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原文

2023-12-12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原文1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为大家分享了再别康桥原文的朗诵稿,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树下一潭

  不是清泉石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寻梦

  撑一只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斑斓里

  在斑斓里放歌

  但是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但是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但是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鉴赏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欧游归来之时,实是回忆之作。“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在伦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剑河),以剑桥大学驰名于世。一九二○年九月徐志摩因景仰罗素,放弃了他在美国即将获得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前往英国,想成为罗素的弟子,但罗素因在欧战时力倡和平而被康桥的三一学院解聘,离开了康桥。徐志摩只好当一名没有学籍的选修生,在康桥度过了一年(1921—1922),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本诗作于1928年秋再次访问母校后的归途中。

  第一节历来为人传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中连用三个“轻轻的”,将离别时依依之情表现得含蓄委婉。“西天的云彩”这一色彩鲜明的特定意象,表现出诗人依依难舍的、眷恋的情怀。这节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至第五节中,诗人描绘了康桥迷人的景色。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树下的清泉以及小船、星辉,这些美妙的景物,幻化出记忆中的康桥的斑斓的色彩和梦一般的情境。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道所谓“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诗人把笙箫、夏虫乃至整个康桥都赋予了人的性灵。笙箫悄悄奏着婉转的别离曲,夏虫为之沉默,康桥也为之沉默,从而使高度意象化的情与景浑然为一,表达出诗人醇真浓厚的离情别绪。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诗人在第一节中巧妙地将气氛、感情、形象揉合在一起,把读者引进到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又显得飘逸迷茫的境界,给全诗奠定了一种“哀而不伤”的基调。

  诗人善于将人格化的景物与内心情感的描绘相融合,荡漾在心头的金柳的艳影,勾起“我”遐想的招摇的青荇,幻化出彩虹般梦境的清泉,载着“我”在星辉下寻梦的小船……这些都饱含着诗人对康桥别样的感情。

  这首诗抒写的是离情别绪,诗中并没有深邃的哲理,但全诗感情真挚,表现细腻,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再别康桥原文2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赏析: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人物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 冰心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原文3

  《再别康桥》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再别康桥》赏析一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二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原文4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悄悄""轻轻"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原文5

  再别康桥 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原文情感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与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与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与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与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与,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与他母校告别,而是与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与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与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与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原文6

  再别康桥

  (zài biékāngqiáo)

  徐志摩

  Qīngqīngde wǒ zǒu le,zhèngrú wǒ qīngqīngde lái;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Wǒ qīngqīngde zhāoshǒu,zuòbié xītiān de yúncai。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Nà hépàn de jīnliǔ,shì xīyáng zhōng de xīnniáng)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ōguāng lǐ de yànyǐng,zài wǒde xīntóu dàngyàng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Ruǎnníshàng de qīngxìng,yóuyóude zài shuǐdǐ zhāoyáo;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Zài kānghéde róubō lǐ,wǒ gānxīn zuò yītiáo shuǐcǎo!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Nà yúyīn xià de yī tán,bú shì qīngquán,shì tiānshàng hóng;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Róusuìzài fúzǎojiān,chéndiàn zhe cǎihóng shìde mèng。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xúnmèng?

  寻梦?

  Chēng yīzhī cháng gāo,xiàng qīngcǎo gèng qīngchù mànsù;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Mǎnzài yī chuán xīnghuī,zài xīnghuī bānlán lǐ fànggē。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Dàn wǒ bùnéng fànggē,qiāoqiāo shì biélí de shēngxiāo;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Xiàchóng yě wèi wǒ chénmò,chénmò shì jīnwǎn de kāngqiáo!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Qiāoqiāode wǒ zǒule,zhèngrú wǒ qiāoqiāode lái;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Wǒ huīyīhuī yīxiù,bú dàizǒu yīpiàn yúncai。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原文7

  一、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赏析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第1节就写出了久违的学子作别康桥时对母校的留恋与离别之愁。诗中连用三个“轻轻的”,使得读者感受到诗人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是悄无声息地荡去;从而,抒发了内心深深的情丝,疑似乎在招手的瞬间亦幻化成“西天的云彩”飘然而去。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第2节至第6节细致描写了康河里泛舟寻梦的情怀,“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这一切都映入他眼底。别离时的徐志摩对康桥依依不舍,触景伤情。在回归途中,他站在船上,感慨万千,采用以物喻人的艺术手法撰写了长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把康河“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至此,无生命的景物已幻化为有生命的活体;徐志摩又将清澈的潭水想象为“天上虹”,彩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

  唯美主义的徐志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写诗中浮想联翩,对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竟然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情愿的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是主客观合二而一的妙手偶得,也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功的体现。

  由此而来,徐志摩进一步构想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采用多个重叠句子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奔腾之水,一波三折。设想他自己站在青草更青处,置身于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中,可是,倾情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刻,他只有沉默,然而,沉默亦胜过千言万语!

  《再别康桥》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三个“轻轻的”首尾相连相得益彰,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潇洒地来,又潇洒地去;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全诗一气呵成,构思巧妙、结构严整、文字优美。完成了一首委婉动人、荡气回肠的抒情诗,而诗中流露浓浓的情感充分的表现出对阔别康桥的不舍与对梦想乃至理想的渴望。这一切诠释了徐志摩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也是徐志摩“诗化人生”的写照。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来自《追悼徐志摩》)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诠释了学子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深情;

  在康河岸边徘徊的徐志摩亦留下了一位追梦者的身影。

再别康桥原文8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翻译:

  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莫不是想当今夕的新娘?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是否妖娆依旧。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

  什么是我的梦?剥去人心最后一点伪装,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这样物欲膨胀的金钱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物质上的丰裕又能拯救什么呢,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的,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撑一支长篙吧,荡着一只寻梦的小船,我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再亲近一下我的康河水,再重游一便我的康桥。

  夕阳渐渐隐去,夜带着帷幕降临。此时星光灿烂,河面洒散着点点幽蓝。看着如此美景,我满心欢喜,不禁想要放声歌唱,但笑容却在我嘴角凝固,一点音符,被风儿拨扯玩弄,带向远方……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

再别康桥原文9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悄悄""轻轻"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原文10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欣赏】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徐志摩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徐志摩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徐志摩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徐志摩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大家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徐志摩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徐志摩的一生的历史,只是徐志摩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徐志摩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徐志摩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大家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原文11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诵读技巧

  康桥,即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作者曾留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作者把自己的复杂情感熔铸到景色描绘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在语言中亦具有抑扬顿挫、委婉悦耳的音乐美。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朗诵时,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运用停连、轻重、节奏、语调等技巧,表现诗中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朗读第一节宜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加上适当的气音效果更好,一开始把听众引入佳境。接下来,应情随景变,情随意生,起伏高低,长短强弱,在变化中推进情感,充分展示出诗作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赏析

  这一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一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原文12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浅。而《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课文,它的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全诗,赏析意象,品味情感;训练、巩固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提高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寻找意象,揣摩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意境美的再解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

  3、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探讨,准确的理解诗歌美之所在。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预备时间:《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

  ★导入: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

  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和他一起触摸诗歌的灵魂,走近

  他深沉的爱恋。

  设计意图:一开始,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和意境,感染大家的情绪。

  ★自主学习部分

  一、知识链接,夯实基础。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设计意图:从诗歌的诵读中,直观的感受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及情感,为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做铺垫。

  (4)整理字音、字形。

  设计意图:从基本功做起,注意细节,扎实每一步。

  ★合作探究部分

  (1)1.读一读,找一找,诗歌运用了哪些典型的意象?它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选择意象,感悟诗中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2.找出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说说抒发了作者一种什么感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通过文中塑造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语言,寻找具有浓郁情感的跳跃的词语,更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以便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

  3.诵读诗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写并赏析。

  设计意图: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通过学生自己的描述与解读,进行文学的感悟与再创造。更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以便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

  小结:

  1.配乐诵读诗歌(学生分别读---老师范读---集体朗读)

  2.鉴赏诗歌的方法:寻找意象---揣摩意境---体味情感。

  设计意图:七分文章三分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加以指点。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真切的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当堂检测部分

  1.“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2.阅读鉴赏: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练习,继续巩固鉴赏诗歌的能力,来鉴赏《送别》,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课后作业部分

  欣赏诗歌《乡愁》

  设计意图:继续巩固练习鉴赏诗歌,体会诗歌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美感,增强对语言文字鉴赏的能力。

  【课程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我确立了“朗读——鉴赏——运用”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感情。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原文13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

  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莫不是想当今夕的新娘?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是否妖娆依旧。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什么是我的梦?剥去人心最后一点伪装,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样物欲膨胀的金钱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物质上的丰裕又能拯救什么呢,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的,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撑一支长篙吧,荡着一只寻梦的小船,我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再亲近一下我的康河水,再重游一便我的康桥。

  夕阳渐渐隐去,夜带着帷幕降临。此时星光灿烂,河面洒散着点点幽蓝。看着如此美景,我满心欢喜,不禁想要放声歌唱,但笑容却在我嘴角凝固,一点音符,被风儿拨扯玩弄,带向远方……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原文14

  正如我轻轻来;

  我轻轻招手,

  作别西天云彩。

  那河畔金柳,

  是夕阳中新娘,

  波光里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青荇,

  油油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康桥!

  悄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学子寻梦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其抒发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感伤之情。

  “轻轻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我轻轻招手,作别西天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节奏,轻盈动作,缠绵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哀愁。最后“西天云彩”,为后面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金柳,是夕阳下新娘,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是康河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少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青荇,油油在水底招摇;在康桥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明静和自由自在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意境,它和中国古诗有相同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风光中,抒发自己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实”是景物描写,“虚”是象征手法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有红,有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一个梦,像梦里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钟声是悠扬,然而是短暂,所以彩虹似梦似美丽而短暂。1927年徐志摩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理想,生活是充实,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生活,带有象征意味。

  过去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笙箫”是暗喻手法。例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哀怨,而笛声是欢悦,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心境,因此,“悄悄”动作带有诗人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最深感情。例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回忆他们相见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站着,表现感情深厚。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意蕴,又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例子,感情最深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康桥文化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加强节奏感,且其中词是重叠,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所以不是一韵到底。再是音尺,“轻轻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意境,清新飘逸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鲜明生动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建筑美。诗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绝唱。

再别康桥原文15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徐志摩

  再别康桥赏析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他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在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原文】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原文07-22

再别康桥原文04-08

《再别康桥》的原文07-21

再别康桥原文06-16

再别康桥的原文04-21

再别康桥经典原文07-06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03-29

《再别康桥》英文原文06-10

《再别康桥》英语原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