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是茅盾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写的被誉为姐妹篇的《白杨礼赞》成为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也是被选入中学或大学语文中的典范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景谈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风景谈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体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设想】
1.“预习提示”对课文的特点作了精要概括,是帮助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教学中要用好这把“钥匙”;
2.以“思考和练习”为抓手,启发学生自读、自思、自悟、自练,辅之以必要的点拨、讲解。
一、由作者简介及题解导入课文: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是其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风景谈》写作情况,见课文注释①(P225页)
二、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把握学习要点。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2.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快速阅读,完成“课后练习一”。
3.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4.“预习提示”中说,六幅画面按照一定的次序先后排列,读者既能在视觉上获得次第加深的鲜明印象,又能在思想上得到逐层深入的教育。
试简述如下:
五段议论(其中二、三两幅画面是合议),点出逐层深化的内心感情。议论中“更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三句将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划分出三个等级。画面如珍珠,议论作彩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地把读者引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把这六幅风景画组合在一起的。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
1.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腥腥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写“沙漠”的好处,可以从两点来考虑:
①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作者之所以要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所以要“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也是为了适应这一斗争的需要。)
2.作者是怎样描绘这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明确:作者先写沙漠的自然景观。“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不见有半间泥房”,“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驼马的枯骨”也只是“偶尔有些”,突出了它的`贫瘠荒凉、人迹罕至,说明它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
次写人的活动。 “昂然高步的骆驼”(绘形), “腥红的大旗”(绘色),“谐和的合奏”(绘声),使原本是“大自然的最单调钻平板的一面”的沙漠,顿时“改观”,显得庄严、妩媚起来了。
最后通过议论,奏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旋律。这样就巧妙地自然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了”。
风景谈优秀教案2
导入
宋代慧开禅师的有一首颇有禅意的小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世界如此美妙,在人的一生中,总有遇到很多风景,留下过目难忘的瞬间,让你记忆犹新时时品味。这节课,我们跟随文学家茅盾先生的回忆,一起欣赏留在他心底深处那些动人的风景。
第一课时
“人”是天地间最美的风景
【学习目标】归纳六幅“风景图”,了解它们各自的精神内涵。分析六幅风景画之间的关系,了解茅盾《风景谈》如何体现“文学家与革命家”的结合。
活动一
归纳“风景”场景,分析风景“精神内涵”
1.《风景谈》主要描绘了哪些风景场景?请用四字词给每一处场景命名,体现场景内容。
答:第一个场景:沙漠驼铃
第二个场景:高原晚归
第三个场景:延河夕照
第四个场景:石洞雨景
第五个场景:桃林小憩
第六个场景::北国晨号
2.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答:①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
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②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指的是民族的精神。
活动二
分析六幅风景画之间的联系
3.《风景谈》从表面看,只是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六幅风格各异的风景画,但仔细品味却可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散乱的,而是和谐统一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
①首先,每一幅画面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六幅风景画描写的着眼点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在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人类伟大的赞美这一内容上,却是和谐统一的。
②其次,每幅风景画结尾的议论是和谐一致的。
如第一幅画结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议论,确定了作者赞美的主基调,第二、三幅画结尾的议论则是对前者"人类"内涵的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第四、五幅画结尾的议论重在说明,人类既是"风景"的构成者,更是"风景"的主宰,使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在最后一幅画的结尾,作者将对人类伟大的赞美具体物化到两名抗日战士的具体形象上。"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才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的议论,较之前面的议论,就显得更为深刻了。这些议论乍看起来似乎差不多,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仔细玩味,就可感受到其议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和谐一致的。
③再次,每一幅风景画的结构布局也是和谐统一的。
六幅"风景画"的写法大致相同,先写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文章在结构布局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把六幅风景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显得既舒展自如,又谨严有序,表现出整体和谐统一,完满无缺,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活动三
分析“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的体现
4.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请分析。
答:
①文学性:《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②革命性:《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第二课时
赏析《风景谈》之文学性
【学习目标】对比”劳动归来“场景,赏析战士剪影;分析“群像”和“具像”安排之妙;赏析句式效果把握“炼字”艺术。
活动一 对比”劳动归来“场景,赏析战士剪影
1.二三两段都是描绘的“劳动归来”场面,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不同?
答案:
(1)两个场景时间不一样,一个是三五明月之夜,一个是夕阳在山;
(2)描写人物不一样,一个是劳动人民,一个是革命青年;
(3)刻画重点不一样,一个突出旋律愉快的歌声,一个突出长满老茧的双手;
(4)表达目的不一样,一个是强调改造自然,一个是强调改造自身。
2.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特别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请寻找角度,赏析上面这段文字描绘的场景。
答:
①对小号兵吹号和哨兵站岗景象的描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嘹亮的喇叭声”“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是动景,“万籁俱静”、战士“犹如雕像一般”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庄严的画面。
②注重色彩的搭配。粉红的朝霞、红绸子、刺刀的寒光交融在一起;朦胧的与鲜艳的、冷色的与暖色的、柔性的与刚性的色彩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
③结尾直抒胸臆,赞美了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歌颂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活动二 分析“群像”和“具像”安排之妙
3.这篇选文作者描绘的“人的活动”包括“群像”和“具象”,请就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谈谈你的见解。
答:
①“群像”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一群人物形象,属于“面”的范畴;“具象”是个体的鲜明的形象。前者多有意境和主题烘托的作用,后者更多使用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也更浓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有突出和强调作品主旨的作用。
②文中戈壁驼队的“红旗”与明月下的“晚归的种地人”及河边知识分子们舒展快乐的群像劳动场景为读者描绘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崇高的革命热情和投入革命生活的群众与知识分子朴实热烈的理想生活;
③篇末吹喇叭的号兵与荷枪的战士的具象形象,则意象化地表明新生革命队伍有坚决勇敢的革命斗志与毫不畏惧、刚烈果敢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仅守护家园更唤醒民众。
活动三赏析句式效果和“炼字”艺术
4.
(1)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这三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分析。
答:
①例(1)为陈述句,例(2)为感叹句,例(3)为反诘疑问句。
②这三句,像螺旋一样,愈旋愈深,有力地颂扬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斗争。
③作者之所以基本相同的意思要选择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句式的单一;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随着内容的不断增加而起到不断深化主题的作用。
5.本文语言看似自然,不事雕琢,实则匠心独运,炼字尽得其妙,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个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
答:
两只牛角从山脊上出现,可以说“伸”出来,也可以说“露”出来,还可以说“冒”出来,可是作者不用“伸”,不用“露”,也不用“冒”,却出乎意料地用了一个“长”字。这个“长”字用得非常传神。它一方面道出了山势之高,耕牛爬坡动作之缓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种田人晚归的出现与黄昏景色之协调融合,姗姗归来的耕牛给黄昏恬静的山野增添了诗意和生机,给读者以艺术的美感。
(2)这几位晚归的种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黝黝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答案:这例中的“飘”字用得非常好,它把我们引入迷人的音乐境界,形象地描绘出了歌声的轻柔悠远,反映出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新生活由衷的喜悦之情。
(3)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答案:一个“吐”字,可见白昼之炎热,傍晚之凉爽。一个“吐”字把静态的事物写活了,给黄土高原赋予了生机,也隐隐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延安的山水充满了喜爱之情。
(4)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
答案: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喧哗”、“跌”、“喷”三个动词形象地描写了延河的流水,给延河水赋予了青少年般的朝气、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段景物描写对反映延安鲁艺学员朝气蓬勃的新生活和精神风貌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
【风景谈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谈礼貌》优秀教案09-24
谈生命优秀教案05-31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10-01
高中语文《风景谈》说课稿05-07
固城风景谈_3000字08-19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04-21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08-08
谈礼貌教案07-26
《谈生命》教案07-22
《谈礼貌》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