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知识梳理

2023-10-07 文言文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知识梳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知识梳理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贾谊《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贾谊《过秦论》)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

  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

  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 ②和“为”呼应,表被动;

  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 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

  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 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 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

  (1)亦表示同样[also;too;aswell;either]。如:我高兴,你也高兴;也可以;也是。

  (2)也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aswellas]。如:她会打篮球,也会打网球。

  (3)表示转折或让步[even]。如:即使失败十次,他也不灰心。

  (4)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如此。

  (5)表示强调[even]。如:也须(也应当;也应该);连老人也干活。

  (6)表示选择,还是[or]

  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水浒传》

  (7)又如:也是(还是)。

  女阴也。象形。,秦刻石也字。羊者切文二重一

  女侌也。此篆女阴是本义。叚借为语。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从乁。象形。乁亦声。按小徐有乁声二字。无从乁二字。依例则当云从乁。故又补三字。从乁者,流也。乁亦声。故其字在十六十七部之闲也。余者切。玉篇余尔切。,秦刻石也字。秦始皇本纪。二世元年。皇帝曰:金石刻痊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邚後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颜氏家训载开皇二年长安掘得秦铁称权。有镌铭。与史记合。其於久远也,也字正作。俗本譌作世。薛尚功歴代钟鼎款识载秦权一。秦斤一。文与家训大同。而权作。斤作殹。又知也殹通用。郑樵谓秦以殹为也之证也。殹葢与兮同。兮也古通。故毛诗兮也二字,他书所称或互易。石。汧殹沔沔。汧殹卽汧兮。

  例:空空如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旋见一白酋…英将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4)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与“者”连用,判断句标志,表判断语气。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知识梳理】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11-10

高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07-20

2021高考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总10-12

高考文言文虚词因的用法10-21

文言文虚词与用法08-04

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09-13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03-24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06-02

文言文虚词且的用法素材04-19

中考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