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2-01-11 17:45:53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 面:面对。

  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 垦:挖。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

  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

  且 (将近,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

  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

  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

  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

  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

  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

  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寓言,但是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总觉得九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只是蜻蜓点水,这里就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有想当然的因素,这是值得反思的。另外在分析“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去用文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气氛也比较活跃,可是为了赶时间,我还是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们,就导致学生交流讨论的不够深入。这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多朗读。课上,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是从读的时间来看,还是不足的。

  从上课的总体来看,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上课积极主动,踊跃发言,我就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进的。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校的“三精”活力课堂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抓实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这也体现了我校的“三精”中精讲、精学和精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归纳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指通豫南

  ⑵ 对加点粗的解释: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杂然相许

  且焉置土石

  ⑶ 一词多义:

  ① 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

  ②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⑤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 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

  ⑦ 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投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业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辩论,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通过整理归纳,应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这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一就要重视学生的'文言积累。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0-2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12-16

《背影》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9-10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12-19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12-20

《咏柳》教学设计及反思12-16

《木兰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2-22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1-08

《日月水火》教学设计及反思12-16

《观沧海》教学设计及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