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宫课堂简介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二、什么是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三、2021《天宫课堂》的观后感(精选23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1《天宫课堂》的观后感(精选2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
观看了太空课堂,给我的感触很深,其中我最喜爱的部分还是乒乓球浸入水中的实验,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太空中,乒乓球浸入水中时,就不会再浮上来了,这和地面的情况完全不同,这时的我感觉到了太空中的神奇,同时也感叹我们祖国的强大,要不是有我们背后强大的祖国,我们又怎么会看到这些神奇的现象呢,所以我们要随着祖国的强大而强大起来,不要满足于现状,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说不定再努把力,自己就是下一个去给地面上的人授课的宇航员了呢!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2
在太空里,我们的神舟十三号已飞向太空,飞船里的三位宇航员——叶光富、王亚平与霍志刚。今日,他们在太空里给我们授课。亚平老师用一个东西弄出一个又小又薄的水膜,接着她又开始把这个水膜加厚加大,过了一会儿,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又圆又大,美丽极了!然后亚平老师把泡腾片塞进这个“水晶球”里面,刹那间里面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个实验原理就是:微重力表面张力显神威,水膜注水变水球。通过这次太空实验,我不仅感受到了太空物理奥秘,还让我知道只有现在更加的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后才有机会去探索太空的奥秘。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3
12月9日,我们在学校中观看了《太空课堂》,看到了许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水球中的正反两像。宇航员在太空中,在水膜中注入水,形成了一个大水球,通过这个大水球,我们看到了一个倒立的像。可是在这个水球中注入空气,形成一个大气泡,我们却在这个气泡中看到了一个正立的像。两个像一正一反,十分神奇。
我国的科技,是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得到提升的。尽管这个过程十分艰辛,但是取得的成果却是重大的。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当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虽然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会一帆风顺,学习的路上,总会有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迈过那道坎,走向真正的胜利,走向美好的人生!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4
时隔八年,王亚平女士又一次踏上太空之旅,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在成为现实。
在太空中的生活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大有不同,在生活中我们喝水十分的方便,但是在太空中,水不能直接喝,而是要让水在空中漂浮,要自己去喝。在日常生活中,一个转身动作对我们来说十分轻松容易,而在太空中的转身需要借助外物来帮助。
从当年的无到有,到如今有自己的空间站,是如此大的飞跃,我们中国必然在世界上永久站立。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5
这节天宫课堂,令我印象最深的实验就是在蓝色水球里放泡腾片时的精彩瞬间。这个实验不仅精彩,而且还会令人紧张,我就怕蓝色水球会爆炸。放下去的那一刻,立即有许多的小气泡充满了蓝色水球,可就是不飘出球外。在地球上就不能做到了,连蓝色水球也做不出因为泡腾片里面含有柠檬酸、酒石酸、枸橼酸、富马酸,所以在水里才会产生许多的气泡。之所以气泡不会冒出去的原因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浮力也就没有。不会浮出来,气泡就会一直待在水球里面。看,科学世界可真奇妙哇!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6
今天的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一些在地球上不可能完成的事,比如将乒乓球放入水中时,无论如何向下按,乒乓球只能漂浮在水面上,而当宇航员老师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向下按时,乒乓球竟然浸没在水中,并且能够不上浮,这令我非常惊讶,浮力在太空中竟消失了,如此神奇,展现出了科学神秘的一面,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当亚平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可以看到16次日出时,我顿时有些羡慕,能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也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当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完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实验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科学探索带给我们的乐趣,还有宇航员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以及科研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辛勤的付出。这些都令我十分敬佩,也值得我们青少年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7
通过本次的《太宫课堂》,我真正领悟到了太空的奇妙。比如说那个水晶球实验,我从没有见过真正的水晶球,而宇航员竟然能在太空用水做了一个。太空实验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运用了液态表面张力等科学原理,而非魔法。水晶球外圈和气泡内圈的竟然是成像相反的。航天员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叶老师的—太空转身,人在失重的情况下还能完成各种指令和任务。我想除了需要好的身体,还要掌握专业的太空知识。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即使在太空,也一样能克服各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给我展示出许多有趣的实验。
这节生动有趣的《天宫课堂》,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祖国航空科技的发达,同时也在我心里种下一个太空梦,希望以后也有机会上宇宙探索更多的精彩和奥秘。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8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这节课可不得了!老师是神舟十三号的宇航员们,而学生是我们全国的小学生们。
这些实验之所以让我感到神奇是因为这些现象是我们平时看不到的。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对地心引力习以为常,而一旦到了太空中,失重带来的巨大变化就显而易见了。
看到这些神奇的太空实验,我感受到的是科技发展的伟大。如果把时间倒回三百年前,可能我们小朋友连地球是个圆球这样的常识都不会有。而在三十年前,爸爸妈妈小时候肯定也不可能会有中国自己的宇航员们在空间站里给全国小朋友一起上课的情景。等时间再前进三十年呢,也许那时我们要登上太空只需要轻轻按一个按钮,打开一个开关那么简单呢!
等下一次天宫课堂,希望我们小朋友也能真正置身太空来上课!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9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收看了“神舟13号”里的直播。
我首先看了在太空里的人员,他们可真奇怪!女的航空员的头发飞了起来。可真是神奇,他们给我展示了,在太空间里的生活。紧接着,他们几个陆续出舱,那穿着白色的防护服的样子也很有趣,他们还给我们展示了在地球上可以做到的动作,在太空舱中做是什么样子的,如:走路,游泳、转圈……就连最简单的走路,一个航空人员示范一下,走着走着居然飘了起来!这样子真是有趣!而且他们在太空中一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哦!
他们还给我们在太空舱中做实验。在地球上,大家都一定知道,准备一杯水,把乒乓球放在水上,一定会浮在水面,即使是用手指挤压下去也会浮起来,而在太空舱中正好相反!把乒乓球按入水中,竟然就沉浸在水底浮不上来了!看来还有许多知识,我们都不知道呢,这需要我们去探讨。
因此,我对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希望“神舟14号”,“神舟15号”,会陆续发射哦!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0
在王亚平老师的说明下我们知道了对于我们来说比较神秘的内部结构。哇,真的和我们的家里一样,装备齐全,有冰箱,微波炉等各种厨房设备。
好玩的是我们地球上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在太空却与众不同了,比如说我们在地球上喝水,只需在杯中倒水,到嘴边喝几口便成了,可是,在太空中宇航员喝水必需使用专用的袋子,要么就把水倒出来,大张着嘴接,因为在无重力的情况下水是会往上流的。再比如,在地球上睡觉,躺在床上,两眼一闭就可以呼呼大睡,但是在太空中,宇航员只能用睡袋来入眠,不然会到处乱飞。
那我们再想想,我们的宇航员平时在舱内是如何行走的呢?原来,在舱内,四周都装满了手把,用于宇航员走路的时候,用手去握住并慢慢移动,一步一个手把移动。
最后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人在太空最多可以住多久?人在太空难受吗?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1
我小时候有一个航天梦—希望长大后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所以今天当老师给我们看航天员的太空直播时我非常开心。
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用水形成的水球让我特别好奇。在太空中,两名宇航员拿出一个架子,先用水做成一个放大镜一样的平面,接着在面上加水,使其变成球状,做好了准备工作后他们在球里打出了一个气泡,当他们再次把脸凑近的时候,居然在球上出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头像,看到这里我不禁瞪大了眼睛。然后他们再把气抽掉,在里面加了色素,最后往里面放进了一片泡腾片,奇迹发生了,在泡腾片的作用下出现了很多气泡,但水球没有破,而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真的好神奇啊!
中国能够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是中国航天的伟大进步,能够在太空中上课更是体现出中国科技的先进,每个神奇的现象背后都蕴藏了科学道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能够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2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由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讲解的太空知识与科学实验的天宫课堂节目,有趣极了。
首先由电视台主持人做开场简介,随后,我们就步入了距地球400公里的神舟13号飞船,开启天空课堂。王亚平阿姨介绍了空间站结构,由睡眠区、卫生区、运动区、驾驶舱等组成。太空生活和陆地生活也大不相同,就连走路、转身这些简单的动作,在太空中也很难做到,需要用特定动作才能完成。
接下来,就是有趣的科学实验,大家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第一个就是活细胞实验,用显微镜观测细胞。细胞居然会运动,大大颠覆了我的认知。后来又做了几个实验,我最感兴趣的'是水的膜力。通常在地面时,往水膜里加水就会爆裂,但在太空由于失去了重力,浮力以及其他力,就会受到影响,往水膜里加水或者加空气,他都不会裂开,还形成了球中球现象。让人为之惊讶!
知识多种、快乐丰富的太空课堂不一会儿就结束了,真想再看一遍。同学们,祖国的未来由我们来开创,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让他繁荣昌盛、更加伟大、举世瞩目。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3
2021年12月9日下午3时40分,老师告诉我们,观看天宫课堂。可是什么是天宫课堂?,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天宫吗?还是……我带着这些疑问,观看着天宫课堂。等我刚看一小段内容的时候,我就顿悟了“天宫”的意义,原来是宇宙。“天宫课堂”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宇航员们在宇宙,在火箭中为我们上课。
是啊!这听上去神奇非凡的课堂,这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给我们带来对太空热情、遐想的星星火种,魅力无限,在我内心引发的火势足以燎原。
“天空外面是什么样子?天空外面的太阳有多大?从外面看,地球是什么样的?”我想着儿时的问题,观看着。有趣的一幕发生了,是乒乓球!在我们的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玻璃杯底,乒乓球就会浮在上面,无论怎么按,它还是会浮上来,而在太空的火箭中,用吸管把乒乓球轻轻地按下去,结局却反转了,乒乓球反而乖乖地呆在水中,并没有浮上来。后面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水中的浮力问题,在太空中失去浮力,而地球上是有浮力的。
魔术般的画面还在不断涌现。用水球做凸透镜,你肯定没听说过,你可能在想:凸透镜不是玻璃做的吗?怎么会有水呢?水又是怎么会变成水球的呢?……一开始我不太相信,但是太空真的能做到水球做的凸透镜。
王阿姨先用工具造了一个水球,再由叶先生向里面注入空气,这样一个凸透镜就形成了。空气看见的人是正的,而旁边的水面看到的人却是反的,这说明这个实验非常成功。
后面还有很多有趣而又神奇的实验,我真的入迷了,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己去搜索哦。
看了这个直播后,我对科学的知识迅速提高了不少,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都被我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大脑的“记忆盒”中。我也想用热情探索太空,探索未知而又神奇的世界。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4
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此次“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和8年前一样,今天这堂课的讲授者依然有王亚平老师。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未来还将拥有“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课程表的内容更丰富了——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航天员老师们也热情地给同学们送来太空祝福。翟志刚:“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天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此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5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6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7
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释了太空中锻炼的重要性: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需要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从而让我们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太空实验环节了。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制成一个水膜,再向水膜中缓缓注水。由于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较强,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老师又向水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近水球时,水球里竟然呈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像。老师解释道,这是由于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部分,使其分别成像。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太空授课是物理课堂上最生动的实践案例”这一说法。
正如王亚平老师在课程最后给我们青少年的寄语,“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们的梦想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绽放”,我们当今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8
驶向那浩瀚银河,是无数航天人的梦想,是人民的梦想,更是祖国母亲的愿望!自从中国的杨利伟登月成功后,我们无不期盼着再次登月,一位又一位航天员实现了我们这一期盼。而“神舟十三号”更让我们深入的了解了宇航员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上有着美好生活的我们,可以正常愉悦的享受着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服务,而在太空生活的宇航员们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们不但承受着失重的压力,而且还带着一系列的任务来到太空。失去了家人陪伴的他们,在这毫无生机的宇宙中正慢慢探险着。
“动一出仓,感觉良好;动二出仓,还感觉良好;动三下次出仓,感觉良好。”三位老师组成的“感觉良好组”给太空带来了一丝生机。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出舱,也是见证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出舱的历史性时刻。尽管这次出舱异常艰难,但还是抵不住他们完成使命的决心,他们乐此不疲地介绍着自己,多么美好的一刻呀!
让我十分惊讶的就是王亚平老师做的实验与那不同寻常的日出了。据说三位老师在太空舱中每天可以看见16次日出,每90分钟就可以看一次!而且王亚平老师的双成像实验更是一枝独秀!是地球上无法见证的历史性时刻!只见她拿着一个水膜,慢慢的往水膜里挤水,水膜越来越大,正如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接着在叶光富老师的协助下,“水晶球”中央正嵌入一个大气泡。而后叶光富老师便“飞”入“水晶球”,我们便可以看到双成像这一令人惊奇的现象。
热爱各有不同,通过这次,也让我明白了他们所热爱的职业——宇航员。他们不惜历经重重坎坷、重重磨难。冲破那一道道封锁,只为成为他们理想的,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宇航员。他们的崇高精神埋藏在我的心里。相信将来,他们那崇高品质将在我心中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指引着我乃至所有青年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增添一份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走向幸福!走向胜利!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19
随着火箭的上升,犹如一只大手,将全国人民的心牵在了一起!浩瀚宇宙无穷大,中国探索无止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载的不止是宇航员,还有三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我是01,我已出仓,感觉良好。”“我是02,我已出仓,感觉良好。”“我是03,我下次出仓,感觉良好。”这样幽默的一幕上演在叙述中国成就的“太空课堂”中,而我,就是观看他们的沧海一粟。
昏暗的教室中,唯一的一块光屏呈现着影像,距我们遥不可及的宇航员们在苍茫浩瀚的外太空中,给我们授课。在飞船的失重环境,以往在地球上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是否会发生变化?长期在失重状态下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在太空中,细胞的运动会与以往改变吗?小小的脑袋装满了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神舟十三号的空中课堂。
三位宇航员仿佛带我走进了不一样的科学世界,带我领略了这个世界的奇幻奥秘,带我揭开了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在这个世界中,重力人间蒸发,乒乓球能毫无阻碍地穿过水,那水的浮力就宛如与重力携手而去一般,让乒乓球如入无人之境;在这个世界中,以往重力施加给水的压力都不复存在,水可以在空中漂浮,无数滴水滴凝聚在一起,仿佛时间静止一般,形成了一个巨大水球;在这个世界中,人体的血液随着重力的消失而躁动,人体的骨骼随着重力的消失而吱吱作响,浑身上下仿佛每个细胞都运动起来。这个世界,奇妙而又神秘!
我的双眼死死盯着屏幕,看着上面的画面,不由想到我国科技发展竟如此迅速,我深感自豪;同时,我更远一点联想到三位航天员们夜以继日的工作在这个连行走都需要辅助的外太空里,他们坚持不懈,视困难若无物令我感动,他们为科学奉献,为祖国科学发展做努力的品质令我佩服,他们在此过程体现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同时,我又更远一点想到,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应该心中有信念,不仅会学,并将其用到生活中,传承前辈们手里的火炬,将这份信念留在心中,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用实践奠基的路。
科学无止境,信念代代传。高举手中的旗帜,接过先辈的火炬,为严肃的生活增色添彩,踏着前人的脚印走向成功!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20
12月9日,我国实行了连美国人也没有实行过的天宫授课。实在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三名神舟13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全世界的人展示了一系列太空场景,再次让中国人在航天领域更进一步,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实力!
航天员们化身老师,向我们讲述了空间站的生活。航天员在太空中因为失重原因,行走、转身等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太空却成了一大难题。但是航天员们可以从各种仪器得以保证健康,再次有力地说明了当代中国的强大,而且太空实验言语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变成一种似液似物的东西。当航天员用一个仪器放入水中时水立刻形成了一层水膜。向内加入空气还会变成双透镜,一正一反。用泡腾片放进水中时。生成的气泡会在水膜中膨胀,但不外泄。这些实验实在是太有趣了,不仅科普了航天知识,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之强盛。
观望此刻,我感触颇深。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站起来并且完全站起来了的飞跃!“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头号大国,改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未来的祖国需要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21
昨天,我通过央视频线上直播收看了一堂生动精彩的“云课堂”,全程见证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并跟着太空讲师王亚平老师参观了我们的中国太空空间站,向我们揭开了神秘面纱。
“天宫课堂”第一课,我最感到神奇的是泡腾片的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拿出了一个水袋子,演示了他们在“天宫”喝水的过程,让我不禁感慨太有意思了,喝水就像玩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一样,张嘴把飘着的水珠含进嘴里咽下。接着开始实验展示了:拿出了一个小圆环,往里面挤了点水在圆环中,一下子水珠变成了一张膜像胶带一样粘在了小圆环上并将其填满。王老师继续注水居然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接着,将小泡泡从里面水球里吸出来,开始注入蓝色液体,瞬间从晶莹剔透的水球变成了一个深蓝色的“地球”,最后往蓝色的“地球”里放入了半片泡腾片。泡腾片在“地球”中爆炸,不断的产生许多小泡泡,像欢乐的小精灵在里面跳舞。越想越神奇!看似这个“地球”的水球怎么没有被小泡泡们冲破呢?
这堂课让我们感知了宇宙的奥秘,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激发了我对宇宙科学的好奇,让我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争取成为一名宇航员,亲身到我们中国太空站去体验、去探索里面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22
昨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宇航员叔叔阿姨们的太空授课。太空,真奇妙的。因为没有地球的引力影响,人在太空可以“飞”起来。但也因此,宇航员们的衣食住行都变得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衣——在太空,需要穿专门的宇航服。这是因为太空没有引力,致人体内的血液流动发生了改变,长期在太空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宇航服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而制作的。
食——有人会问,太空没有引力,那如何喝水呢?对于这个问题,王亚平老师也为我们做了解答。在太空喝的是再生水。其实呢,它和普通水喝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喝水时,无生水装在一个专门的水袋里。倒出来之后,它成了一个浮着的小水球。啊呜一口吃掉它,喝水就完成了。太空舱里的东西也很齐全,也有冰箱、食品加热器等厨具。也正应了那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太空舱里该有的什么也不少。
住——太空无吸引力,那么如何睡觉呢?其实啊,宇航员是睡在一个睡袋里。但无论什么样的睡姿,都有一种站着睡觉的感觉。有人问,在太空睡觉会做梦吗?当然了,和在地球上一样,宇航员们也时常梦到他们的家人朋友。只不过当你醒来时,才更像是在做梦。
行——在太空舱里,在周围和地面上,都有辅助行走的工具。才能保持走路时不会走着走着就飘起来。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王亚平老师讲授给我们的。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先做出一个水膜,然后在水膜上不断注水。慢慢的,它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水球。透过水球,我们看到了倒立的王亚平老师,这时候大家都想到,这不就是我们物理中学的放大镜的原理吗?上完这堂太空课堂后,我深刻的意识到,太空是非常奇妙且神秘的,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未知。不能只局限在这个小家,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勇气追求,所有的梦想都有可能实现,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我们的探索永不止步,我们的文明永远前进!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23
12月9日,我校于今日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坐在教室,通过多媒体观看“天宫课堂”第一课,“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展开讲,天宫课堂令我们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感知宇宙奥秘,天地之间进行互动。
“天宫课堂”开讲,太空真奇妙,讲述了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衣食住行,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航天服的内部设计以及功能,企鹅服的功能是对降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接着讲述了细胞生物学夜光服展示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研究,详细讲解了心肌细胞,细胞在太空中很神奇,荧光显微镜下跳动,并且一闪一闪的十分震撼,成片的心肌细胞做着收缩运动。
到了同学提问的环节,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各有特色,第一位同学向空间站中的叶光富老师,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里,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自由行走吗?”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因为空间站中没有重力的帮助,所以空间站中的人无法像人在地面上一样的行走。他们总是飘来飘去的,并且在旋转的过程中,上半身向右转,下半身会向左转,上半身向左转,下半身会向右转,吹气等动作在空间站并不能令其转身,这是叶光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但手臂大幅度转动时,可以令其转身。第二位同学向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王亚平老师向我们作出了解答,由于他们用的是处理过的生水,所以不能循环利用。并且水在地面上有浮力作用,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向下按,乒乓球会不断的浮出水面,但是在空间站乒乓球并没有浮出水面,而是在被按压后沉在水底,王亚平老师向我们解释,那是因为在空间站中浮力几乎消失。
水膜实验是王亚平老师和叶光富老师共同进行完成的,这个实验使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共同做的花太空绽开了。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水膜中注水,形成一个大水球,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是一个倒立的像,那是凸透镜成像形成的。随后,叶光富老师将水球中的小气泡抽走,并向水球中注射了一个大气泡,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可以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王亚平老师借此向我们提问,“为什么会有一正一反两个像?那是因为水球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还进行了泡腾片实验,画面十分壮观。后面有广西南宁,澳门,四川汶川,北京等几位同学,向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提问了各有特色的问题,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也为他们一一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最后,有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感受,第一位同学感觉透镜成像十分震撼;第二位同学提出,在空间站想要转身的时候,用扇子扇一扇应该也可以转身;第三位同学道出航天员老师们在空间站要克服重重困难,身负重任的他们是多么的艰难,并且希望自己以后也像航天员老师们一样伟大。
就此,中国空间站首站太空授课成功完成。
我的理想是蓝色的,但在这上面增加了一抹亮眼的红色,那是国旗的颜色。我把蓝色穿在身上,把红色绣在胸口。
【2021《天宫课堂》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2.天宫课堂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