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2022-03-01 10:51:29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加法交换律局限性

  尽管这一定律看上去似乎对于任何事物都显然成立,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下(三维以内),加法交换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一旦有了时间轴,这个定律就不成立了。

  证明这个理论的实验之一如下:

  (1)取一个方体物体,如较厚的书或者魔方之类皆可。将其平放在水平台上。

  (2)现令正对上方的一面,平行与桌面对着你的一面和平行桌面在你右边的面为面一、二、三。各自相对的面为面四五六。

  (3)定义操作a为将此长方体翻转180度。即面三、六不动,一四交换,二五交换。定义操作b为将左边的面翻至上方。

  (4)执行a+b后,向上的一面为面六。执行b+a后,向上的一面为面三。显然a+b不等于b+a。

  此外对于无穷多个数相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二、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 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例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

  (三)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甲+乙=乙+甲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评析: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四)加法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三、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

  300+600=( )+( )

  257+( )=474+257

  ( )+55=55+420

  a+15=( )+( )

  ( )+65=( )+35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 )+( )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总评】

  1.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

  2.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猴子表示一个加数,用兔子表示另一个加数,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哭脸、笑脸、太阳、月亮、颜色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

  3.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植树生活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 3+4=7(个)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4+3=3+4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 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 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258+( ) =340+()

  a+268=268+( )

  35+42+65=35+()+( )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喻说25+32+75 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4

  [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1、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比较、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想,这种猜想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7)师:刚才老师用省略号把无数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巩固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单(一)

  自主练习单(一)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35+()a+12=12+()

  23+()=178+()()+98=()+5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

  2、连线

  56+68 50+B

  B+50 68+56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达标训练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2、连线。

  38+175 47+B

  B+47 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89+91+11 268+147+32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84 + C = B + 84

  (2)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简便计算。

  81+78+19 679+132+121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 =96(千米)

  a+b = b+a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

  (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

  (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意义,积累了大量的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注重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借助归纳和演绎推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加法交换律。具体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唤醒认知经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任何一个新知的学习都能在旧知的基础上找到生长点,因此,数学的学习实际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新课伊始,教师为学生呈现“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化情境,并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借助已有的加法知识提出数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并提出不同的列式解答方法。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觉调动已有认知经验解决问题,使新知的学习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2、遵循教学主线,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遵循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解决情境图的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可以受益终生。

  3、关注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用文字、符号、字母都可以,并不加以限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师:你们打算去什么地方旅游呢?(生汇报)

  师:看来喜欢旅游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骑车旅行过呢?(生举手表示)骑车旅行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瞧,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播放课件)

  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获取的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 km。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说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观看情境图并自主搜集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看图搜集信息的能力。

  ⊙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课件出示例1)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1)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

  生1:用李叔叔上午骑的路程加上他下午骑的路程就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40+56=96(km)。

  生2:用李叔叔下午骑的路程加上他上午骑的路程也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56+40=96(km)。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这两种算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相同点: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不同点:两个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

  (3)思考:你能表示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

  [课件出示:40+56( )56+40]

  师:想一想,( )里能填什么符号?(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算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确定这两个加法算式的关系,进而使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2、验证、总结加法交换律。

  (1)思考:这一组算式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谁能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来验证一下呢?(18+17=17+18)

  (2)验证。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并验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

  生1:28+71=71+28,这两个算式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都是99,所以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生2:36+54=54+36,加数相同,位置不同,但是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90,所以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

  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加法交换律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137千米 357千米

  北京 天津 济南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要把两段铁路长合并起来,出就是要把137和357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边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边板书出算式和答案。现进一步提问:

  “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如第1小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强和小明邮票的张数,要求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他俩的邮票张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7=494,提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加数。)

  它们相加得到的结果494叫什么?(和。)

  然后教师联系的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对应地板书出:

  1 3 7 + 3 5 7 = 4 9 4

  加数+加数= 和

  提问:

  “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自然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大。)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呢?”(还得原数。)

  “你能举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的几个例子吗?”

  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出来。(如,3+0=3,0+4=4,0+0=0)

  然后接着问:

  “0和0相加会怎样?”(还得0。)

  “人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自然数,0和0相加还得0,也就是说任何数和0相加都怎样?”(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教师: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1、结合例1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

  提问:

  “上面”的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该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说仍用原来的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357+137=494(千米),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出:137+357和357+137的结果相等。教师板书:137+357=357+137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137和357两个数相加)不同点是什么?(等号左边是137加357,等号右边是357加137。)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37和357与357和137的得数一样,出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提出:能不能只从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结论,我们必须多考察几组不同的算式。下面我们观察一下这几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出下面的算式:

  18+17 17+18

  124+235 235+124

  让学生算一算,再提问:

  “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 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几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比较三个等工,归纳出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几点: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两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再看看教科书第48页方框里的话。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提出: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一规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说明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提出:如果用字母a或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同时说明a、b是拉丁字母,通常读作“ei”“bi”,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并领读几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不能表示任意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而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接着教师提问:

  “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使学生明确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加法交换律的。

  5.做第48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哪个规律填写的。

  第2题,验算的竖式可以直接写在原始的右边。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4题。

  1.第2题,要注意让学生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对照运算定律的结语及字母表达式帮助理解,对于运算定律的表述,只要求表达得清楚没有错误,不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2.第3题,让学生根据运算定律来判断每个等式是不是符合运算定律的要求。如230+370=380+220,虽然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但由于两边的加数不同,所以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又如,30+50+40=50+30+40,虽然是三个数相加,但是前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加得的和不变,还是符合加法交换律的。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2-26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2-26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范文】12-26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12-26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篇】12-26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12-26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集合15篇)12-26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11-05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设计12-30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