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022-11-14 再别康桥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1分)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结束语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了解学生重回母校的情况,结合学生再次离开母校时的感受导入新课。(去年的这个季节,大家离开了伴随你六年的母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附中,(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家有没有从她的大门前经过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当你再次离开她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生交流感受…...师引入:诗人徐志摩在告别自己的大学母校康桥时,他的感情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再别康桥》,来了解他的内心,体会他的感情。)(板题)

  二、 解题,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读注释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从注释中的哪句话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1、 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 老师点拨,总结:

  再一次告别康桥或又一首告别康桥的诗。

  两次重返母校。

  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生自读诗歌,画出重点词语。

  2、 联系注释、运用工具书,小组交流,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3、 个别质疑,老师点拨,强调:

  浮藻 沉淀? 长篙 ? 漫溯 斑斓 笙箫

  4、 再读诗歌:1)自由读;2)个别读,其他同学点评,强调;3)齐读。

  四、 理解体会,朗诵诗歌。

  1、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2、 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请任选一节,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五个方面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朗诵。

  1)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师点拨:依恋(眷恋)之情。

  2) 老师示范设计一节朗读脚本,并进行范读。

  3)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朗诵,其他同学点评补充,再读本节诗。

  4) 老师示范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景物,感受诗人的感情。

  五、 品味语言,赏析诗歌。

  1、老师任选词句进行赏析示范;

  2、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赏析;

  3、个别质疑,师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组竞赛,协作背诵。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创造性的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母校的深情。

  1、 学生动笔写作;

  2、 小组代表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八、总结本课,学有收获。

  1、学生交流;

  2、老师补充,并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到离别,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所以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婉缠绵,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更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洒脱。那么现代人是如何阐释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离别诗”的《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诗人在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问:由诗题《再别康桥》,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离别诗、告别的对象、第二次离别)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在回国的海上写下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诵读

  学生读——师生评议(款款深情、伤而不哀)——听范读——学生再读

  四、指导鉴赏

  1、听了刚才的朗诵,我想大家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用一个字说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学生一般都会说是)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美呢?(大致有两个情况:1、意象;2、“三美”)

  金柳、艳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辉

  教师赏析第二小节做示范,三、四小节给学生自行赏析,五、六教师赏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主张,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富于画面感。

  介绍之后,在上面板书“绘画美”,那么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是怎么体现出的?)

  2、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韵律和谐,节奏鲜明,音节优美。

  (开头、结尾两节要在此补充讲解)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递进(语意上都表达了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之情,但“轻轻”改为了“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惜别之情比之首节更进了一层)②强化(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强化了不舍之情,“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总结、拓展

  徐志摩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偶然》所言,人与人相遇的美好仅仅是偶然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记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时互访的光亮与美好。下面请大家按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自行赏析这首《偶然》(音乐、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诗词已学过很多,抓诗中的意象、领会意境、抓住关键性的词句领会感情的方法练了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自如运用,授课时应加以训练,于是采用: 朗读抓意象,讨论、领略意境和情感,赏评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理章叠句。

  3、情感价值观目标:

  (1)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诗人所选择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意境进行具体分析,领会诗境之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伦敦北的一座城市,靠近康河,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徐志摩是1920年至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读书,对康河情有独钟,经常在河边看书,游玩,河中泛舟。1925年第二次来伦敦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河。”康河是他的理想王国,是他的精神家园,“康桥情节”贯穿于他的诗文之中。1928年,他第三次故地重游,离开时写下了这首留传千古的诗《再别康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领会意境和情感。

  (一)读诗,抓意象

  1、导入:从诗的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离别诗。不同于我们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作者所要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康桥的自然景物。

  下面请大家把诗齐读一遍,看看作者写到了康桥的哪些自然景物?用诗的术语说就是写到哪些意象?

  2、学生读诗。

  3、抓意象——师生互动

  讨论、明确:第一节是“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第二节是“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中的“青荇”;第四节是“好榆阴下的一潭”中的“清潭”,而不是“彩虹”;第五节是“满载一船星辉”中的“星辉”。

  (二)领会意境

  欣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就是抓住诗歌的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中描绘的图在脑海中再现,体会其意境。这首诗展给我们的是怎样一种意境?

  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是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所以,诗人在诗中展现的也是夕阳下的康河。那么,夕阳下的康河是怎样的意境和氛围呢?让学生闭眼在头脑中想象每一节的画面,然后主动陈述,讨论后明确:意境是宁静、优美、和谐。

  (三)情景交融,领会情感

  作者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河给我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面对康河,诗人写景之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让学生读诗、讨论,抓住每一节中关键的词、句来理解。

  讨论、明确:

  第一节用“招手”“作别两天的云彩”来写依恋之情。第二节写的是“金柳”,而“柳”在古诗词中是离别的象征,并用比喻把“金柳”喻成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湿润可人,艳丽娇媚,更写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所以在第三节中,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多情,正是诗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他意乱情迷,物我两忘,“沉醉”其中,“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梦的追寻,面对满天星辉,欢欣无比,想引吭高歌。

  (四)解惑释疑

  1、理解作者未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

  学生讨论、明确:

  因为追寻的毕竟只是梦,而现实中面对的是离别。怎能放歌?况且,诗人笔下的康桥宁静优美和谐,像一个睡梦中的爱人,只有悄悄的才能融入这样的境界。静默和无语才是一曲深情的别离之歌。如古词中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真犹白居易的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一切一切的语言都是那样苍白无力。

  2、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生互动后明确:

  首尾回环照应,奠定了全诗轻柔缠绵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写了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提示:作为当时新月派代表诗人徐自摩非常推崇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类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体会绘画美

  上面我们已经在头脑中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么是诗中哪些词语可以在头脑中构成完美的画面?

  学生讨论、明确:

  (1) 色彩的词语

  (2) 动作的词

  2、音乐美

  先让学生读两节诗,再读一段文字,体会音乐美的好处,即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然后讨论: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 押韵

  (2) 诗句节奏,反复、复沓手法

  3、建筑美

  建筑美,即诗的形成美,每四行为一节,每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每句字为六字,间有八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美感。

  四、学生齐读诗,体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五、教师点拨,示范两节,学生再读。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感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

  播放黄磊朗诵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二、朗读诗歌

  1、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师介绍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教师朗诵全诗,配背景音乐和画面。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学生分各种形式朗读,教师逐节指导。屏幕出示全诗及其节奏与重音提示。

  点评: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栏目自学。“自主学习”包括“学习任务”、“徐志摩”、“诗歌意象”、“诗歌形式”、“诗歌诵读”和“英国风光”等内容。

  四、学习反馈

  方法: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刚才你阅读了哪些古代的别离诗?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它们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们叫什么?诗歌选择的是哪些意象呢?

  诗人告别康桥时,按理说,应该有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却避开了这些,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有什么好处呢?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吗?

  音乐美:

  A、 从押韵上看:本诗一节一韵,每节换韵。

  B、 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A、 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7节,每节两句,每句6~8字。

  B、 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绘画美:

  A、 选用“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色彩想象。

  B、 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招手”、“荡漾”等。

  C、 全诗共7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等。

  重点赏析“绘画美”,赏析的同时出示画面,然后学生看着画面回忆相应的诗句,再看着画面背诵全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屏幕显示。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重点,通过重点讲解便于学生网上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另外三篇现代诗的学习。

  五、网上拓展

  布置任务:点击“相关网站”,进入“徐志摩名作欣赏”网站,和因特网上的专家一起赏析徐志摩更多的诗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学习成果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点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去学习和创新。

  六、成果展示

  学生朗读并赏析“徐志摩名作欣赏”中的现代诗,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

  一.导入:看到题目《再别康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诗,之前我们也学过很多离别类的诗歌,我们学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也学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还学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e、)”,这些诗歌都是以人为离别对象,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再别康桥》,它离别对象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地方,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英国的剑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把握诗歌抒情线索;

  2.在品读中,欣赏诗歌意象;

  3.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诗歌,品味音乐美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并交代背景,老师加以补充:(《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1922年学成回国,他在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唯有康桥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理出诗歌中7节的结构关系:第1节为一部分;2、3、4节一部分;5、6一部分;最后一节为一部分

  小节:作者作别云彩后,开始描写三个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后感情达到高潮,最后照应开头,悄悄离别康桥。

  (三)通过诵读,感知作品的音乐美

  首先,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出韵脚,同时老师进行指导,比如注意停顿、重音、前后句音量的变化等,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并男、女分别推出一名高手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一人怀着喜悦而安静的心情欣赏康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乐美,连用三个“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品味叠音词的艺术效果,换成“缓慢的”和“安静的”可不可以?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缓、徐舒,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板块二:品读诗歌,赏析意象

  (一)2、3、4节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其中描写了三个意象,请同学分组讨论,找出最喜欢的一节,并根据自己理解,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三节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

  2.柳为什么是金色的,并引出“折柳送别”这一意象和古代有关柳的送别诗。

  3.分析“青荇”这个意象,在古代有一个固定的意思,是爱情的象征,在《诗经》中说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体现作者对往事的一种追念。

  4.分析“清泉”这一意象,老师加以补充:其中这里的“清泉”是指“拜伦潭”,拜伦是指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无限仰慕与追怀。然后集体朗读这三节

  (二)在对各节的内容有所感知之后,请大家思考这三节可不可以互换顺序,为什么?

  不可以,理由:1.按照视觉欣赏顺序,就是应该先看到河岸的柳树,再看到河中的水草,之后看到榆荫下的清泉;2.按照情感变化的顺序,可以从各节所使用的动词中看出来,首先是艳影在心头荡漾、之后作者感情更进一步,深切的投入其中,甘心化作康河的一条水草,在下一节中感情更加深入,使用“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揉碎、沉淀”两个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朗诵,同时老师加以小节

  板块三:品读章节,体会感情

  第5、6以感情为切入点,感受意象中蕴含的感情

  1.体会这两节在情感上有何变化

  2.指出第六节是诗歌感情的高潮,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3.进入探究性环节,指出对于这首诗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主要表达了一种离愁别绪,而有的学者却认为这是一种甜蜜的告别,对此同学们怎么看?这个探究活动,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加以辩论,发挥各自的观点

  学生朗诵,教师小结

  结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歌写于11月份,也就是深秋时节,当时呀诗人在7月份告别了自己的母校, 4个月后作者才写出这首诗,可见佳作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情感的酝酿,此时此刻让我们化身为作者徐志摩,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一、回顾离别诗作,引出《再别康桥》

  古来痛苦之事莫过于死别,恰如归有光的三番丧亲,林觉民的就义别妻;死的别离纵是无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离更令人黯然伤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此去经年,纵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何人说”的凄清。

  古人对于离别有着深深的体会与情思,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介绍徐志摩个人资料,他与康桥的渊源。

  (1)学生读一读诗歌,说说诗人的初印象。(情感细腻、对母校的不舍、爱自由有梦想)

  (2)作者徐志摩,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欢以浪漫主义的情思、笔调抒写自我的性灵。诗作章法整饬,讲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变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三、朗读。(音乐美、建筑美)

  明确: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学生自由朗读;

  齐读;

  教师范读;

  体会、找差距;

  齐读,指名读。

  诗歌朗诵不仅要咬准字词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诗人怎样表达自己惜别情怀?)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1)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板书,图画PPT展示,绘画美)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分析意象:哪些景物或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点评)【重点】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是“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4)潭水。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5)“长蒿”一句。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6)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7)“轻轻的”“悄悄的”“沉默”。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五、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

  四、教学方式:

  1、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2、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3、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张作者的挂像,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段,乐曲《神秘园》;印发补充资料《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间部分;提前板书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以及“现代诗”字样。

  2、学生:阅读课本中现代诗的相关文章,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准备回答教师提问。

  六、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挂出作者头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二)由学生简单复述“我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据自己查询搜集)

  徐志摩1921年开始诗歌创作,曾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他热烈追求“爱”“自由”“美”,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他“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与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统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尽管对其人毁誉不一),但是由于“极左路线”影响使他这位把“美奉献给人类”的诗人和他的诗,被长期封存。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他的数种诗集和散文集出版。

  诗人就读于剑桥时,这“世界上最秀丽的地方”曾给了他美感,给了他灵性,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康桥成了他“永久的恋情”。这首诗作于1928年的11月,写的是他再次游历欧洲重返康桥时的感受,故名曰“再别康桥”。作者另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初读原文(自由读)整体感知

  1、读完后,让学生说说读完全诗的“整体感知”。

  “空灵”“飘逸”“潇洒”,无以名状的“舒适”和“轻松”“浅浅的惆怅”等。

  2、本诗以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实践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的确值得细品:有哪些表现?(结合本诗,学生回答: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正适合朗读)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

  (四)配乐朗诵,加深理解(学生鉴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1、放《神秘园》乐曲,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展示多媒体:康桥风光片,请学生带着听乐感受再次小声读诗,注意重点字词读者与全诗意境;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1)全班齐读第一节,提问:大家觉得哪个词语要重点强调?这又衬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有三个字须重读(轻轻的),节奏整体上呈轻松微跳跃之感——理解诗眼。

  (2)请一女生朗读第二节,要求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自己提问。

  【提示】“金”“新娘”“艳”“心头”要重读,“荡漾”用琵音——理解意象。

  (3)找到情感发展高潮段,请一名男生先读再揣摩。作者在水波星光交辉下想泛舟寻梦,放声高歌,这表明了什么心情?你有这体样的体会吗?

  【提示】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理解抒情法。

  (4)可是诗人接下来的抒情格调陡转,请全体女生读这一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示】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言突转后再一气呵成——理解读音跌岩。

  (5)结尾部分全体男生齐读,学生三言两语谈其特点。

  【提示】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化。——理解诗的回环美。

  (6)分小组读以上四节,把握诗歌意象及其抒情意味,深入体味徐志摩诗的艺术之美。

  (7)中间两节与第二节结构及表意均相似,故而留白给学生多角度朗读鉴赏;

  【点拨】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读法会怎么样?如何理解诗歌三美,怎样通过朗读体现?

  (8)师生合作,在整体鉴赏过程中,完成全诗结构提纲的板书。

  (五)学生讨论的鉴赏小结,教师点拨。

  【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六)再次播放音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七)分层布置作业:

  1、利用补发资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散文与古诗歌在写法和读法上的不同(层次较高的同学做)。

  2、课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诗《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全体)。

  3、仿写精彩诗句,多读好诗,有条件可试着配乐(其他学生完成)。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情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人的作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

  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

  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 学生朗读全诗。

  2、 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

  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别关键词、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品赏诗词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现代诗词的能力。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别康桥》。

  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二、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概述诗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三、示范朗读课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生讨论

  (展示课件)

  1、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内容和形式。

  2、具体分析《再别康桥》的内容(节)1、2、3、4 、5 、6、7。

  六、学生讨论

  《再别康桥》语言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再次朗读本诗,讨论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展示多媒体课件)

  八、其他作品欣赏(展示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九、志摩影集(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国剑桥大学掠影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巩固练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

  十二、课后作业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象征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

  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

  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第1节:

  第2—6节:

  “飘过”过程:

  第7节: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了——走尽这雨巷。

  第7节: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写“我”的希望。

  【学习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本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从诗中找出有关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那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在本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雨巷》运用了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见诗中。

  2、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等。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篱墙:颓圮,让人有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主要是现实的黑暗。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5、象征手法。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叠和反复。《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2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第4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

  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5分)画面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2、(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2分)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诵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分析意象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

  【学习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机回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

  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桥,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荡漾()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斑斓()笙()箫

  3、听朗读录音,朗读、齐读全诗。

  4、分析这首诗的思路。

  第1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5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7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学习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第2节,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3、《再别康桥》第1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7节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句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主张?

  二、探疑解惑

  1、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写康桥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4、(1)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颈联动静结合,由远而近,(1分)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3分)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3

  【学情分析】

  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教材分析】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教学方法】

  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述说感受: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读,交流诗歌内容: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分析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夯实基础。)

  3、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情怀。

  (设计意图:初步立即基础上的再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4、欣赏配乐诗朗诵。

  5、自由朗读。

  6、读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设计意图:欣赏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感情为进一步研究诗歌的“三美”创造条件)

  三、再读诗歌

  完成练习:字词注音(青荇

  榆阴

  漫溯

  斑斓

  笙萧)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预设问题:

  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2、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五、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六、作业

  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境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80年后,伦敦,康河。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板书课题。

  二、知人知世

  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

  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

  1、检测读、评价读

  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

  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

  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四、美之再探究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我们共同来探讨诗人是怎样借助这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序号 图画(标题) 意象 手法 情感

  各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写的好的一小节进行赏析,探究本诗美及产生美的原因?

  1小组交流

  2交流反馈

  3归律总结

  五、巩固训练:背诵本诗。

  六、课后作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这个对生活、对人生完全诗意的信仰的刚刚站立在壮年顶峰上的一个人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最后再次诵读诗的首尾两节,聆听诗人内心的绝唱.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含义、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与背诵相结合,辅以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zǎi(一年半载)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2、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

  2、“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

  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3、(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5、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景美,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

  6、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

  7、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

  8、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1、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

  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2、徐志摩的艺术风格:

  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

  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注:括号内容为评说。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2-11

《再别康桥》经典教学设计10-06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10-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1-04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1-04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1-14

精选《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2-11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09-09

再别康桥经典教学设计10-2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