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2020-11-12 再别康桥

    导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终免不了使人伤感沉郁.古今诗文辞赋对此描述可谓数不胜数,或悲壮有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或感伤无限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泣涕依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别离诗却是别样的一种情调.这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和“奇才”的诗人徐志摩的传世名篇《再别康桥》,它一反传统的“为别而伤怀”的苦痛,更多表现的是“因爱而难别”的清新和飘逸,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柔媚明丽的《再别康桥》留给了中国诗坛,也把永远的怀念留给了人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再别康桥》,去体会那柔媚明丽的美梦和他的似水柔情吧.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者资料: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原文: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最新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相关文章:

《观沧海》写作背景11-29

席慕蓉《乡愁》写作背景11-14

《背影》的写作背景11-13

《背影》的写作背景10-17

雨巷写作背景11-15

再别康桥 写作06-12

曹操《观沧海》写作背景10-05

观沧海的写作背景01-12

曹操观沧海写作背景08-30

《化石吟》的写作背景01-03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