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已经于4月21日正式颁布,并且将于今年九月开始实施。新课标整合小学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原来的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对照之前的课程标准,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
1、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课程标准对每个核心素养从内涵、表现形式和培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五个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统一的整体。
2、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依据自我认识、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基于学科本质及育人价值,提炼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习生活相结合。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4、凸显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有机统一。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段衔接,提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制定学段目标,形成学段间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课程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合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教师采用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提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业务修养。新旧课标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涤孩子的心灵。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积极做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新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课标的引领导向作用,将课标精神贯穿到思政课当中,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的有效性。教育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塑造,课程修订具有里程碑意义。社会的发展必定对教育提出新要求,教育也需要用前瞻性的理论回应时代,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业的未来接班人。
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2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青少年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线上培训,罗嫣才、钟守权、孙静、钟亚、王丽敏5位老师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与课堂教学实施进行了分享,本次培训既有学术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案例分析,是一次高规格的专业前沿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新变化,新思潮,新理念在我的脑海里激荡。感触良多,下面介绍几点新变化和我的感受:
首先《新课标》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指明了大方向。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核心素养的提出相比以前的三维目标更全面,更立体,意义更深远。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这些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供了答案。
其次,《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内容呈现贯通衔接、螺旋上升的体系。
小学注重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养成自律;初中注重高尚人格品质的道德教育、养成自觉;高中注重卓越人生目标的理想教育、形成自信,构建了不间断的思政课教学格局。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教学备课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根据其阶段特点在养成教育习惯方面确立,而且不能仅备这一课的内容,应该了解这一单元主题,总揽全局,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整合单元难点、要点,这样更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确定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再次,《新课标》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这就要求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要以生活为基础进行道德情感培养,课程要链接课堂内外,把我们的小课堂从时间、空间方面拓展到生活中,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依据学情,设计适切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真实问题,如,讲新闻、讲身边事,让课堂更形象生动,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协同育人,学生的身心融入课堂,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促进知行合一。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事例时,充分发挥事例的作用,不能只是形式,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能只注重体验活动,学习事实资料,还要进行反思,深层理解进而形成价值观点。教学思维应该是:兴趣-问题-认知-思想-行动。总之,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就要“感人于肺腑、动人于心弦”。一方面,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学内容要多样、形式要灵活、事例要鲜活,做到课程“质”与“量”齐头共进。另一方面,要推动课程改革,创新课堂形式,把智慧融入课堂中,要把传统的“灌输式”与“启发式”相机运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新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等搬上课堂,增强课堂表现力、感染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
本次学习是思想上的洗礼,从理论到实践收获颇丰,开阔了眼界,深化了思想,在我们的脑海里埋下了新思想的种子,期待新学期,通过我们的努力实践,让思想的种子发芽,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3
为更好发挥义务教育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课程设置试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于新的时代环境,于202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我作为一名一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以本学科视野,在研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后,深受启发,略有所感,故有此文。
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角度来看,本次课标的修订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化学科培养目标
此次修订,在课程目标上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展开,给出了总体目标,并针对四个学段详细设置了不同学段的学段培养目标,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合理的层次性,形成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科学体系,不仅让不同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了方向,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打下稳固基础。
2、整合道法课程设置
此次修订还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从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举措利于学科内容的整体化构建,针对不同的学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科本身更具科学性和整体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仅能够让他们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形成过程性和整体性认识,培养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思维,增强学习效果,还能够让他们从不同阶段学科内容侧重点的不同,间接感知自身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整体教学逻辑,清晰了解学生的学科学习经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能够更加突出重难点,让教学更适合学生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课程内容教学
课标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主线,加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金融素养教育,总体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
此次修订,针对不同学段的不同学习内容,提出了不同的内容要求,并针对每一内容要求给出了相对的、具体的教学提示。教学提示由学生任务和任务目标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比如针对第四学段学生(7-9年级)法治教育内容要求之一“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给出的教学提示为“以‘走进村委会、居委会’为议题,访谈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基层民主制度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其中确定议题,并进行访谈为学生任务,了解基层民主制度的生动实践则为任务目标。这一教学提示强化了课程标准对“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且教学提示本身也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4、刻画学业质量标准
此次修订围绕学生每一阶段课程学习结束后,所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不仅整体刻画了学业质量标准,而且对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进行了十分具体的描述,标准本身体现了对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针对性要求,整体来看,呈现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不同学段道德与法治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参照的、具有层次性的判断依据,能够切实引领和监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5、生动化教、学评价
利用和落实好评价环节,能够诊断、激励和改善教与学两方面的效果。在本次课标修订中,在原有给出的教与学两方面评价建议的基础上,不仅对教学评价的方法、内容、呈现形式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要求,而且针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列出了一些样题,作为命题参考。总的来讲,课标利用命题案例,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命题需要在结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突出真实的情境创设和优秀的、先进的情景素材,设置明确的任务(最好能够创新任务的形式),强调了命题之精髓要凝聚于核心素养。
我认为,面对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所应该做的不仅是认真研读新课标,并形成一定的感悟,还要以课标所修订的内容为敏感点,结合教学实践,将其作为科研方向产出理论成果,还要将课标中的可操作性建议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更要让课标所始终围绕的核心素养成为贯穿教学各环节的灵魂,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勿忘仰望星空。
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4
7月21、22日两天的培训恰似这浓浓的盛夏,让我热血沸腾;更似经历了一次饕餮大餐。咀嚼着、品味着刚刚结束的学习……
一、素养导向阶梯化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培训中分主题解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大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中引领学生要达成的目标。虽然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贯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却呈阶梯式、螺旋式上升。教师在平日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段进行合理设计。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课程,我们要培养学生以实现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根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后的教学中一定紧紧咬定这一思想涵养学生德行。
三、理论实践巧安排
两天培训有高屋建瓴的专家讲座引领,有细致入微主题解读和实操案例引领,有课例分享和反思,有说课……实现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相融合的满汉全席。特别作为今天培训团队的一名成员来说,更是受益匪浅。学习中我们培训团队的其他老师的讲座,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也明细了如果让自己再来进行培训,我该从怎样的角度入手解读准备。感谢这次巧妙的安排,让我不断“生长”。
短短两天的培训虽已结束,但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研愈深,教而又研,才会行而致远。相信伴随着对新课标的不断研究,我的'教学也会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5
2022版课标整合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按照学段要求进行一体化设计。它使课程标准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和适切性,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确定各学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学习内容安排、载体形式,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
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6
一、20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2022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对比
前言较2011年课程标准发生变化,前言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课程思想性,发挥本学科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
新增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课程内容按学段设置,新增第一至三学段(1~6年级)相关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分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大学习主题。评价建议新增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新课标在个人成长的这一板块当中更加细化了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重视要求以及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必要性。给“成长中的我”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法与要求标准。
两版课程标准,不变的地方在于国情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侧重与要求。力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做合格守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新旧两版课程标准下的学校教育实践
20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下的思品课程,基本课时1个班每周两节政治课,具有极强的应试性,教材版本各个不一,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不同经验水平的教师备课上课带来了一定矛盾。2022年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标准,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全国统一使用的基础上,有了较强的可行性以及参照度。近年来,在思政课程备受重视的大背景下,学校课时也进步为1周至少3节道德与法治课,授课教师团队专业度不断增强,均为高校思想品德专业出身的教师团队。
除此以外,思政大练兵活动的如火如荼,我向大家将党史故事以及区领导张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专题讲座,高杨杰校长面向高新区第五校师生的思政讲座活动,足以见证思政课程的备受瞩目,实践活动学习的不断进步。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标对双减的保障作用
“双减”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双减”环境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首先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合作学习过程。在课堂实践中,为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学;实现教知识走向指导学会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逐步尝试、总结形成了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课堂探究、课堂总结、课后拓展“五步”有效教学法,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四、课后服务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
为落实双减政策,贯彻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道德与法治学科针对不同学年级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类型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针对七、八年级展开思政大讲堂、党史故事人物事迹演讲活动、我向大家将党史故事手抄报评选活动。针对九年级师生,西安市高新区第五学校我校积极开展名师讲堂弘扬正能量,学习政治课。在富有兴趣与独具匠心的规划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质疑与思考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五、新课标对校本课程(大美陕西)实施方面的促进作用
“陕西娃爱大陕西”、“大美陕西美丽秦岭我的家”、“草堂我的家”,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了大美陕西·道法系列课程,充分的体现了草堂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以及经济发展的高新速度。《陕西娃爱打陕西》这节课堂带我们了解了草堂区的文化风俗、人文特点,让学生了解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奋斗。
《大美陕西保卫秦岭》这节课堂带我们了解了美丽秦岭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保护秦岭,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陕西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当然是全面贯彻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草堂区的高新产业园区、比亚迪新能源二厂的蓬勃发展。五校初中部道德与法治教师团队们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上不懈努力,道德与法治之大美陕西课堂在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均有校本研修的综合性较强的课堂。为学生了解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2022版本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为“双减”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是“双减”政策的理论支撑,相信国家的“双减”政策将会在新课标的支持下得到强有力的贯彻于落实。
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7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界定了课程性质,阐明了课程理念,凝练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同时,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还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研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铸魂育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石芳,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秘书;;韩震,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余年来,2011版课程标准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提升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推进,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标准也存在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2019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在总结我国课程改革成功经验和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修订组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体化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由三本合为一本,统称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下主要从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与思路、主要内容与变化等方面进行解读,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领会和落实新课标。
一、修订背景与思路
(一)体现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知、领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等要求。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循序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围绕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问题,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力求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此同时,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研究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
上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统筹设计一至九年级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等;要积极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引导教师采用和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
(三)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推进,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思政课积极回应和体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反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前进。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注重体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反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帮助学生理解党的初心使命,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了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四)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自20世纪末以来,关于核心素养及其评价的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热点与潮流。时代在变化,知识形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时代,很多国家、地区和组织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心指向了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韩国等,纷纷开启了关于核心素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本国、本地区实际的素养框架模型,并启动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教材和评价综合改革,开发了PISA等国际大型素养测评项目。
二、主要内容与变化
(一)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确立了课程培养目标
2011年版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的。新课标实现了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
1、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上述五大核心素养是在深入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总结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突出贡献后凝练而成的,体现了课程在促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的独特价值。“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课程标准对每个核心素养从内涵、主要表现和培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五个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坚持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
从学段来看,在提炼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时,体现了一体化的设计思路。这五个核心素养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规律和学生发展特征,同时也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保持有机衔接,体现出循序渐进性。
“政治认同”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中,均作为首要的核心素养提出,体现了思政课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对思想更为复杂、行为更为独立的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形成进阶。此外,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本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纲,描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建议和规定考试命题原则。具体来说,基于学科本质及育人价值,提炼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描述了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及其水平,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基于课程目标、依托课程内容,形成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刻画,形成了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原则,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在课程中的有效落实。
4、体现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用具有统摄性、深刻性的大概念,描述了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级跨度大,为了更好地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帮助各学段明确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制定了学段目标,形成了学段间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有效落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的要求。
(二)更新了课程内容,建立了更加清晰的框架
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有较大变化。课程内容反映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框架和线索更加清晰,形成了学段间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1、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呈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理论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公共事务。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建立了主题鲜明、线索清晰的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内容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呈现教育主题。
3、坚持一体化设计思路,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统筹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内容,构建起四个学段围绕主题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样既避免了学段间的交叉重复,形成学段间层层深入的学习进阶,又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机衔接,有效落实了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要求。
(三)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2011版课程标准没有学业质量内容,新课标则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在“双减”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承担着减负提质的功能,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界定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学业质量标准通常也叫“学业成就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本阶段课程学习任务后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目标直接相连,反映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学生学业成就水平表现的质量标准,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
课程标准概括了学业质量标准的功能。学业质量标准能够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不是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内容标准,不是衡量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和深浅,而是以素养为导向,全面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教师形成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也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依据。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内隐性,一般不能直接观测,需要通过将其转化为具有操作性、可观测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要具有“够清晰”“易辨识”“可操作”的特点。学业质量标准通过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做什么的关键特征,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在什么情境条件下,学生能够做什么、完成什么,表现出什么素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一样,学业质量标准也采取分学段描述的方式,形成了清晰的水平梯度。
(四)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超越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把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置于核心位置,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关注国内外大事,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既要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也要注重启发学生,把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起来。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倡导案例教学和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以及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扩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五)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新课标不仅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还专门论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评价不等于考试,评价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的概念。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内容不是单纯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包括学生的知、情、意、行,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判断。同时,评价也不仅是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交织在一起,发挥评价改进学习、促进教学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日常品行表现等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功能。为了能够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还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评价建议:重视表现性评价,鼓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发挥育人合力;采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更加多元的评价办法,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抓住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等主要环节有效落实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可以采用等级制加评语的方式呈现,还要进行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对考试性质与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为了让教师易于理解和掌握,还给出了三道样题示例,对每道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内容作了具体说明。
【初中道法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2篇)08-15
2022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08-12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08-03
数学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08-22
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8-11
数学课标2022解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08-22
体育课标解读与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08-19
英语课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