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的文言文翻译

2022-12-01 文言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龙点睛的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⑽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注释】

  1、张僧繇(yóu):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每:常常,每每。

  4、去:离开。

  5、因:因此,就。

  6、以为:认为。

  7、须臾:一会儿。

  8、诞:虚妄,荒唐。

  9、皆:都,全都。

  10、破:击

  【翻译】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拓展阅读】

  典故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典故人物

  张僧繇,吴(苏州)人。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苦学成才,长于写真,知名画家,擅长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记载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讲求明暗、烘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文献里说他作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很象现代的速写,被称为“疏体”。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此外,他还善于雕塑,有“张家样”之称。张僧繇一生苦学,“手不释笔,俾夜作昼,未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张僧繇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醉僧图》等,分别著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已无真迹流传,仅有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不过从画面上看。张僧繇的画貌并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

  成语出处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索求他的画。

  传说有一年,张僧繇奉梁武帝之命,前去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四条金龙。仅三天,他就画出了四条活灵活现、威风凛凛的龙。这四条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真龙竟没有什么差别。一时间,围观的人都大为惊叹。

  然而当人们凑近细看时,才发现这些龙全都没有眼睛。这样明显的缺陷让大家感到非常不解,纷纷请求张僧繇为龙添上眼睛。张僧繇却笑着说:“为龙画上眼睛不难,可一旦画了眼睛,这四条龙可就飞走了。”

  大家一听这话,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他十分荒唐。画出来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认为张僧繇在开玩笑。于是,张僧繇只好答应先给其中两条龙画眼睛。他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笔轻轻在画上点上眼睛。刚画完,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了: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紧接着一阵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那两条龙竟真的震破墙壁,凌空飞起,最终消失在云层中。

  众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等云散天晴时,大家看到雪白的墙壁上果然只剩下两条龙了。而张僧繇只是站在一旁,笑而不语。

  成语寓意

  “画龙点睛”后龙便破壁飞去的神话传说固然不可信,但点睛传神在艺术上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之前做得如何出色,但是关键的那一步没有做好,可能一切都会等于零。所以要专注于事物的关键点,画好最后的点睛之笔,事物才能变得圆满。如果事物缺少了最美好的点缀,可能会黯淡无光,失去光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画龙点睛”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现代一般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增添一句总结的话,可以用“画龙点睛”来评价。经常与“点铁成金”连用。

  运用示例

  明·张岱《博浪椎传奇序》:“子房得此数语,真如画龙点睛,从此飞腾变化,莫可测识者矣。”

  清·廖燕《金圣叹先生传》:“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

  秦牧《车窗文学欣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成语辨析

  画龙点睛—颊上三毫—点睛之笔

  这三者都有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增添一句关键的话就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的意思。不过,在程度范围上有区别:“画龙点睛”主要适用的范围是说话、作文章,“颊上三毫”主要适用的范围是作画或者作文章,“点睛之笔”的适用范围是作文或者说话。

【画龙点睛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画龙点睛文言文翻译04-20

画龙点睛文言文及翻译02-16

画龙点睛原文翻译06-11

画龙点睛原文及翻译06-11

文言文翻译12-06

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03-17

爱莲说的文言文及翻译08-29

海瑞文言文翻译05-05

守株待兔文言文及翻译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