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给大家分享了再别康桥拼音版,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带着拼音原文 篇1
再别康桥
(zài biékāngqiáo)
徐志摩
Qīngqīngde wǒ zǒu le,zhèngrú wǒ qīngqīngde lái;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Wǒ qīngqīngde zhāoshǒu,zuòbié xītiān de yúncai。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Nà hépàn de jīnliǔ,shì xīyáng zhōng de xīnniáng)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ōguāng lǐ de yànyǐng,zài wǒde xīntóu dàngyàng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Ruǎnníshàng de qīngxìng,yóuyóude zài shuǐdǐ zhāoyáo;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Zài kānghéde róubō lǐ,wǒ gānxīn zuò yītiáo shuǐcǎo!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Nà yúyīn xià de yī tán,bú shì qīngquán,shì tiānshàng hóng;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Róusuìzài fúzǎojiān,chéndiàn zhe cǎihóng shìde mèng。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xúnmèng?
寻梦?
Chēng yīzhī cháng gāo,xiàng qīngcǎo gèng qīngchù mànsù;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Mǎnzài yī chuán xīnghuī,zài xīnghuī bānlán lǐ fànggē。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Dàn wǒ bùnéng fànggē,qiāoqiāo shì biélí de shēngxiāo;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Xiàchóng yě wèi wǒ chénmò,chénmò shì jīnwǎn de kāngqiáo!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Qiāoqiāode wǒ zǒule,zhèngrú wǒ qiāoqiāode lái;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Wǒ huīyīhuī yīxiù,bú dàizǒu yīpiàn yúncai。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鉴赏
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感情真挚,意境丰富,生动鲜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尝试着从这部作品中作者独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独特的意境出发,曲径探微,抽丝剥茧,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细腻感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内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按常理,应该是先“来”,然后才会“走”;作者为什么却先说“走”,后才说“来”?为什么不说“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作品题目是“再别”,抒情的立足点是“别”,所以把“走”句放在了首位,起强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作者“走”时的感情,经过了重返母校的回味和酝酿,比“来”时更深沉、更复杂、更醇厚,所以更强调走。从语法上讲,“正如”一词,表明后一句是状语,是前一句的附属部分,是为前句做补充、修饰和比较的。 怎样理解“轻轻”?无论是“来”还是“走”,都不愿打破康桥宁静温馨的气氛,都期望稍稍压抑自己激动的心跳,不愿让冲动的感情干扰领略康桥的心境。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别”,即是告别。但是,用“挥手”或“摆手”,不是更准确吗?招手,是召唤的动作,而不是分别的体态。“招手”,哪里是告别,分明是召唤,在召唤康桥,在召唤康桥永远陪伴自己,永远印入自己的身心;永远陪伴自己,陪伴自己走遍海角天涯。既是告别康桥,为何不是向康桥招手,而是向“西天的云彩”招手?“西天的云彩”,自然应该是康桥的象征。可为什么这样比喻?夕阳西下,晚霞绚丽,色彩斑斓,五光十色。这迷人的意境,实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自己此时此刻变幻摇曳的心情。为何用“西天”,而不用西方或西边?“西天”一词在中国不仅表示方位,而是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专有名词,在佛教净土中象征着极神圣、极高尚的境界,是让人的精神和灵魂依的归宿,是人人都向往的极乐世界,是天堂的代名词。而在作者的眼中和心中,康桥就是最令人向往的高尚神圣的极乐世界。康桥,就像西天一样,是作者一生的精神和灵魂依的归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桥校园广阔,花繁叶盛,树林成荫,作者为何偏偏钟情柳树? 此时,作者心中,一定是悠扬着一曲《折杨柳》,只是分不出谁是主人谁是客,辨不清康桥和作者谁更伤别离。而飘逸的`纤细柳枝,又多像新娘灵动的长发。嫩绿的柳色,在绚烂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黄。这辉煌的色彩,昭示着作者在康桥丰富的生活和珍贵的收获。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人们总是用“母校”一词,来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学生时代的深沉留恋以及对师长的深情厚谊。而作者却独树一帜,把校园比作“新娘”,与“母校“相比,更多了一份特别的恋情;康桥,就是那位风姿飘逸、动人心弦的新娘;作者就是那情愫满怀、深情脉脉的新婚丈夫。“艳影”不仅指柳树在水中的倒影,还象征新娘的倩影。作者兀立河边,独依艳柳,垂首追思。潺潺河水一去不返,作者在康桥弥足珍贵的校园生活,也像这一维的河水一去不返了。作者低垂着头,不是在低头欣赏水中艳柳的倒影,而是在深味母校的美丽,在回忆过去美好的校园生活。康河的汩汩流水,映射着夕阳的多彩光辉,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亦真亦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仿佛历历涌现在眼前,永远铭刻在作者的心中,激荡着作者的人生。
再别康桥带着拼音原文 篇2
正如我轻轻来;
我轻轻招手,
作别西天云彩。
那河畔金柳,
是夕阳中新娘,
波光里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青荇,
油油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康桥!
悄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学子寻梦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其抒发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感伤之情。
“轻轻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我轻轻招手,作别西天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节奏,轻盈动作,缠绵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哀愁。最后“西天云彩”,为后面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金柳,是夕阳下新娘,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是康河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少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青荇,油油在水底招摇;在康桥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明静和自由自在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意境,它和中国古诗有相同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风光中,抒发自己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实”是景物描写,“虚”是象征手法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有红,有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一个梦,像梦里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钟声是悠扬,然而是短暂,所以彩虹似梦似美丽而短暂。1927年徐志摩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理想,生活是充实,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生活,带有象征意味。
过去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笙箫”是暗喻手法。例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哀怨,而笛声是欢悦,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心境,因此,“悄悄”动作带有诗人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最深感情。例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回忆他们相见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站着,表现感情深厚。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意蕴,又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例子,感情最深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康桥文化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加强节奏感,且其中词是重叠,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所以不是一韵到底。再是音尺,“轻轻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意境,清新飘逸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鲜明生动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建筑美。诗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绝唱。
再别康桥带着拼音原文 篇3
再别康桥 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原文情感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与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与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与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与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与,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与他母校告别,而是与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与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与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与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 相关推荐
【再别康桥带着拼音原文】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原文及拼音版本07-21
《再别康桥》的原文07-21
再别康桥原文12-12
再别康桥的原文04-21
《再别康桥》原文07-22
《再别康桥》的原文05-21
离骚原文带拼音02-20
《木兰诗》的拼音原文02-27
《再别康桥》简介及原文10-19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