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买椟还珠》的文言文翻译及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作者或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或注释: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
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注释】
[1]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2]桂椒:香料。
[3]缀(zhuì):点缀。
[4]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5]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6]椟(dú):小盒。还:退回。
[7]鬻(yù):卖。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椟:木匣子;还:退还;珠:珍珠。买下木匣子,退还了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他做生意很讲究信誉,很多人都愿意到他这里来买珠宝。一天,珠宝商人得到了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想把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自然会高起来。
于是,他找来名贵的木材,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光,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珠宝商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观赏。一个郑国人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高价将珠宝商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又回来了,珠宝商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他想完,郑人已走到其跟前。只见郑人打开盒子,取出珍珠交给他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他,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木盒子,一边往回走。
珠宝商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珍珠的价值,以至于喧宾夺主,令他哭笑不得。
【成长心语】
不能以貌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会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就像那个郑人一样,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却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珠宝”。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外貌只能体现他的一小部分,要是从这一点来评价一个人,那你的评价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大多数人的长处并不只是体现在他的外貌。那些有着宏图大志的人,外貌并不一定出众。所以,我们要清楚地记得: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明艳动人,有价值的朋友不一定相貌出众,摘下眼镜,睁大双眼,看清楚表面下的本质,才是交往的基本法则。
成语寓意
郑国人两眼只盯在了精致的木匣上,竟然舍弃了珍贵的珠宝。可见,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才能取舍得当。成语原指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买椟还珠”可以转用于指代某些官僚惯于用形式主义欺骗上下级或民众的弄虚作假行为。
运用示例
宋·程颐《与方元宷手帖》:“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弊,人人皆是。”
元·张养浩《云庄类稿·读诗有感自和诗之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
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买椟还珠,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
成语出处原文的真实旨意
几乎所有的辞书,都收录“买椟还珠”,释义也大体相同。《辞源》释为“去取不当”;《辞海》释为“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等。以商务印书馆《汉语词典》的释文为例:“《韩非子》记载: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有个郑国人认为匣子漂亮,就买下木匣子,把珍珠还了卖主。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韩非子》的原意并非上述释义所述。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内容看,这位楚国的珠商,花了那么多的资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郑国的顾客把漂亮的盒子买走了,而没有买走他所要推销的珍珠。《韩非子》批评这位楚人“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而完全没有指责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楚人鬻珠的批评,变成了对郑人买椟还珠的批评。颠倒了《韩非子》的原义。再看《韩非子》用这个故事(以及秦伯嫁女的故事)讽喻的是什么。原书批评的是学者们以浮夸的辩辞淹没经世致用的理论,完全没有指责读者欣赏其词章的文采,而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学者以文害用的批评,变成了批评受众的取舍不当,显然也完全违背了原著的旨意。
《韩非子》已经给了这个寓言一个准确名称:“楚人鬻珠”。后来人们把它改为“买椟还珠”,真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寓言的情节、主旨跟着也都变味了。可见,现行成语“买椟还珠”,无论其命名,本来意义,还是引申意义,都是对《韩非子》的错误解读。
其他点评
南朝的刘勰正确理解和利用了《韩非子》上的这个寓言。他说:“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楚珠鬻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复在于兹矣。”(《文心雕龙·议对》)这里用“秦女嫁晋”和“楚珠鬻郑”讽喻“文浮于理,末胜其本”,与典相符,于理相合,很是贴切。
也许有人认为,现行成语“买椟还珠”及其释义多年沿用至现代汉语,已是约定俗成了,不改也罢。这个理由即使能够成立,也不能像现行辞书这样,把成语“买椟还珠”直接强加给《韩非子》;而应当如实地说明这个成语的来源、演变、蜕化的过程,才不致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 相关推荐
【《买椟还珠》的文言文翻译及解析】相关文章:
买椟还珠文言文的翻译04-25
买椟还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1-20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解析07-26
奕秋文言文及翻译解析01-12
《买椟还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2-15
乐羊子妻原文与翻译文言文解析02-06
关雎翻译及解析01-10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10-17
文言文《乘船》解析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