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是描述戍边将士逢入京使相托传言的诗,诗意明了而道义深刻,充分展现了戍边将士凄苦的生活一角和悠悠乡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逢入京使》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逢入京使》教案1
学情分析:
班里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赏析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以及理解。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段落,诗词,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古诗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对本课《逢入京使》的内容容易把握,但对其平淡中见真挚的语言特色不易体会,可以从诗的分析入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佳句,背诵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的诵读,品味把握诗词内容,意境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类推学习体会边塞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并拓展.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材料,制作幻动片,多媒体视频,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当你离开家去寻找更好生活的时候,那是你主动选择的。如果你根本就没有选择,命运让你四处漂散,那叫漂泊,两者有质的区别,但无论是哪种,家都是你永远的思念。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短片,走进我么今天的学习内容,在观看短片前老师先提几个要求:
1、请拿出你的笔和练习本打开书P80页。
2、在观影过程中请随时拿笔记录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领悟到的,又或者你不理解的或记在书上、或记在本子上(开始、画画)。
赏诗词:
(知晓作者,了解背景,读出节奏,品味情感)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预习和短片,相互合作探讨诗意。
2.提问学生或自荐谈谈对诗的理解。
3.引导学生赏析诗歌
同学们让我们深情款款的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齐读。指名读。
师:影片观看完毕,接下来时间交给你们互相探讨下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给1-2分钟)讨论到这。大家来交流下吧。
(预设)生: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是《逢入京使》。我的理解是遇上进京的使者。
我通过路漫漫知道作者要去的地方很远。
我从东望能想到作者的家在他要去的地方的东面,并能想到的画面是他在望家乡,望父母、望妻子、望儿女。
我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充满悲伤的。因为作者流泪了(非常好。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觉得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又能够有多少泪水可流呢?两个袖子沾湿还不干,所以我想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是想来突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思念很深。(真了不起,这一句话确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两人相遇时没有纸和笔写信,只能捎口信。
我觉得也可能是时间紧迫,没有更长时间来写,用这样的写法更真实,更能突出出关边塞人的无奈。
师:很好。同学们,你们分析得已经很透彻了,那么老师也来补充些。这首诗的作者、岑参,读起来很拗口,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两人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作者岑参可不可以选择不去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必须去。因为他一直认为男儿就应该建功边陲,就应该从军边塞,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世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师:说到这那,老师又要提出问题考考大家了。结合短片、课前预习,作者介绍来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吧。
1、谁能给大家描绘下诗歌呢?
往东遥望自己的家乡。只见长路漫漫没有尽头。满面泪水已经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只能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朋友,说我一切平安。
2、诗的主题是。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思念家乡,亲人情感)
写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写作者强烈的思乡感情的是
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是(采用夸张)
3、本诗的写作特色是;语言朴实,不加雕琢,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板书:类型:边塞诗。主题:思乡怀亲。写作手法:夸张特色。
师;就着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老师想给大家再来补充些知识。边塞诗他在主题上在老师看来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积极地,以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实现个人理想以及追求的。用(红笔板书:渴望建功立业,报国杀敌)一种是消极的。写战争残酷,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蓝笔板书:思乡怀亲厌战)
诗的风格呢也有所不同积极地价呈现的是悲壮豪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消极的自然是悲凉凄苦。
边塞诗无论它想表现哪一类的主题,我想都无可避免的要讲到戍边战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老师又找了些思乡怀人类的诗歌来和大家共同学习。(看大屏幕)出事思乡怀人类诗歌概念。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些诗歌,总结一下思乡怀人一类诗的特点,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判断诗的情感类型属于思乡怀人诗。
(学生有讨论和交流汇报)
老师出示大屏幕展示总结
思乡缘由战乱频频父戍边关宦游不归情感内容羁旅愁思
布置作业
1.拓展练习(鹧鸪天)
2.搜集相关边塞诗,摘抄并背诵
3.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主题:思乡怀人
手法:夸张
语言特色:朴实,不加雕琢,情深意切
(边塞诗)
红笔板书: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积极的)
蓝笔板书:思乡怀人,厌战(消极的)
《逢入京使》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五、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传语:
【答案与解析】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凭:托传语:捎口信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思念深情)
满上相逢无纸笔(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背诵课文,会默写。
《逢入京使》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
2.通过把握诗歌中的物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受岑参在诗中流露出思乡与报国难以两全的深情,学习岑参博取功名报效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诗歌中的物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透过诗中的思乡情,去感悟更深的博取功名报效祖国的深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媒体:
PPT音频,视频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使至塞上》的歌曲引入;
这首歌曲大家或许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不陌生王昌龄的《出塞》,王翰《凉州词》,这是我们熟悉的边塞诗。在唐代,有大量文人涌向边塞,投入战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文人弃笔从军呢?我们和同学们共同看一段关于岑参的视频,相信大家看完视频之后会明白岑参为什么弃笔从军的原因,也能体会他弃笔从军的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二)岑参视频介绍:
通过视频,了解岑参的家世背景及仕宦经历,把握诗人弃笔从军,报效祖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强烈愿望。
(三)初读诗歌节奏:
1:学习诗歌,首先我们要读诗,怎么去读?需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呈现诗歌朗读的节奏的方法)
2:了解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读诗,请同学们注意朗读的停顿,重音,语速,有情感的朗读诗歌。
男生读;
女生读;
示范读;
配音读;
(四)再读诗歌内容:
我们刚刚和同学们一起读出了节奏,重音。这只是学习诗歌的一小部分,我们还要读懂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借助课本上诗歌导读内容,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诗中展现的画面,可以适当的增加合理的想象。
(1):部分同学展示自己描述画面内容;
(2):多媒体呈现诗歌内容;
(五)探究诗歌情感:
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了解和感受一下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一些物象,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在物象上,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故园:思念家乡,对家乡的依恋;眷恋。
路:表明离家之久,行路之远,路上历尽风霜的心酸。
人生之路,能否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
泪:思乡念亲的悲痛,一路上的风餐露宿的心酸,独身一人的孤苦。
由此可见,诗人在本诗中除了抒发思乡之情之外,还有更深的爱国情。他弃笔从军,渴望建功边陲,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如他自己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在他的诗歌中也流露出了昂扬乐观的感情基调,那位同学试分析一下他的感情基调。
前两句我们读出了思乡念亲的悲苦泪。
第三句我们读出了偶遇入京使的惊与喜。
第四句我们读出了报国的豪迈胸襟。
(六)小结: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长安,故园的眷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迈胸襟。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尽在一声“传语”中,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亲情与豪情交织在一起,昂扬乐观,感人至深。
(七)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思乡报国
难两全
《逢入京使》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遥想公元757年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能让我们想起上学期所学哪首诗歌的两句诗呢?这让我们回想起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里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这首诗里,“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逢入京使》,一同再次轻叩诗人岑参独特的心扉。
二、诵读,读出节奏感。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诗歌,并准备在全班朗诵。(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一生读)
师:字正腔圆,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还要有节奏感点。
提示:七言律诗或绝句可以按二二三节奏来读,请同学们划下这首诗的节奏,并且试着再读一读。(生朗诵)
师:现在听老师读一遍。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屏显)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学习小组内交流自自不懂的地方,如还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
(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自学中有哪些疑问?
生问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知道吗?
生2回答,师评价并明确。
师:如果没有其他问题了,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生: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师:讲得很好,表达非常流畅。
三、品析诗句
1、师:我们一起齐读课题,谁来说说标题的意思?
生: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品读诗句师: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作者写这首诗时身在何处?心在何方?你从哪句诗中看出的?
生:身在奔赴边塞的路上,而心在故园长安。从“故园东望路漫漫”可以看出。
师: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东望:向东望去(点明家园的方向)。此时作者在向哪个方向出发?(西行)
师:离开家乡远吗?(很远)哪个词看出来的?(漫漫)所以得出:故园东望路漫漫。
师: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哪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双袖龙钟泪不干。
师: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这句诗的?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师: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作者走马西行,虽报效国家,但离家之遥远,思念长安老家,思念自己的妻子,回首望故乡,是眼泪汪汪啊。
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生读)
师:当作者伤心难过的时候,途中遇见了一个入京的故人,正向自己的家乡长安赶去,于是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好在长安,正好托故人报平安。
师: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有人认为后两句诗更有味,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生:后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师: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这两诗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一个柔情的岑参,还是一个豪情的岑参。
四、想象画面,感悟意境与诗心。
发挥想象,任选两句诗描述其展现的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生交流习作)
示例:边塞的天空格外高远,一轮秋月在云中时隐时现。天苍苍,野茫茫,在这荒原上信马游缰,打发夜晚寂寞无聊的时光。目光追逐着那朗朗圆月,我不禁想起离开家乡许多时日了。天遥地远,音信杳无,我的双亲妻儿还好吗?他们得不到我的消息该会怎样寝食不安?借着月色,眺望东边,一条羊肠小路蜿蜒而去,一直消失在远远的天际。在梦中我多少次沿着这条路回到家乡。踏上乡土,听着乡音,感受乡情,我悲喜交加。梦醒时分,我已泪流满面。而今天举头望明月,低头看归途,我不禁又潸然泪下。用袖子一遍遍擦拭着双眼,可是泪水如泉喷涌,越擦越多。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见一个人策马过来。走到眼前,他勒住缰绳。我定睛一看,是一位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他告诉我他因公回京,要路过我的家乡。我惊喜不已,终于可以捎信回家,报个平安。但仓促之间,没有纸笔,无法书信。朋友又告诉我皇上急见,要日夜兼程,不容我回去坐下尽情倾诉。我双拳一抱,深施一礼,说:“朋友,麻烦你给家中老小带个口信,告诉他们我一切安好。拜托了。”我取下临别时妻子送我的一方手帕,交给朋友,再次深鞠一躬。朋友回礼,扬鞭驱马消失在滚滚烟尘中。
师:同学们的描述非常生动,想象力也非常丰富。诗言志,诗传情,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更让我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声,更能明白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结合背景介绍,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屏显作者简介)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生:全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故园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诗歌意蕴。
师:诗人岑参曾两次远赴边塞,有六年的边塞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也让边塞诗进入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你能说出几句边塞诗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大家说得不错,读了这些诗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感受到爱国情怀,感受到豪迈的情怀。
生:在凄凉(悲壮)中,我却热血沸腾。
师:边塞诗是以书写战争为主题,歌咏塞外风光,表现将士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也反映战争的残酷及征夫的思乡之情,作品大多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师:今天,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一个柔情的岑参,还是一个豪情的岑参。尽管穿越了千年,依然感动着我们。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边塞的气象。现在,让我们全体诵读这诗,再次走近诗人,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逢入京使》教案5
教学目标:
1、读诗入韵。在读正音的基础上,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诗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
2、读诗晓意。借助人物背景的穿插,引导学生抓住“东望”、“泪不干”、“报平安”这些词,从人物神态、人物心态、人物事件三方面进行联想,在有序的联想中构建诗意所描述的画面,从而现实读诗晓意,品诗察情。
3、析诗察律。指导学生数一数这首诗的字数与句数,发现诗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按平长仄短的方法再读诗,自主发现七绝诗的平仄规律,进而掌握七绝的平仄格律,形成写近体诗的基本方法。
4、依律写诗。选择另一首七绝古诗,引导学生根据诗的大意,按照七绝的平仄格律仿写古诗,让学生在拓展的练笔中实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整合,同时培养学生读与写的结合。
教学策略:
1、坚持诗文积累与方法传承并重。重视古诗诵读方法的培养与古诗格律的发现,引导学生在古诗的诵读中,贯彻读、思、悟、练的相统一。
2、注重主线设计与模块组合并行。采取以读为主线,以观察、联想、分析、运用为支点,形成课堂教学的相应模块,有机地古诗的法、意、情、理四层次的教学元素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古诗诵读的方法,并在诵读中理解古诗的主要意思与情感
2.难点:运用古诗的平仄规律,学会仿写古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诗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夕阳染血坠西山,狼烟起兮赴边关。征程回望思念长,漫漫黄沙泪满衫。岑参的一首《逢入京使》有道不尽的回望,更有拭不尽的离人泪,古诗以其短小的句式,凝练的语言,起伏跌宕的声韵,展示着它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岑参的《逢入京使》这首诗,去听听诗人在起伏跌宕的声韵中的生命吟唱。(配乐,板书课题)
二、读诗入韵
1、读诗正音(2分钟)
师:首先让我们读一读诗题,预备,读。(指导读题节奏)
生:逢入京使。
师:诗题中的逢字后面要有停顿。再读一遍。(师相机指导)
生:逢/入京使。
师:诗词之美,美在音韵,字正则音正,腔圆则韵足。读诗讲究字正腔圆,首先要读准字音,做到声音洪亮、饱满,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自由读读这首诗。
生:自由读诗。
师:现在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读!
生:故园东望路漫漫——(指明学生个别读)
师预设1:你读的字音真准,像播音员。诗人的名字“岑参”读作cén shēn。
师预设2:令老师感到欣喜的是,你居然把第一句中的古今读音差异字漫(mán)读对了。
师:还有谁来读读?(生读)
师预设3:你的声音真洪亮,老师都被你震撼住了。
师: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预备,读。
2、读诗入味
师:诗之味在于轻重有别,缓急有序。怎么读出古诗轻重有别的感觉呢?看着古诗中的拼音,听老师读第一句,看看哪些字是重读?哪些字是轻读?听出来了就举手示意下。
师示范:故园东望路漫漫,(两遍)
学生交流:故、望、路是重读,园、东、漫漫是轻读的。
师:重读的老师用“I”线来表示,轻读的字老师用“-”来表示。
师:你们再看看重读的这些字的声调!
生:重读的几个字是第三、第四声,轻读的几个字是第一声与第二声。
师:对,三、四声的字相当于古代仄声字,要读得重而急;一、二声的字相当于古代平声字,要读轻而缓。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读诗的方法。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读读这一句(两遍)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这种方法快速地划出这首诗的平仄,再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读一读整首诗。(学生自行练习两遍)记住方法再读全诗。
师:无韵不成诗,在你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其中有一个韵始终在回响,是哪个韵呢?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的诗尾。
路漫漫,
泪不干。
无纸笔,
报平安。
师提示启发:看看最后一个字,
学生:其中漫、干、安是韵。
师:再看看他们的拼音?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an”。
师:这就是古诗中的押韵,这三个字就是诗的韵脚,读诗的韵脚时要比其他的平声字读得略重一些,声音延长的时间要长一些。
师: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读一读,读出音韵回响的感觉来。
3、读诗断句(2分钟)
师:诗句在轻重缓急中有抑扬,在停顿中有顿挫,再听老师读这一句,看看老师在哪些字词之间有停顿?
师:老师示范读:故园/东望/路漫漫,(两遍)
学生:根据老师的读,指出诗句中停顿的位置。
师:随机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诗句的节奏与停顿训练。或插入声断气连的指导(读得好,好在哪?好在他在园字停顿的时候还保留了气息。)
生:先个别读,再全班集体诵读:(教师起头领读,提示要求:注意轻重、缓急、停顿)
三、读诗悟情
1、读诗会意
师:古诗虽短却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这首诗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辞别家人,从长安远赴千里之遥的安西任职,在这漫长的征途路上写下的诗。
再读诗题,(逢入京使)逢是指?入京使是?
师:岑参在征途中遇到从遥远的安西回长安述职的老朋友,在这从长安到安西的路上,一个是告别家人而远去,一个是久别后即将与家人团聚。(板书:路)在这每一句诗里,在这远行的路上,在这相逢的路上,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岑参?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自由读读诗文后面的译解和诗意再与同桌一个读诗文另一个同学读译解和诗意一起合作读读这首诗,现在开始。
2、想象画面
师:故园东望路漫漫,在这路上,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岑参?
生:岑参不停地回望自己的家,看着前面的路是这么遥远。
师:哪个字体现了诗人的这种神态?
生:“望”字。(板书:望)
师:诗人在望什么呢?还有什么东西放心不下?
生:望家乡。亲人、朋友、家乡都放心不下。
师:如果诗人此刻就在家乡,他又可能在干什么呢?
生1:如果诗人在家乡,他可能在与他的妻子在花园里散步赏花;
生2:可能与他的母亲坐在灯下家长里短;
生3:正在看他的孩子追逐嬉戏;
生4:可能与他的朋友把酒言欢。
师:可是,诗人此时身处远赴安西的征途中。(出示长安与安西的地图)长安与安西虽是一字之别,却相隔3000多公里。此次一别,归期茫茫。怎能不让诗人故园东望,双袖龙钟。古人言,歌以咏怀,诗以达情。在这首诗里,你读出了岑参怎样的心情?
生:失落、悲伤、伤心、思念家人、前途渺茫、孤独!
师:哪个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生:“泪”字。(板书:泪)
师:这泪为谁而流?(逐一问学生)
生:妻子、父母、朋友、自己。
3、悟情品境
师:是啊,有多少牵挂就有多少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出示一二句,师范读)
师:来,让我们读出诗人心中那份凄楚的离愁和沉重的思念,读。
师:就在诗人在这西征路上驻足东望、乡愁难解时,一个老朋友正要回长安述职,(板书:逢)——在这西征的路上,在这相逢的时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岑参呢?
生:岑参让老朋友带话回家报平安。(板书:报平安)
师:诗人他乡遇故人,偏偏——马上相逢无纸笔,唯有——凭君传语报平安!
师:报平安,报平安,这是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浓浓的牵挂呀!让我们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浓浓牵挂。
师:带着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读读整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读。
四、察诗析律
师:同学们,现在咱们来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句?每句有几个字?共多少个字?
生:四句,每句七个字,共28个字。
师:这样诗在近体诗里叫做七言绝句。再看这首诗,哪几句押了韵?
生:第1、2、4句押韵,第三句没有押韵。
师:七言绝句的第2、4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能押韵,第一句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
师:除此,七言绝句中每个字的平仄也是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变的,所以,古诗不仅音韵美,形式也很美。
五、仿文填诗
师:诗人岑参的西征之路还在继续,他越走越远,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浓,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知识,把这首诗填补完整,让我们与岑参同行,尽情地施展我们的诗情和才情吧!
师:老师已经根据左边的诗意填写出了第一句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填补其他三句诗。
现在开始!
出示译文: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莽莽绝人烟。
走马向西行,将欲来到这天际边,
辞别离家以后,只见过两回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何处去投宿,
平阔的沙漠莽莽,绝无人烟。
生:学生尝试仿写。
师:现在哪位同学第一个来与大家分享你写的诗?(站到讲台上读诗)(交流展示,运用幻灯展示学生作品,点评句式和用韵等。)
师:同学们,让我们看看岑参是怎么写的吧!看看我们的诗和大诗人的诗哪里不一样?
师: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吗?
生:思乡之情!
师:真棒,现在,让我们用今天所学的读诗技巧读出诗中那股浓浓的思乡情,读。
六、小结全文
从同学们读诗和写诗的过程中,老师已经看到你们的诗情和才情了。希望大家能将这节课的收获带到生活中,用自己手中的笔抒写出诗意的人生,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诗意。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七、板书设计
略。
《逢入京使》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
2、赏析诗句,体会修辞手法的效果。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的情景,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1、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2、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朗读诗歌
略
四、作品欣赏: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在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2、“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五、带着你的想象生动的翻译诗文
要求:
1﹑语言简洁
2﹑想象丰富
3﹑解释扩展
六、赏边塞诗,品家国情
七、总结分享收获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逢入京使》。
2、归纳总结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边塞诗。
【《逢入京使》教案】相关文章:
逢入京使改写09-27
逢入京使 拼音03-24
《逢入京使》原文及译文01-24
逢入京使翻译及原文01-13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10-22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05-05
《逢入京使》翻译赏析06-27
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03-30
逢入京使原文及赏析10-10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