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素问·气厥论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疒至)。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翻译
皇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
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鬲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庢。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患肠澼,便宜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
胞移热,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为痔痔。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鼻渊症状,是常鼻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传而引起的。
《素问·气厥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它深入探讨了气厥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本文将对《素问·气厥论》进行赏析,并探讨其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赏析
《素问·气厥论》首先介绍了气厥的病因,指出气厥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作者认为,气厥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有直接关系,如果气血运行受阻,则会导致气厥的发生。这一观点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后来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其次,《素问·气厥论》详细描述了气厥的病机。作者认为,气厥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当脏腑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气厥的发生。这一观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使医生能够通过观察患者的脏腑功能来判断气厥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最后,《素问·气厥论》还提出了治疗气厥的方法。作者认为,治疗气厥需要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来达到疗效。他强调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对于治疗气厥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对于中医治疗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使医生能够通过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来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气厥的效果。
总之,《素问·气厥论》是一篇对气厥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篇章。它通过对气厥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的探讨,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为后来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思路,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中医治疗实践提供了方法。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读《素问·气厥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 相关推荐
【素问·气厥论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12-27
《素问·藏气法时论》文言文翻译09-05
素问咳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5-04
素问奇病论文言文翻译09-17
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12-25
《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及翻译12-25
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01-06
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02-10
刘基论相文言文翻译03-30
论毅力梁启超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