韦忠勇参加了多期养殖技能培训,还获得产业扶持资金6000元和“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养鸡扶持,熬过了最困难的创业初期。2016年12月,韦忠勇参加粤桂两广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被评为“优秀学员”,开阔了眼界,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从2014年到2016年两年多时间里,韦忠勇养殖的5批山羊顺利出栏,销售收入达到22万多元。初尝创业甜头的韦忠勇,开始谋划着要养殖肉牛,做大产业。
“2016年,我们以全县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契机,及时把幼牛养殖作为主要扶贫产业,在县领导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和广西山水牛公司合作养山水牛,慢慢地走上了养牛之路。目前,合作社牛存栏280多头。”2016年3月,韦忠勇获得了扶贫政策3万元的建牛栏补助,随后成立了上林县白圩镇光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吸收10户贫困户以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入股。2017年,韦忠勇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盛荣及光华两个养殖场,建起了一条生态饲料生产线,年销售成品牛70多头、山羊180多只,利润达到30万元。
“已经有34户贫困户参与了我们的养牛事业,到2019年底合作社累计分红37。32万元,每年发放给贫困户工资将近10万元。”韦忠勇说,没有党的好政策,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绝不可能有他今天的好日子,立志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特别是残疾人贫困户改善生活,早日脱贫。
直面困难 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
“残疾贫困户阿强加入合作社以后,他对养殖业慢慢地有了兴趣,现在他在家里种点果树,在果树底下养鸡,有了固定的收入,然后每年在我们合作社也有固定的分红,他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身为残疾人,韦忠勇深知残疾人创业本身就比健全人困难。他常常对自己说,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扶持贫困户脱贫,帮助残疾人创业。
2019年,韦忠勇新建起一个1200平方米牧草加工场,年加工、销售甘蔗尾稍稻草等农业废弃物1300多吨,带动周边群众增收40多万元。新建牛栏900多平方米,牛存栏量296头。预计2021年,牛出栏量达到500头以上。2019年合作社发放入股收益金37万多元,发放贫困户工资26万多元。
2016年以来,一共有34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或者务工等方式加入光华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每年给他们固定分红以及稳定的工作岗位,截至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2018年,韦忠勇以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到各乡镇新时代讲习所开展讲习活动,并参加全区残疾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2020年,韦忠勇参加全国残疾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由于工作成绩显著,上林县委县政府授予韦忠勇“上林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前两天,同村农户覃春梅听闻韦忠勇载誉而回,笑咯咯地说:“我们的忠勇哥最帅!我特别佩服他,他身残志坚通过勤劳的双手拼搏奋进,脱贫后带领我们家乡兄弟姐妹一起创业脱贫致富。如今我能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过上称心如意的生活,十分感谢他!”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贫穷。我们残疾人和健全人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我们有信心去面对生活,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我相信我们能够和健全人一样拥有幸福的生活。”韦忠勇说,今后他要带动更多的残疾贫困户一起通过养牛产业,富起来,过上更好的生活。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7
把四年的军旅生活变成四十年为乡村致富奋斗的动力来源,“最美退役军人”王文水靠着矢志不渝的钢铁意志,从11粒实验种子做起,为百姓铺就一条百亿产业的致富路。
这几天,威海市文登区的西洋参种植基地丰收了。经过四年培育,5千多亩地预计收获鲜参7500多吨。有这样的收获,全靠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王文水。西洋参种植户顾淑华说:“不叫他我们村能这样好?八几年那阵人家给这么一捧种子都值好几百块钱,种参也仗着跟人家学。”
64岁的退伍军人王文水,1979年底结束4年的军旅生活,原本有机会继续深造或者去工厂上班,可他却总想着为故乡的小山村摘掉“穷帽子”,毅然决定返乡。他说:“接受党和部队的教育,给我增加了很好的知识,党是在我心中最伟大的,所以我想进步,能为社会做点儿贡献,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贫瘠小山村如何致富呢?经过考察,王文水发现,附近山上土壤适合种植中草药。经过比对,他最终买来11粒西洋参种子,在山林里搭起草棚,做了两年多培育试验。然而,当他把第一批培育出的8棵参苗无偿分给大家时,因为担心种植效益低,村里没人看好。口子李村民王书进说:“他就发动党员,王文水说先给你弄点参苗栽着,采了种子再逐步扩大。后期有经济效益了,大家都觉得王文水这个人行,他是为了老百姓发家致富赚两个钱。”
要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就得扩大种植规模。王文水要把西洋参推广到大田里种植,可前提是,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于是,他跑遍镇上各个村,寻找适合改良用的土壤。在一次查看土质的路上,他骑着摩托车翻到沟里,肋骨断了三根。王文水说道:“农田土必须要改良,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这是当时山上种参时候的一个记录本,发现山上有一种资源,书名叫含磷风化土,要压十多公分厚,一亩地得好几百车,就这样试验成功了,而且产量比没改良的要高。”
眼下,文登西洋参种植规模达到5.5万亩,数万从业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去年,他还打造了退役军人西洋参创业培训基地,每年帮助1000多名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8
部队,把他锤炼成为一名铁骨铮铮的硬汉,离开部队,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优良品格,坚强的意志,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他时刻在展现着一个退伍军人特有的风采,他就是41岁的柔远镇李庄村村民白增荣。
白增荣,男,高中文化程度,1995年12月入伍参军,2007年12月退伍。
退伍后,为了不让自己闲下来且日子不落人后,他在农闲时间常到县内务工,同时一直在县城至周边各县区四处考察适合发展的自主创业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生猪养殖发展前景较好,并且政府对于养殖业也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于是,2008年,他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上了养猪之路。
最初的日子里,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只养了几头小猪,起早贪黑,精心饲养。2009年8月的几天,发现饲养的一头母猪身沉长期卧睡不起,经当地兽医检查,怀胎15只以上,相当于一般母猪产两胎的总和,如果顺利产下,这对白增荣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是天不遂人愿,偏偏生产的时候母猪中暑了,17头死胎打击深深打击了他,而此时,母猪和另外2头还活着的仔猪都撑不住了。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母猪死不得!他找来了兽医,给母猪挂上了葡萄糖和盐水,守了整整一个晚上,母猪虽然保住了姓名但仍十分虚弱,连续病了三天,不吃一点东西,两头存活的小猪也饿死了,就这样他前后损失了即将到手的5000多块钱。这时亲朋好友都劝他放弃,白增荣陷入了深思……
痛定思痛,正是因为白增荣拥有军人永不言弃的精神,他沉下心来认真分析原因,详细拟定养殖方略,防止因养殖技术不成熟、饲养管理不精心造成大的损失。他找来几本关于养猪方面的书,同时虚心向其他养猪技术人员和当地老兽医请教,慢慢摸索猪的哺乳期、保育期、生长肥育期等几个阶段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逐步积累了养猪技术和经验。到年底现养的猪顺利出栏,纯收入两万多,他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只要能吃苦,把学到的经验和技术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在养殖的路上走的更远。
2011年4月份,注册资金 200万元,白增荣成立了以生猪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峥嵘养猪场,占地5。5亩,拥有办公用房2间(面积28平方米),生活区七间,猪舍三栋,配料房、饲料房各1间、化粪池各一处。聘请四名专业饲养员,兽医一名,饲料加工技术人员两名。仅仅一年时间,该养猪场的年出栏就达到1000头,母猪产崽800-1200头。
白增荣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了养猪致富的道路,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的学习、外出考察,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班,进一步学习掌握科学养猪技术,尤其是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他觉得自己应该把目光投的更远,不断扩大自己的养猪规模,引导周围群众共同走向养猪致富之路。
他竭力带动本村贫困户一起发展养猪业,采取合作社带,养殖场帮,带动养猪示范户300户,户均养猪20头,可实现年利润2万元,带动了村民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引导他们养猪致富,终于,他从一个小小养猪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
如今走进白增荣的养殖场,干净整洁的基础设施,标准化设计的猪舍、化粪池、消毒池、饲料储存间、治疗室,五六白头小猪仔,谈到未来,他说:“作为一名自主创业人员,我承受过失败、体会过成功、收获了经验。我将用自己的行动见证‘我能、我行’,希望我的自主创业之路走的更远”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9
覃美玉是白沙镇水山村岭一屯村民,家里有3口人,女儿李林秋在柳州市新兴工业园打工,儿子李秀昌在柳州读中专。数年前,因家庭变故,一直在家务农的覃美玉一下子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1亩薄田、数亩林地成了家里三口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养育两个子女的重担瞬间压在了她单薄的肩膀上。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前,覃美玉家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玉米、花生和养殖1-2头猪,外面依靠女儿外出打工。收入来源比较单薄,农户发展也没有什么奔头。但是覃美玉自我发展愿望也十分强烈,她积极考察市场需求,主动学习养猪技术,参加了区、镇、村组织的'特色养殖培训班,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主动向帮扶人申请援助,其发展规模养殖的所需的技术及硬件设施逐步完善。2016年引进猪公一头,母猪2头,养殖规模为10头左右。2017年开始筹建养猪场,6月份初建成,规模达到300多平方米。覃美玉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她毫不畏惧,积极主动想办法,主动向帮扶联系人汇报情况,获得支持水泥、火砖等物资,价值约10000元。厂房建成后,由于资金有限,生产设备一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覃美玉再次向帮扶联系人汇报了情况。经帮扶联系人协调,一批产床、料槽再次得以资助到养殖场,养殖场才开始走上正轨。
覃美玉不光在建厂上下功夫,还在研究市场需求方面下足了功课。依据市场定模式,定规模,定品种。模式上,覃美玉的养殖场有猪公1头,母猪4头,养殖场养殖的猪仔都是自家所产,同时还向外销售猪花。规模上,当前养殖规模达到近50头,依据自身流动资金、销售渠道掌握情况。品种上,所养品种均为市场青睐品种,包括环江香猪、三元杂肉猪等优质品种。
在尝到养殖的甜头后,覃美玉更有信心了,她还根据水山村处在区域内最大的国有三伯岭林场,林地资源丰富,空气清新,富含负氧离子的特点,增加养殖林下土鸡,覃美玉的林下土鸡品质较高,还未出栏就已全部预售完。
覃美玉踏实肯干、善于专研养殖技术,从自家零星养殖到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对生活重拾信心,状态满满,她的努力付出也为她的生活渐渐红火起来。依靠自身养殖经验,带动周围群众进行养殖和扩大养殖规模以及产业规范化。向周围群众传授养殖品种特点、品种选购、养殖技术,参照市场产品流通特点,把握市场动态,选用“环江香猪”、“三元杂肉猪”等热销产品进行养殖。因地制宜养殖林下土鸡。由于自身技术过硬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家禽畜牧产量高,质量好。还未出售就被当地收购商预定一空。大大提高了水山养殖业的发展,不但为自身脱贫发展付出行动,还为水山的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战役做出贡献。是群众的楷模,是当地养殖产业的模范典型!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10
2019年9月23日的吞都活动广场,阳光明媚,热闹非凡,群众们欢聚在一起,喜笑颜开谈论国家好的政策,感激党的好恩情。在永善县溪洛渡镇吞都村,3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拿到了他们入股永善薪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第一笔分红,接下来他们还将按照入股协议按年度进行分红。走进蔡成勇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以清晰看到在国家产业扶持的政策下,一名养牛郎的艰辛创业史,一条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脱贫攻坚路。
外出务工攒技术 回乡创业成“牛郎”
初中毕业时蔡成勇家庭十分贫困,为顺利完成学业,他穿着一件校服,找亲戚朋友借了路费,在重庆三峡职业技工学校开始半工半读。在自己的努力下,他在重庆渐渐创业发展积累了部分资金,并幸运的和一名重庆姑娘走在了一起。一次回乡探亲,蔡成勇眼见家乡青山绿水环绕,自然条件优越,水源方便,草木茂盛,便萌生了养牛的想法并坚定了回乡养牛的决心。他便从网络上学习各种养殖技术,到成都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养殖技术。在家人强烈反对下,2005年他毅然放弃在城市的稳定生活,开始回乡选址,开工建设牛场,完成系列准备工作后,养牛场开始引入肉牛开始养殖创业。薪源养殖合作社,这样一个名字,开始在群众口中传开,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成立之初,由于资金缺乏,技术尚不成熟,养殖规模小,合作社收效甚微。
国家扶贫政策好 产业发展成效显
得益于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2018年经溪洛渡镇政府、吞都村委会及驻村工作队考察后,决定将吞都村306户每户一万四千元的政府产业合作发展补助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入股时间自2018年9月至2028年10月,按入股本金的6%逐年递增至8%,于每年11月30日之前进行分红。这一难得机遇为薪源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合作社规模扩大,养殖场的面积由800平方扩建至4300平方,存栏规模从80头到321头,年出栏从60头到300余头。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成熟专业的养殖技术,各级政策支持,合作社渐渐发发展成为国家扶贫政策下产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在吞都村实际落地生根,并结出令人贺喜的硕果,让百姓们真正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实际红利。
产业发展谋共赢 初心不改带民富
2019年7月1日经过组织的考察决定吸纳“牛郎”蔡成勇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在脱贫攻坚路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初心和使命。如今合作社规模扩大了,他也将带领更多的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带动增加收入,一起告别贫困,共享国家扶贫硕果。
合作社里,工人们每天都在忙碌着在牛舍里面给牛们喂食,经常检查牛群中是否有异常的情况出现,铲除牛粪,喷洒消毒剂……合作社共聘请了九名工人,他们均来自村里的建档立卡或低保贫困户,能有机会就近谋得一份职业,他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获得收入,家庭也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中一位叫王福贵聋哑人在这里能拿到每月3000元的收入,作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撑。合作社仅2018年发放养牛场用工工资26万余元,租赁群众土地21亩,支出费用1万余元,收购废玉米秆、稻草等牛用食材80余吨4万余元。
“一个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终将被向前发展的滚滚洪流所淘汰”蔡成勇这样告诉我们,现在得益于脱贫攻坚政策扶持,养殖合作社的规模也越来越扩大,但相应带来的粪便和气味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合作社引入干裂式分裂机将牛粪变粪为宝,与邻近的猕猴桃合作社形成良好的有机循环利用,实现保护青山绿水,回馈自然。下一步,薪源合作社将扩大养殖规模,扩大饲料基地,探索与卡户母牛分养,建立良性利益联结,更好地实现“扶贫政策初心“,实现合作社与卡户共赢。
“致富不忘挖井人,上级政策、卡户的支持是我‘牛郎’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产业合作社发展的红利,永善薪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愈加蓬勃发展,在政府部门和一线扶贫干部的努力下,扶贫政策得以有力执行。在分红制度的保护下,广大入股贫困户的根本利益得以维护和保障。“牛郎”蔡成勇也将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带领人民群众走得越来越步履铿锵,越来越稳步有力!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11
张桂贤,女,汉族,1976年3月出生,201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镇碱锅村党支部副书记,阜新市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代表。2015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6年辽宁省“三八”红旗手,2019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张桂贤同志牵头成立了碱锅村奶牛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养牛业,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凭借优质的奶源以及科学的饲养方式,奶牛养殖合作社成为伊利指定奶源地,并被伊利评为A级牧场。目前,牧场设备全部实现了智能化,奶牛产业成为碱锅村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现在共有102户加盟合作社,共有奶牛665头,日产鲜奶10.2吨,有效带动14户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促进了养殖业发展,对碱锅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任村主任期间,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为民办实事列入村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巩固村基础设施、村屯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增添物质基础。2018年以来,共完成治河长度980米,修建路灯426盏,完成出行路面硬化工程398户,共计硬化面积5000平方米,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以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积极协助抓好党建工作,把村里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到党建工作中去,凝聚人心,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带领村全体党员组建爱心车队,接送群众接种疫苗,使全村的疫苗接种率高居全镇前列。在雨雪灾害面前,组织全村志愿者,逐户排查,逐路检查,帮助全村群众及路过碱锅村路段的101线大车司机平安度过极端天气,在一线践行为民情怀,彰显党员本色。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12
者浪乡者床村村委主任韦德林现年39岁,高中学历,中共党员,有桑园120亩,每批养蚕10张,今年收入超过25万元,曾被自治县评为科技先进户、种桑养蚕生产先进户、十佳党员创业荣富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拓宽一方群众增收渠道。2013年,隆林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机遇,从浙江引进了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作为龙头公司开发桑蚕茧丝绸项目,实现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在全县掀起发展种桑养蚕促增收下,韦德林抓住机会,先行先试,第一年他就种上了30亩桑苗,正式踏上养蚕致富路,当年收入达4万元。
“回想当初,也是不容易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过来也是很艰辛……但是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啊,想要收获都得自己付出努力、奋发进取。”韦德林坚定地说。高中毕业后,韦德林便随着村里青年外出务工,到县城当起了建筑工,但是精明的他很快便把建筑的基本功掌握得得心应手。到了第二年,他便开始做工头,经过几年的努力,也包起了一些小项目来做,但是自己本钱少,做起项目也没能如愿赚到钱。于是2012年他又改行发展养兔,一年下来收入也能达10余万元,但是养兔成本也很高、市场风险也大。到2013年,在自治县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种桑养蚕产业下,搞起了种桑养蚕产业,短短五个月就拿到4万元收入,获取了种桑养蚕的第一桶金。
“经过一番地计算和对比后,我发现种桑养蚕比起之前的养兔、养猪、乃至做建筑小工头都要来钱快。”韦德林介绍说。这一发现,让他坚定地走上了种桑养蚕发展致富路。如今,他已把桑园面积扩大到了200余亩桑园。
“韦主任,你哪来那么多地呢?”笔者问。
“通过流转周边群众过来的,一年租金400元/亩,而且还给他们优先提供务工机会。”韦德林说。随着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桑园的管理及蚕虫的护理都需要人工,每年为乡亲们提供多达1000个临时就业岗位,并且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大部分务工者收入过万。
“你考虑过让工人入股吗?”笔者问。
“不用考虑,有条件的工人,把技术学会了,自己也发展了种桑养蚕了;没条件的人,他们‘怕’产业,怕血本无归……”韦德林说。为了带动好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他还成立了桑蚕种养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做大做强种桑养蚕产业,实现持续增收。目前,合作社有60名社员,桑园面积超700亩,户均收入3万余元,其中有贫困户班绍木、班绍长、岑发林等15户加入合作社发展种桑养蚕。
班绍长户4口人,2个小孩读高中,之前家里经济相当困难。这几年去韦德林家桑园务工,同时也学得了相关技术,于2017加入了合作社,开启了自己种桑养蚕之路。他今年养了8批,每批养1张半到2张,年收入达16000余元,预计今年就能脱贫。者徕村贫困户韦玲由户发展30亩桑园,养3批9张,预计收入2万余元。
“韦主任人很好,每当碰到问题,他都亲自到场调查指导,而且还帮我们争取到了蚕房,让我们能放心地发展种桑养蚕。”岑发林告知笔者说。几年来,韦德林已帮助蚕农争取到大蚕房11座2600平方米、扶持资金18.2万元、人畜饮水项目水池4个、三面光水利3.2公里、地头水柜等项目,为养殖户顺利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夯实基础。
“经过几年的摸索,发现影响养殖户的发展种桑养蚕的瓶颈问题——还是蚕种的质量问题。”韦德林告知笔者说,如果群众养了一段时间,蚕虫就死掉,对群众发展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打击很大,也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为此,他决定筹建小蚕培育房,并请求县蚕业办聘请技术过硬专业人才,专门开展培育,让更多群众受益。目前,该培育小蚕房已投入60余万元,预计还需投入90万元,资金缺口还很大。
“作为村主任,得想方设法干出点事情来,以事实说话,让群众看到利益,才能推着他们向前走!”韦德林告知笔者说,就因有一位一心扑在村里事业发展上,勇于担当,努力奋斗,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使得者床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素质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村级集体实力不断扩大。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13
苏布尔嘎镇敏盖村党支部书记韩文兵,敢想、敢干、敢拼,带领农牧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出了一条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一大早,韩文兵就在自己的养牛基地里忙碌着,这是他养殖绒山羊以来,又增添的养殖项目。
养殖大户韩文兵告诉笔者:“我在养绒山羊的过程当中,发现发展肉牛养殖前景比较广阔,我想把老百姓带动起来。”
在敏盖村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提起韩文兵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93年,韩文兵开始养白绒山羊,到2000年他的绒山羊基础母羊发展到了50只。在他的带动下,2005年,敏盖村养殖白绒山羊的户子已达到50户,到2015年达到123户,养殖总量达到了4800多只。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他不断扩大饲草饲料种植,2016年他流转土地种植饲草料2000多亩,白绒山羊基础母羊达到600多只。目前有白绒山羊和肉羊500多只,牛80头。
韩文兵说:“不管我是一名村支书也好,养殖大户也罢,总之让老百姓富起来是我们的目标,要想让老百姓富起来,就要让老百姓过去的不估不算变为精打细算,在种养殖这块儿我种我养你们看,如果我赚了钱大家跟着我一起干。”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他总结出了自己的饲养方法和饲草料配方等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当地实际典型的白绒山羊养殖技术,为周围的农牧民起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苏布尔嘎镇敏盖村一社村民李建成对笔者说:“从我来讲,我的日子跟上他发展以后越来越好了。总体来讲,他不仅帮助我们引进、销售,还教给我们科学的饲养方法,是个好村书记。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老百姓都干起来了。”
敏盖村七社撖文宽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口子一年在韩文兵养殖基地打零工挣10000多元,在韩文兵的梳绒厂打工每月挣4000元,公益性岗位一个月工资1760元,2016年正常脱贫。
撖文宽说:“我们养的绒山羊从二三十只发展到一百多只了,韩支书对我们帮助挺大的,养殖收入能有七八万。”
据了解,韩文兵按每亩110元承包费,流转了农牧民2100亩土地,除了解决自己养殖厂饲料问题,还给周边大型养殖场提供饲草料。在养殖方面,他免费为周边的农牧民提供种公羊,经常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还成立了文兵农业机械服务企业,春种秋收,低于市场价20%为周边的农牧民进行机械化服务,本村村民就收燃料费,他的养殖厂常年雇佣当地农牧民7人、种植2100亩土地,春秋两季雇佣30多人,其中有贫困户3户8人,使农牧民不出家门就有活干。
韩文兵说:“今后,我要带动我们周边的老百姓在种养殖这方面尤其是敏盖白绒山羊主导产业和肉牛这一块儿共同富裕起来。”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14
于长龙,男,43岁,鸡东县哈达镇哈达村人,担任村主任15年,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实践让他深切的感到:农民要想在有限的几亩责任田上富起来实在太难了。正是“几亩责任田,忙活一整年,到秋一算账,挣不了几个钱”。如高价承包土地,去掉水涨船高的承包费与银行贷款利息,一年到秋所剩无几,春贷秋还恶性循环,年复一年,弃耕外出打工,老婆孩子扔在家,父母无人照顾,妻离子别更是有苦难言。如何让农民在如此的困境中走出来,在有限的土地上,在现有的条件下,不用背井离乡,既能照顾家属,又能致富,这是于长龙同志多年来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千方百计想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致富项目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于长龙同志发现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荒原没有了,荒山被承包栽树了,村屯街道干净了,可养牛的少了,牛的存栏量在农村大幅下降。上千口人的大村只有十几头牛,而且养牛的人全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随之而来的是牛肉价格大幅上涨,过去十几块钱一斤的牛肉涨到了30多元,而农村养牛的饲料却遍地都是,玉米桔杆春秋两季都被放火烧掉。养殖种植不是农民传统的强项吗?他想:如果一家一户种两垧地打下的粮食可收入2万多元钱,再养五六头母牛,两垧地的桔杆完全可保证这些牛的全年饲料,按现在牛的市场价格,养牛的纯收入可达到四万多元,这样一家一户种地加养殖可收入6万元左右,四口之家人均年纯收入可达15000多元。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致富之路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发达国家肉类食品人均占有量在100公斤以上,世界人均占有量70公斤,而我国人均占有量却不足50公斤。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和结构的改善,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畜牧业是个古老长远稳定的产业,草食动物,饲料利用率高、转化率居家畜之首,成本低、回报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肉类食品的开发利用普遍受到重视,需求量不断增大,市场潜力巨大。就目前的牛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牛的发展速度看,十年之内的价格只会升不会降,养牛大有发展前景。
看准就干,做出样来给农民看
2016年年初,在原“鸡东县天赐长龙养殖场”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鸡东县长龙养殖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占地9800平方米,牛舍3600平方米,饲料库900平方米,车库、办公室、卫生防疫室一应俱全,占地1000平方米。新打机井一眼,新架1000米变压器线路,50KW变压器台一座(养殖专用台),迪尔354农用车一台,清粪铲车一台,铡草机3台,饲料粉碎机1台,新铺砂石路1200米。公司计划购置自动收草机一台(价值10万元),基本实现机械化饲养。高标准的养殖基地的要求,完善的机械设施和配套的水电线路及活动场所,良好的饲养条件,为公司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发展养殖,第一批引进西门达尔牛(种牛)30余头,预计年内引进300头,集自身繁育、育肥为一体的综合养殖基地。
肉牛每头成本引进约5000元,饲养成本每头3000元/年,以每头肉牛200斤出栏,市场价格为1万元计算,每头牛净利润为2000元。
铺设可持续发展的养殖致富之路,让公司健康发展
为了使公司能更健康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能走上养牛致富之路,于长龙同志四处奔走,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铺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给予合作社扶持资金100万元,用于标准化牛舍及设施的建设,这为公司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于长龙计划在未来的几年中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服务内容,帮助更多的农民加入致富道路上来。扩大养殖联合体,提高科技含量,集中培训提高技术;新建1000平方米设施配套圈舍,让贫困农民养牛不在为没有圈舍发愁,一心一意养牛,放手挣钱;建立自己的饲料厂,为养殖户提供足够的平价饲料;设立配套的环保设施,利用科技手段做好将生牛粪变为生物肥料的工作,变费为宝,良性遁环;从现在开始实施良种牛的提纯、引进与改良,力争三年内全部达到良种化;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2名,同时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实现标准化养牛、优良品种饲养、现代化管理;配套养殖设施工具,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安置残疾人就业开创造便利条件;2017年建青储窑1500立方米,达到全部青储饲养。
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于长龙以他特有的执着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不停的追寻着、实践着他的梦想,让农民都富起来。他坚信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养牛致富、合作致富的前景一定更加广阔。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15
李子林,自从受到国家脱贫政策以来,为了不负党和政府大好政策的恩泽,也为了带动乡里贫困群众能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他鼓足了干劲,发挥智慧,率先脱贫致富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影响力和典型示范作用。
身先垂范,以实干向贫困“亮剑”。李子林于2009年成立佳兴养殖合作社,入户社员28户,并于2014年组织建成养驴小区1处,占地24亩,建棚圈6000㎡,草料库2100㎡。极大带动了隆昌镇肉驴产业的发展。在肉驴育肥方面无偿用自家农用车为合作社社员免费购买架子驴,并提供销售和相关技术服务,2014年被旗科技局聘为乡土人才。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工作,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带动3户贫困户。主要做法是帮助贫困户协调贷款5万元投入小区,李子林本人还贷款利息。李子林本人提供贫困户8000元纯收入,使贫困户当年脱贫,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富不忘本,以技术为群众奉献。通过养殖小区建成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的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肉驴育肥的积极性,到如今全村80%的人都在搞育肥养殖。通过育肥养殖固定资产达20万元的就有20户之多。养殖户们每当谈起李子林就会竖起大拇指激动的说到:“如果没有他当初带领我们搞育肥,今天我们还是困难户”。2017年在市住建委帮扶下新建改良点一处,引进乌头种驴三头,李子林同志打算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搞肉驴优良品种改良,改良将辐射周边5--6村,为我村乃至我镇肉驴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再次扬帆,以优越政策创新篇。2018年在镇党委政府号召下利用产业帮扶资金,实施集体受益政策,预计小区基础母驴存栏量达500头,集体受益贫困户150余户,贫困户预计年均增收5000余元,为我村早日脱贫打下良好基础。李子林同志以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普通党员“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典范。
【养殖户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通用10篇)05-20
农村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材料(通用5篇)05-17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05-26
勤劳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3篇)08-11
妇女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6篇)05-26
巾帼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9篇)05-25
创业致富典型报告论文03-31
致富带头人演讲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