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诗歌中体现的进退思想

2022-07-18 张九龄

  张九龄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九龄诗歌中体现的进退思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隐匿情怀

  从魏晋直至初唐时期,陶渊明都是做为一个高蹈避世的隐士为人所注目的。如历代的诸多诗人一般,张九龄对陶渊明的节义情操,也充满了钦佩,并深刻地受到了他的感染。总体而言,他的诗歌较深沉与灰暗。涉及到归隐的诗歌多达60多首,主要分布在入仕初期、被贬洪州和桂州时期。张九龄似乎天生对山水有种不解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情节始终贯穿他终身。翻看《曲江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从他的诗中,隐隐给人透露着他渴望隐居生活的追求。

  他似乎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在快乐的真实感情。不难看出张九龄创作方式和思想都与陶渊明有着诺大的联系,当然不排除他本人的天然真性,但他的诗与陶诗如此的形似,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受陶渊明影响的深刻度。

  张九龄对人生领悟的具有独特的鲜明特色,开元四年,他忤相归家途中,对自己十年的政治道途作了反思,如《商洛山行怀古》记述他最初想借鉴商山四皓的处世原则,认为这是自古贤明之士的必经之路。但他转而却又困惑不已,如今正是太平盛世,本应是干事业的,可为何自己的'道路却不能顺利走下去?正体现了他对于归隐和出仕的狐疑态势,张九龄的这一困惑,触碰到了古老封建社会的弊端,在由来已久的等级观念下,朝廷中所谓的“忠臣谏官”,多数时候是在不触犯管理者与权倾朝野朝臣的权益下,才能真正的褒贬,否则,最后的遭际只能如张九龄《咏史》中所云“轻既长沙傅,重亦边郡徙”,处罚轻的就像贾谊被贬为长沙傅,重则发配于边远山区,这种等级制度是无人可以逾越的,回顾历史,一批忠正直言之辈如屈原、贾谊、司马迁,没有不遭此厄运。当时张九龄感到,既然躬行直道没有出路,也得不到赏识,无奈只能做些一味迎合之事,却又违背自身夙志,那么只有及时抽身远离这污浊的官场,便是保正全节的最好出路了。

  然而,张九龄短期归隐后,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甘心守拙。也并没有遁入他十分信奉的道家。他在过了一段闲散生活后,又念念不忘自己上京考举,谋取功名的志向。并流露出“逶迤恋轩陛”对官场恋恋不舍之情,如此的矛盾心情。希望皇上能够辨明是非,对他重新启用。开元六年,当他得以被重新召回入京任职,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曾经倦怠过他的地方,正如诗中《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所云:“恋亲为委咽,思德更踌躇。徇义当由此,怀安乃阙如。”他即使已察觉到统治者的骄满和政治渐趋腐朽的变化,也仍然没有失去对时代的希望和信心。

  伴随时间的变化与社会阅历的逐渐丰富,张九龄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也越发沉郁。躬行直道、酬报主上,始终是他的终极理想,然而,“内讼已渐沮,积毁今摧残。胡为复惕息,伤鸟畏虚弹”、“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策蹇惭远途,巢枝思故林。小人恐致寇,终日如临深”。这样不能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的仕宦路途,迫使他开始需求另一条理想的人生归宿。开元十五年,被流放洪州之后又转任荆州,他抱着一种外放为隐的心境,为自己寻求人生归路。这时期,张九龄年逾50,对为政者而言,一方面正是黄金阶段,未来的路充满希望;另一方面,为官20载,已看惯官场凶险与黑暗,身心已疲惫。希望回归自然,通过归隐逃脱束缚。如“休闲偿有素,岂负南山曲。”(《晨坐斋中偶成咏》)、“罢兴还江城,闭关聊自遣”(《临泛东湖时任洪州》)、“纵观穷水国,游思遍人寰。勿复尘埃事,归来且自闭”。(《登楼望西山》)。所以这时期的矛盾并不是很强烈,挂冠归隐,伺机而起的人生态度,成为张九龄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轨迹。开元二十二年居位宰相,三年后被黜为荆州长史。如果说早期流放洪州、荆州只是一个归隐的念头,诗人心中还是些许希冀的。那么后期被黜为荆州长史则是实实在在的隐匿。开元二十七年,张九龄病卧于床,栖居还乡的念头愈发强烈,不久之后,真正辞官回乡。功成身退,与他一样的大部分文士之所以命途多舛,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追求理想的坚持。或许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也许就不会有那么的烦恼。所以,张九龄晚期辞官归隐,真正悟出了应该知足常乐。这是从政治顶峰走来的经验人的感世箴言。

  二、出仕感想

  纵观古代的每位士子,都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大唐三百数年,理应是人才济济、文人的才能充分被利用,却不能完全根除奸佞,把无数有能之士拒于门外。报国无门、救世无路,便成为这些文人们的惆怅的主旋律。正如前人们一般,张九龄也渴望在政治上作一番大事业,造福百姓,辅助帝业,为天下人谋福祉。张九龄自幼聪明勤奋,才思敏捷、胸有大志。青年时期的张九龄却苦于无人赏识,得不到重用。《浈阳峡》云:“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写出了浈阳峡幽深奇特、色彩斑斓的景色,可惜如此美妙景致却长在偏远之地,走不进外人眼球,谁能知道大自然如此安排的用意。借此感慨自己出生偏远的岭南,纵然德性文笔甚美,却难获得他人的赏识,张九龄渴望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却未能有一个良好的平台,给他施展自身的才能。自古渴望能建功立业的文人不可胜数,孔子的进德修业教义深深影响了后世士子。《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中云:“思深秋欲近,声近夜相宜。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崔黄门,即崔日用,为兵部侍郎参知机务,他有听蝉诗,张九龄特作此诗和之,以蝉比照,来借喻自己的高洁情操,转而有说蝉虽品格高尚又有何用,怎比得在黄金上作修饰的蝉贵重呢,在向崔黄门倾诉衷肠的同时,并希望能得到他的引荐。

  自古怀才不遇者多,怀才而遇者少。张九龄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在多首诗中可见,《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中云:“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朝朝空此地,采采欲因谁。”荷叶长得很好,徒然生长在此地,但无人来采摘,他这是寓意自己很有才却没能收到赏识,为荷叶也为自己感慨。《苏侍郎紫微庭各赋一物得芍药》:“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开元元年十二年,因省署内多紫微,故中书省改为紫微省(庭),紫微侍郎苏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年底,玄宗钦定苏为中书侍郎,是知,苏侍郎即苏。张九龄首赞了芍药的实用性,不光花可爱,根更是大有用途,可以用药。孤根意味着他势单力薄,张九龄当时任中书省内左拾遗,官职属下级,借咏芍药表示自己是有用之才,希望能得到上司的重视和提拔。 张九龄很善于借用各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苦闷心情。《答太常靳博士见赠一绝》:“上苑春先入,中园花尽开。唯余幽径草,尚待日光催。”每个人都是双面性,越是有才之士,内心却是非常之自卑。虽然职位卑微,天子暂时没有看见自己是发光体,殊不知“日光定会入幽径,花香必将溢满园”。

  张九龄早期的政治道途虽是一直不被重用,他的人生追求与高尚的品格,使他报国之志的目标并没有放弃,兼济天下的使命一直鞭挞着他,他坚信,会被贤明圣主赏识与重用的。

  拓展阅读——张九龄轶事典故

  民间传说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超凡天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张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张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张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张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张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动天墨砚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

  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张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盘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

  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棋下得好,唐明皇便常找他下棋。唐明皇不是九龄对手,却总是不服输,天天都要张九龄陪他下棋,一心要与张九龄比个高低。九龄见唐明皇迷恋下棋不理国事,心里焦急。

  一日对弈,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地对唐明皇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不要紧,”唐明皇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不要紧,”唐明皇把对方的“马”吃掉了。“现在内则官吏贪污腐化,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不要紧,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明皇仍摆弄棋子。张九龄便不再说话,他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明皇把“车”腾了出来。唐明皇以为得势,拿起“车”横冲直撞,连扫几子后,又在中宫线上叫“将军”。张九龄没有起“仕”保“帅”,只上一步卒。唐明皇见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龄。“不要紧。”张九龄若无其事。“你不顾将军,吃帅你就输了,还说不要紧。”九龄此时大笑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一席话说得唐明皇面红耳热。

  凉茶命名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 相传,张九龄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疠就是日喝两碗金银花、淡竹叶、罗汉果、甘草等药用植物熬制的凉茶得以见好。从此,人们为了表达张九龄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命此凉茶的为‘张九龄’凉茶。后者称之此凉茶为: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凉茶。

【张九龄诗歌中体现的进退思想】相关文章:

杜甫忧患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11-26

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11-08

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10-17

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11-27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09-30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08-31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思想11-15

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信仰10-15

杜甫家训诗歌中的教育思想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