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2024-08-27 文言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焉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生都还不知道,怎么知道死?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扩展资料:

  一、“焉”的兼词义

  首先,先跟大家解释什么是“兼词”。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是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从语言单位看是单音节词,但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即A=B+C 。

  “焉”作为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表示为:

  焉=于+此

  在文言中,“焉”作兼词例子有很多,比如《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其中“风雨兴焉”可以变成“风雨兴于此”,翻译为“风雨从这里兴起”。

  再如《论语十二章》中的经典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中“必有我师焉”可以变成“必有我师于此”,翻译为“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二、“焉”的翻译:状语后置的处理

  兼词“焉”在翻译时,大部分时候要注意状语后置的处理。

  何为“状语后置”?指的是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多为由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往往会置于谓语后。是倒装句的一种。状语后置常见结构有三种,感兴趣同学可以回顾往期文章学习:

  「文言句式」一篇文章带你搞懂状语和“状语后置”,文言不再怕

  “焉”=“于+此”,“于+此”是一个介词结构,如果文言中“焉”作兼词放在谓语前面,就会出现状语后置情况,翻译时需要调整谓语和状语的语序。

  比如,刚才我们举的“风雨兴焉”的例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我们其实对“焉”和“兴”的语序进行了调整。

  从语感角度,如果不调整语序,“风雨兴起从这里”的翻译也略显奇怪。我们读的时候也会产生调整语序的意识。

  我们来看一则高考模拟题的语段:

  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我们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一句。

  其中“焉”是兼词,“终”是谓语动词,和“焉”组合,出现了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应该是“焉终”,“在这里终老”的意思,“便有终焉之志”意思是“便有了在这里终老的想法”。

  三、文言中其他“兼词”举隅

  在文言中,像“焉”这样的兼词不止一个,常见的还有:诸、盍、叵。

  1.诸:相当于“之于”。不少学者认为“诸”是“之于”的合音字。大家可以尝试3倍速去读“之于”,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常见例子,比如“反求诸己”,其实就是“反求之于己”,指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而不责怪别人。

  2.盍:相当于“何不”。

  比如“盍各言尔志?”,就是“何不各言尔志”,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3.叵:相当于“不可”。

  比如成语“居心叵测”,就是“居心不可测”,这个成语可以形容一个人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焉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多用于反问句,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敢进入虎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

  指示代词:相当于“之”、“此”,如“以俟夫观风者得焉”,意思是“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

  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意思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或疑问语气,如“此百世之仇,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意思是“这是百世的仇恨,赵国为此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道厌恶它”。

  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如“盘盘焉,囷囷焉”,意思是“盘旋的样子、屈曲的样子”。

  “焉” 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

  一、兼词

  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这句话中的 “焉” 可理解为 “在他们之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这里的 “焉” 可译为 “从这里”。

  二、代词

  相当于 “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这里的 “焉” 指代老师,可译为 “他”。

  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 表示 “哪里”。

  三、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 “了”“啊”“呢” 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这里的 “焉” 可理解为 “了”。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此处的 “焉” 表示停顿,无实义。

  • 相关推荐

【焉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相关文章:

文言文焉的用法03-21

文言文中“然”字的用法09-24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03-22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12-07

关于文言文中的异读06-15

文言文中精辟的名言12-27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09-24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06-26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与”字的考点02-27

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