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室内由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活动,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品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分析总结(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堂教学分析总结1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就必须改进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法上进行了改革尝试。
1、组织学生看书预习,自主学习。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有些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实践便可学会,这时教师的适当放手无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的新与旧知识的联系,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快乐。自学前,我一般出示读书思考题。思考题的内容大体是:这部分内容包括哪些新概念?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请举例说明你所学到的新知识等。要求学生根据读书思考题边看边想,边写边划。“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划”出书中的重点。
如,在自学比时,我出示如下的思考题:
(1)什么叫比?什么运算时才能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你能写出几个比指出他们各部分的名称吗?你发现比值的求法了吗?你能求出你写出的比的比值吗?
(2)比、分数、除法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由此可知,比的前项还是后项不能是零?
2、组织小组讨论解疑。
对于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时是否就一定由教师讲解才好?我觉得未必如此。启发学生思维,以小组讨论解疑为主,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其次问题要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问:不用圆规怎样画圆?用一张纸能剪出一个圆吗?怎样在一张圆纸片上找出它的圆心?怎样在一块圆铁板上找出它的圆心?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圆的知识有了深化的认识。
通过经常性的组织讨论和质疑,我欣喜地感到:不少同学学习时已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了。这正是新世纪教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因为学生对周长的意义已经了解,所以,探究圆的周长时,我进行了分组测量手中圆形纸片、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将结果记录好。在动手实践中,有的组是用滚一滚的方法,有的小组是用绕一绕的方法,而且在活动中,能够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活动,活动有效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了规律,正确地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各种感觉器官,从感性,从实践到认识,印象深刻,学了也不容易忘了。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改革教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动手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绝不能包办代替什么都“灌”给学生。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万不能削弱的,教师不仅要讲清知识,而且要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主动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问题一,当课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时,我的课堂教学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顾及优生,学困生以冲刺的速度也赶不上,而当放慢速度时,优生又显得无所事事,如何让优生吃饱,差生吃好是值得去思考和借鉴,
2、问题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得到了转变,但是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还是放手不足,常常会出现教师的包揽情况。
改进措施:
1、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或网络学习,或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己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能力,确实做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去做,即使失败也能够看到学生探究过程的成长与进步,在失败中更能发现新知识的新,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课堂教学分析总结2
一、教学背景
1、班级情况分析:
这个段是外国语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使用PEP教材。该班基础较好,学生比较活跃。
2、课堂教学的目的:
(1)、会听说读写四会句子,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
(2)、能听懂复述let`s try.
(3)、会对图片进行替换,能用重点句说说自己的周末安排
(4)、适当拓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自我诊断目的: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学生的表现情况,各块时间分配情况,小组活动情况。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用语的使用是否到位,学生语音语调的练习是否到位,学生对活动的反馈等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教后自我诊断
今天,我试教了pep7 Unit3 A Let`s talk .学生对于竞赛类的项目总是兴趣十足,尤其是比较活跃的班级,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所以我设计了闯关游戏来复习旧知,进而引出新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达到让学生充分复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并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重视学生参与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闯关游戏
我设计了三关,首先从复习词组,到测听力再到口语表达,层层递进,内容上也是从易到难。整个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let`s try中出现的难点,也通过多听几次来解决,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判断力。
课堂症状:闯关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感兴趣的,但是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整个游戏过程都在平淡中度过,没有出现预期的小高潮,只能说进行得顺利,这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一个缺憾。
2、呈现部分
由于是对话教学,所以听音模仿很重要,我设计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听,然后在听完后补充完整句子等的一系列活动,充分强调了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为下一步的pair work 做准备。这里的设计很好地利用了磁带这个媒体的作用。
课堂症状:让学生充分听了之后,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让学生边跟读边补充完整对话,这个过程没有掌握好,学生都忙着写而忘了跟读。这里可以先让学生写了再跟,或者跟了再写,但由于怕时间上的出入,所以做得不够。
3、pair work 让学生充分张开嘴巴
这个环节是根据书上的图片来设计的。其中有一幅是theme park,theme这个单词学生没有学过,我就利用因素和音标,th/θ/,/θi:m/让学生自己拼读出来并进行了操练。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音标了,所以在这里我就设计了这个点,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经过拼读后,学生能比较好地读出了这个单词。然后在操练对话的时候都主动选择了这幅图片。
4、任务型拓展的设计
这一块,我设计了重阳节去看爷爷奶奶的环节。通过对我设计的活动的评价,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进行讨论,比如说i`m going to climb mountains with my grandparents.由于我的爷爷奶奶年纪比较大了,而且我是个孕妇,所以学生自然就会觉得这个主意不好。然后我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使用了oh,that`s good/no, that`s not good,接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解决问题,也让他们知道利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讨论是很轻松的事。通过观察我设计的weekend plan,学生基本上能用英语互相讨论,并和老师展开对话。接着我又在原有的对话基础上拓展了新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em?并进行了操练。
之后请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去看望爷爷奶奶的周末计划,先写好计划,再和同伴说说。学生写好之后,老师先示范了整个对话,再请学生表演。
课堂症状:这一块是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设计,用英语讨论我的计划,然后适当的拓展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过在最后写的这个环节,觉得有点主次颠倒了。对话课,重点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口头表达,虽然说写也是一种必要的练习,但是这个环节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去调查别人的计划,然后写下来,这样就达到了先说后写,这样的任务设计就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可操作性。
其他不足之处:在闯关游戏过程中,生怕学生听不懂指令,过量使用中文说明,其实课件上已经打出中文了,老师完全可以用英语表达。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更及时,更有力度,这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会更高。一堂好的设计需要到位的评价和优秀的课堂调控能力,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课堂教学分析总结3
《光的反射》这节课是在建立在我们学习关于直线传播知识以后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
我按照教材要求,对本课进行处理。从射击比赛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反射概念→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学习光的反射现象中的名称(小老师讲解、小组内相互记忆、教师PPT再次呈现)→落实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自制实验器材)→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简单光路图(各小组成员分层上黑板展示)→通过小组体验实验引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现象,以此得出它们的异同。
依照这一过程,一步一步展开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也牢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有不足之处,教学语言单调直板,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发现本质。也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忽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展示不全面,只叫了两组同学,这样得到的科学结论不够客观。
总之,我觉得科学是求真求实的,平时教学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不能面对问题,在一堂堂的科学课上肯定还会出现更多的`“怎么办”,我们的科学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任重而道远”。
课堂教学分析总结4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通过观察、收集数据和与学生沟通,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本总结将概述我的观察结果、分析以及改进建议。
一、观察结果
1、课堂互动:
我发现课堂互动程度有待提高。尽管我尝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但多数时候仍是我在主导对话。
2、学生参与度:
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度,他们很少提问或参与讨论。
3、教学内容:
我发现某些课程内容较为抽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二、原因分析
1、教学方法:
我意识到我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未能充分利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因素:
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缺乏自信或基础知识薄弱而不敢参与课堂讨论。
3、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的抽象程度可能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调整。
三、改进建议
1、教学方法改进:
尝试采用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鼓励机制:
为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可设立奖励机制,如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颁发小礼品或加分。
3、个别关怀: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课后辅导,帮助他们跟上课堂节奏,增强自信。
4、课程设计优化:
对抽象的课程内容进行具象化处理,如使用图表、案例等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结语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分析,我深刻认识到改进的必要性。我将努力实施上述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我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分析总结5
“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句话对于全体语文老师来讲,值得反复咀嚼回味。
有幸聆听了18节参与无锡市新秀课堂教学评比的考核课,形式采用的是同一年段同一教材的横向式比较。教材的内容极富有挑战性。中年段:议论文《说勤奋》、科技说明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叙事文《维生素C的故事》;高年段: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人文《鞋匠的儿子》;低年段:韵文识字教学。然而面对困难,我们的参赛选手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他们的课堂教学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坚守本质,清清楚楚教语文已成共识,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期待的阅读课回归那浓浓的语文味扑鼻而来。
18堂课已结束一周,给听课者留下了什么呢?我个人而言:
(1)留下了语言。
语言不是抽象物,一个词语,一句话只有在具体的语境里赋予其形象方可显露生命。来自西郊小学的徐玉娟老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可谓是“一个词,一株树,一种精神”她以“望而生畏”为主线,让散落的语言珠子得以串联,以“望而生畏”为核心,使全文的语言情感有了向心力,为了给它找到合适的语境,徐老师把“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作为它的背景,分三个层面推进其之所以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在恶劣的环境中抗争;在频遭摧毁中抗争;在面对命运不公时抗争。让“语、像、神”三位一体。
扎实的语言训练,不同的教师演绎着同样的精彩。如:从“坚硬”想到硬到用刀都刻不动的地步,师生合演“两合抱粗”,把“苍郁深沉”的绿跟常见“翠绿、鲜绿”比较。陆桥的王华老师则通过三组清晰的词语分类让学生领略青海环境之恶劣,高原红柳不屈的神奇。他用教学告诉我们词语是有“温度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黄惠萍老师执教词语则带有中年段的特点,在《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中,她巧妙地把词语学习纳入文本系统中,教学“天涯咫尺”先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入,设问从“若”你看到什么?现在这样的愿望能实现吗?由学生回答引出:互联网让知己亲人实现了“天涯咫尺”的梦想,读课文语句“从北京的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在网上和亲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于是“天涯咫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存的不仅有温情的浪漫,更有高科技的神奇。
(2)留下了形象与情感。
王船山在《诗绎》中说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书法中的“飞白”,绘画中的“留白”文字作品中的“空白”都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紧扣哥伦布的情感线索来感知人物形象,是执教《维生素C的故事》老师设计的共同点,但周庄的赵燕老师处理情感更为细腻,善于捕捉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而动情。设计了哥伦布与病重船员挥泪告别的情景:那握手再握手,流泪再流泪,拥抱再拥抱,那份自责,那份歉疚把学生带入当时场景,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悲与情。刘敏老师在《说勤奋》议论文教学中,这样来进行细节处理的:采用划(划出司马光、童第周勤奋的句子)品(抓住“警枕”“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起早贪黑”悉心体会)比(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体会勤奋人共同特点。随机圈划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等词。通过比较,学生体味出:不管你有多聪敏,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努力才能成功。
(3)留下了布局谋篇的印记。
《说勤奋》的陆海芳老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领悟作者如何讲道理,并在课文研读中去理解句子含义,体会句与句间的联系,可惜分析的痕迹随处可见。华娟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以议员心态的变化作为切入点,以此为主线,全面展开,然后抓住林肯的三段话重点理解,体会林肯的伟大人格魅力。若能有段“补白”林肯演讲后,议员在想些什么?若能留点“读写结合”时间,教学更有味。
当然值得欣喜的课堂还有很多,黄荣伟老师干净利索的语言,李红霞老师富有童真和感染力的语态,还有刘锦萍老师有滋有味的低年段韵文教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感到这次课堂,老师们的目标简明了,手段简化了。补充大量资料的臃肿课堂现象不见了,教学设计环节繁复,设问多多的“迷宫”现象不见了。
当然在课堂中还有一些不足,有些问题虽不具有普遍性但有代表性。
(1)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非此即彼,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回归分析式教学,把对教材的理解等同于教学设计。我们要摒弃教师为主体的理解性教学,因为它忽视了学生感悟、质疑能力的培养。
(2)在文本解读中,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能断章取义,把局部单独地、机械地,隔离开来,文本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认为语文悟文必须从全篇着眼去读,去探究。
(3)教师人文素养与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语文教师只有拥有厚实的文学积淀才能自如的驾驭文本,呼吁每个语文教师要做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
【课堂教学分析总结】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常规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分析报告07-26
课堂教学总结01-04
试题分析总结11-03
学期分析总结12-20
处暑的分析总结07-06
学校课堂教学总结03-06
关于课堂教学总结08-18
课堂教学总结最新05-17
课堂教学总结范文03-31
课堂教学的总结模板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