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时间:2022-09-07 14:48:44 文言文 我要投稿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1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2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 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3

  一、通过句意来判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二、找出代词定位主宾来判断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代词有以下三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三、通过虚词的位置来判断(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断句: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7、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四、根据语法句式来辨别

  1、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2、……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3、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4、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5、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

  断句: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

  五,用修辞手法来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对偶: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断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如顶真句: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相关文章: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12-06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04-07

关于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05-26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05-24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标点题05-27

文言文翻译妙招05-26

翻译文言文的妙招05-24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网友来稿)12-06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06-02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1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2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 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

  文言文的短句与标点的妙招3

  一、通过句意来判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二、找出代词定位主宾来判断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代词有以下三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三、通过虚词的位置来判断(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断句: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7、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四、根据语法句式来辨别

  1、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2、……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3、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4、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5、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

  断句: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

  五,用修辞手法来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对偶: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断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如顶真句: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