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1
为推动区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国办发〔20xx〕49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评价的工作方案》(京政办字〔20xx〕22号)相关工作要求,按照北京市20xx和20xx年对区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综合督导检查工作安排,市教委于20xx年10月28日至11月7日和20xx年10月13日至10月22日期间,以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名义先后对全市16个区和燕山地区(其中:20xx年八个区,20xx年八个区和燕山地区)“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全面优化区域教育规划布局和资源配置,全面落实区域教育发展的条件保障,加强教育管理,积极推进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综合督导检查。综合各区自查自评、市级相关监测、实地督导检查和满意度调查情况,形成以下督导检查报告。
一、综合督导检查工作情况
对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综合督导检查采取各区自查与市级督导检查组实地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联合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等6家委办局和市教委9个处室,组织了60余人的督导队伍,成立四个督导检查组,分别赴各区开展驻区督导。督导检查组通过听取区政府工作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学校及幼儿园、随堂听课、随机访谈等形式详细了解情况,深入中小学和幼儿园近130所,召开座谈会48场次,与600余位区、校同志座谈、访谈,查阅档案资料两千余卷。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各区督导检查反馈意见和整体情况督导报告。目前,对各区的反馈意见以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已印发各区政府,督促各区政府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切实推进相关问题整改。
二、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
各区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保障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综合改革,多措并举推进区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加强方向引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
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主要领导讲党课、干部集中轮训、教育系统宣讲等形式,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方向。
东城区通过干部教师“专训+轮训”、举办“教育的智慧”专家系列报告会、开展校园宣讲等方式,加大学习宣传力度。组建121支校园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1608场,确保学习宣传全覆盖。海淀区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等主题进行集中学习。邀请专家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入研究全市教育大会的决策部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完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绘制教育发展蓝图
根据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和要求,各区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召开全区教育大会。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出台系列规划方案、政策制度,整体谋划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综合改革任务落实,着力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同,实施系列改革工程,多措并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西城区出台《西城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西城区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xx-20xx年)》等系列文件,建立区属相关部门统筹协调、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推进改革措施落地实施。东城区出台《东城教育现代化2035》《东城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施意见》等四个配套文件,形成“1+5”目标任务体系,推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顺义区全面启动《顺义区教育改革发展“1+7”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昌平区、延庆区、燕山地区区委区政府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将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夯实教育改革发展组织保障。
(二)加强教育规划,优化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
1.注重顶层设计,推进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
各区按照市教委、市规自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函》(京教函〔20xx〕117号)及启动会精神,加强基础现状研究和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谋划,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扩增优质资源、优化均衡配置,推进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
东城区完成分区规划阶段成果,建立了基础教育设施数据库,并对原专项规划进行评估。通过“保补优实”四条规划策略及路径,最大可能保障基础教育用地的落实。20xx年,已完成与核心区控规团队对接工作。通州区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编制《通州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形成了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相对均衡、服务全面覆盖的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设施体系,确保城市副中心未来教育发展优先落图。怀柔区将《怀柔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与《怀柔区分区规划》《怀柔科学城规划》同步编制,做到基础教育设施落点落图,优化区域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门头沟区坚持“教育优先,可持续发展,满足需求,均衡优质”的原则,新增教育设施用地87.5公顷,基础教育用地达到4000平米/千人。
2.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扩大优质资源
为全面优化区域教育结构布局,各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配置区域教育资源,重视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共享,深入推进学区制、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通州区借势副中心规划建设,一手抓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一手抓本土教育提升,围绕建设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持续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密云区结合区域发展规划、人口分布特点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推进密云核心城区、密云生态商务区、怀柔科学城东区以及多所乡村学校建设,构建“三区多点”教育布局,整体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房山区完善“一环两带三区”教育布局,在平原乡镇农村教育发展环打造“一镇一品”学区制,在两个山区沟域地带打造乡村教育联盟品牌,在三个城镇教育聚集区推进集团化办学。
3.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各区积极谋划、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加大深入挖潜力度,盘活教育系统内部资源,通过新建和改扩建教育设施、改造闲置校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等举措,最大限度增加学位,提升学位供给能力。同时,加强区级统筹,整合区域各类资源优先用于教育,积极扩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努力保障学位供给。
海淀区将解决“入园难”问题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与29个街镇签订《海淀区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展任务责任书》,通过新建、改扩建、以租代建等多种途径扩增班级,支持和鼓励驻区单位办园,多措并举扩增学前教育学位,20xx—20xx年共扩增学前教育学位12000个。西城区将义务教育学位保障工作列为首要民生工程,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的区级工作专班,压实街道办事处属地政府责任,挖掘辖区内可利用资源优先用于教育。丰台区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区委区政府议事日程,将扩学位任务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建立区相关委办局和各街乡镇主管领导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联动,扩增学前教育学位,20xx年扩增学前学位2540个。房山区20xx年新增中小学学位4600个,20xx-20xx年新增学前教育学位6000个。大兴区20xx年扩充学位7350个,新增学前学位3500个。
(三)加大工作力度,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师资源配置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财力保障
各区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发挥财政预算对教育资金安排和使用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支出安排上,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教育重点工作与改革发展需要。特别是保障了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总量不同程度增长,部分区保障力度和增长幅度较大。
20xx年,密云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比上一年增长13.65%,学前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了21.40%;朝阳区下大气力破解入园难,学前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了49.98%。
20xx年,平谷区在区财政收入负增长的情况下仍保证了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门头沟区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分别为12.88%和28.64%;西城区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分别为15.74%和16.56%;昌平区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分别为18.19%和24.05%。
2.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统筹教师资源配置
各区落实政府法定职责要求,均实现了确保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各区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区级统筹,不断加大教师资源配置保障力度。
朝阳区完善教师编制总量管理、动态调整机制,优先保障教师编制配置,跨领域调剂1200个编制保障教师资源配置。海淀区建立区级编制跨行业调整机制,统筹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保障教师资源配置。创新建立人才储备库,实行“区聘校用”管理模式,逐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统筹规划、非编管理、动态调剂、双向流动等方式,形成“五库三统筹”保障体系。房山区探索和构建区级层面“周转池”和区教育系统“调剂池”,在盘活区级层面编制存量,补充教育系统需求的同时,建立教育系统内部的调剂机制,加大对一线教师编制配置保障力度。
(四)强化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专项工作任务要求
1.认真落实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各项政策要求
各区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入学相关要求,加强区级统筹领导,规范入学细则标准,完善入学操作流程,重视政策宣传解读,建立部门联动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以学区为单元的就近入学政策,最大限度满足百姓就近、公平“上好学”需求。加强日常管理,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公安、教育部门和街道协同联动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和相关学生资助补助工作。
顺义区将控辍保学纳入《对区政府有关部门和镇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评价的工作方案》,将督导评价结果作为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依据。延庆区建立由区民政局牵头,区教委等17个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健全对留守、困境等特殊群体学生的登记跟踪制度和专项保障机制。怀柔区建立控辍保学机制,规范中小学校学籍管理,开展专项核查,将辖区户籍和随迁子女适龄儿童少年全部纳入跟踪管控范围。
2.积极推进近视肥胖防控工作
各区加强教育、卫生部门的协同,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督导评价,推进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大部分区制定了区级综合防控实施方案,加强工作统筹领导,明确职责任务,细化任务措施。
东城区20xx年启动“健康·成长20xx工程”,制发了区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方案、近视防控工作督导考核方案等文件,与同仁医院等专业机构联动,加强对近视防控的专业宣传和指导,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家校社综合防控机制。全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肥胖检出率实现连续四年整体下降。密云区出台《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严格规范学生作息时间,坚持每天课间操、集体跑步各半小时,切实保障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建立近视防控考核激励机制,将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绩效考核,并设立单项奖,防控工作成效显著。20xx年全市抽测显示,该区青少年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全市最低。延庆区提出“六大行动、二十项任务”推进近视肥胖防控,建立分级预警约谈制度。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
3.不断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工作机制
各区不断加强和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加强执法检查队伍配置,完善执法检查制度机制,通过教育系统内部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协同执法等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行政执法的规范性、专业性,推动问题解决,服务教育事业发展。
朝阳区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工作领导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建立委办局联合执法和区教委内部综合执法机制,加强对违规办学的查处和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海淀区初步形成督导与行政联合执法机制。坚持对重点地区进行每周工作日一次加周末一次的“一加一”驻点密集执法,对不规范的社会培训机构责令整改。石景山区成立区民办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印发《石景山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市场监管工作的办法》,提升教育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水平。
三、综合督导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及部分教育建设项目推进落实不到位
1.新一轮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科学性有待提升,部门协调联动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区在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与全市各区控制性详规和乡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对接联动不够。教育设施落图落地率有待提高,空间布局可行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学位供给难点区域规划解决措施乏力,专项规划对解决学位紧张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待加强。规划编制工作进展缓慢,政府统筹和部门协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育规划建设项目和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推进落实缓慢
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推进实施过程中,受审批程序、部门协同、经费保障等因素影响,部分区规划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与移交不到位。
(二)学位缺口较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1.学位供给总量不足与局部矛盾突出问题并存
由于生源持续增加、可规划建设土地资源受限和教育用地储备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区存在学位供给总量不足与局部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部分区学位缺口较大,现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学位需求。
2.学位需求预测不科学、不准确
《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为常住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学位需求的预测口径不规范,需求底数不准确。
(三)落实经费保障要求不到位
大部分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实现增长,但部分区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性问题凸显。受年度工程建设数量、年度重点任务经费保障等因素影响,部分区不同程度存在基础教育学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下降的问题。
(四)教师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编制保障政策有待完善
在生源不断增加,编制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有的区面临教师编制总量不足的政策性瓶颈,存在教师总量不足和部分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同时,各区不同程度采取编外聘任方式,加强教师资源配置,但随着编外聘任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区学前教育编外聘任教师占比较大,存在一定安全风险隐患。
(五)中小学办学空间被挤占问题普遍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突出
由于生源持续激增,受空间资源有限和建设进度缓慢的限制和影响,部分区学位扩增困难大。部分区存在中小学专用教室被挤占、超规模办学、超规定班额办学等情况,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凸显,小学学段、城区和优质学校尤为突出。办学空间不断被挤占,已经影响到教育教学开展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质量,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明显短板,对照国家标准要求差距较大
对照国家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标准要求,我市各区在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等量化指标和刚性要求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家要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资源配置指标要做到区内校校、项项达标且达到规定差异系数,国家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水平达到三级。监测显示,目前我市没有一个区全面达标,在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和生均运动场馆面积等指标方面存在瓶颈性困难。
一是资源配置指标未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资源配置七项内容中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等普遍存在不达标的情况。二是资源配置指标的均衡程度未达到标准要求且有的区差距较大(差异系数要求小学不高于0.50,中学不高于0.45)。三是资源配置项目达标情况较好区,学业质量监测水平偏低。相对于国家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资源配置和质量水平并重的要求,我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水平较好的区普遍存在资源配置短板,资源配置差距相对较小的区学业质量监测成绩偏低。
(七)中小学近视防控任务艰巨,统筹协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近视防控形势严峻,部分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整体水平居于高位。部分区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和深化,部门职责任务、工作要求、防控举措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学生眼保健操、电子设备使用、活动锻炼时间保证等基础性防控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落实。实地察看中小学和幼儿园,发现普遍存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电子设备时间较长的情况,对室内光线、照明设备等环境条件关注不够,近视防控的自觉性有待增强,工作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部分学校落实眼保健操制度要求不规范、不到位。
四、工作建议
(一)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和落实工作,优化资源布局,切实保障学位供给
压实区级政府主体责任,强化部门联动,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要将教育设施的空间规划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和硬件支撑。加强各学段学龄人口趋势预测,严格落实总规千人教育指标要求,结合重点区域、关键时段、高峰学段,合理测算设施总量,促进设施落图落位。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用地、政策、资金等全方位的保障力度,提前安排设施建设,优化实施路径,努力提高教育设施保障与教育需求匹配度。在保障学位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设施布局引导、优质辐射,优化教育资源空间布局。
进一步加大区政府统筹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保障,盘活区域各类资源优先用于教育资源配置,优先保障学位紧张、缺口较大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按照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落实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工作要求。解决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应建未建、应交未交”等问题,全力保障适龄儿童入学及入园的学位供给。
(二)加大教育保障力度,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
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力度,积极整合拓展各类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条件保障水平。对于超建设规模办学、超规定班额办学、借址办学学校,建立工作台账,采取按街区规划、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一校一策”等措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农村学校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的资源配置力度,为学校规范办学、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条件保障。
人事、编制、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政策措施,盘活区域资源,落实编制配备,完善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教师资源配置,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要全面落实“两个确保”要求,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提升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切实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要进一步提高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认识,落实区政府保障和发展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统筹领导,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对本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梳理、问题分析及未来规划。对照国家和北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要求,明确推进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推进建设和督导评价相结合,全面规划、精准施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积极推进区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落实政府责任,多措并举扩增学前教育学位,满足入园需求。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和监督监管力度,推进已规未建和已建未配套幼儿园项目建设和接收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和政策扶持机制,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五)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加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
要认真落实《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十条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切实承担并履行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主体责任。按照国家和北京市防控任务要求,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协调推进防控工作。进一步将眼保健操、体育活动锻炼以及电子设备规范使用等基础性防控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加大校医队伍建设力度,落实校医配备标准要求。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家校社协同联动,关口前移,提高防控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六)进一步加强市级相关部门对区政府及相关垂管部门的管理、督促和指导,健全部门协同联动制度机制
市级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各区教育设施规划编制及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强化过程跟踪、标准指导、审批把关,督促各区按照城市总规要求,依据分区规划,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十四五”规划,科学合理做好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健全完善相关政策,给予人口导入区在规划建设、编制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适当的政策倾斜。
进一步加强对编制政策改革落实情况的调研,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指导,完善编外教师聘用工作规范,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针对各区聘任编外教师等问题,加强现状调研和改革政策指导,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规范教师编制配置管理工作。
进一步健全市级统筹、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和资源配置保障力度。完善市级规划、住建、发改等部门协同机制,支持和督促各区加快教育规划项目的推进落实,特别是加大对未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移交使用项目整改情况的检查,督促教育规划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强对近视防控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加强工作统筹协同、职责任务分工、机制方法创新、举措有效落实等方面的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区切实推进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2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双减”、五项管理工作落实落细,根据《关于开展20xx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性督导考核的通知》要求,按照县教育局党委统一部署,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6个督导小组,于20xx年11月23日至30日,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师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现场反馈等方式,对全县103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性督导,现将督导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各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法治意识,陶冶学生情操,规范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师德培养,严格师德考核;强化班主任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认真开展班主任论坛等经验交流活动,探讨研究班级管理的方法,提升班主任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开好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规范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五项管理与“双减”工作政策,优化作业设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学校后勤管理、安全防控、环境卫生普遍加强,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食堂、寝室管理规范化,校园环境整治成效彰显,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二、工作亮点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各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深化“三全育人”,不断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庞营中心校重视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上学期开展15次,下学期开展10次;长官镇第一小学深度挖掘红色历史底蕴,打造红色经典校园文化,结合张蕴华烈士事迹,确立三风一训,并开发特色课程,编写红色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向往阳光》(一套三册);滑集镇中心校成立课外读书协会,师生习作“阅读感悟立言”编纂成册;老集镇中心小学德育活动丰富,富有创意,“放飞梦想”航模活动、航天讲座、“长卷绘中国”等活动成效显著;迎仙镇中心校德育活动扎实开展,中心校校长郑莉为女生讲授《羞答答的百合静静开》专题课。
(二)课程开设凸显五育并举
学校对标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凸显五育并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官中心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可爱的家乡》《中小学生暑期安全知识手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核心素养”教育读本》等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杨桥中心校能结合校情、学情创新性开展剪纸、泥雕、编程、戏曲、舞蹈等拓展性教学活动,学生作品形象逼真,异彩纷呈;城南街道幸福路小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校本特色课程,足球、少儿国画、阅读、信息技术编程、3D打印等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真切得到智力开发、兴趣培养;谭棚镇张寨小学课程拓展性活动有创新、有特色,“我与国旗合影”、“尊老爱幼”、“有趣的手指画”、“种植活动”等活动的开展,契合实际,寓教于乐;张营金谷小学依托实验基地上好劳动课,营造师生天天有机会、班班有基地、人人能参与的劳动教育环境。
(三)教学常规管理有了新突破
各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认真开展教学视导活动,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评价,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临泉三中教学管理规程和课堂教学规程科学、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教学五项常规检查,各学科教学设计规范;注重作业管理,通过作业分层设计,丰富作业形式,有效的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作业批改认真、细致;心理健康、安全、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校本教材编写得规范,彰显学校特色;城关街道中心校建立业务校长、教务主任月例会制度,每月业务视导一所学校,听取该校业务校长和教务主任汇报本校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工作亮点,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城东街道城东小学建立班主任选拔、培训、培养、考核、任用制度,通过卫生管理、集体活动、查班记录、校服穿戴等方面对班级进行过程性考评,定期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邢塘街道中心校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推行“学生校长助理”新举措,定期召开“助理”会议,培养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畅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各校能结合学校实际,创新作业形式,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加强五项管理,积极落实“双减”政策。陈集镇中心校全面开展优秀作业班内展评、学校展评,并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临泉八中与相关俱乐部合作,积极开设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武术等特色体育课程和社团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且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临泉四中落实五项管理工作包保责任,学校中层班子每人主抓一项,过程资料齐全;田桥街道城中路小学开展丰富多彩课后服务活动,依托少年宫,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设军鼓军号、口风琴、竖笛、跳绳、太极、象棋、烘焙、剪纸等八十多个特色社团,实施多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就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高塘中心小学作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如数学手抄报、单元思维导图、数学日记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谢集中心小学运用“问卷星”程序设计调查表,监测学生睡眠,班主任通过家长群督促学生按时休息。
(五)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学校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加强法治教育,强化防溺水“六不一会”宣传,压实校园防欺凌工作责任,丰富安全教育活动。关庙镇中心校印制《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手册》《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平安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校本教材,方便师生使用;白庙中心小学、韦寨中心小学邀请乡镇卫生室医生、派出所民警、蓝天救援队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防诈骗等宣传教育以及防溺水演练等活动;临泉五中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写学习心得、安全作文,加深学生对安全防控知识技能的认识。庙岔镇中心校开设毒品教育课程,扎实开展禁毒教育,让学校、课堂成为禁毒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姜寨一小成立有校长、学校中层干部、门岗、关工委、家长代表、法制副校长为成员的校园欺凌整治委员会,以调动多方力量形成防控校园欺凌合力。
(六)校园环境呈现新面貌
各校划定卫生责任区,落实包保责任,制定考核细则,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奖惩办法,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文化呈现新面貌。瓦店镇中心校食堂卫生整洁,富有文化内涵,各操作区实行卫生岗位责任制,每个餐桌贴有讲秩序、讲文明、讲卫生、珍惜粮食的文明用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文明就餐;滑集中心小学卫生区划分明确,检查记录详实,考核通报具体,红领巾监督员履职认真;谢集中心校通过校园环境专项整治,将原来破损保温墙面用1.8米的铝塑板进行扣板覆盖,重新封装走廊和走道,对校园部分墙面粉刷补修,更换破旧文化牌,校园面貌大为改观。
三、存在问题
(一)德育工作仍需强化
不少学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德育工作内容空洞,针对性不强,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缺少整体育人观念。德育工作在教学及管理中的渗透不够,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育人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形成。具体表现在部分学校德育工作方案不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德育活动开展较少,有些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在方案中不能体现,随意性强,个别学校抱着应付态度,德育工作方案无校名、无印章,有网上下载痕迹。
(二)教学常规管理有待规范
有些学校常规管理不够到位,“两个规程”未认真实施,个别学科教师教学设计跟不上进度,超前撰写教学反思或课后无教学反思;有些学校部分学科作业缺少创新设计,评价方式单一,作业批改不及时、不认真,同步作业不批阅或者是一页批改一个“√”号,有的学科作业批改次数不足,学生错题未订正;部分学校拓展性课程设计方案空洞、不具体,缺少创新,教研活动不切实际,流于形式,业务检查记录简单,不能达到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常规检查结果未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极个别学校存在空堂现象,而无相应的处理。
(三)师德师风建设还需加强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不够扎实,部分学校只停留在活动方案上,停留在会议上,没有认真开展活动,师德师风征文比赛,只有稿件,没有比赛过程,有的学校师德师风演讲和征文活动没有围绕(临教秘〔20xx〕13号文件)师德建设年活动主题开展。在考勤方面,有些学校制度执行不力,部分教师请销假手续不规范,无领导签字审批;漏签较多,存在迟到和未签现象;个别学校考勤记录月份不全。
(四)“双减”政策仍需落实
一是学校作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作业设计研讨活动开展较少,缺少作业的审核、展评与公示,导致教师作业布置相对随意,布置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个别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有网上下载痕迹,有的学校仍然存在惩罚性、重复性作业。二是没有对学生进行非法培训机构宣传。三是部分学校课后服务计划制定不规范,服务项目未公开,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较少;对学生课外阅读不重视,不审查学生带进校园的课外读物,没有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四是个别学校五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有效手机管理制度,阳光体育时间不能得到保障。
(五)班主任队伍有待优化
部分学校对班主任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缺少班主任培训、培养、考核机制,有的考核方案操作性不强,落实不到位,班主任工作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体现不明显,不能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有些学校班主任经验交流和班主任论坛活动开展不扎实,存在次数少、主题不明确、程序不完整等现象,未起到很好的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不能发挥优秀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六)校园安全工作需要改进
一是部分学校安全制度不切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个别学校安全工作方案流于形式,有网上下载痕迹;三是有的学校安全防控宣传教育形式单一,仅限于主题班会,内容不全面,缺少防性侵、传染病预防排查等纪实性材料;四是有的学校预防校园欺凌重排查,轻处置。五是有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排查不细致,缺少排查时间、排查台账,缺少对特殊学生排查后的心理疏导。
(七)学校后勤管理不到位
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卫生评比标准、奖惩机制不完善。个别学校功能室、办公室、楼道窗台有积尘;部分学校寝室文化缺乏,入住率较低;有些学校食堂“三防”不到位,存在未安装防鼠板,操作间未安装防蚊蝇窗纱,未按要求消毒,部分餐具生锈,有污渍,消毒柜损坏,未及时维修等现象;极个别学校垃圾桶乱摆乱放,厕所卫生差、异味大。
(八)挂牌督导工作缺乏主动性
部分学校对挂牌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区工作会议召开不及时、工作安排不细致,个别督学工作积极性差,随访督导不深入,不能按时完成,到校督导缺少督导平台上传记录、问题整改台账、学校整改结果等。各校存在的具体问题见附件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要认真整改存在问题。
各校要根据此次过程性督查通报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推介、学习好的做法,弥补不足,对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按照“问题必整改,整改必到位”的要求,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限期整改到位,并于20xx年2月23日前上报整改结果。县教育局将对各校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
2.要创造条件开好课程。
各校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注重课程拓展性教学活动开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发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教研工作计划要明确教育活动的任务、分工、时间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艺术、科学研究、班团队、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业务素养、组织能力尤为关键。各校要重视对班主任的选拔、培养,构建交流平台,加强对班主任的素质能力的提升;要认真落实教师培训刚性要求,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严格校本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要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
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精细化管理、目标管理为支撑,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财务、后勤、教学等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推动学校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要制定并落实课程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业绩考核等制度,强化教学质量过程性管理,建立健全教学常规全程监控与评价制度,夯实教学基本规范,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
5.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探索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努力增强德育实效,积极推进减负增效,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拓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让学生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拓展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五育并举”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6.要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细。
继续加强“双减”工作宣传力度,全面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加强作业管理与指导,举办作业设计培训、作业布置研讨活动和作业设计大赛等;加强教学巡查力度,督促教师严格课堂管理,严肃课堂纪律;教师要按照教育规律施教,探究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效益,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7.要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认真建立和完善门卫制度、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卫生制度、消防制度、责任制度、奖惩追究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安全工作,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分解到人,建立安全管理组织领导责任网络,形成校长(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安全工作责任网络,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8.要建立校园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分管校园环境治理副校长、后勤主任、班主任职责,合理划分卫生区,完善常态化卫生检查评比实施办法,加强定期检查与抽查情况通报,将评比结果纳入学校考核;进一步查找学校环境卫生薄弱环节,加大整改力度,建立校园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为学生营造安全、优美的良好成长环境。
9.要切实增强挂牌督导工作责任感。
各校要重视挂牌督导工作,要在县督导室专项督导文件下发后,认真研究文件内容,积极制定月督导工作方案及督导实施细则,总结上月督导情况,及时召开督导工作会议,激励督学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严格执行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管理办法,履职尽责,做好责任区挂牌督导工作。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3
根据《荆门市义务教育有关问题专项督导检查方案》的的精神,我县高度重视,对标对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重点对照三个方面10个问题认真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情况
(一)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主体责任问题
1.制定学校布局规划。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城镇化进程、学龄人口流动及变化趋势等,制定了《沙洋县教育网点空间布局规划》,其中包括沙洋县教育城、沙洋外国语学校等新建学校,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落实法定教育投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教育经费投入的文件精神,在县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予以优先安排,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依法保障教育投入。20xx年1—8月,义务教育经费投入39470.41万元资金。严格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665元/年、初中865元/年、残疾学生6000元/年,1-100人学校按100人、101-200人学校按200人、201-300人学校按300人的标准,核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目前,已向各校下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春季及秋季(预拨)生均公用经费指标2128.06万元,拨付进度已达全年的90%。
3.严格民办学校审批。县行政审批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湖北省学前教育机构办园基本标准》、《荆门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按照“先证后照、分类审批、依规审批、一址一审”的原则,严格执行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审批流程和管理办法,无违规划转(下放)审批民办学校的行为。
4.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全县每年有计划引进一批教师人才,20xx年招录新教师104名,20xx年招录义务段和学前教育教师共118名,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缓解了全县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够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所有招录引进教师均持有教师资格证,不存在公办教师有编不补、无证上岗问题。
(二)县级人民政府履行义务教育管理职责问题
5.严查无证办学。巩固20xx年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持续加大巡查力度,强力治理校外培训无证办学行为。20xx年7月14日至8月26日,全县组织教育、市场监管、文旅、公安等职能部门不间断开展巡查,取缔6所无证办学素质类培训机构,引导7所具备条件的素质类培训机构按程序申办许可证。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存在无证办学现象。
6.严格学籍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制定《沙洋县义务教育段学生休学、复学管理规定(试行)》,建立了一支较稳定的学籍管理队伍,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学籍管理,严格异动审批程序,切实做到“人籍合一”。
7.规范经费使用。2021年出台《沙洋县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县教育局联合县财政局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财务审计,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使用规范。在20xx年全省公用经费使用专项检查问题通报中,没有沙洋县。
8.强化校长管理。推进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对书记、校长的监管力度。制定了《沙洋县沙洋县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书记校长职责,压实工作责任。推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已拟定《沙洋县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办法》,对学校党支部书记及校(园)长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予以明确,保障工作待遇,激发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实行校长年度考核制度。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考核和教师座谈测评,全面评价学校和校长的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校长评优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县级有关部门履行监管职责问题
9.严格用地建设监管。严把教育设施项目的规划方案审查关,对不符合地块规划条件以及相关规范要求的项目方案一律不予通过;在项目审批后的监管中,严格按照已审批的规划方案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并依法对其进行竣工核实。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按合同约定,及时拨付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使用合规。未发现违法用地和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
10.严格食品经营许可。县行政审批局依法依规为全县所有中小学食堂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学校提交申请资料,经现场勘查合格后予以发证,并坚持进行年检。无违规办理食品经营许可现象。县教育局联合县市场监管局、卫健局定期开展食品卫生检查督办,严格问题整改销号。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一是优先规划教育事业。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优先规划,制定了《沙洋县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沙洋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教育发展工作目标要求和工作措施。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工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教育工作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三是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教育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汉上实验学校、沙洋中学、职教中心等学校开展走访调研、座谈教师,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
(二)加大投入,推进教育持续发展。
一是足额落实教育经费。20xx年1月—8月,县财政投入教育资金71994.62万元,其中义务教育经费投入39470.41万元(年初预算经费32108万元,年中追加教育经费7362.41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严格按照小学665元/生/年、初中865元/生/年、残疾学生6000元/生/年的标准,核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2128.06万元。二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20xx年,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1766万元,用于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778万元;争取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596万元,为16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学楼、食堂、门房、卫生保健室等19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消除学校安全隐患。
(三)锐意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县教育局印发《沙洋县教育局关于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试行)》和《沙洋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力促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实施“一体化”优化整合教育资源。20xx年,我县在“1+5”城镇圈中官垱镇试点实施九年一贯制。20xx年,全县进一步优化调整乡镇学校布局,撤并了一批小微学校,实行初中学校学区化、乡镇小学以镇中心小学为中心校实施“一校制”、九年一贯制等办学模式,有效缓解师资、财力分散浪费的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二是推行“教联体”优势互补协同发展。20xx年,全县进一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8月印发《沙洋县“教联体”办学模式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成立了八个教联体,拟通过“五共四联”(“五共”:学校管理共研、教师队伍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研究共融、捆绑考核共赢;“四联”:教师培训联办、教育质量联抓、个性发展联赛、特色打造联手)工作措施,促进校际间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优质发展。目前,各教联体管理架构(教联体管委会)已搭建并挂牌,正有条不紊推进后续改革工作。
三、下一步打算
今后,县委县政府将切实履行教育主体责任,把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持续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全县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4
20xx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下简称“全面改薄”)工作,认真贯彻全国改薄办工作部署,20xx年起连续两年将其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绩效考评内容,20xx年将其列为省政府“立项挂牌办理”任务。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强化项目管理,加强督导检查,推进任务落实,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专项督导基本情况
(一)认真部署落实,做好迎检准备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办要求,我省于6月12日制订下发《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建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教督办〔20xx〕34号),结合我省实际,对国家评估办法进行细化和量化,共设置53个评估要点,要求每年开展县级自查、市级核查及省级督导,专项督导结果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xx〕63号)要求,我省及时研究制定下发《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关于开展20xx年“全面改薄”省级专项督导工作的通知》(闽政教督办〔20xx〕70号),并于11月14日召开专项督导预备会,就迎“国检”作动员部署,对督导组成员进行督前培训。
(二)市县自查核查,推动工作进展
为督促市、县(区)政府切实履行“全面改薄”责任,确保“全面改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省教育厅于6月21日下发《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改薄”专项督导有关工作的通知》(闽教直〔20xx〕5号)。7-8月,各项目县、项目校按照《通知》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评,逐校实地检查,并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9-10月,各设区市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组织核查组,对所辖县(区)改薄工作进行全面核查,核实“全面改薄”绩效目标年度实现情况,帮助县(区)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及成效,发现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整改意见与要求,并上报核查报告。
(三)省级专项督导,促进整改提高
在完成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的基础上,11月14-18日,我省抽调40名业务骨干组成8个省级督导评估组,分赴各设区市开展省级专项督导。每组抽查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资金和省级资金的项目县各1个,每个县(区)至少抽查5所学校。8个督导组共抽查各级各类学校86所,其中普通中学33所,小学53所(含教学点),抽查覆盖到除厦门外的8个设区市,项目县16个,占全省“全面改薄”项目县总数的18.8%。
督导组对照《福建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实施方案》53个评估要点,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学校实地抽查验证等方式,对“全面改薄”工作的进展成效、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公开公示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评估信息,形成初步意见,向市、县(区)反馈;市、县(区)两级政府根据反馈意见研究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整改。通过督导评估,发现问题,以评促改,有效地敦促市、县(区)两级政府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推动项目建设的规范实施,确保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目标如期实现。
二、我省“全面改薄”工作主要情况
(一)规划进展顺利,工作成效明显
1.20xx-20xx规划完成总体概况
20xx年中央资金校舍建设类项目规划建设面积195738平方米,已开工面积195738平方米、开工比例为100%,竣工面积191507平方米、竣工比例为97.84%。设备采购类项目采购设备的种类主要有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体音美器材等,规划采购总金额为19153.98万元,截至20xx年底已完成设备购置19153.98万元、占当年规划的100%。
20xx年中央资金校舍建设类项目规划建设面积154489平方米,开工面积153727平方米、开工比例为99.51%,竣工面积99733平方米、竣工比例为64.56%。设备采购类项目采购设备的种类主要有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体音美器材等,规划采购总金额为17737.9万元,截至20xx年10月底已完成设备购置17642.1万元、占当年规划的99.46%。
至20xx年10月底,全省已开工面积192.14万平方米,五年规划校园校舍建设开工率为68.73%;已竣工面积为141.44万平方米,五年规划校园校舍建设竣工率为50.59%;已完成设施设备购置211469.63万元,五年规划设施设备采购完成率为75.79%。
2.“全面改薄”工作情况
“全面改薄”项目实施近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我们依托工程实施,调动各类资源,既用好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倾斜支持政策,又强化薄弱学校的整体突破提升,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1)切实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根据国家部署,近年来我省先后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重点解决了急需的办学条件,学校的实验设施设备、体美音及综合实践器材、图书、信息化等装备水平等得到大幅度提升,达到“全面改薄”的底线要求,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保障。20xx年11月,我省最后一批18个县(区)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验收,提前一年整体通过“国检”,成为全国第七个全面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检查的省份。
(2)明显改善学校生活设施。我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等,各项目校合理规划学生宿舍,学生宿舍不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保障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和条件;食堂洁净卫生,具备食品制作或加热条件,满足学生就餐需要;设置开水房或配备开水供应设施设备,确保学生饮水安全便捷;厕所改造成卫生的水冲厕,并有足够厕位;绝大多数学校因地制宜设置满足校园安全需要的围墙,在校门、宿舍等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和报警装置,宿舍区配备急救箱;消防和应急照明设备均按要求配备,并设置明显疏散标志,切实保障师生安全。
(3)扎实办好必要教学点。我省2012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为办好必要教学点提供经费保障。各教学点按省定农村小学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建设校舍、体育场地,配备教学仪器和数字教育资源收放设备,中心学校统筹教学点课程和教师安排,制定优先安排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到教学点任教、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及农村周转宿舍建设和使用优先考虑教学点教师需要等政策,切实保障教学点教学质量。
(4)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我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均衡编班政策;积极推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做好城镇学校布局规划;认真实施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建设,加大人口密集区域公办中小学教育资源及学生生活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教师交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理分流学生,“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我省20xx-20xx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6人以上超大班额数共55个,比20xx-20xx学年减少40个;20xx-20xx学年,小学辍学率0.48%,未超过0.6%;初中辍学率1.19%,未超过1.8%。
(5)有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省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100%,91.3%的班级实现“班班通”,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启动福建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试点,开展中小学教师网络空间创建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评选活动,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出台《福建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xx-20xx年)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全国率先创建“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和岗位结构比例,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制度,创新乡村教学点教师招聘办法;实施农村紧缺师资学费代偿计划、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补充教师资助计划、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等措施,保证了农村教师数量充足,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全面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制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全面实施乡村校长助力工程和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评选推荐“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等各级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向乡村教师倾斜。
(二)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1.落实项目管理制度。校园校舍建设项目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明确项目管理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通报了全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校舍情况;各地认真进行排查、鉴定和规划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确保质量和安全。各县(区)建立健全联席会(协调会)制度、领导包干项目制度、专项督查等制度,从项目申报、前期筹备、项目招投标、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财政评审及资金拨付等方面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为“全面改薄”保驾护航。
2.规范购置项目采购程序。各市、县(区)落实政府采购活动的主体责任和监督管理责任,严格执行设施设备购置项目的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推进政府采购网上公开,确保阳光操作。对于设施设备、教学仪器类项目,由县级或设区市教育主管部门按《政府采购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实行集中采购、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确因特殊情况需进行分散采购的,也严格采购程序,确保质量。在此基础上,各地还采取“事前介入、事中监管、事后检查”等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堵塞漏洞、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三)加大保障力度,推动工作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工作
(1)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机构。省、市、县三级结合实际相应成立“全面改薄”领导小组,并加强改薄办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全面改薄”工作。二是实行双月通报。在各地双月报数据的基础上,每两个月对各设区市“全面改薄”校舍建设项目的开工、竣工情况以及设备购置情况进行通报,督促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项目进度。针对部分市、县(区)改薄进展慢、工作措施不力等情况,给相关市、县(区)长发送督办函,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工作要求。三是建立交流机制。在省教育厅门户网站设置“全面改薄”专栏,编印“全面改薄”《工作动态》,促进县(区)间的沟通交流,组织开展全省“全面改薄”成果展播活动,并选送秀屿、蕉城、武平参加全国的“全面改薄”专题展播活动,宣传交流各地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四是加强培训指导。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培训会,认真指导市、县(区)准确把握“全面改薄”的规划目标、主要内容及底线要求等政策规定,学习掌握双月报软件使用、年度计划填报等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2)加强省级统筹。一是聚焦薄弱学校,科学编制五年规划。20xx年,我省按照“全面改薄”20条底线要求和相关标准,摸清“家底”,列出“薄弱清单”,并统筹校舍安全保障、中小学扩容等有关项目,科学编制、逐步完善可操作、可落实的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报全国改薄办审核通过。全省除厦门外的所有县(市、区)纳入实施范围,规划投入资金91.54亿元,建设校舍面积279.57万平方米、采购设施设备27.91亿元。二是保基本兜底线,合理确定年度计划。各地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要求,优先安排解决底线问题的改薄项目,优先解决最薄弱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先建设、购置教学和学生生活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设备,遴选好各年度项目。在各地上报年度计划的基础上,省改薄办认真组织审核,严格把关,反复沟通,确保年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开展第三方评估,不断完善规划。20xx年6-7月,委托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深入24个县(区)64所项目校开展“全面改薄”规划的实地调研和“回头看”,通过查看项目现场、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基层意见、提出工作建议,为编制中后期项目和年度计划调整夯实了基础,确保“全面改薄”不偏离正确方向。
(3)整体推进工作。一是加强协调指导。我省“全面改薄”工作连续两年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绩效考评内容,20xx年列为省政府“立项挂牌办理”任务。省改薄办多次组织召开调度会、协调会、推进会,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推动“全面改薄”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20xx年,改变以往做法,直接面对进展缓慢的市、县(区),由省教育厅领导带队召开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和教育局长调度会,突出问题导向,立查立改,立见立行。二是深入基层调研。20xx-20xx年组织十几个批次的工作调研,赴30多个县(区),深入乡、村学校,实地查看“全面改薄”年度项目进展情况,了解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重点学校及项目协调涉及土地、计划调整等有关问题,推进项目落实。三是强化督导检查。认真落实定期检查、专项督查、专项督导等制度,对“全面改薄”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督,并自觉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依法行政检查。20xx年11月,在各县(区)全面自查的基础上,组织省级督查组深入4个设区市8个县(区),对资金到位、工程进度、采购管理、项目管理、责任落实等情况进行督查,促进当地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加快项目进展。各市、县(区)结合实际,建立县级领导分片挂钩项目等制度,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检查、年终总考核。
2.加大投入力度,足额落实资金
(1)合理安排各级资金。20xx-20xx年全省已安排各级资金62.2亿元,其中省级及以上薄改专项补助资金31.94亿元,占三年资金总量的51.35%。20xx年投入各级资金16.57亿元,20xx年投入20.97亿元,20xx年已安排24.66亿元。
(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规范资金使用管理。20xx年5月,我省出台《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省级及以上薄改专项资金直接拨入各县(区)财政特设专户和设区市金库,各市、县(区)财政应在收到拨款后5个工作日内,将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连同本级财政安排的年度薄改资金一并拨入本级“校安工程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规范资金管理。同时,实行专项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严禁滞留、截留、挤占、挪用、虚列、套取专项资金,防止出现违规违法问题,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强化绩效评价。为加强对薄改资金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xx年起,我省将“全面改薄”专项资金列入财政支出绩效重点监控项目,在“福建省财政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绩效模块进行每季度的绩效报表填报,实施阶段性、全过程监控。省财政厅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进行抽查核验,实行绩效评价与资金分配相挂钩,在按因素分配法确定基本拨款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财政投入情况、工作开展情况、项目实施成效、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等因素安排绩效奖补资金,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
(3)加强经费保障水平。20xx年3月,我省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加大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统筹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为包括薄弱学校在内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20xx年,中央下达给我省薄改资金3.8亿元,比以往年度减少1.4亿元,给我省全面改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我省一方面积极争取教育部、财政部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不仅补齐1.4亿元缺口,还增加0.74亿元投入,加大了对“全面改薄”工作的支持力度。
3.建立绿色通道,落实优惠政策
参照校安工程做法,继续开通“绿色通道”,减免工程税费,节约工程资金。各地国土、建设、物价等部门积极落实工程税费减免的各项政策,对涉及校安、扩容、改薄工程建设的项目,本着“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给予大力支持。省教育厅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及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商省发改委、财政厅草拟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建设项目扶持政策的通知》,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以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节约投资成本,推动“全面改薄”工作落实到位。
(四)强化公开公示,打造“阳光工程”
为促进“全面改薄”项目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我省于20xx年5月出台《福建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信息公开公示办法》,通过省教育厅门户网站“全面改薄”专栏,及时公示公开我省“全面改薄”年度主要任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标准化建设基本标准、项目进展情况等相关信息。县级教育部门通过当地媒体、门户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示总体规划、办学标准、年度资金安排、工作进展等;项目学校的薄改项目通过网站、信息公告栏、公开信等让学生、家长和群众知晓,接受社会监督。10月20日至11月20日,组织开展“全面改薄”工作网络测评工作,已有26.6万名学生、教师完成调查问卷,综合满意度为76.9%。
三、专项督导的主要问题
为做好“全面改薄”工作,我省在工作推进、资金管理、公开公示、监督检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本次督导检查,发现受检学校各项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基本能达到配置要求。但由于受各市、县(区)地域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对“全面改薄”工作的'重视不够,工作推进力度不大,导致一些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主要如下: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本级配套资金未及时足额到位,有的土地征迁难度大,有的对项目管理不够精细,对项目的有关情况预计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全省各地“全面改薄”项目进展不平衡,差异较大。
(二)条件保障待提升。有的地方校舍生均面积不足,运动场地、护坡、围墙、大门、管网、校园绿化和硬化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有的信息技术装备、教学仪器、实验室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不足,农村非寄宿制学校的配餐室和小食堂仍有缺口。
(三)队伍建设待加强。有的地方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有的存在结构性缺编、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有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尚未落实,有的地方教师周转房建设进度缓慢,影响了乡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项目管理待规范。个别学校招标、采购、验收等项目实施相关原始档案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不够完整、规范,部分学校公开公示不够及时、到位;个别学校滚存结余资金量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四、专项督导的整改建议与措施
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马上整改的,都要求迅速整改到位;有些工作周期长的,一时难以马上解决的,将采取切实措施,狠抓整改落实。
(一)提高督导成效。本次省级专项督导结束后,我省将按规定向社会公布“全面改薄”省级自查报告及省级督导专项督导报告。对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滚存结余资金量大、工程进度缓慢等问题较突出的县,责成当地政府提出整改方案并抓紧抓好落实;省改薄办加强跟踪检查,于20xx年初组织开展“回头看”,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以约谈县长、分片召开调度会或发送督办函等方式,促进当地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推动“全面改薄”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队伍建设。敦促各地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中长期教师补充规划,招聘紧缺学科教师;认真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在建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进度,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监控,不断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快建立健全校际交流激励机制,落实农村教师职称晋升优惠政策、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增加农村学校教学岗位吸引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三)加强公示宣传。进一步完善省级公开公示制度,在原来的通报工作基础上,将进展情况通报抄送给当地人民政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敦促市、县(区)及项目校切实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全面改薄”工作相关档案资料的积累,并及时做好公开公示有关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既定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为全面反映我省“全面改薄”工作的进展情况,拟在福建教育电视台新闻栏目《福建报道》中推出《“改薄”八闽行》系列报道,挖掘宣传“改薄”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
(四)调整规划项目。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不断变化,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影响,教育规划和中小学布局随之变化;加上个别项目因暴雨、洪灾、地质灾害等原因影响,个别项目征地问题无法协调解决,少部分项目的县级资金和镇村自筹资金因特殊原因无法到位,影响了相关项目的实施等原因,我省大部分项目县迫切要求调整规划。省改薄办拟根据基层实际,对规划项目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报全国改薄办批准实施。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5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文件要求,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于20xx年9月19日-22日组织了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组成督导检查组对十四个县(市)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治理教育乱收费、学校安全工作等情况进行为期四天的专项督导检查。检查组分为五个小组,在听取了各县(市)区政府领导的自评报告后,深入到十四个县市区的29个乡镇,51所中小学学校检查,并向51所学校和51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与乡镇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座谈,检查了学校设施设备及安全工作。现将检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检查的基本情况
1、为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落到实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级有关单位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育局,使这项工作做到机构落实。部分县(市)区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出台了配套政策。做得较好的有:官渡区、呈贡县、晋宁县、宜良县、嵩明县、禄劝县政府,根据市的要求制定下发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嵩明县还制定了《嵩明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实施细则》、《嵩明县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实施细则》、《嵩明县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嵩明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实施细则》4个文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要求;宜良县制定了《宜良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寻甸县也制定了《寻甸县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寻甸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禄劝县教育局与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中小学预算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校舍改造专项资金管理、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城镇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等6个工作实施细则。
2、到20xx年9月底,14个县(市)区财政已收到春季中央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资金及市级配套补助资金,秋季中央专项补助资金绝大多数县(市)区还未收到(秋季收到中央经费的有禄劝县、嵩明县),五华、盘龙、西山、官渡4个区及安宁市应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在检查中我们看到各县(市)区财政局在收到上级拨到的专款后,都能及时按项目、按标准下拨的到县教育局或乡镇财政所、县核算中心、中心学校、县级直属学校,没有截留、挪用保障机制经费。
3、各县(市)区按规定在县级财政开设了特色专户,对中央和市级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进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但各县(市)区拨付专项资金的方式有所不同,大致有三种方式:安宁市、晋宁县、嵩明县、西山区、五华区、寻甸县是县级财政局将专项资金拨到县教育局开设的专户,再由教育局直接拨到直属学校或中学、中心校开设的基本账户上;官渡区、宜良县、石林县仍实行“零户统管”,县财政局从账政专户中将专项资金分别拨到县直属学校和乡镇财政所的基本账户,实行专帐核算,乡镇中小学再按照报账制的规定到财政所报账使用专项资金;盘龙区、富民县、禄劝县、呈贡县、东川区财政局、教育局共同发文将专项资金从县级特色账户中直接拨到直属学校和乡镇中学、中心学校所开设的账户上。西山区、禄劝县、嵩明县还将拨到乡中心学校的资金分项目、按标准、按人数细化到每一个村小,使村小也知道补助的标准和金额。
4、在安排好中央及市级专款的同时,今年各县(市)区在县本级财政预算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有所增长,20xx年县本级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的有:五华区(小学150元、初中240元)、官渡区(城市小学162元、初中258元,农村小学121元、初中217元),其中从今年起,盘龙区初中从每学年150元提高到300元,小学从每学年100元提高到200元,并为两个乡中小学特别安排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58.22万元和车辆养护交通费6万元;安宁市市本级预算内安排教师公用经费人均2070元外,还对农村学校安排了车辆补助、寄宿制小学水电补助、绿化补助、小学毕业考试补助;西山区、富民县按省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列入县本级财政预算,即小学每年每生70元,初中每年每生100元;呈贡县初中生均公用经费104.74元,小学65.18元;低于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有:嵩明县(小学31元、初中32元)、禄劝县(小学20元、初中40元)、东川区(小学40元、初中60元)、宜良县(师均300元)、晋宁县(小学40.72元、初中83.71元)、石林县(小学47.34元、初中81.88元)寻甸县(小学30元、初中40元),经检查没有发现因上级补助而出现县级财政对生均公用经费的挤出效应,也没发现学校违反公用经费使用的规定。
5、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城市低保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今年春季、秋季全市共免除52.49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杂费,有16.8万名学生享受了国家教科书补助,有74287名初中生享受了每年250元的生活补助,有250148名家庭经济贫困的小学生享受了每年150元的生活补助。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又增加本级财政投入,扩大扶持的范围,提高扶持的标准。安宁市政府投入153.1万元,按照每生每学年50元的标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安排200万元资金对全市中小学校舍排危改造;西山区对三个山区乡镇的中小学在全面免除杂费的基础上,又投入92.122万元,免除了山区学校初中学生的住宿费,小学寄宿制生活补助提高到每月每人20-30元,初中提高到每月每人25元,并享受免费教科书,实现了山区寄宿制学校学生除了交粮食外,不再交纳任何费用的义务教育。今年西山区公办学校还接收了209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也接收了590名公费学位的外来务工子女,为此投入了313万元。官渡区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在城市公办中小学划片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的杂费,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活补助分别为每年每生300元;五华区针对农村的实际将“两免一补”政策向所属的两个乡镇倾斜,全区82.3%的免补指标分给了两个乡,将山区寄宿制学校生活补助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学年200元,初中提高到每生每学年300元。同时还将在城区学校就读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低保家庭的子女、残疾学生、烈士子女、孤儿、艾滋病家庭的学生都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补助对象;盘龙区投入160万元对所属的两个乡寄宿制中小学提高生活补助,初中为每生每年478元,半寄宿和走读的学生每生每年250元,小学走读和半寄宿制的学生为150元。其次嵩明县、石林县、宜良县、富民县、东川区还加强校园经济的发展,通过勤工俭学不断的改善山区学校的学生生活,减少了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的费用。
6、通过去年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教育经费的专项督导检查,绝大多数县(市)区已按市政府发出的整改通知中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的整改,晋宁县、呈贡县、西山区、五华区、官渡区已将近两年没有拨付的城市教育费附加或省市教育专款拨到了教育局,富民县、呈贡县、寻甸县、东川区、嵩明县、石林县都在去年基础上提高了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使教育督导真正发挥了督政的作用。
7、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各县(市)区都能严格的执行国家的收费政策,每年开学时县政府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收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各学校都在醒目的位置悬挂了收费公示牌。安宁市在昆明市级收费通告发布后,安宁市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又联发通告再次明确收费政策,及时制止了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收取借读费的问题,并全部退还给学生;石林县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文件,全县各学校收费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收费收据,收入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支出纳入部门预算,并加强五项监管,要求各中学、中心校校长年初交500元保证金到县教育局,待年终考评后兑现奖惩;盘龙区投入了7.8万元为每所学校统一制作了收费公示牌,并对学校财务人员收费工作的具体操作,收据、收费手册的填写、现金入帐等细节进行了培训;西山区教育局制定了《教育服务性收费的管理规定》和《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材教辅征订发行管理使用规定》规范教育服务收费,同时规定学生保险、教辅资料自愿购买,教育局再与保险公司和新华书店联系,将企业规定的折扣,用于为贫困学生购买保险和教辅,全区有近20%的贫困学生通过公示享受了学生保险和免费的教辅;禄劝县规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和各种基本办学支出,一律在财政安排给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中开支,禁止学校为学生统一购买学习用品、教辅资料、校服等,对违反规定的教职工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今年在秋季开学后,各县(市)区基本做到了规范收费。
二、保障机制实施取得的成绩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利于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过参加省、市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电视电话工作会,对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这一重大举措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责任,表现在各县(市)区政府今年财政预算中保持了对教育总投入的增长,调整财政支出,提高了县本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还加大了对排除危房的投入,扩大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的范围,提高了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的补助标准,严格按规定管理和拨付中央、国务院及省市拨付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没有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的情况,部分县(市)区为保证春季和秋季开学时学校的正常运转,从本级财政预拨资金到学校,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利于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今年以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除四区部分城区学校外,10个县(市)区及四区的农村中小学校全部纳入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近52.49万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16.8万人享受了国家免费提供的教科书,15.8万农村寄宿制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较大的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今年各县(市)区都有因为保障机制的实施,在外地上学的或已辍学的学生重新回到原籍学校学习的情况,对巩固“两基”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保障机制的实施有利于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机制覆盖我市所有农村学校及在城区公办学校学习的农村学生,不仅保障了农村常住人口子女全部免除杂费接受义务教育,而且还惠及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残疾少儿接受义务教育,这将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
4、保障机制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原来农村学校因运转经费不足,办学困难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从对学校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学校现在公用经费较上年有了较大的增加,账户管理上直接拨付,使专项资金快捷到达学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是实行了“校财局管”的学校,能明明白白的知道学校应有的公用经费,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公用经费的使用。学校反映有了公用经费的保障,他们再不用为学校水电费交纳、公办用品的添置、教师的培训等经费发愁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
5、保障机制的实施有利于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强化了学校依法治校的意识。因为新的保障机制要求,要坚决杜绝“边补边收,边免边收”。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在检查中发现还有部分县(市)区没有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规定拟定实施方案,也没有制定实施保障机制所要求的配套文件,对这一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从对学校的问卷和座谈中反映出一些县(市)区对20xx年实施的“两免一补”到今年实施的保障机制的内容和要求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有的认为保障机制的内容是:免杂费,免教科书,补公用经费和补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把对学生的补助与对学校的补助混为在一起,有的校长对保障机制中国家对学校的补助项目和标准也不清楚。
为此,建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关文件的学习和领会,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认真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并按市里的要求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此项工作在实施中更加科学、规范。
2、在检查中发现,部分县(区)专项经费在管理使用中因为原有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在专项经费的拨付上,还没有完全做到“校财局管”,一些县的专项经费管理只在县级设立专户,专项资金还要通过乡镇财政所的基本账户管理,学校使用公用经费仍实行原来的报账制,增加了乡镇财政管理批准的环节,使学校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应有多少公用经费,在使用报账中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建议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现有的农村财政管理体制也应随之改变。要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和国家有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专项资金应进行专户管理,不经过乡镇财政所,由县级直接拨付到中学和中心小学,保证专项资金快捷、方便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目前,实施保障机制的学校,还没有按照要求编制支出预算,(今年的学校预算编制是由县教育局和财政局代编制的),反映了学校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还不适应学校今后的财务管理。一是现在学校编制较紧,财务人员大都由没有财务知识的老师兼任,二是现有兼任学校财务管理的大都是年龄大,教不了书的人。由于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很好理解政策规定,在专项经费使用管理中还存在着不知道如何做账,如何编制预算等问题。一些学校对突然增加的公用经费,不知道如何使用,在检查中我们发现学校不敢使用专项公用经费。此外还发现部分县教育局或中心学校提留专项经费。
建议市、县教育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财务人员进行操作性的培训,同时对公用经费的使用内容规定明确的比例,如:必须保证公用经费中5%用于教师培训,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学校工勤人员的工资,教育局或中心学校不能提留专项经费等。
4、在检查中发现,今年在实施保障机制后,部分教育局和学校对教育收费政策不能很好的理解,仍存在着收费不规范的问题。如:收费公示栏内容没有随着保障机制的实施而改变,有的学校因为政府免去了对学生的收费,则取消了公示栏;有的学校收费不使用规范的收费收据;从学生的问卷中反映,有的学校仍在收取饮水费、班费、自行车保管费、住宿生水电费等;有的学校在实施对学生的“两免一补”中,对享受免补的学生还存在先收后退的做法;有的学校在发放免费教科书时,不按免补的学生发放;尤为突出的是今年已纳入保障机制的学校,春季已明确不再收取的借读费,秋季开学各县(市)区又开始收取,有的县还在学校的收费许可证上重新批准可以收取。
建议各县(市)区教育局认真学习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20xx年7月6日下发的教财(20xx)6号《关于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的通知》的文件,进一步明确实施保障机制学校的收费政策,自觉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使学校清醒的认识到,办学有困难应找政府,而不是找学生。
5、在检查中还发现部分县(区)城市教育费附加没有按规定全部用于教育,宜良县至今还有省、市教育专款376.77万元没有拨到教育局。在县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安排上,部分县(市)区仍采用以教师人数核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办法,使生均公用经费难于提高。
建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强化依法行政,严格按国务院关于对城市教育费附加开征和使用的规定和省对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拨付的规定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对没有按规定拨付的城市教育费附加,要通过自查自纠,依法拨付教育。对挪用教育专款的要按市政府的整改通知书要求,20xx年内拨到教育局。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在我市刚刚开始,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新问题会出现,有许多情况要研究,如:如何增加市级投入,对北部五县扩大补助范围;如何解决过去教育欠帐的问题;如何解决有了学校的运转经费后,教师的待遇提高的问题;如何解决区域内择校的问题等。
总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程度有一个过程,但有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有了新的开始。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6
悦崃教育督学责任区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于20xx年9月13日、14日开展了为期2天的专项督导。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组织,明确分工
责任区各学校高度重视,均成立“五项管理”工作领导组,以学校校长为组长,中层以上领导全员参与,并把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压实责任,做到人人有责,各司其职。
二、学习宣传,掌握政策
首先各校均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其次向学生和家长做好宣传,广而告之。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家长群、致家长一封信等不同形式积极教育引导,吃透文件精神,让人人都了解“五项管理”规定的内容。如鱼池、悦崃、龙沙小学校等学校印发《关于五项管理的致家长一封信》,广泛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宣传专栏、横幅、家长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等方式大力宣传治理学生手机进校园工作,营造氛围,扩大师生、家长的知晓率。
三、工作成绩和亮点
(一)手机管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学生手机管理,保护学生视力健康,预防和制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各校对学生手机管理做出具体要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确需带入校园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校方同意后,学生方可携带手机入校。
2.入校后
第一时间将手机交至班主任处保管,学生需要使用的时候,去班主任处领取,使用完毕后,立即交班主任继续保管,班主任在放学后将手机还给学生。
3.严禁学生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学生在上课期间,必须关闭手表电话电源,禁止使用手表电话。对在课堂上违规使用手表手机的学生,教师要立即当场制止,进行批评教育,给予口头警告并当场收缴手表电话。
4.如果学生有急事需要联系家长,可以借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手机;如家长有事找学生,请家长直接拨打班主任电话代为转告。
5.学校严禁教师利用手机在微信群、群等布置作业,也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任何作业。
6.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展板、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手机管理的引导教育。如悦崃镇、龙沙镇中心小学制定了《小学学生手机、电话手表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鱼池、悦崃、龙沙三个镇的所有都学校召开了全体师生会议,明确班主任的手机就是大家的公共电话。
(二)睡眠管理睡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各校对学生睡眠做出具体要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调整作息时间,确保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
2.寄宿制学校住宿生每晚9:00熄灯,早上7:00起床,建议走读生作息时间同住宿生一样,如:白江小学、东木坪小学。
3.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多途径、多方法让家长学生认识到睡眠是对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发挥家校合力,倡导家长监督学生科学睡眠,及时了解学生睡眠动态。
4.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严格作息时间管理。严格执行学校作息时间表,上午8:30上课,下午14:00上课,提前10分钟预备。
5.防止作业量过多,挤占睡眠时间。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实行分层作业和弹性作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大沙小学、悦崃小学针对部分家长务工早学生到校早的情况,学校安排好值班人员,确保学生早来有人管。
(三)读物管理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通知》工作要求,为防止问题读物进校园,各校对学生读物进校园做出具体规定,并组织有关人员进图书馆(室)对图书进行逐一核查。大致都采取以下做法。
1.进一步明确课外读物进校园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全面把握课外读物进校园情况,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管范围。
2.每所学校成立课外读物进校园审查工作小组,对进校园进图书馆读物严格遴选和审查。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或存在不当言论的不得进入推荐范围。
3.规范进校园、进图书馆读物推荐程序,学校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校销售课外读物,禁止任何人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社会各方面捐赠的图书需报县教委审核,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
4.学校推荐课外读物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适度性原则。进校园读物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等基本标准。
5.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全天开放,并安排有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悦崃镇小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规范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程序,在初选、评议、确认、备案等环节全面把关,专人负责。同时开展“我把书读给你听”、“阅读之星”等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让学生自身有一定明辨阅读书籍的能力,以读一本好书为荣。鱼池镇小学校为了打造书香校园环境,每天到校早的学生自己在班级图书角找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鼓励学生向学校图书室借有益的课外读物回到家里读,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龙沙、大沙学校印发致家长一封信,明确丰富阅读的重要意义,同时让家长了解什么样的读物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把课外读物的基本标准印发给家长,让家长在给孩子购置图书时对照选择。
(四)作业管理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各校对学生作业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作业育人功能,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合理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加强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布置
2.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系统化选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3.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争取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4.教育学生要主动独立完成作业。加强自我管理,主动独立完成作业,不敷衍、不抄袭。
5.认真批改反馈作业,做到全批全改、面批面改、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有效结合。
6.不用手机微信群、群、钉钉群布置作业,教师把作业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写在记录本上。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联心、鱼池、龙沙、大沙学校等学校针对基础薄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辅导,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课堂讲解,集体订正;对于少数同学的问题,可以小组纠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单独面批,此做法值得肯定。
(五)体质健康管理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工作要求,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各校做出具体规定,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音、美、劳及综合实践课课时。
2.强化体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体育课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3.学校坚持每天30分钟大课间活动,保质保量。
4.课后延时服务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社团活动,为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奠定基础。
5.三个镇中心校学校每年举行两次运动会。
6.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每年在全校范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做到数据全面、真实,并对各年级学生体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训练、锻炼和引导,不断改进学生的体质。
7.每日组织学生两次眼保健操,将学生眼保健操情况落入班主任工作管理。
8.通过多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敦促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如悦崃小学、龙沙小学组织开展多种定期和不定期的体育活动,班级形式组织开展的足球、篮球以及广播操等比赛。辖区内每个学校都落实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大课间,开展课间操、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篮球等体育活动。
四、存在问题
1.各校“五项管理”方案以及措施均需完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到位,“五项管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五项管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有的学校不是班主任老师对“五项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全知晓,社会关注对此项工作关注不够。
3.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待提升;
4.各校因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作业量控制标准不一,统一要求,难度较大;
5.对违反者管理惩戒的“度”不容易把握;
6.我辖区全是农村学校,因家长外出打工,学生到校时间较早,学校如不能及时打开校门,学生在外存在安全隐患。
五、督导建议
1.各校要依据校情,采取科学合理安排,把“五项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各校需要进一步加大“五项管理”宣传力度,家校联动,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各校要合理利用资源,认真落实重庆市教委、石柱县教委文件精神,“不得随意占用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时间”,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
4.因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如何因材施教,精准施策,还需要各校各班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建议分层布置作业。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7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和实施水平,确保营养改善计划迈进规范运行新阶段,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有关省份自查的基础上,组织由国家督学、政协委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9个督导组,于20xx年5月30日至6月5日对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此次督导突出问题导向,抽查了36个试点县的14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重点检查各地区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开展、供餐管理、食堂建设、资金使用管理、信息公开公示和学生营养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23项内容。有关情况如下:
一、营养改善计划进展情况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4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门、试点地区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施成效日益显著。
(一)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xx年4月底,全国共1502个县开展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其中699个国家试点县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803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工作,比20xx年同期增加了147个县,增长了22.6%。
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达到13.7万所。其中,国家试点8.8万所,实施比例达到100%;地方试点4.9万所,比20xx年同期增长了3%。全国受益学生达到3354万人。其中,国家试点受益学生2101万人,地方试点受益学生1253万人。
(二)学校食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学生食堂面积2567万平方米,占批复建设面积数的98.6%。已竣工2537万平方米,占批复面积数的97.5%,高于20xx年同期6个百分点。
(三)学校食堂供餐比例逐步提高。全国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13.7万所学校中,实行学校食堂供餐的比例为72.3%。其中,国家试点县学校实行食堂供餐的比例为73.9%,比20xx年同期增长6.9个百分点。
二、各地主要做法和成效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xx〕54号)等文件要求,坚持以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为重点,规范制度建设,强化细节管理,努力探索营养改善计划的新机制,稳步推进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
(一)健全制度机制,积极落实地方责任。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决策部署,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明确工作责任,推进计划实施。重庆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纳入20xx年“25件民生实事”予以大力推进。广西围绕“强组织、建机制、重指导、抓管理、严督查”等工作重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安徽通过定制度、抓培训,促公开、抓督查,普遍实行“五长”责任制和“五组”责任制,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
2、积极筹措资金,扩大地方试点。各地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落实地方试点所需经费,稳步推进地方试点各项工作,地方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xx年4月份,全国地方试点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47个县。兵团从20xx年秋季开始,按照“同地域、同条件、同标准”的原则将兵团区内初中班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黑龙江将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到集中连片地区的县镇主城区义务教育学生。福建福安市、蕉城区、屏南县、周宁县等地安排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在校期间免费就餐,长汀县在免费营养午餐基础上,对贫困乡2000多名学生免费提供课间餐(即一杯奶、一个蛋、一个面包),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3、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甘肃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长效保障机制的通知》,切实解决当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福建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招标采购和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重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日常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营养改善计划公示栏、食堂细化管理、专项督导等做了明确规定,不断提高营养改善计划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地方责任。广西的隆安、融水等14个市(县),由县级财政承担试点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并保证所有试点学校实行食堂供餐。陕西大部分市县都将临聘炊事员工资和相关运行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西安、商洛等市还建立了食堂供餐奖惩机制。四川翠屏区按照工勤人员与就餐学生人数1:80的比例配备学校食堂工勤人员。为就餐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每所学校配备1名专职食品安全监管员。福建连江县将食堂聘用人员工资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外,为小学一至三年级每15名寄宿生配1名保育员标准安排保育员经费,确保寄宿制学校正常运转。山西和顺县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中小学公开招聘炊事员等工勤人员300名,保证了营养改善资金的专款专用。青海互助县在争取项目资金修建、改建学校食堂的同时,积极申请县级配套资金,解决炊事员工资待遇,在50人以上的学校全部实行学校食堂供餐。
(二)加大食堂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学校就餐环境。各地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统筹食堂建设编制规划,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严格项目管理,加快学校食堂建设步伐,学校供餐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就餐条件明显改善。
1、加快食堂建设进度。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甘肃、青海、安徽、湖北、海南、福建等11个省份完成食堂建设项目。云南、西藏、陕西、宁夏、新疆、吉林、湖南、辽宁、山东等9个省份的食堂建设完工面积超过了批复面积的99%。安徽对食堂建设进度滞后的市县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食堂供餐的督办函》,督促试点县加快食堂建设进度。陕西、福建等通过督促检查、月通报、约谈等方式,推动学校食堂加快建设进度并及时投入运行。西藏克服有效工期短的困难,建立食堂建设项目月报制,切实加快食堂建设进度。湖南建立学生食堂建设项目倒排工期制度,严格落实双月报制度,严格规范项目调整审批程序。
2、改善食堂设备设施。广东、四川等地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程建设,改善学生就餐条件。甘肃宕昌县落实资金80万元用于购置消毒柜828个、留样柜207个、档案柜41个。安徽太湖、霍邱等试点县在“全面改薄”项目中安排专项资金,为供餐学校配备保温餐车、保温桶、冰柜等设备,进一步完善供餐条件。
(三)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各地按照全国学生营养办《关于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提升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努力解决营养改善计划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提升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1、认真组织新《食品安全法》学习培训。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要求,积极组织学习培训工作。河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青海等地专门邀请食药监局的专家对新《食品安全法》和学校集体用餐食品安全防控及突发事件处理进行培训。云南对部分州(市)教育局给予资金补助,支持各地开展食品安全和卫生防控培训,培训人数超过两万人次。陕西宝鸡市精心编印《食品安全与营养计划》宣传手册,印制36000余册免费配发至各县区和学校,增强了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饮食理念。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度。贵州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20xx年全省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与各市(州)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好学校食堂“采购关、保管关、清洗关、加工关、消毒关、留样关、用餐关、从业人员关、应急关”等九道关口,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陕西制定了《陕西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食堂布局与设施、从业人员、食品采购、监督管理等11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预防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监管的全程化、智能化。宁夏通过数字化系统,可以对各县(区)各学校基本信息、食堂建设、食谱制定、财务账目和食材采购的数量、价格及食品留样等进行实时、动态监管。贵州思南县为学校安装了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电子软件监管系统,有效实现了对学校食堂从食材入库到成品整个环节的监管,确保了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
4、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检查。四川、贵州、湖南、青海、广西、宁夏等分别于春、秋学期组织检查组对各市(州)、县进行学校安全交叉检查,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及时整改,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山西20xx年组织了3次专项检查,及时掌握全省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实施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并进一步改进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规范管理。河南每年对试点县进行两次专项督导检查,推进了工作开展。陕西渭南市利用60多天时间,对全市13个县区114所学校的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进行了检查,提出整改问题99条,下发整改通知书6份,有力推动了营养改善计划的规范实施。
(四)落实长效机制,不断丰富“计划”内涵。各地不断强化政策落实,完善体制机制,狠抓薄弱环节,巩固和提高营养改善计划的成效。
1、强化资金监管抓安全。各地落实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粮油面等大宗原材料“四统”(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运送)政府采购制度,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内蒙古举行“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财务人员及实名制信息系统培训班”,提升了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水平,强化了资金安全管理力度。重庆城口县不断规范财务管理,为各校建立食堂财务专账平台和网银支付平台,实现了财务统一管理,增加了专项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资金安全。兵团、贵州等地每年对部分试点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化解资金安全风险。
2、组织实名制系统培训抓规范。各地根据《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填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开展对省、市、县三级数据填报人员的培训工作,真正做到不漏一县、不漏一校,实现培训“全覆盖”,保证了实名制系统填报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的防止资金套取和冒领补助资金行为,促进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规范运行。
3、提高补助标准抓改善。从20xx年春季学期起,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将食堂供餐的学生膳食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浙江、福建将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补助标准调整为每生每餐5元。宁夏将膳食标准由每生每天4.6元提高到5.6元,使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高度重视社会和家庭的参与,多数学校都采取“4+X”的营养餐标准,一方面防止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强化了家庭在营养改善计划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4、开展勤工俭学抓素质。各地将营养餐和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参与分餐,参加校园种养基地劳动、勤工俭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崇尚劳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山西繁峙县、安泽县采取因地制宜的做法,在校园内开辟菜园,种植时令蔬菜,增加饭菜品种,节约了成本,保证了原材料的卫生、健康,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贵州思南县大力推行“思南五中经验”,全体学生实行轮值洗菜、洗碗、清理环境卫生制度,享受自主劳动带来的快乐。兵团50团给学校划分了10亩勤工俭学基地,学校利用劳动课在地里种植各类果蔬,养殖各种畜类和禽类,目的是降低成本,保证学生吃的更好。
5、加强科学配餐抓营养。云南编写出版了《云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营养指导手册》,从学生的营养配餐、食谱安排、监督检查、应急事故处理等方面对全省的营养改善计划和食品安全工作给予指导。吉林举办多期营养配餐员培训班,其中148人通过省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考试,获得了中级营养配餐员资格证书。甘肃庆阳市合水县实施以“食谱”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周为单位合理科学安排学生“周定餐带量食谱”,每校统一研究、执行“食谱”,保证公开透明。河南组织专家编印了《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膳食指南》,免费配发所有试点学校供学校参考。
6、开展“食育”教育抓节约。各地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教育,落实教师陪餐制度,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开展“光盘”行动,促进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有效减少了食物浪费。陕西西乡县试点学校通过班级生活委员监督制度,学生之间互相监督食物浪费情况。同时学校对每餐食物剩余及处理情况进行造册登记,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安徽积极开展“践行光盘行动,拒绝餐饮浪费”专项行动计划。学校食堂从提高餐饮质量入手,从源头上解决餐桌浪费的现象。学生节约意识有所加强,剩饭剩菜现象得以遏制,营养供餐性价比有所提高。湖北平泉县将营养健康教育列入当地校本课程,结合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展的“营养健康活力计划”,推广“食育”课程、张贴画、校园板报、营养知识竞赛等活动,创造校园营养氛围。甘肃崆峒区编印了《校园食品安全知识读本》,从饮食名言、饮食习惯、食物中毒等多方面,向师生普及营养科学知识。
7、落实问题整改抓运行。各地认真分析原因,查找不足,认真整改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xx年专项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江西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对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督导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试点县政府履行责任,对照问题进行整改。贵州高度重视,下发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关于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关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召开了视频工作会议在全省进行通报,对各试点县进行了全面自查,进一步认真疏理存在的问题,逐条予以整改落实。甘肃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原因,印发《关于整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试点县认真对照检查,从落实长效保障机制、强化管理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提高供餐质量、加强监督检查五个方面进行整改。
(五)积极促进公开公示,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各地按照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管理制度,利用网站、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方式及时公布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和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接受社会公众咨询和回应营养改善计划热点问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1、启动“阳光校餐”试点,大力促进公开透明。20xx年,全国学生营养办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14个省份的100个国家试点县开展“阳光校餐”项目试点,通过手机、互联网、大数据及时获取、公开营养改善计划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展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重庆丰都县为“阳光校餐”学校配备手机145部,要求学校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将“阳光校餐”上报情况纳入各教管中心、中小学校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并作为教管中心、学校主要负责人评优选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陕西在做好陕西9个试点县的培训、上报和展示工作的基础上,要求各市县进一步完善公开公示制度,搭建宣传平台,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营养健康、理解支持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做法的良好氛围。
2、开展营养宣传教育,提高科学指导水平。营养改善计划重在改善,各地利用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供餐人员普及科学营养知识,提高科学指导营养供餐水平,确保让学生在“吃饱”的基础上,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和吃出健康。海南开展“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营养专家到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青海围绕20xx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组织各地学生开展了以“尚德守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制化水平”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陕西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列入陕西教育“辉煌十二五”系列宣传报道,集中宣传营养改善计划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经验。云南评审认定命名了15所食品安全示范学校,对每所学校给予1万元经费补助,用于支持开展学校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营养改善计划环节多,链条长,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从督导情况看,各地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方责任落实有待加强。一是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一些地方未落实营养办机构和专职人员编制,工作人员以借调或兼职为主,无法保障工作的计划性和连续性。二是经费保障不到位,工勤人员缺乏。部分地区未按照文件要求足额配齐食堂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工资、社保待遇和食品配送费用存在挤占学校公用经费的现象。三是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动率高,业务培训少,责任心不强,影响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食堂供餐转变有待提升。一是个别地区食堂建设工程进度缓慢。有的省份学校食堂建设竣工率仍然较低,拖了全国总体进度的后腿。二是部分地区食堂建成后未及时投入使用。部分新建的食堂存在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食堂面积不足,功能分区不太合理等现象,一些教学点建设的小伙房达不到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标准等,造成学校食堂不能按时申请领取餐饮服务许可证。三是个别地区存在观望状态,没有积极克服困难利用食堂提供完整午餐。
(三)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一是少数学校食堂管理不规范。个别学校存在洗菜池荤素混用、操作间生熟分区不明、清洗消毒和食品留样不规范等问题。二是少数学校存在食堂晨检制度落实不到位,食堂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等现象。三是个别学校食品储存室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存在无“三防”设施等安全隐患。
(四)资金安全风险仍需防范。一是部分地方没有严格落实招标采购要求。二是部分学校未实行专账核算,个别学校食堂支出未取得合法、有效的票据。三是部分地方专项资金结余量较大。一些试点县不同程度存在中央专项资金结余情况,不能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存在资金安全隐患。
(五)营养指导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部分学校没有成本合理、营养均衡的食谱,不能有效保证学生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摄入。二是一些学校以火腿肠、小点心为主要餐食,个别地区以乳饮料代替学生奶,普遍存在供餐内容单一、食品缺乏营养的现象,个别学校还存在集中发放营养餐的问题。三是多数学校健康教育课设置不规范,一些学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设课程的学校多数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是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职。学校缺乏规范的营养健康教材,多数通过网络寻求资料,很难保证知识的科学合理。四是一些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不能及时、具体反应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四、督导建议
(一)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地方各级政府是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主体。各省要督促试点县履行主体责任,将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配备、社保和食品配送等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财政困难的县(市),省级财政要帮助解决。各地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利用膳食补助、“一补”资金、地方投入、家庭分担、社会捐助等,防止挤出效应,共同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内部整合,积极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机构人员。
(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各地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大宗原材料、食品实行“四统一”(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运送)政府采购制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对肉、禽、蛋等畜产品按批次索取检疫证明,牛奶应选择带有“中国学生饮用奶”标识产品,以纯牛奶为主,确保产品质量,从源头和过程中做好食品安全监管。要严格执行供餐“黑名单”制,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食品留样等制度,完善供餐、食品原材料供应企业(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发挥膳食委员会作用,督促试点县市和学校进一步创造条件,确保膳食委员会有效运转。
(三)落实资金安全监管。各省要加强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学生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实现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实际受益学生人数等情况的动态监管。要加强资金规范管理,坚持“校财局管”模式,加大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力度,统筹组织监督检查,严守资金安全“高压线”,对发现的挤占挪用、虚报套取资金等严重问题,要进行严肃问责。要加强财政结余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关于推进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预〔20xx〕15号)有关规定,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进地方盘活存量资金。
(四)加快供餐模式转变。各地要进一步加快食堂建设进度,切实提高学校的供餐能力。食堂建设未完成的地方,要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倒排工期,强力推进工程进度。食堂建设已竣工的地方,要抓紧配齐设施设备和从业人员,及时投入使用,尽早向学生提供完整的正餐。
(五)做好营养健康教育工作。县级以上政府要成立学生营养指导专家组,结合地方情况,制定膳食营养指南或食谱。各地要加大对教师和食堂工勤人员行之有效的培训,培养学生营养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杜绝不健康食品。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积极主动配合卫生疾控部门做好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工作,科学采集学生营养健康检测数据,及时跟踪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科学评价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成效。
(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各省要继续将“资金和食品”两个安全、食堂建设、食堂供餐比例等内容列入地方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重点,加强督导检查力度,采取不定期、不打招呼等形式对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进行检查。要督促地方加强责任意识,强化工作落实,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打造成民生工程、放心工程、阳光工程。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01-19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01-19
义务教育专项督导报告(精选8篇)11-28
专项督导自查报告09-10
专项督导自查报告09-10
义务教育督导自查报告04-07
义务教育学校督导评估报告04-14
义务教育学校督导评估报告12-03
义务教育督导自查报告04-07
开学专项督导自查报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