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张九龄

2024-10-09 张九龄

  有唐一代,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里程碑,而大唐宰相就是这座丰碑的基座,唐代宰相的风采是整个大唐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官场上,张九龄可不只是一个花瓶般的诗人,从当官那天起,他就是一位目光远大、注重实干的政治家。

  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还只是唐玄宗跟前一个小小的拾遗(谏官,负责讽谏或举荐人才)。因为性子太直,得罪了当时的丞相姚崇,这年秋天,他主动辞官回乡,奉养母亲。途经南雄(今广东韶关南雄)和大余(今江西大余)交界处的大庾岭时,发现这里的山路年久失修,车不能行,上下岭靠肩挑背驮,不仅成为南北交通的瓶颈梗阻,而且常有人畜伤亡之祸发生,于是萌发了重修大庾岭古道的念头。

  一到家,张九龄就给唐玄宗写了一份奏折,请求修路。张九龄身先士卒,披荆斩棘,攀登危岩,不辞劳苦。有一次,张九龄来到一处打石场,看到工人们还在用钎杵斧凿的方法,非常费力,就向石匠介绍北方父老采用的“火攻堰取”之法,让他们在石板上架起柴火燃烧,火熄灭后再用铁锤打石,巨石就容易爆裂破碎。采石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历时一年多,大庾岭古道终于贯通,这条路宽近17米,全长十几公里,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最快捷便当的大道,简直就是“古代的京广线”。

  一句话扰乱一场宴会

  修完路,张九龄重返京师后,备受器重。他并不迎合皇帝,而是把直言劝谏当成了自己的标志。八月初五,玄宗过生日。张九龄的礼物是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他高声说:“臣敬献陛下一方宝镜。”可当他将布包打开时,有人一下子笑出了声,那不过是五册书,哪里是什么宝镜!

  原来张九龄看到唐玄宗有些怠于政事,安于享受,于是埋首书案,耗时数月,撰写了《千秋金鉴录》,把它当作生日礼物,进献给皇帝。这部书引经据典,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事例出发,探究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给唐玄宗敲响了警钟。玄宗非常高兴,连声称赞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并且赐给张九龄一批珍贵书籍,以示嘉奖。

  还有一次,唐玄宗在内苑大宴群臣,酒喝得很高兴,他突然来了兴致,领着大家去观鱼。玄宗说:“众位爱卿,你们看,这些鱼儿多么漂亮可爱!”李林甫最会察言观色,马上接口说:“它们过得自在,是因为陛下恩泽所及啊。”张九龄一听就不高兴了,正色道:“鱼儿就如同百姓,它们能不能生活自在,得看陛下任用什么样的人来管理他们。观鱼自乐这样的事,只是装点景致而已,是小儿女玩的情调,希望陛下不要过分沉溺其中。”一句话,像兜头一盆冷水,浇灭了玄宗的兴致,他悻悻地扭头走了。

  与皇帝对着干

  张九龄不光是让皇帝大煞风景,有时简直就是对着干,只要他认为不对的,那就坚决不同意。

  玄宗宠爱武惠妃,有一次,他想借故废掉太子,然后立武惠妃的儿子。因为这个话题太敏感,大臣们无人敢言,张九龄当时是丞相,坚称不可。他搬出隋文帝错废太子终致失国的典故来教育皇上,弄得玄宗很是郁闷。武惠妃得知张九龄从中作梗,便偷偷地派心腹宦官找他,诱导说:“有废必有兴,如果您可帮忙,丞相就能长久地当下去。”张九龄闻言大怒,把宦官厉声斥退,并且马上登殿奏明此事,最终太子的位置才得以保全。

  张九龄做丞相,相当勤勉。他注重发展农业,起草的诏令里明确把重农桑放在首位。甚至亲自兼任河南开稻田使,在中原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由于这些措施,唐王朝在开元末和天宝初,国家财力和百姓福祉达到了开国以来的高峰。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米一石价值不到两百文钱,布帛价格也很低廉,海内安富。

  虽有一片忠心,但张九龄屡次犯颜直谏,最终还是招致了皇帝的不满,加之佞臣李林甫的诋毁,当了3年丞相后,就被唐玄宗罢相。

  坚持要杀安禄山

  张九龄善识人,孟浩然、王维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他预测未来的准确性更令人惊叹。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打了败仗,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他逮捕,押赴京城,建议将其斩首。张九龄时任丞相,主张听从张守珪的建议,处死安禄山。此前,张九龄在安禄山进京面圣时,曾见过他一面,之后就对侍中裴光庭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这次能有机会除掉朝廷的忧患,自然不想放过。然而唐玄宗却不这样想,传旨特赦了安禄山。

  张九龄争辩说:“安禄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应即刻斩杀,以绝后患。”玄宗回答说:“西晋时,14岁的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从奴隶一步步称霸北方,当了皇帝)同乡人到洛阳做小买卖,曾倚东门长啸一声,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丞相)王衍听了,就认定他将来是个叛党,要把他杀掉。虽然事实证明王衍说得不错,但朕觉得安禄山跟石勒还是有区别的,你不要以王衍识石勒的事枉害忠良。”最终没有听取张九龄的意见。

  天宝十四年(755年),被张九龄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此时,他想起了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悔恨得潸然泪下。而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15年。唐玄宗专门派出使者,到韶关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还赠厚礼抚慰其家属,表达自己的敬意。从此以后,天下都称张九龄为“曲江公”,而不直称其名。

  唐朝由盛而衰,张九龄就是一道分水岭。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能够直言敢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拓展阅读:张九龄之《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关于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其《感遇》十二首,抒怀感事,兴寄深婉,

  注 释

  1. 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2. 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3. 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4. 情人怨遥夜:情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里应该指诗人自己。怨,怨恨。遥夜,长夜。

  5. 竟夕:终宵,即一夜

  6. 怜光满:怜,爱。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7. 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8. 不堪:不能。

  9. 盈手:满手,意谓把月光抓在手中。

  10. 佳期:指相聚的时刻。

  释 义

  诗的题目就是遥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诗人被贬荆州长史,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海面上升起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清辉普照大地。此时此刻,远方的亲人是否也和我一样在遥望着明月互寄相思。但凡是有情有意的人,都会怨恨这漫漫长夜,因为思念而一夜未眠。好喜欢这明亮皎洁的月光洒满屋子,所以吹灭了多余的灯烛。披衣走到屋外久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沾湿的凉意。真想满捧一捧月光送给远方亲人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可是这月光又不能捧起来,还是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吧。

  赏 析

  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首联,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颔联,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愁怨在游荡,明月皎皎当空照,满心相思之苦的诗人,如何受得了这一份招惹,怎能不辗转反侧,无法能眠啊? 颈联,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尾联,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

【一代名相张九龄】相关文章:

唐朝名相张九龄10-22

唐朝名相张九龄01-21

一代名相张九龄说明文(通用17篇)11-16

一代贤相张九龄生平事迹11-13

一代不如一代散文08-30

张九龄的死因09-07

张九龄的传说11-01

张九龄的感遇07-30

张九龄生平05-15

张九龄的《感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