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范文

2021-07-08 15:41:47 教学反思范文

  一、反思成分

  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二、反思方法

  有以下五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5、学生反馈

  课后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预案。

  三、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0篇)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反思1

  今天课上,我们正讲到《少年闰土》,讲到闰土名字由来的时候,同学们回答:“因为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闰土,”“大家知道什么是“五行缺土”吗?”我问道。“老师,就是命里缺土。”“还有命里缺金的,给孩子直接取名叫金,太土了,家长就给孩子取名叫鑫。”“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你们懂得还不少呢?”大家的回答实在出乎我的预料。“五行缺土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就像闰土一样,父亲给他取了这么好的名字。也没有改变他的命运,我们大家不必当真。”

  “老师,我命里缺爱。”突然的一声大喊,使原本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原来是调皮鬼王伯之。这个学生兄妹两个,姐姐在山东大学上学,父亲在济南高校工作,母亲在微山上班,父母都忙于工作,对他的照顾少了些,但对他的关心和爱肯定也不少,王伯之学习成绩没问题,是个上进心、自理能力都特别强的孩子,但是在他眼里始终认为父母爱姐姐不爱他,以前我也和他交流过多次,他告诉我,父亲看他的眼神和姐姐的都不一样,今天正好趁此机会,教育全班的孩子,“同学们,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因为你们都有爸妈的呵护,有爸妈的孩子都是宝,怎么能说缺爱呢?只不过爸妈爱你的方式不被你接受而已,爸妈的爱你没感受到而已。”听了我的解释,下面的同学纷纷点头。“一个感受到爱的孩子,他是幸福、快乐、上进的,和同学们的相处是友好的,而那些缺乏爱的孩子,就像一个浑身长刺的刺猬,脾气暴躁,和同学闹矛盾不断,大家看看我们周围的同学,是不是这样?所以大家不要轻易发脾气,那些脾气暴躁的、经常和大家矛盾不断的学生其实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得到的爱少,所以也不会去爱别人,今后我们对他们要多包容,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是啊,平时班内总有个别心胸特别狭隘的孩子,过于在意别人的说法,容易受到伤害,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心眼”。即使是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也总会觉得是指向自己的,课下和同学们玩闹,容不得别人,自尊心强,还特别敏感,喜好猜疑,常常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或小事变大,甚至有的学生还因此而引发出一些攻击性行为,所以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

  今天的语文课虽然跑题了,但是作为班主任,时时刻刻都抓住机会育人,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首先是明白做人的道理,教会学生学会爱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爱。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充满快乐平安。

  教学反思2

  《“0”的突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令人振奋的故事。许海峰从小酷爱射击运动,立志要为祖国争得荣誉。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在第23届奥运会上,他沉着冷静,力挫群雄,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夺得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一、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孩子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奥运资料,整个过程中学生特别的活跃,说得也特别的丰富,课堂的气氛也热闹起来了。然后,我出示福娃图片,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 在学生自学这一环节,我先让自由朗读,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就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然后,我让学生代表汇报自己的收获,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很巧妙地检查了学生自课文的情况。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的情况下交流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三、接下来就是讨论和展示环节,在各组进行准备的过程中,我特别的忙碌,我在各组中穿梭,看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情况,以及各个小组长的分工情况,是或有做到在课堂前我给他们培训时提到的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任务

  四、时间把握上,我没做好,四十分钟的课被我上多了10分钟。但是我却觉得时间过得可真是快啊!以后在课堂中,我还是得把握好时间,在课堂中尽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教学反思3

  九年级教材上的化学用语是中招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化合价符号等内容。有人形象地把它称谓第二门外语。这些内容又恰好都集中在第四单元。学生一下子接触一连串的化学符号,难度有点大。每年在讲这些内容时我下了很大功夫,让学生背、记、默写。但是学生记起来仍然感觉困难。而且考试出错几率也较大。近两年来,我采用了分散难点,强化重点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堂绪言课上涉及到了物质的组成,我就简单介绍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是元素。然后拓展开来,说“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就这样让学生记几个元素符号,连续一周学生能把主要的元素符号记住,以后可以不间断提问巩固。从第二单元开始,讲空气、氧气时,也分散让学生记氧气、氮气、氢气、碳、硫、镁等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以后的每堂课在提问基本知识的同时,把化学式也连带提问。这样学生就无意识记住了好多重要物质的化学式。讲第三单元时,把原子符号、离子符号也分散讲解,并让学生强化记忆。这样就把第四单元的重难点分散到前四个单元中。学生记起来也感觉轻松,并且天天强调,堂堂提问,学生也记的牢固。等到学第四单元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好多化学用语了,这样他们并不感觉难了,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这种方法我觉得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不能粗心大意,如果不落实学生背默,只课堂上强调还是无济于事。这次月考前,我就忽略了化学式的复习,误认为他们掌握的好,结果这部分失分也比较多。化学用语比较空洞抽象,学生容易记忆也容易忘记,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多次重复记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带着激情上课,带着温情落实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的更好。

  教学反思4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鱼圻塘这个美丽的新园舍,聆听了两个精彩的教学活动,许老师执教的语言活动《啊呜啊呜吃得香》和顾老师执教的科学活动《好朋友夹心饼干》。

  许老师选用的语言活动《啊呜啊呜吃得香》主要是针对刚入园的幼儿进入集体生活,对家人还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平时在家里衣食都是大人包办,儿歌《啊呜啊呜吃得香》短小、简单,表现了各种动物自主独立的心理,并借助学说“啊呜啊呜吃得香”这句话,鼓励幼儿在园在家都能自己吃饭,养成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

  活动从教师带领孩子念,到孩子看图集体念,再到分角色自己念共三个环节,环节安排由易而难,层层递近,过度自然。整个活动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肢体动作丰富,始终牵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在边念儿歌边做动作的过程中,孩子逐步懂得了要养成独立进餐的好习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角色表演,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许老师请几位小朋友扮演儿歌中的小动物,然后念儿歌,念到某小动物时,请扮演该小动物的小朋友去篮子里找相应的食物。在第二组小朋友表演时,“小兔”没根据儿歌中的句子拿萝卜,拿了鱼,“小猫”却拿了萝卜,许老师马上说:“小兔觉得一直吃蔬菜不好,要吃点荤的,小猫也认为一直吃荤的不好,要吃点蔬菜,荤菜蔬菜搭配着吃营养才均衡,我们小朋友也要向小动物学习。”孩子的一个小小失误,却给老师带来了一个很好的随机教育机会,由此也可以看出,许老师有着很好的课堂应变能力,这也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今天的鱼幼之行让我看到了执教老师的课堂智慧,也让我感受到了鱼幼小朋友的聪明可爱。

  教学反思5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堂音乐活动《糖果真好吃》。我在上课前,想让幼儿通过感知巧克力是香香的,棒棒糖是长长的,糖果是甜甜的,然后在唱这首歌曲时能以愉快情绪演唱这首歌曲,能想象出糖果真好吃的感觉。

  我发现幼儿通过闻一闻巧克力的味道,看一看棒棒糖的形状,尝一尝糖果的味道能感受到糖果香香的气味和甜甜的口感,我觉得这里上的还是很好的。可是在唱歌时,在唱“巧克力香香,棒棒糖长长”时,幼儿不能很好的唱对这一句歌词的旋律。

  刚刚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这一句会幼儿会唱不好呢?我发现,可能我在示范时,没有考虑到这句歌词对幼儿有难度,应该在示范时要着重示范,让幼儿演唱时,可以在这句演唱时,着重演唱,或是幼儿第二次演唱时,给幼儿提要求,给幼儿再范唱一遍,这样幼儿才能对这句歌词才能又理解又唱的完整。

  我觉得下次再上音乐课事,应该要给幼儿在演唱歌曲时提要求,和对幼儿可能会觉得难唱的部分做一下更充分的准备。

  教学反思6

  在我个人看来,《泉水》真的是一篇很美的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教授起来也让人很喜欢,很能融入课文。

  因为是临时接班,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便于对课堂的整体把控。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并且根据课文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积累了词语。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生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品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样,通过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初读了课文,你都有什么体会?”“同学们喜欢泉水吗?”“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是一股什么样的泉水?”在学生互动交流、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点拨,使学生感悟泉水的奉献之美。对有感情地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达到了审美的情趣。

  还有一点需要思考的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比如在说到泉水姑娘是冲出来时,我提问泉水姑娘“冲”出来时心情是怎么样的,有很多同学都只会说快乐,可是为什么快乐呢?就说不上来,但是如果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能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来回答的话,那么从“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这句话中或者仅仅只是“阳光灿烂”这个词,能感受到的又何止是高兴啊!本来在平时教学中我为学生的回答总是不得我心感到苦恼,后来上完这堂课,跟我的师傅赵向红老师进行了一次讨论后才知道,原来问题都出在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不断地、巧妙地引导以及示范,致使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可寻,那么回答问题时当然也便有所缺了。

  所以啊,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引导与示范,让学生学会用联系上下文来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也便有法可寻,其语言的感受也会更加出色。还是应该多上课,多接触各类学生来提升自己啊。

  教学反思7

  本节课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几十几的.意义,会数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计数单位“个”和“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二十九添上一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时,使学生明确9根添上一根是10根,和原来的几个十合起来就是接着数的数。

  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几十几”的数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学习本课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几十几”的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数教室里课桌椅数量时,没有用到十个十个地数,而是从一数到最后(四十二),也没有利用好本班的优势,每小组正好10人,数完10个数之后应该停一停。这样就能和本课结合,充分结合本课内容。

  在复习1根小棒,1捆小棒的过程中,用来略多的时间。在播出的生活中与数有关的场景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感想。这些都有待今后的反复琢磨和改进。

  教学反思8

  接下来进入正题,很自然的引出主题图,图上画着什么呢?学生很活跃的回答了图上画着的东西,让学生看着图来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因为学生已经能说了,所以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着当小老师请其他小同学来回答问题,学生们个个提出了好问题,还很自信的当起小老师来,评价起小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回答问题完不完整。学生们个个兴趣十足,提了好多问题。

  在主题图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要问,就是为什么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由这个问题导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我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说生活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摆一摆。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些小游戏,如拍手游戏:请你跟我做“上拍两下,下拍两下;左拍两下,右拍两下;一支手在上,一支手在下,反手转。”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小游戏学生非常喜欢,全班学生都非常高兴的和我一起做。这些小游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又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三得,以后要多开展这样的游戏。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请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反思9

  优点: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的氛围非常的好,对于老师的回应也非常的强烈,说出了很多很好的答案。在孩子们的创编过程中,说得也非常的不错,说到了小水滴、小草、小花。

  不足之处:

  1、教具的准备: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具的准备是非常的重要的,能让孩子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这个活动中缺少了教具。整个活动就光让孩子们说显得非常的空洞,所以导致大多数的孩子在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么简单的诗歌学会。

  2、没有把握重难点:在这首诗歌里有重点与难点“不管我到什么地方,您总是给我温暖”没有让孩子们正确的领略到太阳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这里就涉及到了课。就像诗歌中“让露珠晶莹”,孩子们对于晶莹这个词,孩子们理解了吗?而显然孩子们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得还是特别的清楚。像这样的词教师应该要拿出来让孩子们理解这个词。

  3、环节之间缺少递进关系:整个活动中有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只是让孩子们一遍遍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诗歌中你听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感谢太阳”而缺少层层递进的东西,一个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该要让孩子们学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一遍遍的复述。

  4、创编过程:在创编过程中孩子们几乎没有用到诗歌中的句式,孩子们说得非常的多,创编的也非常的多,但就是因为教师在提炼的时候没有按照句式来进行讲述,所以导致孩子们也没有用到诗歌中的句式。如果孩子们在说出来的时候,教师及时地用诗歌里的去说,那么慢慢地孩子们也会跟着教师来进行讲述,这样就能使孩子们学到了真正的创编。

  教学反思10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在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所执教的《透镜》课反思如下: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神七”点火到计时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通过视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并完成自读题卡(我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实物元件并进一步指出近视眼镜是属哪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第二轮练习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有一学生提出: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我马上想到用激光分别正对凹凸透镜照射比较透过去的光圈与原光束的大小。结果否定了学生的判断。又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给他解决。”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在第三目标学习中。学生查阅课本积极性高了,分组讨论更热烈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

  教学反思11

  《家有喜事》,习俗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的积累与沉淀。古人道:安居乐业。人只有安居才能更好的乐业。千百年来,无论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还是不同时期,搬新居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家常重要的喜事。

  由于是喜事,所以,在办喜事时就会有许多习俗,但是这些习俗又因地区、民族、时期的差异而不同。家庭中的喜事有很多,如搬新居、迎新娘、祝寿等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人们的喜庆习俗也有所不同。农村盖新房的习俗有:一般盖砖瓦、混凝土房;对于新房上顶非常重视,不仅要隆重的宴请盖新房的师傅们,在新房上梁时,还要燃放鞭炮、礼炮等等。那么搬新房的习俗有:亲戚好友带礼物前去祝贺,搬新房时鸣放鞭炮等等。通过提问少数民族盖新房、搬新居有哪些习俗吗?先让学生们读课本上的资料,傣家人搬新房,云南傣家人习惯住竹楼,现在有的虽已改住木结构的建筑,但是建筑的形状不变,所以还称竹楼。

  傣家人对竹楼的建设非常重视,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还有哪些喜事呢?可以给学生补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这是人间的四大喜事。在《迎新娘》这一节,通过图图相连,从内容看,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时代在不断前进,婚庆习俗与方式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从画面内容上来说,早期婚庆习俗比较简单,也比较古老,延用抬轿的方式迎新娘;后期迎新娘用的工具改为交通工具——拖拉机,从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墙头上的玉米可以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大的变化,真是“五谷丰登粮满仓”,呈现在一种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世纪之交的婚礼改变过去,更趋于文明节俭,体现了新世纪新人的精神风貌。劝喜酒的行为更为文明,一改过去强迫闹房为文明敬酒,同样不失其闹意。像如:草坪婚礼:在春光明媚或秋高气爽的季节,新郎、新娘在郊外或户外的草坪上和亲朋好友共进野餐。气氛欢乐,形式活泼。简易酒会婚礼:新郎、新娘和家人略备几桌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大家在席间亲切交谈,期间举办一些小型活动,简朴而不失热闹。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集思广益。

  教学反思12

  每次上完一节公开课,心中总有波澜荡起,那些遗憾总在心头跳跃。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这节课上,我采用“听读、朗读、品读、仿写”四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三就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仿写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写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重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真切的体验。

  有了前两课诗歌学习的铺垫,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的热情很高,但是“热闹”的课堂结束了,孩子们的诗歌学习真的提升了吗?我不禁反思自己,通过静心梳理,归纳问题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课堂实际还是“老套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那么我们的重心就是引导学生去读诗、品诗,而我则喧宾夺主的忽视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作者简介也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出示。

  课堂角色“狭隘化”。品析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导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给出来的。在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时,评价语言缺少感染力,没有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再者,填空式的提问,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评价都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每一句评价语都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掷地有声,而不是无病呻吟。

  教学反思13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风景如画的春天过后是什么季节啊?(夏天)对,就是美丽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在这里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之所以这样导入,主要是想从孩子的情感入手,为之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做铺垫。

  二、多方法识字,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本首诗识字教学采取随文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的生字有:阴、晴、柔、露。而里面又涵盖了多种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换偏旁、编顺口溜、借助反义词和组词等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根据以前的积累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孩子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之所以把“惜”作为随文识字,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字放在诗句中理解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诗句,由生活中的“我们要爱惜书本”等引申到本首诗中的“泉眼爱惜它的细细的水流”,孩子们会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带句,加深理解

  在识字环节过后,就是深入学文。本首诗一行诗描写一个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听朗读找出诗中所描写的四种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然后逐个景物地学习诗句。先带孩子看泉眼的图片,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后在图中找树阴在哪里,然后分别抓住“惜、细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适当的理解之后,孩子们体会到了泉眼对泉水的爱惜,体会到了树阴对美景的喜爱,更体会到了诗人对小池景色的喜爱之情,为之后的背诵全诗做了较好的铺垫。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设计了让孩子们亲自扮演小蜻蜓,说一说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干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停在荷叶上休息”,有的说“我在和荷叶说悄悄话”,有的说“我在荷叶上看风景”,还有的说“我在和荷叶做游戏”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出的答案充满童趣和喜爱,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为背诵奠定了感情基础。

  五、适当拓展,加强识字,激发情感

  在整节课的最后带孩子们欣赏了盛夏荷花池图片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诵读两个环节。在看到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时,孩子们不禁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不禁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了孩子一次欣赏美景的机会。

  但是纵观整节课,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全诗的朗读形式较单一,应该让形式再多样一些。

  2、在理解诗句含义的时候,应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通过看图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加深理解,利于背诵。

  3、课堂上有一个问题第一讲和第二讲时我是这样问的: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孩子们的回答既准确又快速。在第三讲中,由于我的疏忽,问题变成了这样:诗人描写了那几处景物?孩子们就回答不上来了。看来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尽量的儿童化,提出的问题要精准,使用一年级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

  教学反思14

  《月球》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变化,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进一步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最后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通过现有资料思考月球和地球环境差别,登月需要准备什么。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不少的收获,现总结如下:

  科学课应该多一点人文色彩,这样的科学课学生也才会更加喜欢。因此,在导入课题时,让学生了关于月亮的诗词和神话,并顺势将课本的任务驱动页中的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我朗诵带一点情感,以情动人,以境感人,让学生直面问题“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成了探究的第一步。有一个学生直接说:“探长很聪明,他知道他是偷牛的。”我接过话题说:“同学们这不是探长聪明,而是探长知道,牛被偷的这天晚上晚上根本就没有月光的,你看这是那一天呀?”这让学生充满了疑惑,随后展开教学。

  在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个环节,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只是让学生自己展示观察月相的记录,没有出现标准让学生进行对比,结果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完整的月相变化概念,要找出规律就很难。我想还是要给与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就在课件中呈现了一个农历月中的月相的所有图片,并在相应的月相图片下标注好是农历的那一天的月相,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将自己观察的和月相的实际情况联系此起来进行研究和判断,学生很轻松地找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学生也能自己用自己的言语来表达月相变化的规律了,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在通过实验理解月相变化原因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先将月相变化的原因读了两遍,便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先期的认识。再次变做示范变讲解月相变化的成因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我实践,学生通过读、看、听,再实践,一下子就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课前预先布置了收集月球的其它资料,这一步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再次对月球的其他知识进行一个学习,为“登月探索”做好了铺垫。这在教学中将教与学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体现的很深刻,学生交流和设想登月时可以准确的说明携带设备的作用与意义。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对问题归类,使研究朝着有效的方向进行,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通过学生一一的交流汇报,集思广益,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登上月球的一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为人类将来的“月球定居”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反思15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四、注重积累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教学反思16

  为了上好《江南》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前前后后大改了三次,每一次改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进步,下面我先就我三次改动来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及效果:

  第一次:我自认为这首诗语言比较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应该是轻而易举,于是,为了拓展阅读面,提高识字量,我设计了单元整体识字课型,让孩子们读课外美文,选自《主题阅读》的《荷叶雨》,并且认识里面的生字,从认生字中还要发现押韵的奥秘,当然拓展读还加入了师生对读的美读方式。想法是美好的,结果在我们学校一年级八班试上了下,时间远远不够,孩子们的识字量也远远没我想像的大,好吧,把以文带文《荷叶雨》简单化,师带生读吧,其他全部省略!

  第二次,导课稍微简单明了了,读文(范读、看图读、拍手唱着读、)识字、作诗,顺利上完了,可是大家听完以后,都一致认为好像少了什么,细细一想,对了,一节语文课主要有四方面的能力训练,那就是“听、说、读、写”,而我的课里就恰恰少了“写”这个环节的能力训练,好吧!我平时训练写字喜欢放在第二课时,光写字我就得花20多分钟,为了让这节课更加完美,我就加入写字环节吧,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就加入一个字的写法训练。

  第三次:这次我把这节课带到外校去上了,或许是换了别班的学生,许多习惯不熟悉,时间又远远不够了,居然超出了十分钟,可能是我的环节过度语有点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了,又因为知道时间不够,朗读教学指导就不敢细究了,导至这节课还是不成功,于是,决定把开课活跃气氛的对对子环节省去了。

  上了这节课,我才发现课堂设计和我们的文章一样,不厌其改,虽然每次上课、改课,费时费力费神,但我却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的改动就是对我语文业务能力的一种提高,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给孩子们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教学反思17

  《彩虹》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光》单元的第3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已有了初步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色彩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的,让学生尝试做一系列光的合成和分解色光的实验,以感受光与色彩的无穷奥妙。让学生认识到日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成的,没有光,也就没有颜色。通过这些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已有的关于光的知识和学生对七色光的经验,紧紧围绕动手做、动脑想对光的色散和合成现象引导进行认识和分析。

  一、动手制造彩虹。

  彩虹本身就是美好的象征物是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本课以制造彩虹的活动做为开头,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光和色彩的研究中去。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展示制造彩虹的实验方法,也就是分解白光的方法:

  1、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光线射进三棱镜后,光线发生了折射,由于组成日光的七中色光的折射角度略微不同,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就被分解开了。

  2、用斜放在清水盆中的镜子分解阳光——调节镜子和水面,使它像是一个三棱镜,产生与三棱镜相同的效果。

  3、用喷雾器背对着阳光喷雾的方法。

  二、分析彩虹认识光的色散通过汇报总结。

  认识组成太阳的光七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了解白光经过三棱镜或小水滴等进行折射、反射产生色散现象。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三、不同颜色光混合,把七色光合成白光。

  在手电筒上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两两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第一次试教时我发现这个实验做得很失败,因为手电筒光的强度不同,而且蒙上颜色玻璃纸后显现的颜色也不够明显。所以学生很难判断光色混合后的颜色,结果要我来告诉他们。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先选取相同型号的手电筒,充足电,然后蒙上两层玻璃纸,效果好多了。通过这实验,学生可以知道红、绿、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可以合成其他所有颜色,它们是光的主要颜色,三种混合就是我们见到的白光。通过视频介绍光的三原色,并引出彩色电视机的色彩工作原理的拓展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年龄小、好玩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玩”中经历探究七色光秘密的全过程,在“玩”中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四、扩展最后我播放了《颜色》视频让学生观看。

  学生可以了解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颜色除了和物体本身有关还和光有关。为了使学生更集中精神认真听,我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播放完后让个别学生上讲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能提出问题的同学除了认真听之外还证明他在认真思考问题,一举两得,许多同学也想做小老师,提出问题,他们也就更集中精神听了。

  通过《彩虹》这一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让学生思考,放手给学生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还不够,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还做不到主动思考问题等,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

  教学反思18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了以下几个目标:

  1、在感受生命的可爱、宝贵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生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习诵读的要领,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要点,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 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4、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关键词语的含义,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激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但是再精心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我的这堂课。

  首先,由于开课之初的紧张,没有很好的把握住孩子回答问题的契机,导致失去了很多深入交流的机会。

  其次,也是由于忽略了孩子的回答,没有对问题整合、提炼,所以问题琐碎,拖拉,浪费了时间,细节处理不当,反而没有达到预期想象的结果。

  第三,因为前面过于拖拉,时间不够,所以对第六自然段的品读不够,显得肤浅,学生的自读自悟也不够,自主理解也不深入。

  总的说来,这堂课由于老师的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好,或者说是引领不及时,所以预设和生成差别很大。由此可见,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只有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教学反思19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顺序很明显,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者的身份走进文本,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和作者精美的语言文字。

  一、自渎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游览顺序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游记课文的经验,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哪几处景点?你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找到了每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并且从中知道了作者些了哪些景点,本文的写作顺序也就很清楚了。

  二、以导游的身份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个当游人,一个当导游,选取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把课文读美,把景点特点介绍出来,然后在班上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展示时,很多同学不仅把课文读美了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向游人介绍了颐和园景点的特点。在分段学习展示时,我发现学生能够把自己选取的段落清楚的介绍出来。

  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学生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们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学生资源共享了。

  三、课后延伸,巩固学习。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我让学生对全文写一篇导游词,并加以此来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通过这节课教学,我觉得懂教师不仅自己要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怎么样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教学反思20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描”到“量”,又到“摸”、“选”,最后再“量”。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我让学生选——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量一量”,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四个不同形状物体的周长。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可有的同学觉得两只手不够用,主动请求同桌的帮忙。他们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2、由于孩子收集的树叶形状的单一性,在汇报及展示量出树叶的周长时,没能显示出面积小而周长大的情况。

【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反思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2.《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3.《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4.《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5.教学反思范文

6.教学反思范文

7.教学反思范文

8.《语文教学反思5》教学反思范文

9.《语文教学反思4》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