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4-03-20 17:04:45 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痛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2、在理解应用中,复习象征、叠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掌握对写这一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多元体会诗歌浅显语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悠扬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好,一个小竞赛,猜一猜这首歌是哪位影视人物的代表曲目?这正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采莲曲》。的确,采莲与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缘,采莲女轻巧的小船荡起了荷塘中多少欢乐的涟漪,而那皓腕下的红花又寄托了多少江南女子缱绻的情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恰恰与采莲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涉江采芙蓉。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读准读顺

  1、自主读诗。

  2、单人朗读,评点指正,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3、整体梳理,解决重点字词问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之前朗读出现的问题,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全班再次齐读。

  (二)再读,整体把握

  1、本诗的情感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哪些?

  忧愁、孤寂、苦闷思念(题眼)

  2、做这种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达出来,使这首一无艰深之语,二无冷僻之词的短诗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啊,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文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潜藏的感情了。

  三、析读,逐句赏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诗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过哪个举动引发的?

  涉江采芙蓉

  (2)为什么所采之花定为芙蓉,且以芳草兰泽渲染之?

  钻戒象征永恒,白纱象征纯洁,我们的主人公以莲为信物寄托情思,所以莲花在此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莲花的高洁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洁。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那么,这样高洁美丽的莲花,作者送出去了吗?为什么呢?

  所思在远道。

  (2)这种急转直下的心理活动,作者是用什么句式表达的呢?

  设问,问答两体。“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此时游子不觉回望故乡,那么他看到思念的故乡,思念的亲人了吗?

  没有,他看到的是,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2)这句诗前半句叙事,后半句写景,无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叠词:内容重复,音韵悠长,使路的形象在长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层层铺垫渲染之后的直接抒发,那么你看到了什麽样的情感?

  悲伤惆怅

  真情坚守

  社会批判(此处知人论世)

  (2)那么研讨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看似平白直率的语言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再一次诵读全诗,读出你们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对写手法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采莲者应为女子。第一,采莲主要是女子从事的活动,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采莲曲,第二:游子之求宦多在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荚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还顾者应为男子。因为“旧乡”即故乡,还顾说明此人不在故乡,而漂泊在外,而为功名羁旅漂泊的定是游子无疑。

  3、指出问题所在,诗歌中出现了两位主人公,而抒情主体只能有一个。从而引出对写手法。

  4、定义介绍

  5、结合本诗诗句,具体分析。

  6、表达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诗句中应用了对写手法的部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五、小结——深衷浅貌言浅意深

  1、那至此,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完了,现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对《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了吗?它的语言虽然不及汉赋华美,不及律诗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话,自然古朴的语言背后,却运用了、设问、叠词、借景抒情、对写等多种表现方式,使诗人的深情看似单纯,实则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艺术魅力。你读懂了吗?

  2、配乐,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作业布置:试着诗歌改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

  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

  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

  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

  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②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担忧。如果相爱而不能相守,只能忧伤终老。

  ③思想情感: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教师总结:情感至此发生了转折和变化。思乡怀人——忧伤终老

  六、诵读感悟,深入研讨。(学生齐读、或者背诵)

  1、目的:通过第三遍诵读,感悟本诗复杂情感,深入研讨论本文的艺术特色。

  2、思考: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汇总完成)

  分析: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悬想——“诗从对面飞来”,对面落笔,含蓄蕴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三个独特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①意境高洁、清幽

  ②情感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③悬想——对面落笔手法

  教师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本节课以诵读为基础,分别完成了感知文意、感受思想情感和感悟本诗独特艺术手法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使得同学们重视平时的诵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请大家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完成不少于600字的赏析笔记。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读

  (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二三格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学习任务:

  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

  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

  活动二

  1、诗句研读

  学习任务:小组交流(在总体感受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谈谈你喜欢诗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意象分析:“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有着香气清幽、品质高洁的特点,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忧伤”是全诗的诗眼。

  2、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A、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家乡的女人在采莲;后四句则是女子在想象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思念他的情景。故前实写,后虚写。(女生诵读)

  B、是男主人公。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或本诗为实写,写男子采花送花,望乡思人。(男生诵读)

  C、两者皆有。前四句是家乡女子在采莲并思念丈夫的情景。后面是在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均为实写。(男女分角色诵读)

  三、诗歌小结

  小结:《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不改变,永不消失。

  四、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备注】:此诗是高考浙江卷试题。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五、作业布置:

  1、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训练写作能力)

  2、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

  诗眼:忧伤

  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的赏析;

  (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

  (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的手法

  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相关文章:

涉江采芙蓉教案08-22

《涉江采芙蓉》语文教案05-20

《涉江采芙蓉》06-17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05-30

《涉江采芙蓉》赏析12-17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12-21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赏析11-12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10-21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09-12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