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1939年发布首版英文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1
林语堂先生,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读他的散文,清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却不乏人生哲理。读他的小说,《红牡丹》、《京华烟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书如见其人。特别是《京华烟云》,更被誉为近代版的《红楼梦》。读他的第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全面阐释,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鸿铭先生那样全盘肯定,也非全盘否定,应该说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颇有见地。
其中,在读过《京华烟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离奇之中。林语堂先生本人比较尊崇道教,书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书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兰。曾经说过,养女当如木兰。林语堂先生有三个女儿,无一人上过学校,但是后来每个人都成为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她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处理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处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彻底放手,又没办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语堂先生曾为大女儿写过悼文,非常的悲痛。
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即便后来接受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仍不免会转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求答案。因为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许多中国人都是外儒内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时候渴望“出仕”,从道家思想中寻找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想要为对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淋。
通常人们会认为跟一个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会跟好朋友吵架。试想一下,原来常跟我们有争执的人竟然都是跟我们最亲密的人,而能够跟我们发生争执的人也对我们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说“吵架”也是一种沟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2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目当中,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
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
姚木兰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始终保持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当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攀登泰山时候,两个人对着秦始皇无字碑时的心照不宣,是表现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他们看到,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立夫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木兰一语中的:“因为石头无情。”可见,木兰在精神上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
京华烟云读后感3
意犹未尽,这是我读完《京华烟云》后的第一感觉。
姚思安,主人公的父亲,他是真正读懂了“道”的人,他不拘旧习,思想进步,远非同一时代的人可比。他反对给女儿缠足,视金钱如无物,勘破生死,享受人生。他超然的见解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一辈,木兰、立夫等因此都显得卓而不群。他是那个时代的圣人,那个时代真正的老神仙。
姚莫愁,主人公的妹妹,她稳重,贤惠,宽容,虽然思想略显保守,但的确是最适合持家的人。有这样一位妻子,孔立夫基本不需要为生活而再担心,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或许,立夫更喜欢木兰,但,的确,莫愁更适合他。
冯红玉,相貌出众,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从任何一个方面看,她都是翻版的林妹妹。除了名字的颜色外,再也看不出什么了。她和阿非本可以算作青梅竹马,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段事不关己的话,让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天妒英才,何况她还是红颜。
孙曼娘,木兰眼中最美的女,也是木兰最好的姐妹。她温婉贤德,尊礼仪,孝父母,她和平亚,本可算是天作之合,可惜二人均为旧理所缚,最终的结局凄凄惨惨。幼时丧父,少时丧夫,一辈子没享受过丈夫的疼爱,没生过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悲剧之中。如果她当年能大胆一些,或许,生活会好很多。
牛素云,我觉得是这里面最可怜的人之一。蛮横无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一直以来被人们所憎恶,但最后在面对民族大义与个人利益时,她番然悔悟,让人们肃然起敬,当然这也跟经亚的孩子以及姚老爷子的话有关。
当然还有平亚、经亚、荪亚、暗香、曾文璞、曾太太、桂姐、丽莲、爱莲、姚太太、冯舅爷、环儿、体仁、银屏、华太太、宝芬、陈妈、陈三……太多太多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他们之间的各种故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虽然我觉得,最后的结局有点生硬的走了高唱爱国的政治路线,但总的来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再好不过的书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4
昨天晚上终于读完了《京华烟云》,很厚的一本名著。有多久没有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厚厚的书了?自问自答:“好久了。”真的好久了,就到记不起来上一本读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行字时,我莫名叹气。而后的一天时间里,仿佛还是在那段乱世之中,扎下根出不来,也不想出来,多呆一会儿,总是好的。
如今,我的脑袋里有了两个木兰的存在。一个木兰,巾帼英雄称豪杰,不惧强敌勇向前,是我们朝朝代代赞扬的对象,古书记载,励志故事,动画形象,让国人无人不知,家喻户晓。而另一个木兰,只是存在于林老的笔下,存在于读过《京华烟云》的读者心里。机灵活泼,端庄大方,时髦新派,抛弃旧习,思想自由奔放,敢作敢当,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先锋。书中的前言是林老之女林如斯所写,她说林老当时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可见林老对于木兰的钟爱。此处的木兰,没有巾帼的英雄奇迹,更现实更生动,让人不禁大声感叹:“不做巾帼此木兰,必做书中彼木兰”!
书中的人物和关系结构是我读过的所有书中第二复杂的,第一便是《红楼梦》了。很巧,林语堂先生终生痴迷《红楼梦》,对于庞大的人物体系细化之分,想必当时也受益于《红楼梦》。书中只是描述了曾,姚,牛三个富贵家庭的起落和变迁,仅仅三个家庭,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封建落后又努力挣扎的中国。
姚家,一个不参与政治的生意人家,产业遍布江浙。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这位老先生在整个过程中是唯一一个让我想不出缺点的人,人无完人,也许我没有参透看到。姚先生的思想的极度自由的,在看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轻十岁二十岁,会不会和他的女儿一样,积极适应新社会,崇尚新思想。也许是因为年纪,姚先生的这种自由思想没有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但是在儿女身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即使到最后先生云游四海十年,我没有不理解,一个灵魂自由的人,即使山河破败炮火连天,又怎么能扰他清净?
京华烟云读后感5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
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读后感6
京华烟云是大家林语堂的作品, 《京华烟云》以曾、姚、牛三大家族从 1901 年义和团 运动到抗日战争 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为主线,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 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 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作为一部 长篇小说,内涵丰富,引人入胜,实际贡献也颇为显着,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 地中国书来得像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有效。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的,而虽为小 说其中的真实性又无法抹杀,所以说京华烟云值得一读。
其中令我感到最真实的存在就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她很浪漫,但 又不失庄重,有她的生活会平填许多花絮;她又很现实,礼教家规是她的行为准则。浪漫加 现实,难怪有人说她是最理想的女人。木兰的爱情同样也是曲折,她的婚姻是一场纠结的演 绎,她因为冲喜嫁到曾家,阴差阳错嫁给了妹妹所爱之人,而丈夫却对她更是冷冷冰冰,在 曾家妯娌之间的矛盾,与所爱之人周立夫更是只能爱埋心底,丈夫的外遇,曾家的衰落,她 的爱情婚姻之路走得很是艰难,虽然最后,她的丈夫荪亚爱上了她,周立夫和她的妹妹也有 了圆满的结局,但个中酸楚旁人岂能体会。 我在文中最为同情的便是牛太太马祖婆,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角色,她的榜样, 就是那个慈禧太后,呼风唤雨,专横跋扈。她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可到了, 这哲学却破灭了。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了恶女人的自私、贪图、冷酷和狠毒等特征。真是误 人又误己,害人也害己。但她的确是可怜的,错误的价值观,被世人所唾弃与不齿,身为一 位母亲却误了自己的亲身骨肉,何其可悲啊。
文中最幸运的便是木兰的丈夫曾荪亚了吧,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成功男人的首要 要素他便就具有了,可是他却不懂珍惜,外遇,脸色,不断的招呼着她的妻子,还好他足够 了悟,最后应了木兰的感召,看到木兰人性的光辉。 这部小说向人们表述了很多东西,爱情,婚姻,家国,战争,上半部分爱情婚姻为着 重,书的后半部分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从军阀到抗日,乱世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人能完全 主宰自 己的命运。
小说时间跨度几十年,也是很多种人生的缩影。各有各的悲欢离别,各有各的苦乐哀 伤,可是总是有茫茫的希望,让人不忍放弃,平淡,动荡,人生也就这般了。 读本小说,品段爱情,懂得悲喜,人生总要无奈,人们总要成长。
京华烟云读后感7
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如果说是几大家族的兴衰史,不如说是反映中国一个动乱时代的跌宕起伏的历史缩影,但书里更多哲学思想观和人物的人生体验变化也让我们读者的思想跳出家族纠葛史,得到无限的升华和净化。
我喜欢姚先生的道家自然大道的人生哲学,喜欢木兰聪慧美丽大彻大悟的思想转变,喜欢立夫的激进昂扬的敢作敢为,也喜欢荪亚的豁达包容快乐简单,也喜欢开始讨人厌但伟大转变的人如素云的救赎,更喜欢最后新一代年轻人如阿通、肖夫的舍家为国的英雄气魄。印象最深的还是林先生最后木兰思想升华的几句话,那是魄人心声又掷地有声的铿锵有力的回响:
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
这歌声让人热血沸腾,也看到中国人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
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她失去了空间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感,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了。
她父亲是全凭静坐沉思而获得,她现在也获得了,却是由于和广大的群众,男男女女、儿童的接触。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将之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
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高耸入云的天台山巍然矗立。它在道家的神话里,是神圣的灵山,是姚老先生的精神所寄之地。在庙门前,老方丈仍然站立。他仍然看得见木兰、荪亚,他们的儿女,与他们同行的孩子们,所有他们的影子。他看了一段时间,一直到他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融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
读到上面这些才感悟到本书的精神力量,让人动容,让人振奋鼓舞,也让人回味无穷,中国是伟大的民族,就如青青原上草,生生不息,长歌万里,我们只有不忘初心,发奋图强,才是为家为国的好男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8
不知怎么的,当在心情浮躁不安时,品读这本小说《京华烟云》,原来躁动的心立刻能够平静下来,也许是被书中主人公姚木兰那种稳重而又端庄的形象所吸引,被故事中青年男女在面对争吵,背叛,分离时表现出来的如何爱,如何宽恕,如何追求而感动。电视连续剧与原著相比较,故事情节有许多不同,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青睐与电视剧。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所写的长篇小说,故事讲的是牛,曾,姚三家的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姚家的大小姐姚木兰是京城有名的才女,她从小深受父亲道家的影响,知书达理。在小时候因为一次逃难被拐后被曾家所救。在数年之后,曾家的大公子因为风寒,危在旦夕,曾家想到了冲喜,想到了木兰,因为木兰在他们心中是完美的,但木兰没有同意,曾家只好选中了木兰的妹妹莫愁嫁给荪亚,木兰的好姐妹曼尼嫁与平亚,牛素云嫁与经亚,而就在这大喜的日子,莫愁因为误会荪亚而逃婚,曾家来姚家要人,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跪倒在地的请求,面对自己已经有了心爱之人时,木兰选择了替妹妹嫁给荪亚。嫁入曾家的木兰并不是和其他的新婚夫妇那样过着幸福的生活,她的丈夫荪亚看到新娘不是莫愁弃她而去,她的妹妹恨姐姐替她结婚,而她却默默的面对着丈夫的背叛,木兰一再善良的忍受着,终于当她得知荪亚与另一个女人曹丽华有了孩子时,木兰选择了离婚,可这是曹丽华却死了,荪亚痛苦万分,曾太太请求木兰可以留下来,木兰看着那个孩子,也许是出于母性的角度,木兰同意了了。木兰对那个孩子当作自己的亲骨肉来看待。最后,木兰赢得了荪亚的爱与尊敬,赢得了爱情。而妹妹莫愁早已不恨她了,与立夫结为了夫妇,对于素云后来伤害过曾家和姚家,即使素云和经亚离了婚,木兰仍然以一种宽容之心原谅素云,致使再后来帮助木兰共度那关。
木兰在每位女孩心中都是完美的,她不仅拥有才能而且拥有一份宽容之心,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评。她以一份善良,一份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位人,不分贵贱。对于我们,被她那种精神而感动着,更应该学习她那种精神品质。
京华烟云读后感9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10
最近在读一本书,是文学大家林语堂先生写得《京华烟云》,读过之后,感慨万千,在人的这一生当中,有一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起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孰可惊人。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带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展现了现代中国历史历经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被称为“新时代的红楼梦”。
书中讲述了姚木兰这个传奇女人的一生,一位女子,能容湘云与宝钗于一身,必然是不同凡响的,湘云是天真烂漫,可爱动人的,宝钗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博学,通情达理。融合了她们特点的女子,大概是男人心目当中,最理想的佳偶吧。
《京华烟云》不仅是一本以主角为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家族史,也是一部民国的时代传奇。
浮生若梦,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人生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有过种种起伏,那么在地域的无限,历史的无涯里,生活会变得更加悲壮,而在那个时代,木兰是个幸运的女子,却也是一个,不那么幸运的女子。如若说孩童时的木兰,觉得她像湘云那样,天真自然,随着年龄稍长,木兰变多了几分宝钗的气质,她懂得照顾自己的妹妹们,也懂得忍让坏脾气的哥哥,仿佛天生便懂得贤良淑德,情不自禁,让人想起大观园中,那个通晓人情,优良贤惠的宝钗。但木兰这一生过得,最让人觉得通情达理的一件事,也正是我所看到的这本书的灵魂之所在,那就是木兰的婚姻观,因为她相信宿命论,书中这样写道:木兰相信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那天夜里,她无法入睡。事已决定,无可反悔,只好如此。她开始在心里思索孙亚,记得她在运粮河的船上第一次看见他时,那么个男孩子,向她咧着嘴憨笑。命运真是把他们俩撮合在一块儿了!好多不由人做主的事情发生、演变,终于使人无法逃避这命定的婚姻!她想起孙亚的模样,想到她同他相处是多么轻松,因为她全不怕他。
看完全书,在反过来重新读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稍稍对木兰的处境,抱有不平,因为那个时候,木兰的心里是爱着立夫的,她觉得立夫的思想是能和她产生共鸣,立夫的为人善良,品性端正,文采丰富,是她理想中伴侣的样子,可惜的是,她与立夫没能够早早的遇见,在木兰小的时候,被人贩子拐走,后来被曾大人所救,看见木兰聪慧灵敏,会识甲骨文,长得标志,再加上木兰的家世背景丰厚,曾家就一心想纳木兰为自己的儿媳,两家因此也就成了世交,倒不是说我不看好木兰和孙亚这对青梅竹马,而是说木兰如果出生在21世纪这个新时代的环境下,她大概会找立夫诉说自己对他的爱慕,并且只要立夫也表达出自己对木兰的喜爱,那么木兰便会取消婚约,而与自己的真爱在一起,因为在书后面描写中写到,木兰在和立夫单独在泰山上一起欣赏无字碑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激动的,两人沉默地看着无字碑,后来立夫的一句话让我为他俩的爱情而感到惋惜:“这个无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木兰也说出了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经过他们外出旅行,这次短暂的相处过后,木兰也深深的体会到,只要接近立夫,她就会快乐而满足,她和立夫的谈话,都富有精神上的深意。在其今后的生活里,她虽深爱着孔立夫,但她也始终没有背弃过她的婚姻,她也从没有怀疑过,自己对孙亚的爱,虽然,两种爱的层次大不相同。
我对《京华烟云》这本书的爱,大抵都源自对木兰这个可爱的女孩,不过木兰的一生,却不仅仅是这么简单而已,随着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开始深入,发展,木兰的一生,也即将迎来一段又一段的波澜起伏。
这本书里充满了智慧,让我在读完之后,仿佛是自己经历了这曲折而又浪漫的一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再次回味那些令我心动,流连忘返的诗词,道家的思想,如果换做是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我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是走命运给我安排的道路,还是听从内心最真实想走的那条路,我陷入了困境,但是,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人生后面还是有很长的一条路要慢慢地走过去,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于这个宇宙而言,所有人都不过是苍茫天地中的一粒微尘,而这宇宙是何其浩渺啊,繁华不过转瞬,几十年的故事,眨眼间便结束,留下的只有易异地回敬。《京华烟云》是一个时代的挽歌吧,没有人能给我们直接的回答,只有枯叶落地,仿佛一声深沉的叹息,我们恍惚间,也似乎听到了,新雨过后,嫩根拔根生长的呼吸声,如枯木逢春,这一切,都百废俱兴,《京华烟云》这个故事,并不是时代的挽歌,而是新时代的前奏。
京华烟云读后感11
《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的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京华烟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京华烟云》是前辈留给我们年轻人的财富。是要我们记住历史。这是一本需要你细心揣摩的著作,其中蕴涵的哲理会使你终生受益。如果你是个有情趣的人,不妨在夜阑人静时独自欣赏,在黑夜里一片寂静,这会有利于你的思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12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 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 《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京华烟云》。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京华烟云读后感】相关文章:
京华烟云诗歌07-14
京华烟云的经典台词06-14
赵薇京华烟云的台词06-11
《京华烟云》经典台词06-22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08-12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07-22
京华烟云小说的读书笔记02-03
电视剧《京华烟云》经典台词06-13
读后感| 《京华烟云》09-13
京华烟云读后感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